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旦——时、分、秒的认识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和时间单位时、分,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并学会时间的两种写法;知道1时=60分。 
2.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3.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年的第一天是什么日子啊?咱们在学校里是怎么庆祝元旦的?这里有一场元旦联欢会,咱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图) 
你发现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二、合作探究 
(一)认识钟面 
1.钟表上有哪些你知道的知识?(拿出自己准备的钟表,仔细观察)对时和分你还了解哪些知识?全班交流。 
2.分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针是怎么走的?自己拨一拨,看分针走一圈时,时针走多少? 
得出:1小时=60分。 
(二)认识时刻 
1.谁知道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是几时几分?能读出来吗? 
板书:8时31分,可以写成8:31。 
(写出其他节目开始的时刻。) 
2.我说你写:教师说时刻,学生用新方法记录。 
(三)体会时间长短 
1.联欢会开始的时刻与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相差多少时间?(1分钟) 
2.体会1分钟有多长。 
用1分钟的时间,选择你喜欢的事情来做。(比如数数、写字、读课文、做题等。) 
3.汇报 
1分钟虽然很短,但能做很多事情。一起来看几条信息。(显示图片)师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4.第7个节目与第20个节目开始的时刻相差多长时间?(1小时) 
5.认识1小时。多长时间是1小时?学生举例。 
三、练习巩固 
我拨你说。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不同方法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 
3.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谈话:校园歌曲大联唱开始时刻是10时35分,结束时刻是10时55分。节目演了多长时间?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一)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你有几种方法?经过了多少时间呢? 
1.小组交流。 
2.全班展示: 
(1)数一数:1个大格是5分钟,4个大格一共20分钟。 
(2)算一算:55-35=20分钟 
(二)魔术表演9:23开始,9:30结束,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三、精讲点拨 
(一)小结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一种是观察分针走了几个大格?另一种看开始和结束时分针所指的时刻各是多少,用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相差时刻。 
(二)算一算 
开始:10:20 开始:12:15 
结束:10:50 吃午餐用的时间是17分钟 
游戏用的时间是____ 结束时间:____ 
50-20=30(分钟) 15+17=32分 
四、巩固练习。 
五、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怎么计算经过时间?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秒和若干秒的时间观念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直观动作、堆积数据等方式感知并抽象的数学知识,初步感受有限与无限的相对性。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1秒和若干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播放新年钟声倒计时画面,请同学从倒计时时间的长短上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二、感知体验,建立表象 
(一)认识“钟面”计量秒的方法 
1.提问:钟面上,怎样计量“秒”?(从长短、快慢等方面找“秒针”。) 
2.提问:在钟面上,多长时间是1秒? 
3.教师:“秒针走1个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你们看到秒针是怎样变化的?还听到什么了吗? 
4.再次观察:启发学生用手势、用语言描述“1秒”。 
(二)体验1秒的价值 
1.教师提问:在1秒的时间里你能做什么?谈一谈你的感受。 
2.教师小结:1秒虽短,但是如果充分利用这1秒,它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 
(三)认识几秒 
自主回答:秒针从( )走到( )是5秒。 
(四)感知1分钟与秒的关系 
1.分组观察: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多少?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归结出:1分=60秒。 
3.引导学生讨论时、分、秒的关系。 
三、自主练习 
差____秒____时 
____时____分____秒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