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七上章末检测——了解生物圈(2021-2022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生物七上章末检测——了解生物圈(2021-2022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6-26 07:56:09

文档简介

初中生物七上章末检测——了解生物圈(2021-2022人教版)
一、单选题
1.(2021·南充)袁隆平院士培育出的优质高产水稻为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水稻能在多水环境中生存是因为它体内具有发达的“气腔”,能运输更多的氧气,而大部分曾经与它生活在一起的杂草因体内不具有这种结构,后来就从这个环境中消失了。这体现了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  )
A.合作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2.(2021·眉山)生长、生活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人参、蘑菇、食虫鸟分别属于(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C.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3.(2021·眉山)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大量种植可用于保持水土。骆驼刺能保持水土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需要适宜环境 B.生物可以适应环境
C.环境可以影响生物 D.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4.(2021·新疆)小哲同学发现一种茎很短,叶细小,但地下根却十分发达的植物,该植物的生长环境可能是(  )
A.森林 B.湿地 C.荒漠 D.湖泊
5.(2021·安徽)在讨论“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方案时,同学们的下列发言,错误的是(  )
A.除湿度外,其他实验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B.多次重复实验,可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C.实验数据与其他人不一致时,可以修改数据
D.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
6.(2021·蚌埠模拟)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它们的总能量如图所示。若甲的数量大量减少,这最可能导致乙的数量在短期内(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无法判断
7.(2021·大庆模拟)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最少的生态系统是(  )
A.河流生态系统 B.草地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8.(2021八下·禹州月考)蚯蚓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它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使土壤变得肥沃,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9.(2021·连州模拟)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若草原上长期过度放牧,在较长的时间内符合草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10.(2021·恩平模拟)某生态系统中可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甲→乙→丙
B.生物丙与生物丁一定存在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由图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构成
D.在一段时间内,生物乙因人类大量捕杀而减少,则甲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11.(2021七上·兴平期末)“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内各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
B.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
C.许多生物可以被带到不同的生态系统
D.每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存在
12.(2021七上·海东期末)下列各选项中,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小河里所有的鱼 B.小河中所有的生物
C.一条小河 D.小河中所有的植物和动物
13.(2021七上·利通期末)同学们常看到成百上千只蚂蚁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A.捕食关系 B.竞争关系 C.合作关系 D.寄生关系
14.(2021七上·大埔期末)生物既能影响环境,又能适应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 D.雨露滋润禾苗壮
15.(2021七上·昌图期末)在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如果兔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草和狐怎样变化(  )
A.草先增多,后减少,狐先增多,后减少
B.草增多,狐减少
C.草减少,狐增多
D.草减少,狐减少
16.(2021七上·五常期末)下列各项中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是 (  )
A.水 B.阳光 C.七星瓢虫 D.温度
17.(2021七上·五常期末)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  )
A.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 B.阳光 空气 和水
C.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D.植物 动物和非生物部分
18.(2021七上·乾安期末)在一定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  )
A.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能吸水、蓄水和散失水分
C.有微生物不断分解有机物
D.能维持生物圈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
19.(2020·葫芦岛)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 请结合该图判断食物链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①草←兔←鹰②草→鼠→鹰③草→鼠→兔→鹰④草→鼠→蛇→鹰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20.(2020八上·大丰月考)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的富集,下列金字塔中,能够表示某食物链中生物体内富集的有害物质数量关系的是(  )
A. B.
C. D.
21.(2020八上·惠州期中)如图表示I、II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各组生物的关系不符合图示曲线的是(  )
A.人与链球菌
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C.草食动物与其胃肠内的纤维分解菌
D.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
22.(2020七上·河东月考)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23.(2019八上·深圳期末)某同学观察图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哪种观点不正确(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草、鼠、蛇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C.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
D.在该生态系统中,草的数量最多
24.(2019七上·长春月考)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a、b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是捕食者,a是被捕食者
B.如果a灭绝对b的影响不大
C.某些时候,a、b的数量相等
D.a、b的数量变化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5.(2017·淄川模拟)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二、连线题
26.(2016七上·建瓯月考)将下列左右两个相关的项匹配起来
老虎吃野猪     A、应激性
向日葵向太阳     B、繁殖
植物开花结果     C、新陈代谢
人体的排汗     D、竞争关系
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E、捕食关系
三、判断题
27.(2019七上·永春期中)果果同学依据对自家水稻田的实地调查,绘制了如图食物网简图。请你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稻属于消费者。
(2)该食物网包含5条食物链。
(3)图中麻雀与稻螟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
(4)若爆发鼠害虫灾,生态平衡会被破坏,说明稻田生态系统没有自动调节能力。
28.(2019七上·耒阳月考)判断正误。
(1)自然界中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判断对错)
(2)植物不进行呼吸,动物进行呼吸。(判断对错)
(3)生物的最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判断对错)
(4)某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水受到污染,对其他生态系统没有什么影响。(判断对错)
(5)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判断对错)
(6)只有动物才能对外界刺激产生一定的反应。(判断对错)
(7)每种生物都能永远适应环境。(判断对错)
(8)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判断对错)
(9)“蚁穴溃堤”这一成语主要揭示了生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判断对错)
(10)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界干扰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生态系统就可能受到破坏。(判断对错)
四、实验探究题
29.(2021七上·重庆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方法如下: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营造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实验装置如下图。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静置2分钟。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记录10次,结果如下表。
记录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明亮 1 0 2 0 1 1 2 0 1 0
阴暗 9 10 8 10 9 9 8 10 9 10
(1)此实验探究的是   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2)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时,下列不能作为实验变量的是(  )
A.温度的高低 B.土壤的湿度 C.光照的强弱 D.光照和温度
(3)在此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   。
(4)实验结果应取10组的   。
(5)此实验设置了10组重复组,目的是减少   。
五、综合题
30.(2021七下·大洼开学考)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草是生态系统中的   ,蛇与鹰的关系是   。
(2)请写出图中一条能量消耗最多的食物链   。
(3)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铅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存铅最多的生物是   。
(4)当该食物网中鹰的数量减少时,兔和蛇的数量首先会   ,但最后会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这一事实说明生态和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31.(2019·高安模拟)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图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间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   。
(2)图乙中,a、b、c、d构成了图甲中含鼠的一条食物链,如果某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数量最多的是_。
(3)图丙中,A图表示   关系;图甲中的哪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既可以体现B图又可以体现C图   。
(4)如果由于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   。
32.(2021六上·济宁期末)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   部分和   。
(2)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你写出最长的一条:   。
(3)若当地有人私自开办工厂导致铅污染,则图中   体内的铅含量最高。
(4)图中青蛙以蜘蛛为食物,蜘蛛与青蛙存在   关系;蜘蛛和青蛙又都以食草昆虫为食物,二者还存在   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水稻和杂草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相互争夺阳光、水等生存资源,水稻因为体内具有发达的“气腔”,更适应多水的环境,在争夺资源时具有优势,存活下来,杂草因为没有“气腔”,在争夺资源时处于不利地位进而被淘汰,慢慢从环境中消失了,这体现了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2.【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人参是植物属于生产者,蘑菇是真菌属于分解者,食虫鸟是动物属于消费者。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3.【答案】D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但是,当大量种植骆驼刺时,骆驼刺可用于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4.【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荒漠地区天旱少雨,生活在荒漠中的植物为了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叶片细小,地下根十分发达,可以吸收深处的水分,所以,题干中提到的“小哲同学发现一种茎很短,叶细小,但地下根却十分发达的植物”应该是生活在荒漠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适应环境,为基础题,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了解: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水分也会影响生物的分布,水分较多的地区生物分布多,干旱地区生物分布少。
5.【答案】C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实验目的是“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说明湿度是唯一变量,故除湿度外,其他实验条件应相同且适宜,A不符合题意。
B.只做一次实验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从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B不符合题意。
C.实验数据要实事求是,不能任意修改,C符合题意。
D.要爱护好动物,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6.【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甲、乙、丁,因此这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该是:丙→甲→乙→丁。若甲的数量大量减少,乙因以甲为食,数量会大量减少。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某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
7.【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选项中,A河流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主要是其中的水生动物;B草地生态系统分布在比较干旱的地方,缺乏高大的植物,较等低矮的植物较多,也有部分动物;C湿地生态系统中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D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因此生物种类最少的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农田生态系统中人起决定的作用,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自我调节能力弱;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地球之肾”之称,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
8.【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蚯蚓是生物,土壤是环境。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这体现了生物蚯蚓对环境土壤的影响,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9.【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生态平衡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如果在草原上长期过度放牧,就会引起草的大量减少,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草也不再会增加,所以草的数量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因为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有的生物出生,有的死亡,有的迁入,有的迁出等。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但这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所以,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
10.【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浓度逐渐增高。图中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为:丁→甲→乙→丙,A符合题意。
B.生物丙间接以生物丁为食,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因此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部分还缺少分解者,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乙因人类大量捕杀而减少,则甲的数量会因天敌数量的减少而增加,一段时间后,甲数量的增加会导致食物丁大量减少,甲也会因食物的减少而减少,因此甲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11.【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A.生物圈中的各生态系统并不是密闭的,孤立的,而是开放的,相互联系在一起,A不符合题意。
B.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许多生物可以被带到不同的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不同种类的生物,不可能各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存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2.【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A.小河里所有的鱼,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鱼,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小河中所有的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一条小河既包括了小河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C符合题意。
D.小河中所有的植物和动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中的植物和动物,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13.【答案】C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B.竞争关系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争夺营养物质、生存空间等而形成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C.合作关系是生物之间为了完成某一项活动,需要彼此合作、密切配合形成的关系;成百上千只蚂蚁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符合题意。
D.寄生关系指的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而形成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14.【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指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白蚁)洞穴而崩溃,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指在大树底下哪怕阳光很猛也还是会觉得比较凉快的,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当叶片的面积变小了,水分的蒸发也就变少了,这使得仙人掌在烈日炎炎里把水分的损失降到了最小,才能在沙漠中坚持生存下去。因此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符合题意。
D.雨露滋润禾苗壮,是指禾苗有了雨露的滋润会长的更加茁壮,属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5.【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如果兔的数量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增加;狐因食物减少,数量会下降,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16.【答案】C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指阳光、温度、水、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A水、B阳光、D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C七星瓢虫属于生物因素。因此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是七星瓢虫,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形态、发育和分布的任何其它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活动,属生态因素中的一类因素,可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竞争几种方式。
17.【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选项C符合题意。
【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根据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及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都属于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环境的影响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18.【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19.【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①草←兔←鹰”中的箭头指向由消费者指向生产者、由捕食者指向了被捕食者,不符合食物链的书写规则。“②草→鼠→鹰”书写正确。“③草→鼠→兔→鹰”其中的兔与鼠的关系有误,不符合实际,错误。因此,A错误,不符合题意。
B.“③草→鼠→兔→鹰”其中的兔与鼠的关系有误,不符合实际,错误。“④草→鼠→蛇→鹰”书写正确。因此,B错误,不符合题意。
C.“②草→鼠→鹰”书写正确;“③草→鼠→兔→鹰”其中的兔与鼠的关系有误,不符合实际,错误;“④草→鼠→蛇→鹰”书写正确。因此,B错误,不符合题意。
D.“②草→鼠→鹰”书写正确;“④草→鼠→蛇→鹰”书写正确。因此,D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所以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20.【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富集
【解析】【分析】解:在题中存在食物链:草→兔→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草是生产者,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少,狐是最高级消费者,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多。因此,塔顶是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少的草,塔底是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多的狐。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物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的能力。化学物质在沿着食物链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作用,即每经过一种生物体,其浓度就有一次明显的提高。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21.【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链球菌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是寄生关系,寄生在人身上,能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等疾病,可见两者的关系符合图示曲线,A符合题意。
B、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可见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因此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共生关系,符合图示曲线,故B不符合题意。
C、草食动物的胃肠内,有很多种类的细菌,可以帮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称为纤维分解菌,而动物也为这些细菌提供共生的场所和食物,纤维分解细菌和草食动物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关系,符合图示曲线,故C不符合题意。
D、地衣中是真菌与藻类共同社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类特殊生物,即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可以产生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能为藻类提供水、无机盐,这种对双方彼此都有利的生活方式叫共生,可见两者的关系符合图示曲线,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题,难度不大,需要熟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共生关系等,解答此题熟记共生的含义是关键,共生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
22.【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A.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B.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故B符合题意。
C.海洋生态系统 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虽然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但由于数量庞大,因为在地球上70%的水域中全是藻类植物,且代谢速率极快。所以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故C不符合题意。
D.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生物种类也是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
23.【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可见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在该生态系统中,草、鼠、蛇的数量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可见B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物质和能量都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且能量是逐级递减的,标杆不平衡,表示鼠的数量多,蛇的数量较少,鼠的营养级低数量多,蛇的营养级高数量少,符合物质流动的特点,所以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可见C说法错误,C符合题意。
D、在该生态系统中,草位于食物链的首端,是食物链的开始,根据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在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可见D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相关知识加以理解,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消费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生产者体内的能量是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4.【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曲线体现了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关系,并且a的数量多于b的数量,因此a是被捕食者,b捕食者,A不符合题意;
B、a是被捕食者,b捕食者,如果a灭绝,则b缺乏食物而可能饿死,因此如果a灭绝对b的影响很大,B符合题意;
C、曲线a和曲线b有重合的地方,表明某些时候,a、b的数量相等,C不符合题意;
D、从曲线看,两种生物a、b的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25.【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丙→甲→乙→丁”中
若乙的数量增加,则甲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减少,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丙的数量因甲的减少而增加.
故选:A.
【分析】解此题关键是由直方图确定,丙表示生产者,甲表示初级消费者,乙表示次级消费者,丁表示三级消费者,从而获得解题信息.
26.【答案】E;A;B;C;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生物具有如下生命现象区别于非生物:①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能够不断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如汗液、尿液、二氧化碳等);②生物能够生长,由小长大,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形增大,体重增加;③成熟的生物个体能够通过生殖产生后代;④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⑤生物体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既相似又有差异的特征,说明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⑥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也是生物具有的特征。老虎吃野猪属于捕食关系;向日葵向太阳属于应激性;植物开花结果属于繁殖现象;人体的排汗属于新陈代谢;田里的水稻和杂草属于竞争关系。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27.【答案】(1)错误
(2)错误
(3)错误
(4)错误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水稻是绿色植物,可通过细胞中的叶绿体吸收太阳能并贮存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因此水稻属于生产者。错误;(2)图中食物链有:水稻→田鼠→蛇、水稻→麻雀→蛇、水稻→稻螟→麻雀→蛇、水稻→稻螟→青蛙→蛇,因此该食物网包含4条食物链。错误;(3)图中麻雀和青蛙都吃稻螟,因此麻雀与青蛙之间是竞争关系。错误‘(4)若爆发鼠害虫灾,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说明稻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而不是没有自动调节能力。错误。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8.【答案】(1)错误
(2)错误
(3)正确
(4)错误
(5)错误
(6)错误
(7)错误
(8)正确
(9)正确
(10)正确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1)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中大多数都是生产者,寄生植物如菟丝子、肉苁蓉、锁阳等都是消费者,极少的腐生植物如水晶蓝属于分解者;而不是“自然界中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大多数动物都是消费者,一部分腐生动物如蚯蚓等属于分解者,而不是“动物都是消费者”。因此,故此题说法错误。
(2)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能够进行呼吸,植物也需要呼吸,如水淹植物无法呼吸会导致植物死亡;有些细菌真菌在无氧的条件下繁殖缓慢甚至停止,表明细菌真菌的生活需要呼吸。有的细菌真菌是厌氧呼吸。生物进行呼吸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植物不进行呼吸,动物进行呼吸”,说法错误。
(3)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生物体时刻不停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即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从而适应周围的环境;并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因此生物的最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故此题说法正确。
(4)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某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水受到污染,对其他生态系统也会造成影响。故此题说法错误。
(5)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争夺食物、配偶、巢穴等,因此会发生竞争关系;但是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也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狒狒、猕猴等。因此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互助关系。故此题说法错误。(6)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例如,猎豹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受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是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故此题说法错误。
(7)适者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鸟有翼适应空中飞行生活,蝗虫有外骨骼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所以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发生巨变时有些生物因不适应环境而死亡,如鱼有鳃适应水中生活,但是当水葫芦疯长时一些鱼就会死亡,是因为不再适应这里的环境了,因此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故此题说法错误。(8)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故此题说法正确。
(9)蚂蚁是群居动物,蚂蚁善于打洞,洞多了就造成堤坝的土质松动,堤坝就崩溃了,体现了生物蚂蚁对环境堤坝的影响。故此题说法是正确的。
(10)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故此题说法是正确的。
【分析】(1)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2)(3)(6)(7)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8)(9)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
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4)(10)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强.
29.【答案】(1)光照强弱
(2)D
(3)光
(4)平均值
(5)实验误差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1)本探究实验营造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因此,此实验探究的是:光照强弱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单一变量,即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而这个唯一的变量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而D选项光照和温度不是同一个因素,不能形成单一变量,所以它们不能作为实验变量。
(3)本探究实验除了阴暗和明亮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所以该实验是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4)为了避免偶然因素,减小误差,在探究实验中,通常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取平均值。
(5)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实验时设置多个重复组,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30.【答案】(1)5;生产者;捕食和竞争
(2)草→鼠→蛇→鹰
(3)鹰
(4)增加;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因此该食物网中共有5食物链。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草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鹰吃蛇为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老鼠,为竞争关系,因此蛇与鹰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营养级越高,能量散失越多,能量储存越少,因此图中消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就是最长的食物链:草→鼠→蛇→鹰。
(3)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该生态系统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鹰,因此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铅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存铅最多的生物是鹰。
(4)当该食物网中鹰的数量减少时,兔和蛇的数量首先会因捕食者减少而增加,但最后会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1.【答案】(1)分解者
(2)b
(3)共生;鹰和蛇
(4)生物影响环境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解:(1)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图甲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c、d、a、b,因此这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c→d→a→b。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营养级最高的是b,所以“如果某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数量最多的是b。(3)图丙中,甲A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图B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图C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因此图丙中,A图表示共生关系。图甲中,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即图丙中的B,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即图丙中的C,因此鹰、蛇之间的关系既可以体现B图又可以体现C图。(4)生物能影响环境,生物也能适应环境,也能改变环境。如果由于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食物链。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
3、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而使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中流动,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4、共生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有利,离开后一方或双方都难以生存的现象。
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
5、生物使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发生改变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32.【答案】(1)非生物部分;分解者
(2)5;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
(3)蛇
(4)捕食;竞争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而鼠、食草昆虫、蜘蛛、青蛙和蛇是动物属于消费者,所以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①草→食草昆虫→青蛙→蛇;②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③草→鼠→蛇;④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⑤草→食草昆虫→食虫鸟。最长一条是: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所以,若当地有人私自开办工厂导致铅污染,则图中营养级别最高的蛇(在最长的食物链中,蛇是第五营养级)体内的铅含量最高。
(4)图中青蛙吃蜘蛛,是为了获取食物属于捕食关系;青蛙和蜘蛛,又相互竞争食物食草昆虫,属于竞争关系,因此青蛙与蜘蛛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1 / 1初中生物七上章末检测——了解生物圈(2021-2022人教版)
一、单选题
1.(2021·南充)袁隆平院士培育出的优质高产水稻为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水稻能在多水环境中生存是因为它体内具有发达的“气腔”,能运输更多的氧气,而大部分曾经与它生活在一起的杂草因体内不具有这种结构,后来就从这个环境中消失了。这体现了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  )
A.合作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水稻和杂草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相互争夺阳光、水等生存资源,水稻因为体内具有发达的“气腔”,更适应多水的环境,在争夺资源时具有优势,存活下来,杂草因为没有“气腔”,在争夺资源时处于不利地位进而被淘汰,慢慢从环境中消失了,这体现了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2.(2021·眉山)生长、生活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人参、蘑菇、食虫鸟分别属于(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C.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人参是植物属于生产者,蘑菇是真菌属于分解者,食虫鸟是动物属于消费者。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3.(2021·眉山)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大量种植可用于保持水土。骆驼刺能保持水土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需要适宜环境 B.生物可以适应环境
C.环境可以影响生物 D.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答案】D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但是,当大量种植骆驼刺时,骆驼刺可用于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4.(2021·新疆)小哲同学发现一种茎很短,叶细小,但地下根却十分发达的植物,该植物的生长环境可能是(  )
A.森林 B.湿地 C.荒漠 D.湖泊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荒漠地区天旱少雨,生活在荒漠中的植物为了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叶片细小,地下根十分发达,可以吸收深处的水分,所以,题干中提到的“小哲同学发现一种茎很短,叶细小,但地下根却十分发达的植物”应该是生活在荒漠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适应环境,为基础题,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了解: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水分也会影响生物的分布,水分较多的地区生物分布多,干旱地区生物分布少。
5.(2021·安徽)在讨论“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方案时,同学们的下列发言,错误的是(  )
A.除湿度外,其他实验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B.多次重复实验,可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C.实验数据与其他人不一致时,可以修改数据
D.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
【答案】C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实验目的是“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说明湿度是唯一变量,故除湿度外,其他实验条件应相同且适宜,A不符合题意。
B.只做一次实验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从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B不符合题意。
C.实验数据要实事求是,不能任意修改,C符合题意。
D.要爱护好动物,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6.(2021·蚌埠模拟)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它们的总能量如图所示。若甲的数量大量减少,这最可能导致乙的数量在短期内(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无法判断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甲、乙、丁,因此这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该是:丙→甲→乙→丁。若甲的数量大量减少,乙因以甲为食,数量会大量减少。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某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
7.(2021·大庆模拟)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最少的生态系统是(  )
A.河流生态系统 B.草地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选项中,A河流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主要是其中的水生动物;B草地生态系统分布在比较干旱的地方,缺乏高大的植物,较等低矮的植物较多,也有部分动物;C湿地生态系统中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D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因此生物种类最少的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农田生态系统中人起决定的作用,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自我调节能力弱;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地球之肾”之称,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
8.(2021八下·禹州月考)蚯蚓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它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使土壤变得肥沃,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蚯蚓是生物,土壤是环境。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这体现了生物蚯蚓对环境土壤的影响,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9.(2021·连州模拟)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若草原上长期过度放牧,在较长的时间内符合草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生态平衡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如果在草原上长期过度放牧,就会引起草的大量减少,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草也不再会增加,所以草的数量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因为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有的生物出生,有的死亡,有的迁入,有的迁出等。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但这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所以,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
10.(2021·恩平模拟)某生态系统中可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甲→乙→丙
B.生物丙与生物丁一定存在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由图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构成
D.在一段时间内,生物乙因人类大量捕杀而减少,则甲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浓度逐渐增高。图中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为:丁→甲→乙→丙,A符合题意。
B.生物丙间接以生物丁为食,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因此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部分还缺少分解者,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乙因人类大量捕杀而减少,则甲的数量会因天敌数量的减少而增加,一段时间后,甲数量的增加会导致食物丁大量减少,甲也会因食物的减少而减少,因此甲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11.(2021七上·兴平期末)“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内各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
B.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
C.许多生物可以被带到不同的生态系统
D.每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存在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A.生物圈中的各生态系统并不是密闭的,孤立的,而是开放的,相互联系在一起,A不符合题意。
B.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许多生物可以被带到不同的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不同种类的生物,不可能各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存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2.(2021七上·海东期末)下列各选项中,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小河里所有的鱼 B.小河中所有的生物
C.一条小河 D.小河中所有的植物和动物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A.小河里所有的鱼,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鱼,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小河中所有的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一条小河既包括了小河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C符合题意。
D.小河中所有的植物和动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中的植物和动物,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13.(2021七上·利通期末)同学们常看到成百上千只蚂蚁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A.捕食关系 B.竞争关系 C.合作关系 D.寄生关系
【答案】C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B.竞争关系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争夺营养物质、生存空间等而形成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C.合作关系是生物之间为了完成某一项活动,需要彼此合作、密切配合形成的关系;成百上千只蚂蚁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符合题意。
D.寄生关系指的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而形成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14.(2021七上·大埔期末)生物既能影响环境,又能适应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 D.雨露滋润禾苗壮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指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白蚁)洞穴而崩溃,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指在大树底下哪怕阳光很猛也还是会觉得比较凉快的,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当叶片的面积变小了,水分的蒸发也就变少了,这使得仙人掌在烈日炎炎里把水分的损失降到了最小,才能在沙漠中坚持生存下去。因此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符合题意。
D.雨露滋润禾苗壮,是指禾苗有了雨露的滋润会长的更加茁壮,属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5.(2021七上·昌图期末)在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如果兔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草和狐怎样变化(  )
A.草先增多,后减少,狐先增多,后减少
B.草增多,狐减少
C.草减少,狐增多
D.草减少,狐减少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如果兔的数量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增加;狐因食物减少,数量会下降,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16.(2021七上·五常期末)下列各项中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是 (  )
A.水 B.阳光 C.七星瓢虫 D.温度
【答案】C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指阳光、温度、水、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A水、B阳光、D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C七星瓢虫属于生物因素。因此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是七星瓢虫,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形态、发育和分布的任何其它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活动,属生态因素中的一类因素,可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竞争几种方式。
17.(2021七上·五常期末)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  )
A.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 B.阳光 空气 和水
C.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D.植物 动物和非生物部分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选项C符合题意。
【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根据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及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都属于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环境的影响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18.(2021七上·乾安期末)在一定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  )
A.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能吸水、蓄水和散失水分
C.有微生物不断分解有机物
D.能维持生物圈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19.(2020·葫芦岛)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 请结合该图判断食物链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①草←兔←鹰②草→鼠→鹰③草→鼠→兔→鹰④草→鼠→蛇→鹰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①草←兔←鹰”中的箭头指向由消费者指向生产者、由捕食者指向了被捕食者,不符合食物链的书写规则。“②草→鼠→鹰”书写正确。“③草→鼠→兔→鹰”其中的兔与鼠的关系有误,不符合实际,错误。因此,A错误,不符合题意。
B.“③草→鼠→兔→鹰”其中的兔与鼠的关系有误,不符合实际,错误。“④草→鼠→蛇→鹰”书写正确。因此,B错误,不符合题意。
C.“②草→鼠→鹰”书写正确;“③草→鼠→兔→鹰”其中的兔与鼠的关系有误,不符合实际,错误;“④草→鼠→蛇→鹰”书写正确。因此,B错误,不符合题意。
D.“②草→鼠→鹰”书写正确;“④草→鼠→蛇→鹰”书写正确。因此,D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所以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20.(2020八上·大丰月考)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的富集,下列金字塔中,能够表示某食物链中生物体内富集的有害物质数量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富集
【解析】【分析】解:在题中存在食物链:草→兔→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草是生产者,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少,狐是最高级消费者,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多。因此,塔顶是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少的草,塔底是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多的狐。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物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的能力。化学物质在沿着食物链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作用,即每经过一种生物体,其浓度就有一次明显的提高。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21.(2020八上·惠州期中)如图表示I、II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各组生物的关系不符合图示曲线的是(  )
A.人与链球菌
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C.草食动物与其胃肠内的纤维分解菌
D.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
【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链球菌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是寄生关系,寄生在人身上,能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等疾病,可见两者的关系符合图示曲线,A符合题意。
B、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可见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因此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共生关系,符合图示曲线,故B不符合题意。
C、草食动物的胃肠内,有很多种类的细菌,可以帮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称为纤维分解菌,而动物也为这些细菌提供共生的场所和食物,纤维分解细菌和草食动物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关系,符合图示曲线,故C不符合题意。
D、地衣中是真菌与藻类共同社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类特殊生物,即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可以产生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能为藻类提供水、无机盐,这种对双方彼此都有利的生活方式叫共生,可见两者的关系符合图示曲线,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题,难度不大,需要熟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共生关系等,解答此题熟记共生的含义是关键,共生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
22.(2020七上·河东月考)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A.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B.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故B符合题意。
C.海洋生态系统 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虽然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但由于数量庞大,因为在地球上70%的水域中全是藻类植物,且代谢速率极快。所以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故C不符合题意。
D.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生物种类也是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
23.(2019八上·深圳期末)某同学观察图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哪种观点不正确(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草、鼠、蛇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C.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
D.在该生态系统中,草的数量最多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可见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在该生态系统中,草、鼠、蛇的数量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可见B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物质和能量都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且能量是逐级递减的,标杆不平衡,表示鼠的数量多,蛇的数量较少,鼠的营养级低数量多,蛇的营养级高数量少,符合物质流动的特点,所以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可见C说法错误,C符合题意。
D、在该生态系统中,草位于食物链的首端,是食物链的开始,根据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在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可见D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相关知识加以理解,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消费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生产者体内的能量是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4.(2019七上·长春月考)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a、b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是捕食者,a是被捕食者
B.如果a灭绝对b的影响不大
C.某些时候,a、b的数量相等
D.a、b的数量变化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曲线体现了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关系,并且a的数量多于b的数量,因此a是被捕食者,b捕食者,A不符合题意;
B、a是被捕食者,b捕食者,如果a灭绝,则b缺乏食物而可能饿死,因此如果a灭绝对b的影响很大,B符合题意;
C、曲线a和曲线b有重合的地方,表明某些时候,a、b的数量相等,C不符合题意;
D、从曲线看,两种生物a、b的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25.(2017·淄川模拟)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丙→甲→乙→丁”中
若乙的数量增加,则甲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减少,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丙的数量因甲的减少而增加.
故选:A.
【分析】解此题关键是由直方图确定,丙表示生产者,甲表示初级消费者,乙表示次级消费者,丁表示三级消费者,从而获得解题信息.
二、连线题
26.(2016七上·建瓯月考)将下列左右两个相关的项匹配起来
老虎吃野猪     A、应激性
向日葵向太阳     B、繁殖
植物开花结果     C、新陈代谢
人体的排汗     D、竞争关系
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E、捕食关系
【答案】E;A;B;C;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生物具有如下生命现象区别于非生物:①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能够不断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如汗液、尿液、二氧化碳等);②生物能够生长,由小长大,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形增大,体重增加;③成熟的生物个体能够通过生殖产生后代;④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⑤生物体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既相似又有差异的特征,说明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⑥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也是生物具有的特征。老虎吃野猪属于捕食关系;向日葵向太阳属于应激性;植物开花结果属于繁殖现象;人体的排汗属于新陈代谢;田里的水稻和杂草属于竞争关系。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三、判断题
27.(2019七上·永春期中)果果同学依据对自家水稻田的实地调查,绘制了如图食物网简图。请你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稻属于消费者。
(2)该食物网包含5条食物链。
(3)图中麻雀与稻螟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
(4)若爆发鼠害虫灾,生态平衡会被破坏,说明稻田生态系统没有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1)错误
(2)错误
(3)错误
(4)错误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水稻是绿色植物,可通过细胞中的叶绿体吸收太阳能并贮存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因此水稻属于生产者。错误;(2)图中食物链有:水稻→田鼠→蛇、水稻→麻雀→蛇、水稻→稻螟→麻雀→蛇、水稻→稻螟→青蛙→蛇,因此该食物网包含4条食物链。错误;(3)图中麻雀和青蛙都吃稻螟,因此麻雀与青蛙之间是竞争关系。错误‘(4)若爆发鼠害虫灾,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说明稻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而不是没有自动调节能力。错误。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8.(2019七上·耒阳月考)判断正误。
(1)自然界中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判断对错)
(2)植物不进行呼吸,动物进行呼吸。(判断对错)
(3)生物的最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判断对错)
(4)某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水受到污染,对其他生态系统没有什么影响。(判断对错)
(5)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判断对错)
(6)只有动物才能对外界刺激产生一定的反应。(判断对错)
(7)每种生物都能永远适应环境。(判断对错)
(8)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判断对错)
(9)“蚁穴溃堤”这一成语主要揭示了生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判断对错)
(10)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界干扰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生态系统就可能受到破坏。(判断对错)
【答案】(1)错误
(2)错误
(3)正确
(4)错误
(5)错误
(6)错误
(7)错误
(8)正确
(9)正确
(10)正确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1)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中大多数都是生产者,寄生植物如菟丝子、肉苁蓉、锁阳等都是消费者,极少的腐生植物如水晶蓝属于分解者;而不是“自然界中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大多数动物都是消费者,一部分腐生动物如蚯蚓等属于分解者,而不是“动物都是消费者”。因此,故此题说法错误。
(2)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能够进行呼吸,植物也需要呼吸,如水淹植物无法呼吸会导致植物死亡;有些细菌真菌在无氧的条件下繁殖缓慢甚至停止,表明细菌真菌的生活需要呼吸。有的细菌真菌是厌氧呼吸。生物进行呼吸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植物不进行呼吸,动物进行呼吸”,说法错误。
(3)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生物体时刻不停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即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从而适应周围的环境;并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因此生物的最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故此题说法正确。
(4)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某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水受到污染,对其他生态系统也会造成影响。故此题说法错误。
(5)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争夺食物、配偶、巢穴等,因此会发生竞争关系;但是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也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狒狒、猕猴等。因此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互助关系。故此题说法错误。(6)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例如,猎豹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受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是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故此题说法错误。
(7)适者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鸟有翼适应空中飞行生活,蝗虫有外骨骼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所以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发生巨变时有些生物因不适应环境而死亡,如鱼有鳃适应水中生活,但是当水葫芦疯长时一些鱼就会死亡,是因为不再适应这里的环境了,因此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故此题说法错误。(8)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故此题说法正确。
(9)蚂蚁是群居动物,蚂蚁善于打洞,洞多了就造成堤坝的土质松动,堤坝就崩溃了,体现了生物蚂蚁对环境堤坝的影响。故此题说法是正确的。
(10)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故此题说法是正确的。
【分析】(1)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2)(3)(6)(7)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8)(9)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
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4)(10)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强.
四、实验探究题
29.(2021七上·重庆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方法如下: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营造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实验装置如下图。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静置2分钟。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记录10次,结果如下表。
记录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明亮 1 0 2 0 1 1 2 0 1 0
阴暗 9 10 8 10 9 9 8 10 9 10
(1)此实验探究的是   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2)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时,下列不能作为实验变量的是(  )
A.温度的高低 B.土壤的湿度 C.光照的强弱 D.光照和温度
(3)在此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   。
(4)实验结果应取10组的   。
(5)此实验设置了10组重复组,目的是减少   。
【答案】(1)光照强弱
(2)D
(3)光
(4)平均值
(5)实验误差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1)本探究实验营造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因此,此实验探究的是:光照强弱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单一变量,即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而这个唯一的变量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而D选项光照和温度不是同一个因素,不能形成单一变量,所以它们不能作为实验变量。
(3)本探究实验除了阴暗和明亮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所以该实验是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4)为了避免偶然因素,减小误差,在探究实验中,通常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取平均值。
(5)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实验时设置多个重复组,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五、综合题
30.(2021七下·大洼开学考)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草是生态系统中的   ,蛇与鹰的关系是   。
(2)请写出图中一条能量消耗最多的食物链   。
(3)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铅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存铅最多的生物是   。
(4)当该食物网中鹰的数量减少时,兔和蛇的数量首先会   ,但最后会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这一事实说明生态和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答案】(1)5;生产者;捕食和竞争
(2)草→鼠→蛇→鹰
(3)鹰
(4)增加;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因此该食物网中共有5食物链。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草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鹰吃蛇为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老鼠,为竞争关系,因此蛇与鹰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营养级越高,能量散失越多,能量储存越少,因此图中消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就是最长的食物链:草→鼠→蛇→鹰。
(3)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该生态系统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鹰,因此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铅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存铅最多的生物是鹰。
(4)当该食物网中鹰的数量减少时,兔和蛇的数量首先会因捕食者减少而增加,但最后会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1.(2019·高安模拟)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图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间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   。
(2)图乙中,a、b、c、d构成了图甲中含鼠的一条食物链,如果某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数量最多的是_。
(3)图丙中,A图表示   关系;图甲中的哪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既可以体现B图又可以体现C图   。
(4)如果由于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   。
【答案】(1)分解者
(2)b
(3)共生;鹰和蛇
(4)生物影响环境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解:(1)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图甲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c、d、a、b,因此这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c→d→a→b。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营养级最高的是b,所以“如果某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数量最多的是b。(3)图丙中,甲A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图B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图C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因此图丙中,A图表示共生关系。图甲中,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即图丙中的B,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即图丙中的C,因此鹰、蛇之间的关系既可以体现B图又可以体现C图。(4)生物能影响环境,生物也能适应环境,也能改变环境。如果由于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食物链。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
3、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而使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中流动,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4、共生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有利,离开后一方或双方都难以生存的现象。
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
5、生物使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发生改变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32.(2021六上·济宁期末)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   部分和   。
(2)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你写出最长的一条:   。
(3)若当地有人私自开办工厂导致铅污染,则图中   体内的铅含量最高。
(4)图中青蛙以蜘蛛为食物,蜘蛛与青蛙存在   关系;蜘蛛和青蛙又都以食草昆虫为食物,二者还存在   关系。
【答案】(1)非生物部分;分解者
(2)5;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
(3)蛇
(4)捕食;竞争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而鼠、食草昆虫、蜘蛛、青蛙和蛇是动物属于消费者,所以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①草→食草昆虫→青蛙→蛇;②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③草→鼠→蛇;④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⑤草→食草昆虫→食虫鸟。最长一条是: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所以,若当地有人私自开办工厂导致铅污染,则图中营养级别最高的蛇(在最长的食物链中,蛇是第五营养级)体内的铅含量最高。
(4)图中青蛙吃蜘蛛,是为了获取食物属于捕食关系;青蛙和蜘蛛,又相互竞争食物食草昆虫,属于竞争关系,因此青蛙与蜘蛛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