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学案+备课资料(人教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学案+备课资料(人教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14 21:10:18

文档简介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人教版)》备课资料
九江市一中 周明学
2011、12、15
课程标准: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二战后初期到1991年苏联解体之间,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两极格局。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两极格局之下,逐渐发展起来了多种政治力量,它们力图摆脱美苏控制,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至8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已远不像战后初期那样坚实。21世纪教育网
这些新崛起的政治力量主要包括两个国家(日本、中国),两种国际联合的政治力量(欧共体、不结盟运动)。
21世纪教育网
一、西欧走向联合(或者欧洲走向一体化):
1、背景:
(1)二战使西欧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近代以来,逐渐形成了由西欧国家主宰世界的局面。但20世纪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特别是二战的打击,西欧国家沦为二流国家,不得不依靠来恢复经济、保障国家安全,对抗苏联的威胁。两次世界大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西欧国家之间的“内战”,西欧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和统一。为重振西欧昔日雄风,西欧国家认识到,西欧国家之间不能再有战争,必须联合起来,加强总体力量。
(2)西欧经济得到较快恢复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客观上联系日益紧密
有能力、有基础将联合的意图付诸实践。
(3)西欧有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源远流长的统一思想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奠定了西欧的文化传统;实现欧洲各国的联合,建立统一的欧洲,是欧洲早已有之的思潮,中世纪、近代、现代皆有,主张统一的名流有但丁、卢梭、伏尔泰、康德、雨果、丘吉尔等。
(4)西欧两个大陆宿敌法德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西欧联合关键性障碍、最大障碍,是法德的历史积怨。法国和德国是欧洲大陆上的两强,两国的关系则是欧洲最主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近代以来,两国大战三次——普法战争、一战、二战,积怨既久又深。百年恩怨短期化解,需要两国政治家高超的政治智慧,需要现实中政治、经济上的内在要求。从政治上看,法国总统戴高乐首先向美国领导地位挑战,但单靠法国一国,那时老寿星上吊——怨命长,只有西欧联合起来,而联合起来,法国必须与德国化解积怨。从德国而言,挑起一战、二战皆失败,必须进行深刻反省。法德和解,是整个西欧联合的基石和核心。
2、目的:
经济上,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增强经济实力
政治上,摆脱美国控制、苏联威胁,保证自身安全
国际关系上,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
3、经济联合的经过:
西欧的联合首先从经济上联合开始。
①欧洲煤钢联营成立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舒曼的这一声明,通常被称为“舒曼计划”。即把两国重工业发展的经济利益绑定一处,利益共享双赢,把煤钢等战略物资捆绑在一起,表示了合作的诚意。这一提议得到多国响应。
1950年6月20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开始谈判。六国达成协议,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欧洲煤钢联营组织建立。该条约也被称之为《巴黎条约》。这个条约是西欧主权国家之间在一体化进程中签订的第一个具有约束力的立法文件。该条约中明确规定煤钢共同体以共同市场、共同目标和共同机构为基础,这三个共同实际上是今后的欧共体以及今天的欧盟所确立的长远发展目标的雏形。
《巴黎条约》规定欧洲煤钢共同体设立4个机构,分别为:高级权力机构(执行机关)、共同大会(咨询监督机关)、特别部长理事会(成员国代表机构)和欧洲法院(审查执行机关的决定并审理违反条约的诉讼)。21世纪教育网
因舒曼计划而产生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把战后开始的西欧联合向前大大的推进了一步,使得西欧联合获得了一次实质性的突破。它们对于西欧联合有着重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具体表现为:
它标志1945年以来法国对德政策的根本转变,揭开了法德和解的序幕,为法德和解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它使西欧联邦主义者受到极大鼓舞。随后有关运输、农业等其它经济活动部门建立超国家机构的建议纷纷提出,欧洲防务集团、欧洲政治集团、欧洲农业共同体、欧洲卫生共同体等计划一时纷至沓来,出现了50年代初期欧洲联合的高潮。可以说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打开的是一个闸门,而这个闸门一旦打开,历史的潮流就不可逆转,自此以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取得了以前几个世纪都没有的成就,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它使西欧联合从1950年前政府间的合作进入一个超国家机构的合作阶段,因此改变了西欧联合的性质,使西欧联合进入一个更高级的阶段:一体化阶段;
欧洲煤钢共同体作为局部一体化的尝试,它的成功促使各国考虑把共同市场扩大到其它部门乃至整个经济部门的必要性。因此,它的经验为以后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57年3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
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其宗旨是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各成员国经济政策逐步接近,来推动整个共同体经济活动的协调进行,促进共同体不断地、平衡地和稳定地发展,提高其生活水平并在各成员国间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如条约规定:“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 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建立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共同的运输政策”;等等。关税同盟与共同农业政策并称为共同体的两大支柱。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又称欧洲原子能联营。其宗旨是:保证成员国所有用户能够获得稳定可靠的铀矿和核燃料供应,以及对特殊裂变材料拥有所有权。它覆盖了成员国内所有的民用核活动,目的是提供一个核材料共同市场,确保核燃料的供应,并且保证核材料不会被转用于其他目的。
③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5年4月8日,上述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
4、特点:
(1)法、德作用大
(2)循序渐进:1951、1958、1967,经济联合逐渐扩大
(3)各国经济发展与欧共体互相推动
5、影响:
经济上,
(1)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80年代中期,欧共体年国民生产总值已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与美国相当,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2)开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开启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先河。
政治上,
(1)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提出西欧“用一个声音说话”的口号。
(2)提高了西欧各国的国际地位,强化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
6、发展:
(1)组织规模逐渐扩大(数量)
创始国6个,经历了多次扩大。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1995年,奥地利、瑞典、芬兰和挪威加入等。
(2)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内容)
经济内部一体化在提高;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经济一体化。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这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经济快速发展和成为经济大国:
表现:
(1)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2)1970年大阪举行世博会
大阪世博会是亚洲第一次举办的世博会。大阪世博会是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时期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举办的。从当时的情况看,日本完全有实力和条件举办大型国际会议或会展,而且容易获得国民的支持。大阪世博会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
大阪世博会的标志“太阳之塔”, 塔背、塔身和塔顶分别画有三个太阳的脸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
原因:
(1)美国推动日本进行民主化、非军事化的改革
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改革,实施了对日本法西斯的全面整肃政策,其目的在于清除日本政治生活中长期存在的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意识。如宣布取缔一切鼓励军国主义、赞成或助长日本建立亚洲霸权的极端民族主义政党;规定一切积极参与推进军国主义活动和军国主义团体的成员不得继续担任公职;解散日本多达589万的军队和不计其数的准军事组织;日本军队不复存在了;1945年9月逮捕前首相东条英机等首批39名甲级战犯,年底又逮捕了104名甲级战犯,1946年1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立并开始审判战犯,1948年11月,法庭判决首批25名战犯中7人绞刑、16人无期徒刑,使战争罪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社会民主方面的改革。实行言论和新闻自由;废除对政治、公民、宗教自由的限制;废除对新闻、电影、通讯的一切限制;撤消对于政治自由和其他自由的限制等。
修改宪法,改造日本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修宪三原则:(一)保留天皇制,但其权力必须受宪法的限制并从属于人民的最高意志;(二)日本永远放弃战争和战争准备;(三)废除日本国内现存的一切封建制度。1946年日本新宪法正式颁布。日本新宪法三大原则是:尊重基本人权、国民主权(主权在民)及和平主义(放弃战争)。此宪法又被称为战后宪法、“和平宪法”,较为著名的地方是其第9条“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利”。此宪法自采用以来,没有什么大改动。是世界第一部放弃交战权的宪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散财阀,实现经济生活民主化。财阀集团是战前日本最有势力的经济力量,控制和操纵日本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基本方向,是“日本最大的战争潜在势力,正是这些财阀使得日本的一切征服和侵略行为成为可能”。基于消灭日本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的考虑,美国将解散财阀、解散大的家族联合企业和分散日本经济权力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1948年以后,由于“冷战”爆发以及日本政府的敷衍塞责,美国放弃解散财阀的政策。因此解散财阀工作并不彻底,许多财阀得以保留,并成为后来日本垄断财团的支柱。
农地改革,摧毁日本经济的封建主义基础。土地问题是日本因明治维新不彻底而遗留下来的严重制约社会进步的消极因素。改革规定:国家强行收购不在乡地主的全部土地;在乡地主超过1町步(折合15市亩)以上、自耕农超过3町步以上以及其他经由各级农地委员会决定的土地也均在收购之列;收购后的土地,按低价出售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原租佃农户有优先购买权;残留的出租地的地租由过去的缴纳实物改为缴纳现金,地租率水田不得超过产值的25%,旱地不得超过15%。农地改革虽未能彻底解决农村的社会矛盾,但它摧毁了日本军国主义赖以生存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助于社会进步和美国统治地位的巩固。
战后初期,麦克阿瑟在日本推行的大规模民主化改革彻底消除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为其日后走向现代化奠定了社会政治基础。21世纪教育网
(2)得到了美国的援助和扶持
①一再削减直到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款
②将已经拆迁的工业设备全部发还日本[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③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质
④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
(3)西方各国掀起在日本采购物质热
(4)日本政府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①加强政府投资
②重视教育
③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口号,发展外向型经济21世纪教育网
2、美国对日本政策的调整:
表现:削弱日本到扶持日本
原因:
客观上——美苏冷战加剧;中国大陆形势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反攻、决战
主观上——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
影响:
(1)日本经济快速发展21世纪教育网
(2)日本对美国政策的变化:屈从外交到对等外交、战略伙伴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21世纪教育网
时间:1980年代
目标: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第二个里程碑。
1、背景与目的:
背景:
(1)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
(2)美苏争霸加剧
目的:
(1)摆脱美苏控制
(2)维护自身独立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阵营是第一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是第二世界,自认为是“第三世界”,不似中国“一边倒”,与苏联结盟,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发起人之一是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苏南冲突之后,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却在社会主义阵营之外,何去?不结盟!
2、兴起标志:
1961年,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政策:
非集团、不结盟。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4、发展:
(1)队伍不断扩大:
最初25国,至今118国,皆为发展中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国际组织,松散的国际组织,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活动形式是定期召开首脑会议、外长会议等。
(2)斗争矛头由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到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主张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
(3)斗争领域从政治领域扩大到经济领域,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5、影响:
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
(1)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2)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成员国多数是资源和能源型国家,如石油储藏量占世界的86%。
(3)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是两极格局之外重要的政治力量。但不结盟运动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如组织内部的经济发展与合作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55%。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球的26%,且人均收入呈下降趋势。
不少成员国政局长期动荡,经济社会问题成堆。
组织机构松散简单,对成员国也没有足够的约束力。
西方大国称其为“穷国联盟”。只能是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四、中国的振兴和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1、表现: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活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与不结盟运动保持良好合作:1992、9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
(4)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1968年以来日本首次退居第三。
2、特点:和平崛起
五、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美苏实力相对衰落
2、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现:欧共体国家、日本、不结盟运动、中国。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学习顾问:
欧洲走向联合
一、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21世纪教育网
二、经过21世纪教育网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1950年5月9日,时任法国外长的罗伯特·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设想,为促进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石。在50余年的时间里,欧洲一体化经历了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的发展阶段,实现了欧洲共同市场,创建了使用统一货币的欧元区。欧盟成员国从6个扩展到现在的27个,并制定了《欧盟宪法条约》。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生效,欧洲一体化跨出了实质性一步。这个条约有两点对后来的一体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该共同体从法德联营扩大到6国联营,并表达了向欧洲其他国家开放的愿望;二、条约规定,把共同体有关政策的制定权让渡给超国家机构。
一体化的倡导者并不满足煤钢领域的一体化,很快就把方向直接指向了政治领域,提出了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欧洲政治共同体的设想,但不久均以失败告终。面对失败,一体化逐渐变得务实,6国确定了更为现实的目标,着手讨论扩大经济领域的一体化。1957年3月25日,6国在罗马签署了《罗马条约》,标志着一体化迈出了决定性一步。根据《罗马条约》规定,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建立关税同盟;建立实现人员、服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共同市场。1965年4月8日,6国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欧共体成立后,逐步建立了关税同盟和共同外贸政策,实行了共同农业和渔业政策,建立了总预算,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欧共体已成为强大的经济实体,其作用和影响日益上升。然而,成员国之间的海关依然存在,内部壁垒并未消除,真正的共同市场未能建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欧共体成员国希望建立欧洲统一市场的呼声日益高涨。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欧盟由三大支柱组成:以经货联盟为核心的欧共体,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内政司法合作。1993年11月《马约》正式生效后,经货联盟建设快速发展。2002年1月1日,欧元现钞开始流通,这是欧洲一体化历史上的一个决定性阶段。
欧盟经过6次扩大,至今已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达4.8亿,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欧元。欧盟地域的扩大为欧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加强了欧盟的经济竞争力。然而,欧洲联合的道路还很漫长,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欧盟的每一次扩大都会打破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需要进行艰难的调整与磨合。欧盟的体制最初由6个创始国设计,半个世纪以来,其体制运行与成员国增多之不相适应的矛盾逐渐凸显,促使欧盟不时出台谋求改革之举,但始终难有重大突破。2005年,法国、荷兰以全民公决的形式相继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为了走出制宪僵局,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建议《罗马条约》签署50周年之际,27国签署一项“庄严声明”,声明将确定宪法的一系列原则、目标及义务。以此逐步缩小分歧,建立共识,创造达成一致的条件。 
左图右史
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 -- NAM)
萌发于冷战年代。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积极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文化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不结盟运动13次首脑会议
在吉隆坡举行
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也无成文的章程。它定期召开首脑会议 、外长会议、协调局外长会议及纽约协调局会议等。首脑会议为最重要的会议,自1970年起,首脑会议会期制度化,每三年举行一次。不结盟运动各种会议均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如有分歧,各成员国可采取书面形式向主席国正式提出保留意见,以示不受有关决议或文件的约束。
不结盟运动现有118个成员国、15个观察员国 ( http: / / news. / newscenter / 2008-07 / 31 / content_8867500.htm" \t "_blank )(2004年5月19日,塞浦路斯退出不结盟运动;2006年5月接纳其观察员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加两国为新成员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都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并于1992年9月正式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太阳神塔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鉴览会上的太阳神塔,象征着本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中新网3月26日电冷战结束后,日本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并达到了“海外干预”的标准。最新一期的《瞭望》周刊载文称,日本近10年来军事战略逐步调整、军事力量突飞猛进,其背后隐藏政治原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意图显而易见。
文章称,冷战结束后,日本将制定和修改法律和调整军事战略交织在一起,将日本军事力量不断推向发展。1992年,日本国会通过了“海外派兵法”,使日本自卫队在二次大战后首次跨出国门,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随后,日本又修整并通过了一系列法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反恐怖特别措施法”等三项法案、“有事法制”三法案以及“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案”,加紧谋求“有军事实力作后盾的政治大国”地位。
  文章指出,经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日本已经为其军事发展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日本军事战略由“本土防御型”向“海外干预型”逐渐转变,其军事战略调整的步骤清晰、有效,并将军队建设的目标定为“合理、高效、精干”。日本军费投入全球第二,自卫队装备世界一流,部分主战装备水平甚至还超过美国。
  文章指出,日本利用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及伊拉克战争的机会,实现了法律和战略突破。日本在冷战后军事发展主要采取的是借题发挥的手段,而通过这种手段,日本的军事力量获得了高速度的发展。
  尽管日本军事战略已进行了重大调整,但与其预定的国家战略要求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日本还将在各方面有大的举动。通过法律上的突破带动战略突破和军事力量的发展,已成为冷战后日本军事发展的成功经验。今后,日本会沿用和深化这种经验。日本下一步的目标非常清楚,就是要行使集体自卫权。
  日本在法律突破方面的理想是修改宪法。如果顺利,日本或在2010年前就会完成修改。届时,日本将彻底摆脱宪法的禁锢。在完成修宪之前,日本仍会利用一切机会寻求法律上的突破。据报道,日本政府正着手制定向海外派兵的“永久性法律”。
  文章指出,“海外干预型”的军事战略距离日本国家战略所要求的目标还相差较大的距离,日本的目标是由一般性的干预向有实质性的干预转变,要求日本自卫队具有更强的军事实力,日本也将进一步加大军费投入。同时,日本把加强日美军事同盟视做军事发展的最佳途径,通过这一平台,日本军事实力取得了飞跃发展。
  文章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已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思想,并在数年前就进行过研究,主要是针对朝鲜。日本有政要甚至提出发展核武器以最终摆脱“被恐吓”的命运。日本的战略思想对东亚的安全潜藏着巨大的隐患。
  日本是“中国威胁论”的最先鼓噪者,其目的是转移别国的视线,以顺利地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近年来,日本积极追随美国加紧对我国的遏制,对我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日本加紧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企图从天空对中国进行封锁。
  文章指出,日本还在钓鱼岛及台湾问题上做文章,不仅企图拉美国插手钓鱼岛问题,还从政治上阻挠我台湾问题的解决,而且与美国一起企图将台湾拉入准军事同盟,使我台湾问题的解决面临更大的困难。
21世纪教育网
上下求索:
“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大体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以雅尔塔体系为标志形成两极格局:一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另一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阵营。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从60年代起,世界范围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系列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两大阵营内部一些国家不满于超级大国的控制,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倾向,阵营内部出现裂痕乃至公开的冲突。此刻,已催生了世界多极化的萌芽。
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正式宣告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跃然而出。1997年4月,中俄两国首脑发表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欧洲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都主张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经济和加强区域合作,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世界多极化遂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种形势,一方面使得美国政府主宰世界的欲望更加膨胀,于是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另一方面,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一时难以建立起来,两极格局解体留下的空间,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大国之间,包括冷战期间敌对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众多国家包括美国的盟国都要求美国与其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通过对话和合作,促进共同的发展和繁荣,这使美国推行单边扩张政策越来越困难了。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急剧衰落,但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最终保持了独立自主前提下的东西方平衡外交。加上它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以及苏联时期留下的雄厚的军事工业和国防实力,使它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仍保持着大国地位。
冷战结束以来,欧洲统一和自主、自强的速度和规模令人关注。欧盟实施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扩充和完善共同市场,发行欧元,建立货币联盟,进而推行共同外交政策和防御计划,推行统一的宪制改革,以及欧盟和北约的扩大,使欧洲不事声张地切实地成为多元世界里的重要成员。它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主张,树立起了一个力量整体的形象。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遵循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经济增长迅速,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政治和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尽管中国的国力比起西方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崛起,以及它在国际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坚守原则,不结盟,不当头,不怕压,不信邪的严正态度,不能不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种种事实表明,世界多极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就世界范围而言,多极化意味着存在多个“力量中心”(或称“力量支点”),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这种趋势一般被概括为“一超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