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21·德阳)战国中期,以申不害为宗,重“术”(权术);以商赖为宗,重“法”(法令):以慎到为宗,重“势”(威势)。到战国末期,将这三派思想兼容并顾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
2.(2021·德阳)学习历史应掌握历史发展的分期及其阶段特征。图3所示时间轴中①处对应的时期是( )
图3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3.(2021·德阳)图4为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俑( )
吹笛 吹口哨 舞蹈 击节板
A.表明当时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B.反映出浪漫的艺术手法
C.可作为研究杂剧的一手史料 D.说明当时戏剧种类繁多
4.(2021·德阳)这部著作除了介绍一般的农业生产经验之外,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还反映出明代一些手工作坊或工场的面貌。这部著作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5.(2021·德阳)李鸿章曾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李鸿章评说的战争是( )
A.中英鸦片战争 B.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2021·德阳)据统计,从武昌起义爆发至1913年,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纸明显增加。这表明当时( )
A.报刊以政治舆论导向为主 B.民主共和观念影响扩大
C.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发展 D.三民主义得到普遍认同
7.(2021·德阳)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这次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确立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制度。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8.(2021·德阳)我国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B.计划经济体制的废除
C.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D.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9.(2021·德阳)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如果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主要可以了解( )
A.古埃及文化 B.阿拉伯文化 C.古印度文化 D.古希腊文化
10.(2021·德阳)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开始变得以人为主,画家和雕塑家也对每个个体格外重视,人们开始尝试了解人类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结构,以及认识如何思考。据此可知,文艺复兴倡导( )
A.人文主义 B.个人主义 C.理性主义 D.自由主义
11.(2021·德阳)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的规定,图中正确反映出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权力关系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12.(2021·德阳)1929年,德国总人口6000万,9月底失业人数为132万,一年以后增加到300万,1931年增加到450万,1932年前两个月超过600万。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列强矛盾激化 B.经济危机不断蔓延
C.美欧竞争日益加剧 D.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72分)
13.(2021·德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成,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一一译编自贾谊《过秦论》(贾谊,汉初儒生,官至太中大夫)
材料二: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都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柳宗元,生活于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时代)
(1)根据材料,概括贾谊和柳宗元评价秦始皇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素始皇。
14.(2021·德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有为大事记
1858年 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动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
1879年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
1882年 到北京参加乡试来中,南归途经上海,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
1884~1885年 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
1888年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
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5年 甲午战争失败,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
1896年 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7年 德国强占股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1898年 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 速往海外,组织保皇会,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 担任孔教会会长。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1917年 和张助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归纳康有为为推动变法而进行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中的分隔线提示,概括康有为的三段人生经历。并据此谈谈你对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关系的认识。
15.(2021·德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后日本出现粮食危机,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开展粮食援助。至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的农业开始复苏并向自给自足的方向迈进。此时美国出现了农业生产过剩,按照美国粮食巨头和跨国粮商的意见,美国一方面趁日本国内麦类自给体系尚未形成,便对其进行渗遗和破坏,另一方面策划让日本人更多地进食面食,向日本大量出口小麦等粮食,造成日本粮食自给率连年下降,甚至威胁到了日本的粮食安全。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变化及其立足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16.(2021·德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科学的历程》《世界近代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孟子,不符合题意;
B.庄子,不符合题意;
C.墨子,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把这些思想融合在一起,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A.秦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①处对应的时间开始于581年,结束于90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时期处于隋唐时期,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宋元时期,不符合题意;
D.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一时间段起止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这一时间点发生的事件来回答。
3.【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A. 表明当时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不符合题意;
B. 反映出浪漫的艺术手法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陶俑是从元朝的古墓中出土的,属于元朝时期的第一手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元朝杂剧,是比较可靠的第一手史料,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说明当时戏剧种类繁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第一手史料的含义。
4.【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还反映出明代一些手工作坊或工场的面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以手工业为主的科技著作是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本草纲目》,不符合题意;
C.《农政全书》,不符合题意;
D.《齐民要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还是要求牢记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中英鸦片战争,不符合题意;
B.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主要是北洋军与日军作战,而日军则是集中全国力量与清军作战,最终清政府战败,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6.【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A. 报刊以政治舆论导向为主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自辛亥革命以来, 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纸明显增加 ,这表明当时社会受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观念影响不断扩大,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发展 ,不符合题意;
D. 三民主义得到普遍认同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A.中共一大,不符合题意;
B.八七会议,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即古田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确立了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确立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制度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遵义会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8.【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A.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不符合题意;
B. 计划经济体制的废除 ,不符合题意;
C. 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79年开始,我国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全国粮食产量迅速提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变化的原因来回答,注意理解生产关系的调整,这类理论类的题目,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9.【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A.古埃及文化,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因此通过它,我们主要可以了解阿拉伯文化,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古印度文化,不符合题意;
D.古希腊文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10.【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开始变得以人为主,画家和雕塑家也对每个个体格外重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注,由此可知,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个人主义,不符合题意;
C.理性主义,不符合题意;
D.自由主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1.【答案】B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制共和国内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但是各州政府要听命于联邦政府,在联邦政府下行使权力,因此这里的②符合,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权利关系进行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2.【答案】B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A. 欧洲列强矛盾激化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929年到1932年,德国的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开始于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不断蔓延,经济难以好转造成的,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美欧竞争日益加剧 ,不符合题意;
D.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这是解题的关键之一。
13.【答案】(1)贾谊否定了秦始皇,柳宗元肯定了秦始皇。(或:贾谊从儒学的角度进行评价,柳宗元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评价)因素:社会环境(生活时代),立场,学识等。
(2)评价: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建立全国道路网、开凿灵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修筑长城,有利于防止匈奴南下,稳定边疆秩序、。这些都是积极的。但他厉行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二世而亡,又是消极的。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正确评价秦始皇;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可以看出, 贾谊否定了秦始皇,柳宗元肯定了秦始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导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时代),立场,学识等的不同造成的;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建立全国道路网、开凿灵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修筑长城,有利于防止匈奴南下,稳定边疆秩序、。这些都是积极的。但他厉行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二世而亡,又是消极的;
故答案为:(1) 贾谊否定了秦始皇,柳宗元肯定了秦始皇。(或:贾谊从儒学的角度进行评价,柳宗元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评价)因素:社会环境(生活时代),立场,学识等。
(2) 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建立全国道路网、开凿灵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修筑长城,有利于防止匈奴南下,稳定边疆秩序、。这些都是积极的。但他厉行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二世而亡,又是消极的。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概括回答,注意紧贴材料信息进行概括;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行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对人物进行评价,注意一分为二,既看到其贡献,又要看到起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样才会全面。
14.【答案】(1)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游学经历(西学传播、文化背景)。
(2)努力:宣传变法(著书立说;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多次上书;参与百日维新。
(3)经历:第一阶段:从学习儒学到学习西学;第二阶段:宣传变法思想,参与变法话动;第三阶段:维护皇权和复辟帝制。关系: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紧密相连,时代变化深刻影响着个人发展,个人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游学经历(西学传播、文化背景);
(2)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康有为为推动变法而进行的努力有宣传变法(著书立说;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多次上书;参与百日维新;
(3)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康有为的三段人生经历是第一阶段:从学习儒学到学习西学;第二阶段:宣传变法思想,参与变法话动;第三阶段:维护皇权和复辟帝制;谈认识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紧密相连,时代变化深刻影响着个人发展,个人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
故答案为:(1) 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游学经历(西学传播、文化背景)。
(2) 努力:宣传变法(著书立说;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多次上书;参与百日维新。
(3) 经历:第一阶段:从学习儒学到学习西学;第二阶段:宣传变法思想,参与变法话动;第三阶段:维护皇权和复辟帝制。关系: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紧密相连,时代变化深刻影响着个人发展,个人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紧贴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归纳,这类题目,一定要紧扣材料信息,不要向外延伸,谈认识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5.【答案】(1)变化:由扶持(援助)到打压(破坏)。立足点:推护美国利益。
(2)影响:前期,缓解了战后初期日本粮食危机(或:有利于日本农业的复苏)。后期,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造成了日本粮食自给率下降,不利于日本的农业发展;威胁到了日本的粮食安全,乃至妨碍了日本的经济主权与独立发展;加剧了美日间的贸易摩擦。
【知识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战后日本的崛起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 二战后日本出现粮食危机,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开展粮食援助 ”“ 美国一方面趁日本国内麦类自给体系尚未形成,便对其进行渗遗和破坏,另一方面策划让日本人更多地进食面食,向日本大量出口小麦等粮食,造成日本粮食自给率连年下降,甚至威胁到了日本的粮食安全 ”,可以看出, 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变化是由扶持(援助)到打压(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的立足点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 前期,缓解了战后初期日本粮食危机(或:有利于日本农业的复苏)。后期,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造成了日本粮食自给率下降,不利于日本的农业发展;威胁到了日本的粮食安全,乃至妨碍了日本的经济主权与独立发展;加剧了美日间的贸易摩擦;
故答案为:(1) 变化:由扶持(援助)到打压(破坏)。立足点:推护美国利益。
(2)影响: 前期,缓解了战后初期日本粮食危机(或:有利于日本农业的复苏)。后期,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造成了日本粮食自给率下降,不利于日本的农业发展;威胁到了日本的粮食安全,乃至妨碍了日本的经济主权与独立发展;加剧了美日间的贸易摩擦。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变化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些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进行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回答。
16.【答案】示例
观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阐述:电灯等电器的发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汽车、飞机的发明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电话、电报的发明使人们的联系更加紧密;人造纤维的发明丰富了人们的服饰。(答3点6分)
(提示:其他观点:科学理论的研究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条件;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研究(理论)推动了科技发明;科技发明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美德在第二次工业事命中居于领先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人“电气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全球化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环境污染。说明:其他符合题意的观点,只要阐述合理均可酌情给分。)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显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较多,可以提炼观点,进行阐述,比如:
观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阐述:电灯等电器的发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汽车、飞机的发明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电话、电报的发明使人们的联系更加紧密;人造纤维的发明丰富了人们的服饰
故答案为:
观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阐述:电灯等电器的发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汽车、飞机的发明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电话、电报的发明使人们的联系更加紧密;人造纤维的发明丰富了人们的服饰。(答3点6分)
(提示:其他观点:科学理论的研究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条件;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研究(理论)推动了科技发明;科技发明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美德在第二次工业事命中居于领先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人“电气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全球化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环境污染。说明:其他符合题意的观点,只要阐述合理均可酌情给分。)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再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观点,进行阐述,注意按照要求回答。
1 / 1四川省德阳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21·德阳)战国中期,以申不害为宗,重“术”(权术);以商赖为宗,重“法”(法令):以慎到为宗,重“势”(威势)。到战国末期,将这三派思想兼容并顾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孟子,不符合题意;
B.庄子,不符合题意;
C.墨子,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把这些思想融合在一起,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2021·德阳)学习历史应掌握历史发展的分期及其阶段特征。图3所示时间轴中①处对应的时期是( )
图3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A.秦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①处对应的时间开始于581年,结束于90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时期处于隋唐时期,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宋元时期,不符合题意;
D.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一时间段起止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这一时间点发生的事件来回答。
3.(2021·德阳)图4为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俑( )
吹笛 吹口哨 舞蹈 击节板
A.表明当时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B.反映出浪漫的艺术手法
C.可作为研究杂剧的一手史料 D.说明当时戏剧种类繁多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A. 表明当时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不符合题意;
B. 反映出浪漫的艺术手法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陶俑是从元朝的古墓中出土的,属于元朝时期的第一手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元朝杂剧,是比较可靠的第一手史料,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说明当时戏剧种类繁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第一手史料的含义。
4.(2021·德阳)这部著作除了介绍一般的农业生产经验之外,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还反映出明代一些手工作坊或工场的面貌。这部著作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还反映出明代一些手工作坊或工场的面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以手工业为主的科技著作是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本草纲目》,不符合题意;
C.《农政全书》,不符合题意;
D.《齐民要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还是要求牢记基础知识。
5.(2021·德阳)李鸿章曾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李鸿章评说的战争是( )
A.中英鸦片战争 B.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中英鸦片战争,不符合题意;
B.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主要是北洋军与日军作战,而日军则是集中全国力量与清军作战,最终清政府战败,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6.(2021·德阳)据统计,从武昌起义爆发至1913年,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纸明显增加。这表明当时( )
A.报刊以政治舆论导向为主 B.民主共和观念影响扩大
C.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发展 D.三民主义得到普遍认同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A. 报刊以政治舆论导向为主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自辛亥革命以来, 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纸明显增加 ,这表明当时社会受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观念影响不断扩大,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发展 ,不符合题意;
D. 三民主义得到普遍认同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2021·德阳)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这次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确立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制度。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A.中共一大,不符合题意;
B.八七会议,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即古田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确立了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确立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制度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遵义会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8.(2021·德阳)我国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B.计划经济体制的废除
C.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D.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A.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不符合题意;
B. 计划经济体制的废除 ,不符合题意;
C. 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79年开始,我国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全国粮食产量迅速提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变化的原因来回答,注意理解生产关系的调整,这类理论类的题目,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9.(2021·德阳)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如果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主要可以了解( )
A.古埃及文化 B.阿拉伯文化 C.古印度文化 D.古希腊文化
【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A.古埃及文化,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因此通过它,我们主要可以了解阿拉伯文化,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古印度文化,不符合题意;
D.古希腊文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10.(2021·德阳)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开始变得以人为主,画家和雕塑家也对每个个体格外重视,人们开始尝试了解人类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结构,以及认识如何思考。据此可知,文艺复兴倡导( )
A.人文主义 B.个人主义 C.理性主义 D.自由主义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开始变得以人为主,画家和雕塑家也对每个个体格外重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注,由此可知,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个人主义,不符合题意;
C.理性主义,不符合题意;
D.自由主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1.(2021·德阳)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的规定,图中正确反映出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权力关系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制共和国内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但是各州政府要听命于联邦政府,在联邦政府下行使权力,因此这里的②符合,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权利关系进行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2.(2021·德阳)1929年,德国总人口6000万,9月底失业人数为132万,一年以后增加到300万,1931年增加到450万,1932年前两个月超过600万。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列强矛盾激化 B.经济危机不断蔓延
C.美欧竞争日益加剧 D.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答案】B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A. 欧洲列强矛盾激化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929年到1932年,德国的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开始于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不断蔓延,经济难以好转造成的,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美欧竞争日益加剧 ,不符合题意;
D.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这是解题的关键之一。
二、非选择题(72分)
13.(2021·德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成,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一一译编自贾谊《过秦论》(贾谊,汉初儒生,官至太中大夫)
材料二: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都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柳宗元,生活于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时代)
(1)根据材料,概括贾谊和柳宗元评价秦始皇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素始皇。
【答案】(1)贾谊否定了秦始皇,柳宗元肯定了秦始皇。(或:贾谊从儒学的角度进行评价,柳宗元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评价)因素:社会环境(生活时代),立场,学识等。
(2)评价: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建立全国道路网、开凿灵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修筑长城,有利于防止匈奴南下,稳定边疆秩序、。这些都是积极的。但他厉行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二世而亡,又是消极的。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正确评价秦始皇;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可以看出, 贾谊否定了秦始皇,柳宗元肯定了秦始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导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时代),立场,学识等的不同造成的;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建立全国道路网、开凿灵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修筑长城,有利于防止匈奴南下,稳定边疆秩序、。这些都是积极的。但他厉行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二世而亡,又是消极的;
故答案为:(1) 贾谊否定了秦始皇,柳宗元肯定了秦始皇。(或:贾谊从儒学的角度进行评价,柳宗元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评价)因素:社会环境(生活时代),立场,学识等。
(2) 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建立全国道路网、开凿灵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修筑长城,有利于防止匈奴南下,稳定边疆秩序、。这些都是积极的。但他厉行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二世而亡,又是消极的。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概括回答,注意紧贴材料信息进行概括;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行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对人物进行评价,注意一分为二,既看到其贡献,又要看到起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样才会全面。
14.(2021·德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有为大事记
1858年 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动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
1879年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
1882年 到北京参加乡试来中,南归途经上海,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
1884~1885年 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
1888年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
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5年 甲午战争失败,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
1896年 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7年 德国强占股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1898年 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 速往海外,组织保皇会,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 担任孔教会会长。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1917年 和张助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归纳康有为为推动变法而进行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中的分隔线提示,概括康有为的三段人生经历。并据此谈谈你对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关系的认识。
【答案】(1)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游学经历(西学传播、文化背景)。
(2)努力:宣传变法(著书立说;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多次上书;参与百日维新。
(3)经历:第一阶段:从学习儒学到学习西学;第二阶段:宣传变法思想,参与变法话动;第三阶段:维护皇权和复辟帝制。关系: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紧密相连,时代变化深刻影响着个人发展,个人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游学经历(西学传播、文化背景);
(2)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康有为为推动变法而进行的努力有宣传变法(著书立说;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多次上书;参与百日维新;
(3)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康有为的三段人生经历是第一阶段:从学习儒学到学习西学;第二阶段:宣传变法思想,参与变法话动;第三阶段:维护皇权和复辟帝制;谈认识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紧密相连,时代变化深刻影响着个人发展,个人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
故答案为:(1) 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游学经历(西学传播、文化背景)。
(2) 努力:宣传变法(著书立说;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多次上书;参与百日维新。
(3) 经历:第一阶段:从学习儒学到学习西学;第二阶段:宣传变法思想,参与变法话动;第三阶段:维护皇权和复辟帝制。关系: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紧密相连,时代变化深刻影响着个人发展,个人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紧贴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归纳,这类题目,一定要紧扣材料信息,不要向外延伸,谈认识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5.(2021·德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后日本出现粮食危机,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开展粮食援助。至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的农业开始复苏并向自给自足的方向迈进。此时美国出现了农业生产过剩,按照美国粮食巨头和跨国粮商的意见,美国一方面趁日本国内麦类自给体系尚未形成,便对其进行渗遗和破坏,另一方面策划让日本人更多地进食面食,向日本大量出口小麦等粮食,造成日本粮食自给率连年下降,甚至威胁到了日本的粮食安全。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变化及其立足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答案】(1)变化:由扶持(援助)到打压(破坏)。立足点:推护美国利益。
(2)影响:前期,缓解了战后初期日本粮食危机(或:有利于日本农业的复苏)。后期,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造成了日本粮食自给率下降,不利于日本的农业发展;威胁到了日本的粮食安全,乃至妨碍了日本的经济主权与独立发展;加剧了美日间的贸易摩擦。
【知识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战后日本的崛起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 二战后日本出现粮食危机,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开展粮食援助 ”“ 美国一方面趁日本国内麦类自给体系尚未形成,便对其进行渗遗和破坏,另一方面策划让日本人更多地进食面食,向日本大量出口小麦等粮食,造成日本粮食自给率连年下降,甚至威胁到了日本的粮食安全 ”,可以看出, 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变化是由扶持(援助)到打压(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的立足点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 前期,缓解了战后初期日本粮食危机(或:有利于日本农业的复苏)。后期,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造成了日本粮食自给率下降,不利于日本的农业发展;威胁到了日本的粮食安全,乃至妨碍了日本的经济主权与独立发展;加剧了美日间的贸易摩擦;
故答案为:(1) 变化:由扶持(援助)到打压(破坏)。立足点:推护美国利益。
(2)影响: 前期,缓解了战后初期日本粮食危机(或:有利于日本农业的复苏)。后期,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造成了日本粮食自给率下降,不利于日本的农业发展;威胁到了日本的粮食安全,乃至妨碍了日本的经济主权与独立发展;加剧了美日间的贸易摩擦。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变化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些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进行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回答。
16.(2021·德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科学的历程》《世界近代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
【答案】示例
观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阐述:电灯等电器的发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汽车、飞机的发明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电话、电报的发明使人们的联系更加紧密;人造纤维的发明丰富了人们的服饰。(答3点6分)
(提示:其他观点:科学理论的研究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条件;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研究(理论)推动了科技发明;科技发明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美德在第二次工业事命中居于领先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人“电气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全球化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环境污染。说明:其他符合题意的观点,只要阐述合理均可酌情给分。)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显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较多,可以提炼观点,进行阐述,比如:
观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阐述:电灯等电器的发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汽车、飞机的发明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电话、电报的发明使人们的联系更加紧密;人造纤维的发明丰富了人们的服饰
故答案为:
观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阐述:电灯等电器的发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汽车、飞机的发明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电话、电报的发明使人们的联系更加紧密;人造纤维的发明丰富了人们的服饰。(答3点6分)
(提示:其他观点:科学理论的研究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条件;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研究(理论)推动了科技发明;科技发明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美德在第二次工业事命中居于领先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人“电气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全球化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环境污染。说明:其他符合题意的观点,只要阐述合理均可酌情给分。)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再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观点,进行阐述,注意按照要求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