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上下两阕,一今一昔,一独一众,在时空前后对照下,既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景图,又传达出一种健康昂扬、意气风发的生命状态。
B.《想北平》一文语言通俗纯净,亲切而意味深长。老舍在文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娓娓叙谈,字里行间既有对北平的深切挚爱,也有眷恋故土的深情。
C.《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再现了周瑜的形象并赞美其功业。“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句,正面表现了周瑜在这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神态。
2.下列选项对《沁园春?长沙》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B.“鱼翔浅底”一句中“翔”字本义是“鸟儿不扇动翅膀盘旋地飞”,现在词人却把它用在游鱼的身上,如果改为“游”字更准确。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本词中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4.“百舸争流”中的“争”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5.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美景表现了出来。选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
)
A.独、寒、击、翔
B.层、漫、浅、竞
C.染、透、争、击
D.碧、尽、遍、争
6.对结尾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设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
B.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在大风大浪中的战斗精神和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
C.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勇于掀巨浪、阻飞舟的英雄无畏的气概,决心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D.采用设问句式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诗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以下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8.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诗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上阕“立”以下几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下阕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
C.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铺垫了气氛。然后,诗人激昂慷慨地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D.最后“记”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9.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1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认为诗歌创造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才会有味道。本诗怎样体现了情景交融?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蜡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产生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形势与任务,剖析中国革命的疾苦与心声,重温20世纪中国历史的_________________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又洋溢着充满理性的激情,深沉而浓郁,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出现光明,在困难中看到前途,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_________________,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毛泽东说过:“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豪放派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婉约派婉转含蓄、缠绵排侧。毛泽东诗词明显偏重于豪放格调,包涵寰宇、_________________,凸现出大国气象和伟人气度。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俯拾皆是
波澜壮阔
荡气回肠
贯通古今
B.鳞次栉比
波澜壮阔
感人肺腑
通今博古
C.鳞次栉比
波诡云谲
荡气回肠
通今博古
D.俯拾皆是
波诡云谲
感人肺腑
贯通古今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B.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C.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D.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1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B.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C.毛泽东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D.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剖析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体察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四、古代诗歌阅读
比较阅读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4.下列对两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清晨时分西风凛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的景象。
B.《忆秦娥·娄山关》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铁铸似的清晨凄清的画面,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C.“漫道”的意思是“漫长的道路”,“真如铁”的意思是真的像铁一样坚固。
D.“年年柳色”一句,之所以提到“柳”,是因为这里写的是“伤别”的场面,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
15.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所渲染的气氛是否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16.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试概述其感情的不同之处,并与《沁园春?长沙》所抒发的感情进行比较。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骢马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注),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语言表达
18.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有两首词既表露他的志向抱负,又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这就是《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请分析这两首词在内容和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六、情景默写
19.(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从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诗人白居易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劈波斩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七、句子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②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③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羽扇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⑤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⑥_______________,失向来之烟霞。(《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师者,所以_______________。(《师说》)
⑧曹操在《短歌行》中用《诗经·子衿》中原写姑娘思念情人的句子,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短歌行》)
2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④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试卷第6页,总7页
试卷第7页,总7页高一语文统编版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上下两阕,一今一昔,一独一众,在时空前后对照下,既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景图,又传达出一种健康昂扬、意气风发的生命状态。
B.《想北平》一文语言通俗纯净,亲切而意味深长。老舍在文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娓娓叙谈,字里行间既有对北平的深切挚爱,也有眷恋故土的深情。
C.《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再现了周瑜的形象并赞美其功业。“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句,正面表现了周瑜在这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神态。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正面”错误,“谈笑间”是直接描写周瑜的表现,是正面,“强虏灰飞烟灭”是写曹军的惨败,是以曹军惨败侧面衬托周瑜,是“侧面”。
故选D。
2.下列选项对《沁园春?长沙》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B.“鱼翔浅底”一句中“翔”字本义是“鸟儿不扇动翅膀盘旋地飞”,现在词人却把它用在游鱼的身上,如果改为“游”字更准确。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本词中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
B项,“改为‘游’字更准确”错误,“翔”本用于鸟儿,词人用于形容鱼在水底自由自在游动的状态,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比用“游”更生动形象。
C项,“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错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思是青年学生意气奔放,正遒劲有力。
D项,“本词中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错误,“万户侯”此处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故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4.“百舸争流”中的“争”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3.D
4.渲染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展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为下文的抒情酝酿了感情。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D.“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错误。对虚实手法的分析正好颠倒了,“游水搏浪”是回忆的内容,是虚写,“人生奋斗”是作者要说的本意所在。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本题需要从内容和艺术技巧两个方面回答“争”字的作用。
“百舸争流”意思是许多大船争着在江面上行驶。内容上,诗词用“争”字表现了船千帆竞发、人争先恐后奋勇向前的热烈景象;结构上,为下文写“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懈斗争的激情做铺垫;效果上,渲染了激昂奋进的气氛。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5.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美景表现了出来。选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
)
A.独、寒、击、翔
B.层、漫、浅、竞
C.染、透、争、击
D.碧、尽、遍、争
6.对结尾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设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
B.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在大风大浪中的战斗精神和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
C.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勇于掀巨浪、阻飞舟的英雄无畏的气概,决心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D.采用设问句式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诗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以下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8.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诗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上阕“立”以下几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下阕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
C.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铺垫了气氛。然后,诗人激昂慷慨地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D.最后“记”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9.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1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认为诗歌创造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才会有味道。本诗怎样体现了情景交融?
【答案】
5.C
6.D
7.A
8.B
9.这首词塑造了少年毛泽东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10.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分析】
5.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字词的理解能力。
词中锤炼十分精彩的字主要有以下这些: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字写出了红之艳,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透”字写出了江水的清澈;
“争”字写出了江面上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字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雄姿;
“翔”字写出了鱼之乐,鱼在水中游如鸟在空中飞翔一般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翔”字不仅仅是用词的生动,更是一种意境的拓展。
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根据以上字词的表达效果,对照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为全诗结尾句,也是下阕对往昔的峥嵘岁月回忆的收束。这个典型的回忆突出了一个特写镜头,写当年青年学子在湘江游泳,击水湘江的情景。以青年学子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矫健身姿,进一步强化了学子的形象,我们从这群青年学子浪遏飞舟的情景里面,可以看到,他们是一群胸怀宽广,思虑深沉而又气势如虹的革命青年。同时,这个典型回忆用设问修辞表达出来,与上阕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巧妙呼应,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急流勇进。
四个选项中,BC两项中的“反问句式”说法错误,这里用的是设问句式。A项中,“革命青年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不对,应该是“投身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等类似的意思,更是对“谁主沉浮”的回答。
故选D。
7.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A项,“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在前三句中没有体现。
8.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B项,“……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错误,应该是“转入对革命者早期生活的回忆”。
9.
本题考查对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把握。
可以采用“摘引法”,从词中找出能体现词人形象特点的语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然后加以概括。
10.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能力。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释义:所以物品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
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词中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用一个“竞”字写出了生命的力量。
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这秋呈现出了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面对这样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诗情喷发,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传达给读者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蜡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产生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形势与任务,剖析中国革命的疾苦与心声,重温20世纪中国历史的_________________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又洋溢着充满理性的激情,深沉而浓郁,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出现光明,在困难中看到前途,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_________________,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毛泽东说过:“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豪放派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婉约派婉转含蓄、缠绵排侧。毛泽东诗词明显偏重于豪放格调,包涵寰宇、_________________,凸现出大国气象和伟人气度。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俯拾皆是
波澜壮阔
荡气回肠
贯通古今
B.鳞次栉比
波澜壮阔
感人肺腑
通今博古
C.鳞次栉比
波诡云谲
荡气回肠
通今博古
D.俯拾皆是
波诡云谲
感人肺腑
贯通古今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B.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C.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D.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1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B.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C.毛泽东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D.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剖析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体察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答案】
11.A
12.C
13.B
【解析】
11.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语境是说毛泽东诗词中中国文化元素很多,应选“俯拾皆是”。
“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波诡云谲”,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根据上文提到的“中国历史”,应使用“波澜壮阔”。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感人肺腑”,使人内心深受感动。因前面有“使人”,故应选用“荡气回肠”。
“贯通古今”,将古代和今天连接在一起。“通今博古”,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此处形容“毛泽东诗词”,应用“贯通古今”。
故选A。
12.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此题解答有两个要点。一是这些意象应该首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然后才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因为只能诗人先创造,读者才能借此寄寓情感,所以排除A、B;二是“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之间的正确语序,因为要先产生一定的认同感,才会便于理解,才会更易于交流,排除D。
故选C。
13.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为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
A项,缺少介词导致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可在“读者”前添加介词“使”。
C项,“毛泽东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不合逻辑,应是“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
D项,“剖析”与“疾苦与心声”、“体察”与“形势与任务”搭配不当。
故选B。
四、古代诗歌阅读
比较阅读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4.下列对两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清晨时分西风凛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的景象。
B.《忆秦娥·娄山关》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铁铸似的清晨凄清的画面,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C.“漫道”的意思是“漫长的道路”,“真如铁”的意思是真的像铁一样坚固。
D.“年年柳色”一句,之所以提到“柳”,是因为这里写的是“伤别”的场面,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
15.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所渲染的气氛是否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16.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试概述其感情的不同之处,并与《沁园春?长沙》所抒发的感情进行比较。
【答案】
14.C
15.不相同。第一首词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第二首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
16.第一首词抒发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豪迈雄壮之情;第二首词抒发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沁园春?长沙》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分析】
14.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C项,“‘漫道’的意思是‘漫长的道路’”理解错误。“漫道”的意思是“莫道”。
故选C。
15.
本题考生考查对比诗歌鉴赏诗歌意境氛围的能力,要抓住体现氛围的意象进行分析。
两首诗歌所渲染的氛围是不同的。
第一首,“马蹄声碎”,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喇叭声咽”,军号声声沉郁低回。红军在月明的霜晨进军,马蹄声微响,喇叭声低沉,营造出一片严肃的战斗前的景象。给人一种紧张、悲壮之感。
第二首,“灞陵伤别”,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西风残照”,西风萧瑟,残阳似血。“灞陵伤别”,是由柳色触发的对当时分别情景的回忆,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在肃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给人以悲凉之感。
16.
本题考查对比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第一首,“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意思是: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我们似乎能看到作者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从头越”表达出作者内心一种强烈的必胜之决心,及要克服万重困难,获得最后成功。它对于精神的升华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抒发了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豪迈雄壮之情。
第二首,“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意思是: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词人进一步强调从乐游原上远望咸阳古道的悲凉景象,和秦娥哀婉凄切的心境,而引出秦娥眼前之所见,只有在肃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结尾两句与上阕的结尾两句前后照应,从年年伤别的怀念远人,到残照陵阙的怀古伤今,气象突然为之开阔,意境也就愈显深远。
《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骢马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注),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诗人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方式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纵横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托物言志,明是赞马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即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
五、语言表达
18.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有两首词既表露他的志向抱负,又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这就是《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请分析这两首词在内容和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答案】示例:(1)写景内容:《沁园春·长沙》写南方秋景,是借景叙事。此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沁园春?雪》描绘北国冰雪,借景抒情,有实景也有虚景。词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雪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境界更开阔。
(2)写景角度:《沁园春?雪》是以远观为主;《沁园春?长沙》是“远观——近看——仰视——俯视”。
(3)写景方法:《沁园春?长沙》为实景;《沁园春?雪》是虚实结合。
(4)抒发情感:《沁园春?长沙》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的豪情。《沁园春?雪》抒发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以及自己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思想内容和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从内容上分别分析这两首诗都写了什么内容,指出它们的不同点;然后再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指出它们的不同点。
从内容上看,《沁园春·长沙》,写南方秋景,是借景叙事。上阙写毛泽东伫立橘子洲头,眺望岳麓山枫叶秋红的景象,一个“看”字,总领七句,山水尽收眼底,描绘出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姿的湘江秋景。这幅秋景图异常壮美而富于活力。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立体的岳麓山群峰耸立,层次分明,都染了红色,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练,秋江碧波,从岳麓山下蜿蜒流过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生气勃勃,可谓“秋水共长天一色”。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振翅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湘江水透明而清澈见底,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到清澈的湘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是游在空中,活脱脱一个“翔”字,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出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想象空间,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沁园春·雪》,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动态描写,“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像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泽东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
从情感上看:《沁园春·长沙》作者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沁园春·雪》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六、情景默写
19.(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从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诗人白居易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劈波斩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幽、作、遏。
2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答案】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本题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写法:“湘”“橘”“洲”“寥廓”“苍茫”“沉浮”。
(1)关键词为“时间、地点、环境”,分别为“寒秋”“湘江”,因此为“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关键词“发出慨叹、雄心壮志”,因此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七、句子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②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③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羽扇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⑤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⑥_______________,失向来之烟霞。(《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师者,所以_______________。(《师说》)
⑧曹操在《短歌行》中用《诗经·子衿》中原写姑娘思念情人的句子,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短歌行》)
【答案】怅寥廓
万里悲秋常作客
栗深林兮惊层巅
樯橹灰飞烟灭
泣孤舟之嫠妇
惟觉时之枕席
传道受业解惑也
青青子衿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寥廓”“常作客”“栗”“巅”“樯橹”“嫠”“惟”“受”“衿”。
2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④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答案】粪土当年万户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粪”、“侯”、“常作客”、“受”。
试卷第14页,总15页
试卷第15页,总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