历史: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这一转变是指开始
A.对苏联发出了战争叫嚣 B.放弃了维护雅尔塔体系的政策21世纪教育网
C.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D.发出了进行“冷战”的信号
【答案】 C
2.“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美国为此在西欧推行马歇尔计划,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欧洲经济 B.控制西欧,抵制共产主义
C.称霸全世界 D.排挤英法,控制整个欧洲
【答案】 B
3.20世纪40年代,美国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电报中说:“总结起来说,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地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下列选项中,对美国采取方式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公开干涉别国内政 B.推动欧洲全面复兴
C.建立政治军事同盟 D.采取非战争形式的对抗
【答案】 D
4.二战后,战时同盟宣告瓦解,世界进入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格局。“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华约组织建立 C.马歇尔计划实施 D.北约组织的建立【答案】 A
5.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适意的……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他强调欧洲要
①放弃资本主义制度 ②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③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6.1963年6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西柏林发表演说:“(柏林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柏林墙的修筑实质上反映的是
A.欧共体与苏联的矛盾 B.东德与西德的矛盾C.美国与苏联的矛盾 D.两国人民之间的矛盾
【答案】 C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弊、政治危机、社会动乱
C.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答案】 C
8.1993年欧盟成立以后,欧洲的联合经历了欧洲煤钢联营、欧共体、欧盟三个发展阶段。这一发展历程表明[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①欧洲一体化向更深方向发展 ②欧洲国家由经济一体化走向经济政治一体化 ③欧洲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矛盾消失④欧洲国家之间协调解决矛盾的机制日益成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9.二战后,对两极格局构成冲击的因素包括
①欧洲的联合 ②日本的崛起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④中国的振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10.冷战爆发,美国把日本作为远东反共桥头堡,转而扶植日本的措施包括
①减免日本的战争赔偿 ②向日本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
③在美国占领期间推行民主化改革 ④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1.20世纪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文化观念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民族构成的变化
【答案】 A
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21世纪教育网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答案】 C
1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下列三幅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21世纪教育网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C.世界向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D.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完全丧失
【解析】 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经济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 B
14.图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工人为联合国赶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情景,它反映出
A.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C.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打破外交僵局 D.中国开始对外开放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20世纪70年代”“为联合国赶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恢复在联合的合法席位。
【答案】 A
15.(2009年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结合下图,回顾历史,最值得中俄两国人民珍惜和弘扬的历史阶段是
A.19世纪末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60、70年代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C
16.1949年2月,毛泽东同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谈话时曾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子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这实际上是哪一外交方针的萌芽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B
17.作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特别企划,《35号投手温家宝》一书由日本侨报社推出,在日本正式发行。该书描述了温总理专用球衣“35号”的选定及如何绣制球衣背面“WENJIABAO”几个拼音字母的过程。该书还记录了温家宝总理访日期间与日本百姓的各种交流活动。这表明
A.温总理致力于中日民间文化交流 B.日本人民特别喜欢温总理21世纪教育网
C.中日两国已经没有任何分歧了 D.中日加强友好交流,促进两国关系的新发展
【答案】 D
18.冷战时期,北约、华约等军事政治性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
A.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局部战争地区冲突不断 D.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答案】 B
19.下面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组图片。分析这组图片,你认为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D.“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答案】 C
20.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A.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D.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
选B项。
教学资源网
www.(共19张PPT)
核心内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
基本线索——二战后,美苏取代西欧成为世界政治中心的两极。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各自网罗自己势力,在美国冷战思维的影响下,形成二战后的两极格局。与此同时,随着欧洲的迅速复苏、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和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在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的因素。而随着两极中的一极——苏联的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美苏相对均势
两极中孕育多极
多极化趋势增强
一、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两极格局
1、原因:
⑴二战后,西欧实力削弱,欧洲政治中心地位基本丧失
⑵美国经济、军事势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⑶苏联政治、军事实力逐渐增长,成为世界上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⑷法西斯被消灭,美苏两国失去合作的基础
⑸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对立加剧
3、影响: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但彼此势均力敌,在半个多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2、事件:
⑴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关系演变为对抗关系
⑵二战后以美苏两国为核心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⑶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⑷1949年北约组织和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1、原因:
⑴美国霸权地位严重动摇
⑵苏联霸权地位受经济困难而受到影响
⑶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⑷欧共体、日本的崛起
⑸第三世界的崛起
三、两极格局最终解体——苏东剧变
1、原因:
⑴美苏军备竞赛,削弱了美国,拖垮了苏联——直接原因
⑵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经济多极化——根本原因
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的崛起,也严重冲击了两极格局——重要因素
三、两极格局最终解体——苏东剧变
2、影响:
⑴积极方面:两大军事集团紧张对峙的局面消失,美俄关系转向对话与缓和,使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显增长。
⑵消极影响: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必然会导致国际关系中出现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使世界动荡不安。
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的多极化,也是两极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表现:美苏两国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与美国差距缩小,政治上离心倾向不断加强;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世界力量不断增强。
3、主要影响: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彼此相互竞争、相互制约,有利于世界的安全、稳定和发展
1、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B、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
C、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D、丘吉尔“铁幕”演说
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性会议的召开
B、世界性组织的成立
C、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
3、戈尔巴乔夫改革最值得借鉴的教训是
A、改革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B、社会主义国家要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C、社会主义的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社会主义国家要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
4、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宣布世界已划分为“自由世界”和“集权政体”两个阵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要在这两种对立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大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摘自1947年杜鲁门提交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1966年,美国总统特别顾问基辛格声称,久而久之,贸易和投资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苏联制度的自给自足倾向,促使苏联的经济和世界经济联系起来,造成一定程度的互相信赖……让苏联这个处在驯服过程中不守规矩的国家,诱导它按照大家同意的国际行为准则行事。——摘自《基辛格的总构想》
材料三: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声称,对苏联施加经济压力,……以便苏联领导人削减军费,并逐步缓和他们在世界上的行为,尤其是在阿富汗问题上。
材料四: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公开提出,美国现在的目标不仅仅是遏制苏联主义的扩张,我们所要求的是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西方应当鼓励苏联朝一个开放的社会演进,直到迹象表明苏联已经进行了民族和自由市场的经济改革之后,华盛顿才不会阻止对苏联的经济干预。
——摘自《世界历史》2001年第4期
请回答:
⑴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政策的阶段特征。
⑵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美国对苏联政策有何不同?其真正目的是什么?
⑶材料四中,布什所说的使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是什么意思?结合苏联的解体分析外部环境所起的作用。
⑴阶段特征
①二战后初期,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冷战)政策
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致力于对苏联实行经济渗透、控制的政策,企图把苏联纳入资本主义轨道
③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苏联实行强硬态度,在经济上施加压力
④80年代末,美国对苏联主要实行“和平演变”政策
⑵材料二中,美国实行相对缓和的经济渗透,材料三中,美国对苏联的政策则演变为强硬政策。真正的目的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⑶本意是企图改变苏联的社会性质。西方特别是美国对苏联长期的“冷战”以及和平演变政策,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