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课时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课时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5 14:24:02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统编版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课时训练
第II卷(非选择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材料二:
宴饮活动的座次关系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关系以及社会礼仪关系的缩影。
《红楼梦》中的宴饮种类繁多,下面列举分析。
《红楼梦》里有大量迎客宴饮的描写。按礼俗,规模较大的宴会要按辈分、等级来分餐,然而贾母为迎接林黛玉的家宴非大型正宴,且贾母性喜与小辈儿孙同乐,因此迎春、探春、惜春等得以同席。黛玉虽然年幼,又是王夫人的晚辈,但其内宾身份涉及到“礼制”,因此黛玉座次仅次于贾母。另外,如果家有数代夫妻,遇到重要节庆,或有内宾,下代正妻则要象征性地在旁侍奉。在正式宴会中,虽有主客之分,但君臣关系重于主客关系,仍以前者为主要座次依据。但并不是所有的迎客宴都重视座次关系和宴饮场所,是否强调座次和场所与宴请的对象及宴饮的级别有关。
游乐宴的布局已非用餐时的围桌团座形式,而是以酒令官为中心环绕排列,以方便游戏的进行。此外,除了主客座次有别外,众姐妹座次也按本家与外姓分开入座,而非视为一体随意混坐。有时甚至丫环也可入座,可见游乐宴本身的随性。
节庆中的宴饮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同辈间因血缘亲疏而非同席,分两边而坐。受节日喜庆气氛的影响,座次会根据长辈或是位重者的喜好发生调整。受长辈宠爱的小辈往往受邀陪长辈坐主桌,以示孝道。
由座次所体现出的礼制等级、身份地位的观念现在仍然有所延续。
(选编自虞菲、李向峰《宴饮礼仪文化的空间映照——以红楼梦为例》)
材料三: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选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说明贾母为迎接外孙女林黛玉的到来而举办的宴饮并不全是按辈分、等级来分餐。
B.“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是因为如果家有数代夫妻,有内宾时,下代正妻则要象征性地在旁侍奉。
C.有钱人家和贫苦人家以自身为中心划出的圈子范围截然不同,是因为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
D.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街坊”。“街坊”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
2.根据材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元妃省亲宴中有这样的叙述“已而至正殿,谕免礼归座,大开筵宴,贾母等在下相陪”,这是因为元妃虽贵为王妃,但因是贾府的内宾,所以主客关系重于君臣关系。
B.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王熙凤在自己堂屋接待刘姥姥和板儿,说明是否强调座次和场所与宴请的对象及宴饮的级别有关。
C.在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众丫鬟也人了座,虽然是在外廊,但也多少打破了俗礼,可见游乐宴本身的随性。
D.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主桌上贾政陪侍贾母以尽孝道,而宝玉被邀为同席,则表达了长辈对小辈的宠爱。
3.《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人物在藕香榭中的座次如下图所示。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座次安排反映的宴饮礼仪。
4.费孝通《乡土中国》指出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范围可伸可缩。试分析第三题中的座位安排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哪些内涵。
【答案】
1.C
2.A
3.①这是一次游乐宴,整体是围坐式的。
②鸳鸯虽是一个丫鬟,但做令官,所以居中。
③座次按主客区分:贾母为主,薛姨妈是客;刘姥姥为客人,王夫人陪客。
④众姐妹中湘云、宝钗、黛玉属于外姓,迎春、探春、惜春为本家,故分开入座。⑤迎春、探春、惜春虽均为贾府小姐,但依长幼次序入座。
⑥李纨、凤姐作为孙媳妇辈并无座位,只能位列纱橱之后,随时待命并管着众丫鬟。
4.①宴饮座次直接体现了以“贾府”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特质,人物关系因为与贾府血缘的亲疏不同、长幼不同、贵贱不同而有差别。
②“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势力厚薄而定,贾府鼎盛时宴饮可以包容得下很多异姓亲戚甚至刘姥姥,贾府落败时则树倒猢狲散。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因果倒置。原文为“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
A.“所以主客关系重于君臣关系”错误。原文是“在正式宴会中,虽有主客之分,但君臣关系重于主客关系”,应是君臣关系重于主客关系。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次游乐宴的布局,是以酒令官为中心环绕排列,以方便游戏的进行。所以鸳鸯虽是一个丫鬟,但做令官,所以居中。
主客座次有别。座次按主客区分:贾母是主人,薛姨妈和刘姥姥为客人,故坐在贾母的两边。王夫人陪客,和刘姥姥并列坐。
众姐妹中湘云、宝钗、黛玉属于外姓,迎春、探春、惜春为本家,故分开入座。外姓宾客坐在本家姑娘的上手位置。
迎春、探春、惜春虽均为贾府小姐,但依长幼次序入座。宝玉为男孩子,坐在姐妹之后。
李纨、凤姐作为孙媳妇辈,下代正妻则要象征性地在旁侍奉,故并无座位,只能位列纱橱之后,随时待命并管着众丫鬟。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差序格局”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宴饮座次直接体现了以“贾府”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特质,人物关系因为与贾府血缘的亲疏不同、长幼不同、贵贱不同而有差别。
贾母是贾府的最高辈,故坐在面南背北的中心位置;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自然比刘姥姥尊贵,故她坐在贾母旁边次尊位;众姐妹中湘云、宝钗、黛玉属于外姓,外姓宾客坐在本家姑娘的上手位置;迎春、探春、惜春虽均为贾府小姐,但依长幼次序入座。
这是贾府鼎盛时宴饮的布局,可以包容得下林、薛、史很多异姓亲戚甚至刘姥姥,范围比较大;“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贾府落败时则树倒猢狲散,薛姨妈和宝钗搬出荣国府,刘姥姥也没再来聚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足球比赛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着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在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一个有Sportsmanship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都受到影响。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对于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就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遵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环事,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哨子,罚球。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有删改)
材料二:
费氏笔下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它比较缺乏变化,所谓“乡土特色”使得整个社会趋于静止;第二是只见“社会”不见“国家”,以及相应地,只有“礼俗”没有“法律”。这种社会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明清时代的社会并不相同。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随着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土地交易和土地的流转极为频繁,这使得整个社会内部充满动荡与不安。这种情况表现在法律上面,便是诉讼频仍和地方行政不堪重负。比如据一位日本学者保守估算,乾隆年间,普通州县一年可能收到15000至20000份状词:在一个有大约23000户人家的州县,每年作为新的原告或被告参与诉讼的在千人以上。当然,这种估算即便属实,也并不意味着清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无别,或者,清代中国就已经开始进入法治时代。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是,明清社会并不缺乏变化,当时的基层社会也不是不见“国家”,在那里,社会秩序单靠传统、习惯和礼俗尚不足以维系。
(节选自梁志平《从“礼治”,到“法治”?》,有删改)
材料三:
在儒家看来,诉讼违背自然秩序,破坏社会秩序,并对伦理秩序形成挑战,因而“无讼”成为古代国家精英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无讼”理想,中国传统社会通过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国家精英通过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化,不仅试图借助道德感化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准,劝民息讼,也努力营造“为讼有害”的社会舆论,增加诉讼的道德成本。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统治者通过制定严格的诉讼制度来增加民众提起诉讼的难度,诉讼不是人人、时时都可采用的手段。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调处在纠纷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明清时期被纳入到国家司法体系之中,成为纠纷解决的必经阶段。
在国家精英的努力下,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地方实现了“无讼”或少讼,然而宋代以后“好讼”的记载同样常见。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明清时期出现了通过明断案件来实现“无讼”的思潮,一些官吏在诉讼实践中放宽了对诉讼的限制,导致诉讼规模的急剧膨胀。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诉讼制度宽严变化,在一些历史时期有条件地允许民众越诉,然而一旦放宽对越诉的限制,就会造成越诉规模激增,扰乱正常的司法秩序。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使民间调处所依靠的关系网络受到冲击,如果民间组织不能有效应对冲击,将使民间调处对民众的约束力老化,民众可能越过民间组织而直接向官府提起诉讼。概而言之,虽然历史上抑讼力度不断调整,存在强弱变化,但国家精英自始至终对诉讼持负面评价,制度设计和诉讼实践也是以抑讼为主流,因而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以“抑讼”为主要特征。
(节选自郭星华《无讼、厌讼与抑讼》,有删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礼治前提是知礼,乡土社会常以教化为手段向人们传输恪守礼俗的观念。
B.乡土社会的理想是人人自动遵守规矩,如果有人因自私的动机偷偷打破规矩,这种人被认为是败类。
C.清朝社会动荡变化,诉讼增多,以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家已进入法治时代。
D.传统社会中诉讼不是人人时时都可采用的法律手段,并且诉讼在很多人心中是不符合道德教化的。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社会要求人们以礼修身,以礼律己,知礼守礼,将“礼”视作日常生活的规则。
B.乡土社会负责调解纠纷的常常是一乡的权威,他们年龄大、受教育程度高,在乡里担任职务。
C.国家精英通过实行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等方式,引导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合理进行诉讼。
D.明清时期,统治者对诉讼的评价发生变化,使诉讼制度宽严不一,诉讼数量随之发生变化。
7.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传统社会“无讼”思想的一项是(

A.《白鹿原》中白、鹿两家争地,白鹿村中医堂的冷先生与大儒朱先生承担起调解的任务。
B.《上虞雁埠章氏家训》有言:“好争非君子之道。争之不已,则必致讼,讼岂必胜哉?”
C.明代设立“申明亭”,宣教礼义道德,规定户婚、田土等纠纷须先得由民间里老调处。
D.宋代,江西等地的蒙馆开设讼学,用《邓思贤》《公理杂字》等讼师秘本来教授生徒。
8.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9.材料一、三都谈及中国传统社会诉讼问题,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
5.C
6.A
7.D
8.首先,指出费氏笔下乡土社会的两个特点:静止、没有国家法律;然后,指出明清社会与乡土社会的不同,并举学者研究的例子对此加以证明;最后,强调明清的基层社会靠礼治和法治共同维系。
9.材料一侧重说明乡土社会“无讼”现象的根源是崇尚礼治,并指出其解决纠纷的办法是调解、教化。材料三侧重阐述“无讼”理想的实施路径是抑讼,并指出抑讼力度变化对诉讼的影响。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家已进入法治时代”错,由原文“也并不意味着清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无别,或者,清代中国就已经开始进入法治时代”可知。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受教育程度高”错,由原文“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可知,“读书知礼”是“我”的特征,不具有普遍性。
C.“引导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合理进行诉讼”错,原文“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国家精英通过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化”说的是抑制诉讼。
D.“统治者对诉讼的评价发生变化”错,由原文“国家精英自始至终对诉讼持负面评价”可知。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蒙馆开设讼学”“教授生徒”目的是教人们如何去诉讼来解决纠纷,而不是通过抑讼来达到“无讼”。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一段。第一句“费氏笔下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第二是……”首先指出乡土社会的两个特点:静止、没有国家法律。
第二句亮明观点“这种社会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明清时代的社会并不相同”,第三、四句针对此观点进行分析;第五句“比如据一位日本学者保守估算……”举学者研究的例子加以证明。
第六句对学者的估算进一步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明清社会并不缺乏变化,当时的基层社会也不是不见‘国家’,在那里,社会秩序单靠传统、习惯和礼俗尚不足以维系”,即:明清的基层社会靠礼治和法治共同维系。
9.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以足球比赛为喻,得出“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这一结论,说明乡土社会“无讼”现象的根源是崇尚礼治;第三段“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指出其解决纠纷的办法是调解、教化。
材料三共有两段,其中第一段“‘无讼’成为古代国家精英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无讼’理想,中国传统社会通过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侧重阐述“无讼”理想的实施路径是抑讼;第二段从“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角度指出抑讼力度变化对诉讼的影响。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但乡土社会不是人治,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维持社会秩序时所根据的规范,靠传统来维持。
B.乡土社会中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与法律没有差别,有时比较野蛮。
C.教化养成了人的敬畏之感,“克己复礼”意味着“礼”是人们在敬畏中被动形成的。
D.普通所谓人治,是基于个人好恶的统治,违背人治的惩罚要由国家权力加之于个人。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针对当时人们认为西洋是“法治”而我们是“人治”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观点。
B.文章以旧小说里杀人祭旗为例,证明了礼的部分内容在现代看来可能很残酷的观点。
C.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礼治”和“法治”的不同。
D.本文阐述了礼治社会的特点、形成的原因等内容,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条理性强。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和土地都很少变动,因此经验更容易累积起来形成传统。
B.礼治社会中,礼有甚于道德,人们如果失礼,将可能遭受比有违道德更严厉的处罚。
C.在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礼治”社会的效力不容易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
D.礼是我国的传统,孔子也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因此礼治比法治、人治更适合于我国。
【答案】
10.A
11.C
12.D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与法律没有差别”理解错误,两者有差别,第二段最后说“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从维持规范的力量方面来看,二者是有差别的。
C.“‘礼’是人们在敬畏中被动形成的”理解有误,原文的观点为“人服礼是主动的”,且“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D.“违背人治的惩罚要由国家权力加之于个人”错误,违背法治的惩罚才由国家权力加之于个人。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多处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角度”错误,文章并未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手法,也并未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论证。文章分析了“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但二者不构成对比。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因此礼治比法治、人治更适合于我国”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无法推论出“因此礼治比法治、人治更适合于我国”的结论,而且“法治”和“礼治”各有特点。
故选D。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取材于《呐喊·风波》)
13.选文中七斤一家遇到了怎样的风波?请根据文段内容进行概括。
14.选文中,七斤夫妇遇到风波时很看重“书上”的说法,乡土社会是否存在“用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请结合费孝通先生的《再论文字下乡》及选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3.七斤撑船进城,被革命党剪掉了辫子,很快有传言说“皇帝已经坐了龙庭”,没有辫子的人罪责深重,还会连累家人。七斤和七斤嫂十分恐慌,深感绝望,惶惶不可终日。
14.费孝通先生认为“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然而《风波》中描绘的乡土社会与费孝通笔下的并不相同,因此二者对文字的需求也不尽相同。①本章观点:在相对稳定的乡土社会,世代经验少有变化,无需累积,故不需要文字。选文中革命党造反推翻帝制,七斤上城被抓,被剪了辫子,转眼间皇帝又复辟坐上了龙庭,没有辫子的七斤惴惴不安。七斤一家面临剧烈的社会动荡,原有的生活被打破,依靠其所拥有的乡土生活经验无力应对如此复杂的局势。②本章观点:稳定的乡土社会中,人必然可从比他年长的人那里获得较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文中九斤老太尽管已七十九岁高龄,而其拥有的关于“长毛”的经验却与现下形势完全无关,无法为七斤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既无经验可传递,自然也不存在借助语言的必要性。③本章观点:当乡土社会处于从定型向不定型转化的过程中时,文字就有其存在的必要了。赵七爷的说法源于书本,文字意味着权威,七斤夫妇必然存在向有学问、有经验的赵七爷求助的需要。然而深究赵七爷所引用的书本内容,其实也不能为七斤摆脱困境提供有效指导,原因还是在于这些知识已与时代脱节。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的能力。
本题要求概括“七斤一家遇到了怎样的风波”,由七斤嫂的话“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
“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可知,七斤进城被革命党剪掉了辫子,担心皇帝坐了龙庭,没有辫子的人罪责深重,还会连累家人。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主题,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费孝通先生的《再论文字下乡》的内容,分析选文的情节和内容主旨。首先亮明观点,乡土社会是否存在“用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这一观点的确立,需要结合选文七斤夫妇遇到风波时很看重“书上”的说法等相关情节。
首先要准确把握费孝通先生的《再论文字下乡》的“用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相关内容和观点,如费孝通认为,在相对稳定的乡土社会,世代经验少有变化,无需累积,故不需要文字;稳定的乡土社会中,人必然可从比他年长的人那里获得较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当乡土社会处于从定型向不定型转化的过程中时,文字就有其存在的必要了。
然后结合选文分析。由七斤嫂的话“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
“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可知,七斤进城被革命党剪掉了辫子,革命党造反推翻帝制,但不久又担心皇帝坐了龙庭,可见这是一个面临剧烈的社会动荡的时代,如此复杂的局势依靠其所拥有的乡土生活经验已经无力应对。
文中的九斤老太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可见,她的生活经验无法为七斤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文中的赵七爷是一个读书人,由“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可知,有学问的赵七爷有书本得来的知识,却依然无法为七斤解决困境。
综上可知,费孝通先生认为“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而《风波》中描绘的乡土社会与费孝通笔下的并不相同,因此二者对文字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四、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甲)然后,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分清好恶。(乙)——这种程度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
……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且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丙)所以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成了“父之过”(《三字经》)。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难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15.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膺
B.熟习
C.而且是
D.难辞其咎
1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答案】
15.C
16.A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服膺:(道理、格言等)牢牢记在心里;衷心信服。此处表达人们对传统规则牢记、信服,使用正确。
B.熟习
:(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此处语境为从小就对规则学习得很熟练,正确。
C.而且是:表递进关系。不合语境,前面说“不在……”,后面应是“而是在”,应改为“而是”。
D.难辞其咎:难以推脱其过失。此处说不但父亲要受罚,教师也难以推脱过失,使用正确。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甲句“看相式”中,“看相”才是需要强调的内容,“式”不能放入引号内,应为“看相”式。
故选A。
五、语言表达
17.请结合《乡土中国》1~3章的内容,分析下文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答案】乡村里的人口附着于土地,世代定居,不太变动(根不动);人和人(村落之间)空间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的;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熟悉社会),没有陌生人;熟悉社会的规矩是礼俗。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本内容的特点。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即乡村里的人口附着于土地,世代定居,不太变动(根不动);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即人和人(村落之间)空间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的;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即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熟悉社会),没有陌生人;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即熟悉社会的规矩是礼俗。
18.请根据文意,在语段空格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画出一个圈子。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的①_____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没有势力的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②_____(写一俗语),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③_____能力。
(费孝通《乡土中国》)
【答案】势力厚薄(“势力”一词必须出现,后面两字意思对即可)
树倒猢狲散(意思相近的俗语也可)
伸缩(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补写词语的能力。
第一个空根据“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没有势力的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填入关键词“势力”,即“势力厚薄”;第二个空根据举的《红楼梦》种大观园的例子,和“可是势力一变”,以及“写一俗语”的要求,填入“树倒猢狲散”,即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词语词性为贬义词;第三个空根据文段前面内容,填入一个概括性的词语,即“伸缩”,“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写出你的理解。
二十世纪初,费孝通先生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潘光旦:“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这话颇值得琢磨:“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虚名(名声,功利)
②自己对不对得住自己,是自我生命能不能不断创造与更新,从而获得真价值、真意义。
【详解】
本题考察学生鉴赏文段语言的能力。本题是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语句的表层含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就是对别人的评价很看重,别人的评价是一个人外在的名声,由此得出是注重虚名或名声,这是一个人功利的表现。“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就是看重自我认同,自己是否有价值感。自身的价值就学者来说就是有创新并服务于社会,从而体现自己的真价值。据此分析出句意。
六、材料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而“土”却是乡下人的命根,出门在外,如果水土不服,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就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做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后。顽固和落后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
——费孝通《乡土中国·长老统治》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乡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延续,还是社会发展的障碍?请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范文:
尊重文化,传承文化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到“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而‘土’却是乡下人的命根,出门在外,如果水土不服,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就是一包灶上的泥土”,可以看出乡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延续。而费孝通在《乡土文化》中又说到“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后。顽固和落后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也可以看出乡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阻碍。而我认为乡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里人、乡下人,都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前者嘲笑着“土”,后者却将“土”当作自己的根。不可否认,一些乡土的陋习的确不值得提倡,固守几千年泥土中封存的传统不该被支持,“土气”的确代表了一些旧习陋习,但这不是一味反对的理由。因为“土”还包含着劳动人民兢兢业业的勤劳,一份返璞归真的纯粹。
但如今,许多城里人呢,把乡下人的土气片面地分成了“下里巴人”的陋习,带着优越感加以嘲笑,这一非个体现象的背后有着时代和历史的原因。外来文化随着国门更加开放的态度涌入日常生活,让中国文化受到不小的冲击,城里人作为被冲击的第一号人物主动或被动地了解了更多的文化信息——过去糟粕的劣处作为自己本土文化中尤为醒目的一点尤其被关注;同时,应接不暇的外来文化作为新兴事物带来的不仅是好奇心,更是在某些商家和消费主义的鼓吹下成为了某种“时尚”,与“土气”相对应,否定了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忽视“土”中的珍宝。
土从来不是一个贬义词,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乡下人耳濡目染,传承千年至今的符号。“土”是家乡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故乡又被称为“故土”,乡下人守着自己的“根”,扎于自己的故乡中,对外来文化的接触少,保有对自己文化的依恋。中华民族本就是家国情怀深厚的民族,乡下人不过是将情怀实体化,寄托在了家乡的乡土中,表现在自己风貌上。这种“土气”并不是城里人轻视的“不时尚”,而是一种和乐淳朴事物中国原土风味。“乡土”二字便能证明乡下人与土隔不开的联系。
因此,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爱着故土,将自己的根扎于我们自己的土地里,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
1.审材料。
本次作文由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两句话构成材料。在对材料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对名句的理解为依托,然后要结合现实生活深入分析名句给自己的启示。材料一是理解费孝通关于“土”的观点,如“而‘土’却是乡下人的命根”,这句话代表了费孝通的观点,也是出题者的看法,他们并不藐视“土”,藐视“乡下人”。这里的“土”当然不仅仅是材料中说的“灶上的泥土”,它象征着“乡下人”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而“乡下人”其实正是众多平凡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那么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他们的“命根子”。而材料二是关于在社会变迁中,经验和习惯的坏处,它们是顽固和落后的,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在变迁中,智力和专业是最重要的。而这里面的经验和习惯包括我们所说的乡土习俗。
2.审任务。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乡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延续,还是社会发展的障碍?请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考生谈谈对乡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延续,还是社会发展的障碍的观点和看法。
【立意】
1、维护好“根”,才能枝繁叶茂。
2、血脉里的文化。
3、乡土文化是社会变革的绊脚石。
4、让文化之“土”精神命脉。
【素材】
1、命根是我们所依靠的,赖以生存的脉脉相承的东西,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的根基,我们“出门在外”,仍打断骨头连着筋,因文化召唤而忧愁,因文化差异而孤独。文化是我们的乡愁药,治愈了我们的水土不服。它是我们异国他乡的安融,是不灭的信念与思想。
2、文化之所以担当命根的重担,根本原因还是它带来共鸣性,一种心灵的相通。正如格非在《文学的邀约》中提到,传统文化的诗歌利用物象建立时空联系,我们在相似的情景下吟诵相关的诗,内心必会泛起理解与共鸣,而这份情感,别的民族可能难以共通。同样,我们早己习惯于春节团聚,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文化习俗,我们自然而然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相似的情感。难以想象失去了这些文化,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怎样的光景。
3、“土”是乡下人的命根,文化是民族的命根。我们远居他乡的慰藉在此,我们乡愁的根源在此,它也是我们生命浮华背后的质朴。岁月流转,血脉繁衍,沧海桑田,文化不灭。
试卷第2页,总20页
试卷第3页,总20页高一语文统编版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课时训练
第II卷(非选择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材料二:
宴饮活动的座次关系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关系以及社会礼仪关系的缩影。
《红楼梦》中的宴饮种类繁多,下面列举分析。
《红楼梦》里有大量迎客宴饮的描写。按礼俗,规模较大的宴会要按辈分、等级来分餐,然而贾母为迎接林黛玉的家宴非大型正宴,且贾母性喜与小辈儿孙同乐,因此迎春、探春、惜春等得以同席。黛玉虽然年幼,又是王夫人的晚辈,但其内宾身份涉及到“礼制”,因此黛玉座次仅次于贾母。另外,如果家有数代夫妻,遇到重要节庆,或有内宾,下代正妻则要象征性地在旁侍奉。在正式宴会中,虽有主客之分,但君臣关系重于主客关系,仍以前者为主要座次依据。但并不是所有的迎客宴都重视座次关系和宴饮场所,是否强调座次和场所与宴请的对象及宴饮的级别有关。
游乐宴的布局已非用餐时的围桌团座形式,而是以酒令官为中心环绕排列,以方便游戏的进行。此外,除了主客座次有别外,众姐妹座次也按本家与外姓分开入座,而非视为一体随意混坐。有时甚至丫环也可入座,可见游乐宴本身的随性。
节庆中的宴饮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同辈间因血缘亲疏而非同席,分两边而坐。受节日喜庆气氛的影响,座次会根据长辈或是位重者的喜好发生调整。受长辈宠爱的小辈往往受邀陪长辈坐主桌,以示孝道。
由座次所体现出的礼制等级、身份地位的观念现在仍然有所延续。
(选编自虞菲、李向峰《宴饮礼仪文化的空间映照——以红楼梦为例》)
材料三: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选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说明贾母为迎接外孙女林黛玉的到来而举办的宴饮并不全是按辈分、等级来分餐。
B.“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是因为如果家有数代夫妻,有内宾时,下代正妻则要象征性地在旁侍奉。
C.有钱人家和贫苦人家以自身为中心划出的圈子范围截然不同,是因为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
D.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街坊”。“街坊”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
2.根据材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元妃省亲宴中有这样的叙述“已而至正殿,谕免礼归座,大开筵宴,贾母等在下相陪”,这是因为元妃虽贵为王妃,但因是贾府的内宾,所以主客关系重于君臣关系。
B.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王熙凤在自己堂屋接待刘姥姥和板儿,说明是否强调座次和场所与宴请的对象及宴饮的级别有关。
C.在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众丫鬟也人了座,虽然是在外廊,但也多少打破了俗礼,可见游乐宴本身的随性。
D.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主桌上贾政陪侍贾母以尽孝道,而宝玉被邀为同席,则表达了长辈对小辈的宠爱。
3.《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人物在藕香榭中的座次如下图所示。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座次安排反映的宴饮礼仪。
4.费孝通《乡土中国》指出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范围可伸可缩。试分析第三题中的座位安排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哪些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足球比赛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着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在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一个有Sportsmanship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都受到影响。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对于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就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遵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环事,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哨子,罚球。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有删改)
材料二:
费氏笔下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它比较缺乏变化,所谓“乡土特色”使得整个社会趋于静止;第二是只见“社会”不见“国家”,以及相应地,只有“礼俗”没有“法律”。这种社会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明清时代的社会并不相同。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随着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土地交易和土地的流转极为频繁,这使得整个社会内部充满动荡与不安。这种情况表现在法律上面,便是诉讼频仍和地方行政不堪重负。比如据一位日本学者保守估算,乾隆年间,普通州县一年可能收到15000至20000份状词:在一个有大约23000户人家的州县,每年作为新的原告或被告参与诉讼的在千人以上。当然,这种估算即便属实,也并不意味着清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无别,或者,清代中国就已经开始进入法治时代。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是,明清社会并不缺乏变化,当时的基层社会也不是不见“国家”,在那里,社会秩序单靠传统、习惯和礼俗尚不足以维系。
(节选自梁志平《从“礼治”,到“法治”?》,有删改)
材料三:
在儒家看来,诉讼违背自然秩序,破坏社会秩序,并对伦理秩序形成挑战,因而“无讼”成为古代国家精英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无讼”理想,中国传统社会通过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国家精英通过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化,不仅试图借助道德感化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准,劝民息讼,也努力营造“为讼有害”的社会舆论,增加诉讼的道德成本。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统治者通过制定严格的诉讼制度来增加民众提起诉讼的难度,诉讼不是人人、时时都可采用的手段。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调处在纠纷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明清时期被纳入到国家司法体系之中,成为纠纷解决的必经阶段。
在国家精英的努力下,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地方实现了“无讼”或少讼,然而宋代以后“好讼”的记载同样常见。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明清时期出现了通过明断案件来实现“无讼”的思潮,一些官吏在诉讼实践中放宽了对诉讼的限制,导致诉讼规模的急剧膨胀。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诉讼制度宽严变化,在一些历史时期有条件地允许民众越诉,然而一旦放宽对越诉的限制,就会造成越诉规模激增,扰乱正常的司法秩序。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使民间调处所依靠的关系网络受到冲击,如果民间组织不能有效应对冲击,将使民间调处对民众的约束力老化,民众可能越过民间组织而直接向官府提起诉讼。概而言之,虽然历史上抑讼力度不断调整,存在强弱变化,但国家精英自始至终对诉讼持负面评价,制度设计和诉讼实践也是以抑讼为主流,因而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以“抑讼”为主要特征。
(节选自郭星华《无讼、厌讼与抑讼》,有删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礼治前提是知礼,乡土社会常以教化为手段向人们传输恪守礼俗的观念。
B.乡土社会的理想是人人自动遵守规矩,如果有人因自私的动机偷偷打破规矩,这种人被认为是败类。
C.清朝社会动荡变化,诉讼增多,以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家已进入法治时代。
D.传统社会中诉讼不是人人时时都可采用的法律手段,并且诉讼在很多人心中是不符合道德教化的。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社会要求人们以礼修身,以礼律己,知礼守礼,将“礼”视作日常生活的规则。
B.乡土社会负责调解纠纷的常常是一乡的权威,他们年龄大、受教育程度高,在乡里担任职务。
C.国家精英通过实行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等方式,引导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合理进行诉讼。
D.明清时期,统治者对诉讼的评价发生变化,使诉讼制度宽严不一,诉讼数量随之发生变化。
7.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传统社会“无讼”思想的一项是(

A.《白鹿原》中白、鹿两家争地,白鹿村中医堂的冷先生与大儒朱先生承担起调解的任务。
B.《上虞雁埠章氏家训》有言:“好争非君子之道。争之不已,则必致讼,讼岂必胜哉?”
C.明代设立“申明亭”,宣教礼义道德,规定户婚、田土等纠纷须先得由民间里老调处。
D.宋代,江西等地的蒙馆开设讼学,用《邓思贤》《公理杂字》等讼师秘本来教授生徒。
8.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9.材料一、三都谈及中国传统社会诉讼问题,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说明。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但乡土社会不是人治,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维持社会秩序时所根据的规范,靠传统来维持。
B.乡土社会中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与法律没有差别,有时比较野蛮。
C.教化养成了人的敬畏之感,“克己复礼”意味着“礼”是人们在敬畏中被动形成的。
D.普通所谓人治,是基于个人好恶的统治,违背人治的惩罚要由国家权力加之于个人。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针对当时人们认为西洋是“法治”而我们是“人治”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观点。
B.文章以旧小说里杀人祭旗为例,证明了礼的部分内容在现代看来可能很残酷的观点。
C.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礼治”和“法治”的不同。
D.本文阐述了礼治社会的特点、形成的原因等内容,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条理性强。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和土地都很少变动,因此经验更容易累积起来形成传统。
B.礼治社会中,礼有甚于道德,人们如果失礼,将可能遭受比有违道德更严厉的处罚。
C.在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礼治”社会的效力不容易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
D.礼是我国的传统,孔子也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因此礼治比法治、人治更适合于我国。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取材于《呐喊·风波》)
13.选文中七斤一家遇到了怎样的风波?请根据文段内容进行概括。
14.选文中,七斤夫妇遇到风波时很看重“书上”的说法,乡土社会是否存在“用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请结合费孝通先生的《再论文字下乡》及选文,谈谈你的看法。
四、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甲)然后,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分清好恶。(乙)——这种程度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
……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且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丙)所以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成了“父之过”(《三字经》)。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难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15.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膺
B.熟习
C.而且是
D.难辞其咎
1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五、语言表达
17.请结合《乡土中国》1~3章的内容,分析下文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8.请根据文意,在语段空格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画出一个圈子。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的①_____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没有势力的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②_____(写一俗语),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③_____能力。
(费孝通《乡土中国》)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写出你的理解。
二十世纪初,费孝通先生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潘光旦:“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这话颇值得琢磨:“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材料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而“土”却是乡下人的命根,出门在外,如果水土不服,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就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做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后。顽固和落后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
——费孝通《乡土中国·长老统治》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乡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延续,还是社会发展的障碍?请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8页,总10页
试卷第9页,总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