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鸦 片 战 争
人教版历史必修1 第十课
导入:
这是一种美丽的花儿,
它鲜丽夺目,娇艳欲滴,
它的果实成熟饱满。
第十课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中国的禁烟运动
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
经过
结果
战败原因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清政府拒绝修约
第二次鸦
片战争
经过
结果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程度加深
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清政府就鸦片问题有何争论 道光帝最终采纳了哪一种建议?
虎 门 销 烟
(1839.6.3—6.25)
虎门销烟广场
有人认为,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战争可以避免吗 为什么
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
国际(英国) 国内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外交
综合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
落后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财政困难,自给自足
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相继开展。积极对外贸易抢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品
军备废弛、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陆军装备先进,力量强大
民主自由深入人心,开放式地积极对外扩张
闭关锁国,骄傲自大愚昧无知
腐朽落后
综合国力强大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得出结论:
禁烟运动 英国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掠夺原料
(1840-1842)
2、鸦片战争的经过
第二阶段
1841-1842
第一阶段
签订《南京条约》(1842年8月)
《南京条约》抄本
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
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
么影响?
鸦片战争的结果:战败求和 签订《南京条约》1842.8中英
项目 内容 影响和危害
割地
赔款
开埠
议定关税
割占香港岛
开放广厦福宁上五处
2100万银元
关税要与英国商定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
开了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尖锐
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一、外交方面
1.开与外国订约的先例
2.中国的国际地位下降
二、国家主权方面
1.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2.丧失领事裁判权
3.丧失关税自主权
4.给予列强最惠国待遇
三、经济方面
1.国民经济大受打击,鸦片为患
2.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4、中国战败原因
假设你们是
清政府的将领,
你们怎样来打这场战争?结果会如何?为什么
失败原因:
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②主观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后,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③根本原因: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发
表
高
见
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实行对外开放。
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数量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 例
中国 1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3.6亿
人均 0.75便士
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性
但英国把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侵略者
暴行
时间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
——录自法国作家雨果
项目 《天津条约》
1858年,英.法 《北京条约》
1860年,英.法.美.俄
割地
赔款
开埠
其他权利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允许外国公使进京、外国人可到内地传教.游历.经商
割九龙司一区
增开天津
英法各800万两
俄国抢占大面积领土
结果
营口
烟台
南京
镇江
汉口
九江
汕头
琼州
淡水
台湾
天津
宁波
上海
福州
厦门
广州
观察右图,\并结合史实
分析第二次
鸦片战争的
危害及影响
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
小结
教师给出表格,由学生填写,结合
板书比较两次鸦片战争总结这节课所
学的内容。并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
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的结论。
分类比较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继 续 根本原因和目的
战争性质
扩 大 战争过程 侵略力量
侵略时间
侵略范围
战争危害和影响 开放口岸和割地
主权遭到破坏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两次鸦片战争比较简表
课后活动
纪念鸦片战争手抄报 :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一个先进与落后并存,文明与野蛮同在的悲怆时代。战火已过,留给我们的是血的教训。
内容: 鸦片战争有关史实和反思、感悟。
要求:学生分门别类搜集材料,以报刊的形式来纪念鸦片战争。
1、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试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这一观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
第一,(首先要点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第二,(要抓住错误的根源)材料观点没有看出鸦片战争的必然性;也没有看到禁烟运动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是正义性的民族自卫。
第三,(史论结合,分层次论证正确观点。将“必然性”分解成“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逻辑层次。)①英国的工业革命和1825年的经济危机,使它更迫切、更疯狂地向全球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掠夺地。②东西方世界的对比和英国在东南亚、中亚地区建立的殖民基地,使侵华战争具备了可能。
知识反馈:
1、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 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④混淆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英国《泰晤士报》曾报道中国某宫殿受损情形:“据估计,被劫掠破坏之财产,总值约超过六百万镑。在场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最后临走以前,还放一把火烧了它。”请问,上述报道所指事件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鸦片战争》说课稿
东北师范大学 梁艳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十课《鸦片战争》
本次说课,我将分四部分向大家介绍,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即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对教材从教材内容、教材地位、教学对象、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五个部分来进行分析。21世纪教育网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中第四单元第一课也是全书第10课的内容。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部分略述战争的经过。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因此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在浏览过必修一的课程目录之后不难发现,教材将几次侵华战争都放在了政治文明史中,足见教材编写专家组的深刻用意,那就是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 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忽视了这种影响,就不能正确的指导中国未来的发展。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此类的思考,而不是以往教育中单纯的让学生们记住民族仇恨。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这是我对教材内容和地位的分析,再来看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我说,这一时期的学生还缺乏四个度,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未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然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水平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这是我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和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2.通过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是否可以避免失败”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和辩证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虎门销烟等事件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21世纪教育网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首先讲述鸦片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其次,对中国战败原因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针对这一点我将采用与以往教学不同的全新视角关注这场对中国人来说刻骨铭心的战争。因为过去的教学实际效果是,学生们对鸦片战争唯一的记忆是耻辱与灾难,但是一个民族只知道灾难与耻辱,心中充满仇恨,那么这个民族将长久的生活在过去没有未来。因此,从鸦片战争带来中国社会的第三次转型,开始中国近代化进程这个视角,去客观正确剖析鸦片战争的影响,才能找出挨打的根源,让未来的中国避免继续落后与孤立于世,主动的融入世界,赶上并引领世界的潮流。这将是我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想要在学生身上实现的教学目标。
在了解了教学目标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重难点。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为什么英国要不远千里来侵略我国?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知识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再看难点: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教师以此为本节课难点的依据是以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会迷惑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着重分析解决这个疑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到这里我就结束了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下面进入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实际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通过情景设置法激发学生感情,引起学习兴趣。
2. 多媒体演示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能够增加课容量,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更加形象和直观,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它不如板书能够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足够重视,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会将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在用多媒体演示出黑板上不易实现但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的图片及表格后,我会板书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弥补演示过程中的缺点,使二者能够优势互补,达到最佳的效果。此外,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也是当今中国教育界研究和探索的热门话题,我在这一方面也将做一些探索。
3.引导讨论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阶梯设疑法。这一方法是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了大纲中的“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既考虑到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在确定了教学方法后我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学法指导。[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卢梭说过: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教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会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基于这些,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如下两种方法进行学习,他们是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自主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其能够学会认知,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指导学生采用勾画圈点法使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采用自主探究法使学生自主思考寻求答案获得巩固提高;采用悬念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更利于识记。
作为国际大教育支柱的协作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反馈意识。在教法中我会采用引导讨论法,配合以对学生协作学习的指导,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积极阐述自己的想法及认识,拓展他们的认知领域,达到协作学习的学法指导。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对以上三部分的综合运用阶段,即本次说课的第四部分教学过程部分。由于时间原因我只对新课中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进行举例讲解。
首先是导入。这一部分我将采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这一部分将用时两分钟。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对鸦片战争的初步认识,所以我会用多媒体展示这样两个问题: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提问后我会留出一分半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同时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下来是授课部分,我会采用多媒体与教师讲授的方式相结合来讲解新课,期间教师将与学生共同探讨,深化思维、得出结论。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既要学生间互动又要师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层层推进,互相启发,使学生拓展了联系的纬度,思维不断拓宽和深化。这样也就部分实现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的分析,学会了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给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问题重新整合一下,教师会充分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比如用多媒体打出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的对比表格、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两国贸易对比的表格以及鸦片战争过程图等。
在讲鸦片战争的过程时,由于它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教师会放手由同学在通读此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所提供的多媒体课件独立讲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地理的空间能力,而且通过鸦片战争过程中林则徐等爱国将领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讲解,部分实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新课讲授结束后,教师将设立一道思考题:应该如何评价林则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评价方法,即把评价的历史对象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辨证地进行评价,强调史论结合,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方法。通过对林则徐的评价还可以使学生巩固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区别,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到这里我的授课就已经结束了。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在下课之前我会用2分钟的时间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在需要识记的重点部分前画出星号的重点符号以提示学生注意,使板书更加明晰,详略得当。再用一分钟的时间布置作业:设置问题“为什么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放口岸的增多是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表现,而今天改革开放地区的增多却使中国日益发展?”,使学生课后思考。21世纪教育网
结合本课教学我有些许认识和想法,权当是此次说课的总结吧:本课主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及历史学科特点,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着重对学生评价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达到了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课是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水岭,中国近代发展的三条线索均可在本课找到源头,鸦片战争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和创伤的身心,让人心碎。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的镜头、侧面或片段: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一个民族,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是在沉没中死亡。 “血与火”的往事时刻警示我们永远引以为戒。“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