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案+课件(人教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案+课件(人教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14 21:10:18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中国近代史(1840年 —— 1949年)
中国现代史(1949年 —— 至今)
1949 —— 1956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6 —— 1966 全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66 —— 1976 文革十年
1978 —— 至今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三个时期:
1、初建时期:1949.10-20世纪60年代
(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曲折时期:1966-1976“文革时期”
(民主与法制遭破坏)
3、重建与完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民主法制不断规范与健全)
二、祖国统一大业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了解“文革”中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史实;运用史实来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0、21课
第 20 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初建时期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初步建立
1949.9
北平
时间、
地点:
与会代表
内容:
具有广泛性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通过《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确定首都、国旗、代国歌和纪年法
意义:
代行 职权,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
背景:
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全国人大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初步建立了 制度
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
筹建新中国被提上议事日程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956年“八字”方针的提出
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发展到新阶段:
2.初步发展
1982 年“十六字”方针的提出 (P99)
4.完善:
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初步建立
政协会议职能转变(54年人大召开后)
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指根据民主集中的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
1954年9月,北京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时间、地点:
内容
意义:
A《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B 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1.背景
2.创立
3.地位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内容原则地位
各民族大团结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5.意义
1.含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
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2.原因
4.建立
《共同纲领》规定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3.法律依据
中国
共产党
无党派
人士
各民主
党派
人民
团体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各地区
人民
解放军
政协一届会议与会代表
以上与会代表的组成体现了怎样的情况?
1、代表具有广泛性,
2、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直接选举选出代表产生)
选 民
县、镇、乡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
省、市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选出代表产生)
(选出代表产生)
间接选举
人 民 当 家 作 主
1、《共同纲领》的内容有哪些?性质?
2、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共同纲领》
理解.探究.质疑.学法指导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确立了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有人说: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共同纲领》中确明确规定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中国当时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新中国还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具备了相应基础
当时的社会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
宁夏回族
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最早: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
最迟:
1965年,西藏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内容,意义?
内容:
规定了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意义:
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⑶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理解.探究.质疑?
新中国的政治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本的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
基本的政党制度
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一根二基”
思考:这三种制度有什么共同点?
人民当家作主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什么?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
其内容有三:
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初建时期
第 21 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二、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三、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曲折
发展
曲折与发展时期
一、“文化大革命”对
民主法制的践踏
1、国家宪法和各项法律名存实亡,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 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 2、夺权斗争使法定机关瘫痪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例如:领导机关、工厂、学校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被破坏: __________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__________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利。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表现)
1980年,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问邓小平:“今后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发生?”
1.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的把工作重点转动经济建设上来
2.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阶级斗争要作科学的分析
3. 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文化大革命的
启发和教训
(1)
法律制度的
逐步健全
二、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1、条件:
2、成就:
成果
“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A.1978年提出了法制建设的方针____; B.在全国范围内平反_________; C.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_________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________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_______化、______化,为___________奠定基础。
举措
①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82年, 提出__________方针(作用)
③重视民族工作:
  1984年, 通过了 __________法(作用)
④发展基层民主:
1998年, _______人大通过_________;
在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著名的是“__”.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二、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在中南海被批斗的刘少奇
共和国主席惨死于开封
《六言诗 给彭德怀同志》(1935年10月)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
德高望重的统帅被批斗
红卫兵喊出打倒刘少奇、邓小平的口号
红卫兵批斗彭德怀
批斗黑龙江省委书记处领导
知识分子被批斗
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在上海双双自缢
老舍,著名作家 1966.8.24 跳北京太平湖溺死。
李达, 哲学家,武汉大学校长,中共一大代表 ,1966.8.24 自杀。
邓拓,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 1966.5.17 服毒致死。
傅雷,著名翻译家 1966.9.3 与妻子朱梅馥上吊自杀。
翦伯赞历史学家 1968.12.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致死。
批斗修女
红卫兵砸烂山东曲阜庙
1966年8月清华大学红卫兵在砸毁牌坊上的清华园题字
武斗中使用的部分器械。
1967年,武斗中被烧毁的民房。
焚烧古籍字画
捣毁名胜古迹
全国江河一片“红”
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
与我们相关的法律
部分行政法
经济法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国家的方针政策都必须“有法可依”,任何政党、团体、个人的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的意义
村务公开、
政务公开
建立村民
民主自治
制度
某村东边有10亩闲田,有一私营业主盯上了,他找到村长想用5万把这10亩田包下来,办一个小型石料加工厂。村长在得到私营业主一点好处后就同意了,但全村的老少爷们却不同意。他们认为这是全村的大事,不能由村长一人决定。况且石料加工厂噪音大,有粉尘污染,对全村男女老少的生活有影响。于是 ,村民要求村长召开村民大会来决定这事。在村民大会上,大家否决了村长的提议,而建议把那10亩田改为鱼塘来养鱼。
村民自治的 内容
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中国基层民主选举是中国民主政治最大的火花。”
“文化大革命”对
民主法制的践踏
曲折
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民主与法制的完善
“文革” 教训
“文革”践踏民主法制表现
平凡冤假错案
法律制度逐步健全
民主制度建设与完善
初建
政协会议
一届人大
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初建时期:1949.10-20世纪60年代
(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曲折时期:1966-1976文革时期
(民主与法制遭破坏)
3、重建与完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民主法制不断规范与健全)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下列有关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2、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1)人民民主 (2)民主集中 (3)社会主义 (4)民主协商
A.(1)(3) B.(2)(4) C.(2)(3) D.(1)(4)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的内容不包括( )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选举朱德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D.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6.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
的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秋
8、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为了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造民主党派
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9.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与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
的相同点不包括( )
A.有民主党派参加 B.中共发挥积极作用
C.体现民主协商的精神 D.协议得到实行
D
10.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④改变了“共同纲领”关于国家性质的定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D
12.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
根本政治制度是在(  )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13.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   )
 A.民主改革     B.土地改革
 C.民族区域自治   D.改革开放
1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一届人大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C
C
D
15.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最早规定该制度的法律文件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6.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的对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包括 
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进步 
 ③民族团结 ④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D
8.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A.在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进行批判D.对老一辈革命家的迫害
B.将刘少奇定为“叛徒、内奸、工贼”,永远开除出党C.把刘少奇、邓小平指为资产阶级司令部的代表人物
(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 A.宪法 B.民法 C.行政法 D.刑法
( )10.“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②毛泽东的错误发动 ③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④林彪、江青等反革命分子的利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 )11.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确立的方针不包括 A“肝胆相照”B“同舟共济”C“互相监督”D“荣辱与共”
(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包括 ①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④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 )13.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九届全国人大  D.中共十四大
( )14.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B村委会干部由上级政府任命 C村官由村民选举产生 D扩大了基层民主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学习顾问:
民主政治
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寡头制和独裁制相对立。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民主政治最初产生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过程中,扩大了古代民主政治的基础,确立了以普选制和议会制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最大多数人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民主政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民主政治反映国家的阶级本质,不同阶级统治的国家,民主政治的性质是不同的,并由此表现出特殊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民主政治又有共同性和普遍性,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实现其阶级统治时必须遵循民主政治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多数原则、确认和保护公民权利原则、代议制原则、有限权力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合理成分,为人类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21世纪教育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又称“新政协”,以别于1946年1月召开的“旧政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重庆谈判,决定为组建政府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青年党和社会贤达五个方面。同年11月,国民党撕毁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单方面宣布召开“国民大会”,遂使政治协商会议即旧政协解体。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提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及国外华侨积极响应,参加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1月30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开幕,参加会议的有23个单位的代表共134人。9月17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正式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1世纪教育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在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我国的国家性质相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或选举单位选举产生,选民或选举单位有权监督并依法撤换自己选出的代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审议和决定全国和地方的重大事项,选举和决定各级政权的领导成员,行使对各级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权力。全国普遍实行了县和县以下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人民代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了国家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方针的提出,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遭到严重破坏。新时期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体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1世纪教育网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接照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成部分。它们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对于发挥各民族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名人殿堂: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最能体现革命方法的一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能体现思想方法的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最能让人深思常虑的一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最震撼人心、震撼世界的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1世纪教育网
周恩来(1898~1976),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周恩来同志少年时代就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理想,周恩来成为了中国第一任总理,更成为了倍受世界人民景仰的一位时代伟人。周总理在外交方面的立场非常坚定,中国外交史上几次重要表态都是他做出的。比如朝鲜战争爆发后,万隆会议期间, 以及中美建交前夕。周总理是将外交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纯熟结合的成功典范,是我们外交官的偶像。”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左图右史
开国大典为何没留下纪录片
我们现在看到的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原始资料片,只有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二分钟的镜头。如此重要隆重的开国大典为什么没有留下纪录片?说来让人痛惜。
原来,开国大典之前,中央政府不仅考虑到了要拍记录片,而且为了确保拍摄成功,还专门邀请了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来拍摄。这些苏联摄制人员在现场拍摄了几个小时,直到大典结束。拍摄结束之后,他们带着拍摄的几十盒沉甸甸的胶片回到西华宾馆休息。当时,负责保卫工作的北京纠察总队派有一个班的战士保卫西华宾馆。10月2日凌晨5点多钟,有战士报告,说西华宾馆失火了。时任纠察总队一大队副政委的骆骥急忙赶赴现场,只见几个苏联摄影师在门外大嚷大叫:“完了,完了,全部完了。”或被扑灭之后,骆骥得知,拍摄的开国大典的电影胶片,除被抢救出极少的一点外,全部被大火烧掉了。所幸的是,被抢救出来的这一点,正是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珍贵镜头。事发后,周恩来亲自过问此事,责成公安部门迅速调查。经仔细侦察,排除了敌特破坏的可能。大火是因二楼客厅丢弃的烟头点燃沙发引起的,当时苏联摄影师在三楼休息,胶片就放在二楼靠近客厅的办公室中。当住在三楼的摄影师被浓烟熏醒,再想去二楼抢救电影胶片时已经来不及了。
开国大典时毛泽东穿的衣服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毛泽东穿一套崭新的中山制服,衣料是美国将校料呢,深黄色,由法国留学回来的服装专家王子清制作的。开国大典以后,工作人员把这套黄呢制服收好,每逢重大场合,毛泽东才穿一下。1954年初,毛泽东把那套参加开国大典的制服送给了卫士李银桥。可是,李银桥穿着肥大,就打算改一改,李的爱人说:“你可别瞎改呀,要是在旧社会,那衣服就算皇帝登基的龙袍呢!”李说:“现在是新社会吗,毛主席一再说‘我是国家主席,是人民公仆,不是皇帝。’你瞎扯什么!“毛泽东逝世后,中国历史博物馆寻找开国大典时毛泽东穿过的衣服,这时李银桥后悔不该剪裁。中国历史博物馆只好找来建国时做的另一套黄呢子军衣,摆入毛主席纪念堂。
原来如此:[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是如何确立的
新中国成立前夕,政协筹备会分六个小组,分别筹备政协会议的各项事宜,其中第四小组负责起草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组长是董必武,副组长是黄炎培。黄炎培不在时,由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代理。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民主人士写文章、演讲,大多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称呼,张奚若对这一称呼提出看法,特认为此名太长,应该去掉“民主”二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张奚若是最早提出新中国国名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经过讨论,小组形成了一个意见: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华民国”或“中华民主共和国”。后来,周恩来总理专门召集一些老同志,讨论要不要简称“中华民国”。 黄炎培、何香凝等认为应该保留。何香凝认为,中华民国是孙中山革命的结果,是许多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但周致祥认为“中华民国”这一名称已被蒋介石弄得不堪言状了,百姓对之绝无好感,坚决主张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示两次革命性质的根本不同。著名法律专家沈甸德则从法律角度解释新旧国号不能并用的原因。
后来董必武就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国家名称做了如下说明:“因为共和国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二字在今天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是指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人,这已经把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表达出来,不必再提民主二字重复一次了”。1949年9月27日,政协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开国大典时五十四门礼炮齐鸣二十八响
国外在庆典时,礼炮发射21响就是最高的礼仪了。但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却提议“开国大典的礼炮要放二十八响”。二十八响礼炮是对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推翻三座大山,胜利地简称新中国的礼赞。那么为何是五十四门礼炮呢?最流行的说法是五十四门礼炮代表五十四个民主党派。还有一个说法是代表五十四个民族,但是国务院于1954年才开始调查民族情况,因而当时、初并未明确有多少个民族。另外,开国大典礼炮由一百零八门组成,分为两组,一组装填时,一组发射,轮填作业,这样可以减少发射间隙,可是习惯上仍称五十四门礼炮。
经典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5部分,计4章,106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并规定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和方针。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等。
这部宪法是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巩固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以及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胜利,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是我国人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有力武器。
上下求索: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历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 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人民政府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这一制度进一步完善。1954年召开的第一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从“共同纲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基本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制度的形成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2、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个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主要是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四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国的民主党派同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政党不同,在历史上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团结合作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政党。他们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个过渡时期,他们在政治上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采取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各民主当派已经成劳动者的政治同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