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花苞(bāo) 静谧(mì) B.聚集(jù) 粗犷(kuàng)
C.屋檐(yán) 高邈(miǎo) D.凄冷(qī) 菜畦(qí)
2.下文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的雨,( )而温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 )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 )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 )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A.细腻 凉爽 迅疾 慈祥
B.凉爽 迅疾 慈祥 细腻
C.细腻 迅疾 凉爽 慈祥
D.凉爽 细腻 慈祥 迅疾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B.教育局在全县范围内推动了“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C.智能设备本来应该是现代社会辅助学习的最佳工具,但在实践中却因使用得当与否而造成了学习障碍。
D.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4.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它既不倾盆飘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B.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C.而近处池畸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D.人们受够了冷洌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
5.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静谧:安静。)
B.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高邈:高而远。)
C.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造访:制造。)
D.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市大优惠活动正式开始了,一大早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拥进去。
B.时间就像小河里的水,不断向前,永远也不回头。但小时候老觉得时间过得慢,迫不及待地想长大。
C.这鬼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瓢泼大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D.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叫我们很难接受。
二、填空题
7.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 而又粗犷。(热情、热烈、热闹)
(2)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 地成长。(你争我抢、争先恐后、激情满怀)
(3)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 。(干净、干巴、枯萎)
8.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2)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3)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
(4)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风啊! 。
三、语言表达
9.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使前后衔接,语意连贯。
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收获了许多甜蜜的回忆。甜蜜的回忆如花,芬芳四溢,令人迷醉。它如桃花,绽放在三月油黑的田野上; ; ;它如梅花,绽放在腊月雪白的屋舍旁。
10.本文写了四季的雨,突出了不同季节雨的特点。请以“雨”为话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时而温柔娴静,时而却又粗犷豪放,时而显得缠绵婉约,时而又那样的深沉素雅。这就是你——我喜爱的雨。
我爱雨,我尤其爱听雨。[甲]
春雨是文静的小姑娘,悄无声息地抛洒。“诗圣”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春夜里,你什么事也不必做,只需要捧一杯香茗,呷一口香茶,闭上眼睛——脑海里就有这样一幅画:大地是一张很大的宣纸,春雨是一支饱蘸了绿的笔,只需轻轻一点,那绿便晕开去,晕开去……伴着雨点落地,禾苗出土的嗞嗞声,一曲清雅的“春江花月夜”便在你的心头响起。
夏天的雨可没有那样的好脾气,他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趁你不注意,他就一路蹦跳着、嬉戏着、吵闹着下来了,他噼里啪啦地在一切能敲响的东西上敲起来,然后咚咚地落在你的窗玻璃上,好像在提醒你:注意,一首精彩昂扬的摇滚已经开始啦!然后再用心去听吧,你就会听到一串串美妙的旋律。为了把演出场地照亮,他还时不时地邀闪电来凑凑热闹。那一瞬间,黑夜如白昼,你会看到成千上万的演奏家有条不紊地弹奏着各自的音符。还没等回过味来,一个接一个的闷雷又从远处滚来,赶来倾听这最杰出的乐章。一整个夏夜,你便可以和肥梅碧梧翠竹一道陶醉在这惊心动魄的音符里。第二天,说不定你会依稀记得:昨夜风疏雨骤,雨声滴碎荷花声。
秋,历来被人们誉为金秋;秋风,被人们誉为金风。那,我就把秋雨称为金雨吧。在听着金雨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沉默了、安静了。如果说金秋是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那金雨便是具有魅力的背景。现在,我听着金色的雨声,仿佛听到了一个个新生命的啼哭,听到了庆祝丰收的锣鼓。在金雨中,农民丰收了玉米,老师丰收了希望,而我们呢 我们又丰收了什么
冬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冷酷无情的,而冬雨却是温和敦厚的。他不慌不忙地飘落,融化着积雪残冰;他不紧不慢地下落,洗刷着尘埃污垢;他不疾不徐地降落,准备着春的到来。你听窗外冬雨的声音,那分明是春的前奏。你怡然进入梦乡后,冬雨就会在屋檐下留给你一个梦呓:春天快到了!
[乙]倾听了这些精灵带给你的天籁之音,你便会拥有一个最纯真的、最美妙的心灵。
[丙]朋友,爱上听雨吧!尽情地享受她带给你的无穷乐趣。
(1)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
(2)请根据第1段内容概括出各个季节的雨的特点。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3)请结合文段分析第3段引用杜甫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这就是四季的雨,这就是雨的声音”是原文中的一句话,请给这句话选出恰当的位置( )
A.[甲] B.[乙] C.[丙]
(5)融情于景是写景抒情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本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雨的不同韵味,抒发了作者对雨的什么感情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一场秋雨后将出现的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1)从选文中找出一个拟人短语来概括秋雨的特点。
(2)“这时候,雨不大出门”一句话的意思是 。
(3)说说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4)古人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但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为什么呢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雨天的狂欢
李成
①我的家乡在长江北岸,那里雨水较多,尤其是每年的梅雨季节,常常是连月不开。
②总是下雨,当然令人讨厌,尤其是我们这些顽皮的小孩子喜欢“闹野”,一旦大雨倾盆,遍地泥泞,更不方便出去玩了,天地间阴阴惨惨,人又无所事事,心情自是很郁闷。我把家里的几本文学杂志都翻烂了,没有新的读物进来,那可真是百无聊赖啊!只好趴在窗户上看外面的行人如何撑着旧伞在雨中伶仃而行,或在泥泞里艰难跋涉,甚至一滑一跌,现出种种让人感到滑稽的怪象,也能开心一下,但稍久仍觉枯燥无趣。
③是不是雨天都这样单调苦闷呢?也不是的,也有许多开心的事儿只在雨天才有。比如夏天暴雨如注的当顷,我们会冒雨出去,把奔流的溪水拦起来,用泥巴建一个“水坝”,还用瓦片做个闸门,水蓄积到一定时候提起闸来,看到一片“洪水”喷出老远,自是欢呼雀跃。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因为夏日村里人常常都很忙,无暇顾及玩乐尤其是集会——而“狂欢”总是需要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才会有的。那么是什么时候呢?是寒冬或春初所谓“春寒料峭”的日子,田间农事已了,而天气已然或仍然寒冷,适合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取暖,欢乐地度过一天时光。
④这样的聚会一般是在村里的某间宽敞的公屋里进行。我们那间公屋是叫作“大厅”的,或许在旧时代正是某个“大户”的厅堂,实际上是聚居在一起的几家的过道,平时搁放一点杂物,一到下雨天,人们不自觉地走来闲谈,一开始或许只是几个妇女来此做针线,接着好热闹的孩子们来这里捉迷藏,追逐打闹,又有几个大人来寻孩子,便站下来袖手而观。于是人越聚越多,以致整个大厅里很快就挨挨挤挤,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响亮的笑声,从天井口直冲向云霄——布满雨云的天空。
⑤这时候不知不觉形成这样的局面:许多大人站在一边“观场”,而人丛中随时空出一块地儿便做了“舞台”,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键子,那自己扎的羽毛键子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却总是不会落地。最不济的也想表演跳高或“飞檐走壁”,顺着根柱子爬到高处摸摸屋檐……总之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呼,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孩子们便玩得更来劲了,花样也更多,即使玩失败了,或差点出险,人们惊喊一声,接下去再让别人上场就是了……欢声笑语不断,仿佛正在欢度某个盛大的节日。
⑥不知不觉,我们就长成大孩子了。当然不好意思再过分玩闹,不好意思总表演滑稽可笑的动作,但又还不够格跟大人站在一旁观望。我们成了边缘人,很有点无聊了。忽然有一天,有一个大孩子招呼一声:我们换个地方玩吧!便从大厅里抽身出来,往村头上跑。越过村路,就是打谷场,跑进打谷场,斜插过去,就来到东头的几间队屋,这在冬天主要是生产队储藏农具的地方。哦,这是个好地方!
⑦门是简单地锁着的,我们很容易弄开就进去了。里面当然没有人,只有一屋子农具,一间堆得比较满,另两间空地多,正好做了新的游乐场。我们不想把在“大厅”上玩的那些一一搬演,想玩点新鲜的。这时,大孩子看着满地的农具,显然有了主意,便问:这些家伙什谁会使呀?有人说:我们开年就要拿它们种地干活了!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这个扶起一张梨,模拟着插入土地,推着向前;那个拖来禾桶,拿着掉了柄的大扫帚当稻穗在桶沿掼起来;又有人摇起风车,扇出巨风;还有人挥起木锹扬谷,而我则和几个年龄小些的孩子趴到大水车上,踩着脚踏,车起水来……这一切仿佛都从未做过,多有趣呀,队屋里也腾起了一阵阵欢声笑语……
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狂欢,可是我们至多也就玩过两三次就不再玩了。因为我们毕竟长大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即将正式展开,生活的重担已经在等着我们去挑起,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要告别童年的一切。冬去春来,伙伴当中就有人再也不去上学了,他们跟从父辈到田野上学做农活,追随的也是与先辈一样的人生。事实上,当初在大厅上参加狂欢“派对”的时候,就有几个大孩子从热闹场上抽身出去,披上雨衣,戴上斗笠,消失在门外雨幕中,帮父辈放水、护苗去了。雨天的狂欢,童年的狂欢,是多么短暂啊。
(有删改)
(1)雨天“我们”有哪些“开心的事儿”?请简要概括。
(2)你是否同意将选文第②段画线处删去?请说明理由。
(3)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①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一般什么情况下说“果然”?“果然”用在这里,流露出“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
②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为什么是“不自觉地”?你如何理解?)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中“狂欢”含义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读音正确;B.犷guǎng。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重点字的读音积累,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答案】C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①细腻:细致,精细,光滑。凉爽:清凉爽快。依据抒写的对象“春雨”,应该选用“细腻”,因为“春雨”给人的感受不是清凉爽快。可排除BD。
②根据语境“夏天的雷”“猛烈”,第二空应选择“迅疾”,可排除A。
③“秋天的风”可用“凉爽”形容。④根据关键词“呵护”可知“冬天的雪”是“慈祥”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3.【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重复啰嗦;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B.用词不当,把“推动”改成“推行”;C.搭配不当,改成“但在实践中却因使用不当而造成了学习障碍”;D.重复啰嗦,去掉“约”或“左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4.【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飘→瓢; B没有错别字;C.畸→畦; D.洌→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5.【答案】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BD理解正确。C造访:前往访问;拜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词义的理解方法有:查字典据词定义;;分解词素;以旧带新法;词义引申法;想象描述法;看图(画图、实物))理解法;联系上下文解词;联系生活实际解词法;找反义词比较理解法;做动作理解法;换词(找近义词)解词法;运用解词法。
6.【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 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 淅淅沥沥:指小雨落下的声音。与“瓢泼大雨”语义矛盾,使用不当;D.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词义、词语范围、感彩是否运用恰当,是否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用筛选法或淘汰法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揣摩是否准确。
7.【答案】(1)热烈
(2)争先恐后
(3)干巴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1)热情:具有强烈感情、激情或热心的特点的。热烈: 形容情绪高昂、激动。热闹: 指喧闹繁盛。根据语境分析,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特点,夏天的特点就是非常的热,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故选用“热烈”。
(2)你争我抢:形容很多人竞争,竞争很激烈,互不相让。争先恐后: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激情满怀: 一腔热血做某件事。根据语境,这里写杂草争着向上生长,故选“争先恐后”。
(3)干净: 没有尘土、无污染、无污垢 。干巴: 失去水分而收缩或变硬。枯萎:干枯萎缩;干枯萎谢。结合语境分析,这里形容的是冬天的雨,冬天的雨几乎没有春夏秋冬那样富有色彩,就像花一样干巴了。
故答案为:⑴热烈;⑵争先恐后;⑶干巴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的能力,辨析近义词可以从感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语体色彩等方面进行辨析。这样的题,可以用排除法,排除不太恰当的词语,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了。
8.【答案】(1)叙述
(2)描写
(3)议论
(4)抒情
【知识点】议论;叙述;描写;抒情
【解析】【分析】(1)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我喜欢雨”就是一种叙述。
(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花朵怒放着……”就是环境描写。
(3)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世界是活的”即议论。
(4)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风啊”即为抒发感情的语句,因而为抒情。
故答案为:⑴叙述
⑵描写
⑶议论
⑷抒情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9.【答案】它如莲花,绽放在六月碧绿的荷塘里;它如桂花,绽放在八月金黄的稻田边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的能力。通过抓关键词、中心语、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还有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它如桃花”、“ 它如莲花 ”“ 它如桂花, ”构成排比,紧跟的句子要和花的特点相符。
故答案为: 它如莲花,绽放在六月碧绿的荷塘里 ;它如桂花,绽放在八月金黄的稻田边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答题时应注意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要求与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呼后应,句式统一,修辞相同,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
10.【答案】大雨下了起来,豆大的雨点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落下,雨越下越大,落在地上的雨不久就汇成了小溪。这些小溪“咯咯”地笑着、唱着、跳着,向前奔去。雨滴像颗颗珍珠,一把把撒在河面上,平静的水面上泛起涟漪。机灵的鱼儿跃出水面,仿佛要接住那颗颗珍珠。雨哗哗地下个不停,像千针万线,把天空密密实实地缝合起来。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片段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原文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手法,所仿写的片段一定要与原文主题相关,并采纳一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故答案为: 大雨下了起来,豆大的雨点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落下,雨越下越大,落在地上的雨不久就汇成了小溪。这些小溪“咯咯”地笑着、唱着、跳着,向前奔去。雨滴像颗颗珍珠,一把把撒在河面上,平静的水面上泛起涟漪。机灵的鱼儿跃出水面,仿佛要接住那颗颗珍珠。雨哗哗地下个不停,像千针万线,把天空密密实实地缝合起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关于景物描写的片段练习,首先要仔细阅读原文,熟悉掌握原文的写作方法,并选择一个季节的雨,注意这个季节的雨主要特征,然后从不同侧面进行描述,可以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语言更优美。
11.【答案】(1)听雨或听雨的乐趣
(2)温柔娴静;粗犷豪放;缠绵婉约;深沉素雅
(3)既写出了春雨温柔娴静、悄无声息的特点,又增添文采,富有诗情画意
(4)B
(5)喜爱,赞美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引用;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由开头句“ 我爱雨,我尤其爱听雨”和结尾句“朋友,爱上听雨吧!尽情地享受她带给你的无穷乐趣”可知这篇文章写的是听雨或听雨的乐趣。据此拟写标题即可。
⑵文章第③④⑤⑥段分别照应“时而温柔娴静,时而却又粗犷豪放,时而显得缠绵婉约,时而又那样的深沉素雅”,而这几段分别写的是春雨、夏雨、秋雨、冬雨,因此“时而温柔娴静,时而却又粗犷豪放,时而显得缠绵婉约,时而又那样的深沉素雅”就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四季的雨的特点,把关键词筛选出来即可。
⑶“春雨是文静的小姑娘,悄无声息地抛洒”描写了春雨的特点,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而且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采,增添诗情画意。据此概括答题即可。
⑷文章第③④⑤⑥段分别写春夏秋冬四季的雨,而“这就是四季的雨,这就是雨的声音” 就是对这几段内容的概括。故应放在【乙】处。
⑸根据文中的抒情句“我爱雨,我尤其爱听雨”“朋友,爱上听雨吧!尽情地享受她带给你的无穷乐趣”等可以看出作者对雨的感情是喜爱和赞美。
故答案为:⑴听雨或听雨的乐趣
⑵温柔娴静 粗犷豪放 缠绵婉约 深沉素雅
⑶既写出了春雨温柔娴静、悄无声息的特点,又增添文采,富有诗情画意
⑷ B
⑸喜爱,赞美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 做题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文章,归纳出主要内容。一般说来标题要简洁,一定要概括出最主要的内容(指人物、事件等)。 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负载信息。
⑵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读懂内容,然后锁定关键句,最后再把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诗句作用的能力。 作为一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诗句、名人事例、格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它的作用主要包括:①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②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③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
⑷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
⑸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12.【答案】(1)端庄而沉思
(2)秋天不经常下雨
(3)作者将秋雨比作刚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刻画秋雨的沉静、稳重。
(4)因为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纯净人的灵魂。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拟人;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中的“端庄而沉静”既运用了拟人手法,也概括了秋雨的特点。
⑵ “这时候,雨不大出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雨不大出门就是不经常下雨。
⑶“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句话把秋雨比作刚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雨端庄沉静的特点。
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人们当然不希望下雨,秋雨也仿佛懂得人的心思,不像夏天的雨那样说下就下。即使下雨,也要选夜晚的时间。这是多么让人动情的雨啊!此时,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故答案为:⑴端庄而沉思
⑵秋天不经常下雨
⑶作者将秋雨比作刚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刻画秋雨的沉静、稳重。
⑷因为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纯净人的灵魂。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一定要把词语放入文句或具体的语境之中去解读,切忌断章取义。
⑶本题考查从内容和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结构作用有: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总结全文,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内容上的作用有: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
⑷本题考查概括作者的感情态度的能力。此考点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整篇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二是对重点语句的感情的理解。这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
13.【答案】(1)夏天,孩子们拦水建“坝”,提“闸”泄“洪”;寒冬或春初时,“小孩子们在公房给大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大孩子们在队屋拿起农具操练“种地干活”。
(2)不同意删去。选文画线处写“我”在家的百无聊赖,其实是在为后文写“许多开心的事儿”作铺垫,为写“狂欢”蓄势。
(3)①在实际情况与预料的情况相符下说“果然”。这里表明孩子们期待自己的展示能够博得大人们的喝彩欢呼,以及这种愿望实现后的幸福和满足的心理。
②“不自觉地”写出了孩子们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表现出孩子们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的懂事、勤快和准备着挑起生活重担的优秀品质。
(4)①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和队屋,纵情欢乐,好玩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②农闲时的大人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围观孩子们表演,纵情欢愉,单调沉闷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1)文章开篇先写下雨天的无聊,引出对雨天快乐的回忆。第三段写的是夏天暴雨中我们筑坝闸的快乐;第四、五段写的是春寒料峭时我们在大厅“舞台”上表演的快乐;第六、七段则重点写了我们在队屋里对各种农具操练的快乐。
(2)阅读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主要写了雨天的令人讨厌,枯燥无味,除了读书便只能在家里看着别人在雨中“出丑”。结合下文内容来看,句子一是表现了儿童好动、爱玩的天性;二是以这种无趣自然引出下文对雨中趣事的回忆,并形成对比,突出雨中的快乐。因此这段是不可删去的。
(3)第一句中的“果然”是一个副词,表示事情的结局与所料所说的相符。结合此段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果然”一词,表现出孩子们尽其所能的表演,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们的注意与夸奖,而这种目的达到了,心里无比的开心。第二句中的“不自觉”意思是不由自主地,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农具的熟悉与亲近感,根据第八段的内容,可知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农村,并且他们今后也要像父亲一样过上这样的生活。(4)“狂欢”表示人物心情的愉悦,以一个“狂”突出这种愉悦的程度。作者在文中回忆了三件雨中所做的快乐的事,第一件雨中嬉戏的事,“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可以看出只是一般玩耍的快乐,程度并不深。第二件在大厅中,大们眼前的各种“才艺”表演,“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毽子,那自己扎的羽毛毽子漫天飞舞”,其目的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呼”,这种乐趣是一种才能的表现,是一种希望得到父亲肯定的表现。第三件是对各种农具的操练,表现孩子们对各种农事活动的熟悉,以“狂欢”一词突出玩乐的投入、开心,以此表现孩子们对生活、对劳作的热爱。根据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夏天,孩子们拦水建“坝”,提“闸”泄“洪”;寒冬或春初时,“小孩子们在公房给大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大孩子们在队屋拿起农具操练“种地干活”。
⑵ 不同意删去。选文画线处写“我”在家的百无聊赖,其实是在为后文写“许多开心的事儿”作铺垫,为写“狂欢”蓄势。
⑶ ①在实际情况与预料的情况相符下说“果然”。这里表明孩子们期待自己的展示能够博得大人们的喝彩欢呼,以及这种愿望实现后的幸福和满足的心理。
②“不自觉地”写出了孩子们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表现出孩子们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的懂事、勤快和准备着挑起生活重担的优秀品质。
⑷ ①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和队屋,纵情欢乐,好玩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②农闲时的大人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围观孩子们表演,纵情欢愉,单调沉闷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2)本题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的作用包括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作铺垫、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贯穿全文的线索、总结全文、点题。②内容上的作用:概括段落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性格,突出了中心。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
1 /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花苞(bāo) 静谧(mì) B.聚集(jù) 粗犷(kuàng)
C.屋檐(yán) 高邈(miǎo) D.凄冷(qī) 菜畦(qí)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读音正确;B.犷guǎng。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重点字的读音积累,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下文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的雨,( )而温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 )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 )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 )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A.细腻 凉爽 迅疾 慈祥
B.凉爽 迅疾 慈祥 细腻
C.细腻 迅疾 凉爽 慈祥
D.凉爽 细腻 慈祥 迅疾
【答案】C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①细腻:细致,精细,光滑。凉爽:清凉爽快。依据抒写的对象“春雨”,应该选用“细腻”,因为“春雨”给人的感受不是清凉爽快。可排除BD。
②根据语境“夏天的雷”“猛烈”,第二空应选择“迅疾”,可排除A。
③“秋天的风”可用“凉爽”形容。④根据关键词“呵护”可知“冬天的雪”是“慈祥”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B.教育局在全县范围内推动了“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C.智能设备本来应该是现代社会辅助学习的最佳工具,但在实践中却因使用得当与否而造成了学习障碍。
D.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重复啰嗦;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B.用词不当,把“推动”改成“推行”;C.搭配不当,改成“但在实践中却因使用不当而造成了学习障碍”;D.重复啰嗦,去掉“约”或“左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4.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它既不倾盆飘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B.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C.而近处池畸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D.人们受够了冷洌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飘→瓢; B没有错别字;C.畸→畦; D.洌→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5.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静谧:安静。)
B.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高邈:高而远。)
C.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造访:制造。)
D.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答案】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BD理解正确。C造访:前往访问;拜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词义的理解方法有:查字典据词定义;;分解词素;以旧带新法;词义引申法;想象描述法;看图(画图、实物))理解法;联系上下文解词;联系生活实际解词法;找反义词比较理解法;做动作理解法;换词(找近义词)解词法;运用解词法。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市大优惠活动正式开始了,一大早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拥进去。
B.时间就像小河里的水,不断向前,永远也不回头。但小时候老觉得时间过得慢,迫不及待地想长大。
C.这鬼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瓢泼大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D.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叫我们很难接受。
【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 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 淅淅沥沥:指小雨落下的声音。与“瓢泼大雨”语义矛盾,使用不当;D.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词义、词语范围、感彩是否运用恰当,是否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用筛选法或淘汰法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揣摩是否准确。
二、填空题
7.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 而又粗犷。(热情、热烈、热闹)
(2)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 地成长。(你争我抢、争先恐后、激情满怀)
(3)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 。(干净、干巴、枯萎)
【答案】(1)热烈
(2)争先恐后
(3)干巴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1)热情:具有强烈感情、激情或热心的特点的。热烈: 形容情绪高昂、激动。热闹: 指喧闹繁盛。根据语境分析,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特点,夏天的特点就是非常的热,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故选用“热烈”。
(2)你争我抢:形容很多人竞争,竞争很激烈,互不相让。争先恐后: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激情满怀: 一腔热血做某件事。根据语境,这里写杂草争着向上生长,故选“争先恐后”。
(3)干净: 没有尘土、无污染、无污垢 。干巴: 失去水分而收缩或变硬。枯萎:干枯萎缩;干枯萎谢。结合语境分析,这里形容的是冬天的雨,冬天的雨几乎没有春夏秋冬那样富有色彩,就像花一样干巴了。
故答案为:⑴热烈;⑵争先恐后;⑶干巴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的能力,辨析近义词可以从感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语体色彩等方面进行辨析。这样的题,可以用排除法,排除不太恰当的词语,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了。
8.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2)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3)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
(4)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风啊! 。
【答案】(1)叙述
(2)描写
(3)议论
(4)抒情
【知识点】议论;叙述;描写;抒情
【解析】【分析】(1)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我喜欢雨”就是一种叙述。
(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花朵怒放着……”就是环境描写。
(3)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世界是活的”即议论。
(4)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风啊”即为抒发感情的语句,因而为抒情。
故答案为:⑴叙述
⑵描写
⑶议论
⑷抒情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三、语言表达
9.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使前后衔接,语意连贯。
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收获了许多甜蜜的回忆。甜蜜的回忆如花,芬芳四溢,令人迷醉。它如桃花,绽放在三月油黑的田野上; ; ;它如梅花,绽放在腊月雪白的屋舍旁。
【答案】它如莲花,绽放在六月碧绿的荷塘里;它如桂花,绽放在八月金黄的稻田边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的能力。通过抓关键词、中心语、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还有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它如桃花”、“ 它如莲花 ”“ 它如桂花, ”构成排比,紧跟的句子要和花的特点相符。
故答案为: 它如莲花,绽放在六月碧绿的荷塘里 ;它如桂花,绽放在八月金黄的稻田边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答题时应注意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要求与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呼后应,句式统一,修辞相同,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
10.本文写了四季的雨,突出了不同季节雨的特点。请以“雨”为话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答案】大雨下了起来,豆大的雨点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落下,雨越下越大,落在地上的雨不久就汇成了小溪。这些小溪“咯咯”地笑着、唱着、跳着,向前奔去。雨滴像颗颗珍珠,一把把撒在河面上,平静的水面上泛起涟漪。机灵的鱼儿跃出水面,仿佛要接住那颗颗珍珠。雨哗哗地下个不停,像千针万线,把天空密密实实地缝合起来。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片段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原文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手法,所仿写的片段一定要与原文主题相关,并采纳一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故答案为: 大雨下了起来,豆大的雨点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落下,雨越下越大,落在地上的雨不久就汇成了小溪。这些小溪“咯咯”地笑着、唱着、跳着,向前奔去。雨滴像颗颗珍珠,一把把撒在河面上,平静的水面上泛起涟漪。机灵的鱼儿跃出水面,仿佛要接住那颗颗珍珠。雨哗哗地下个不停,像千针万线,把天空密密实实地缝合起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关于景物描写的片段练习,首先要仔细阅读原文,熟悉掌握原文的写作方法,并选择一个季节的雨,注意这个季节的雨主要特征,然后从不同侧面进行描述,可以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语言更优美。
四、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时而温柔娴静,时而却又粗犷豪放,时而显得缠绵婉约,时而又那样的深沉素雅。这就是你——我喜爱的雨。
我爱雨,我尤其爱听雨。[甲]
春雨是文静的小姑娘,悄无声息地抛洒。“诗圣”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春夜里,你什么事也不必做,只需要捧一杯香茗,呷一口香茶,闭上眼睛——脑海里就有这样一幅画:大地是一张很大的宣纸,春雨是一支饱蘸了绿的笔,只需轻轻一点,那绿便晕开去,晕开去……伴着雨点落地,禾苗出土的嗞嗞声,一曲清雅的“春江花月夜”便在你的心头响起。
夏天的雨可没有那样的好脾气,他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趁你不注意,他就一路蹦跳着、嬉戏着、吵闹着下来了,他噼里啪啦地在一切能敲响的东西上敲起来,然后咚咚地落在你的窗玻璃上,好像在提醒你:注意,一首精彩昂扬的摇滚已经开始啦!然后再用心去听吧,你就会听到一串串美妙的旋律。为了把演出场地照亮,他还时不时地邀闪电来凑凑热闹。那一瞬间,黑夜如白昼,你会看到成千上万的演奏家有条不紊地弹奏着各自的音符。还没等回过味来,一个接一个的闷雷又从远处滚来,赶来倾听这最杰出的乐章。一整个夏夜,你便可以和肥梅碧梧翠竹一道陶醉在这惊心动魄的音符里。第二天,说不定你会依稀记得:昨夜风疏雨骤,雨声滴碎荷花声。
秋,历来被人们誉为金秋;秋风,被人们誉为金风。那,我就把秋雨称为金雨吧。在听着金雨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沉默了、安静了。如果说金秋是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那金雨便是具有魅力的背景。现在,我听着金色的雨声,仿佛听到了一个个新生命的啼哭,听到了庆祝丰收的锣鼓。在金雨中,农民丰收了玉米,老师丰收了希望,而我们呢 我们又丰收了什么
冬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冷酷无情的,而冬雨却是温和敦厚的。他不慌不忙地飘落,融化着积雪残冰;他不紧不慢地下落,洗刷着尘埃污垢;他不疾不徐地降落,准备着春的到来。你听窗外冬雨的声音,那分明是春的前奏。你怡然进入梦乡后,冬雨就会在屋檐下留给你一个梦呓:春天快到了!
[乙]倾听了这些精灵带给你的天籁之音,你便会拥有一个最纯真的、最美妙的心灵。
[丙]朋友,爱上听雨吧!尽情地享受她带给你的无穷乐趣。
(1)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
(2)请根据第1段内容概括出各个季节的雨的特点。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3)请结合文段分析第3段引用杜甫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这就是四季的雨,这就是雨的声音”是原文中的一句话,请给这句话选出恰当的位置( )
A.[甲] B.[乙] C.[丙]
(5)融情于景是写景抒情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本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雨的不同韵味,抒发了作者对雨的什么感情
【答案】(1)听雨或听雨的乐趣
(2)温柔娴静;粗犷豪放;缠绵婉约;深沉素雅
(3)既写出了春雨温柔娴静、悄无声息的特点,又增添文采,富有诗情画意
(4)B
(5)喜爱,赞美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引用;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由开头句“ 我爱雨,我尤其爱听雨”和结尾句“朋友,爱上听雨吧!尽情地享受她带给你的无穷乐趣”可知这篇文章写的是听雨或听雨的乐趣。据此拟写标题即可。
⑵文章第③④⑤⑥段分别照应“时而温柔娴静,时而却又粗犷豪放,时而显得缠绵婉约,时而又那样的深沉素雅”,而这几段分别写的是春雨、夏雨、秋雨、冬雨,因此“时而温柔娴静,时而却又粗犷豪放,时而显得缠绵婉约,时而又那样的深沉素雅”就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四季的雨的特点,把关键词筛选出来即可。
⑶“春雨是文静的小姑娘,悄无声息地抛洒”描写了春雨的特点,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而且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采,增添诗情画意。据此概括答题即可。
⑷文章第③④⑤⑥段分别写春夏秋冬四季的雨,而“这就是四季的雨,这就是雨的声音” 就是对这几段内容的概括。故应放在【乙】处。
⑸根据文中的抒情句“我爱雨,我尤其爱听雨”“朋友,爱上听雨吧!尽情地享受她带给你的无穷乐趣”等可以看出作者对雨的感情是喜爱和赞美。
故答案为:⑴听雨或听雨的乐趣
⑵温柔娴静 粗犷豪放 缠绵婉约 深沉素雅
⑶既写出了春雨温柔娴静、悄无声息的特点,又增添文采,富有诗情画意
⑷ B
⑸喜爱,赞美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 做题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文章,归纳出主要内容。一般说来标题要简洁,一定要概括出最主要的内容(指人物、事件等)。 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负载信息。
⑵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读懂内容,然后锁定关键句,最后再把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诗句作用的能力。 作为一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诗句、名人事例、格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它的作用主要包括:①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②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③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
⑷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
⑸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一场秋雨后将出现的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1)从选文中找出一个拟人短语来概括秋雨的特点。
(2)“这时候,雨不大出门”一句话的意思是 。
(3)说说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4)古人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但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为什么呢
【答案】(1)端庄而沉思
(2)秋天不经常下雨
(3)作者将秋雨比作刚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刻画秋雨的沉静、稳重。
(4)因为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纯净人的灵魂。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拟人;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中的“端庄而沉静”既运用了拟人手法,也概括了秋雨的特点。
⑵ “这时候,雨不大出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雨不大出门就是不经常下雨。
⑶“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句话把秋雨比作刚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雨端庄沉静的特点。
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人们当然不希望下雨,秋雨也仿佛懂得人的心思,不像夏天的雨那样说下就下。即使下雨,也要选夜晚的时间。这是多么让人动情的雨啊!此时,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故答案为:⑴端庄而沉思
⑵秋天不经常下雨
⑶作者将秋雨比作刚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刻画秋雨的沉静、稳重。
⑷因为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纯净人的灵魂。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一定要把词语放入文句或具体的语境之中去解读,切忌断章取义。
⑶本题考查从内容和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结构作用有: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总结全文,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内容上的作用有: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
⑷本题考查概括作者的感情态度的能力。此考点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整篇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二是对重点语句的感情的理解。这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雨天的狂欢
李成
①我的家乡在长江北岸,那里雨水较多,尤其是每年的梅雨季节,常常是连月不开。
②总是下雨,当然令人讨厌,尤其是我们这些顽皮的小孩子喜欢“闹野”,一旦大雨倾盆,遍地泥泞,更不方便出去玩了,天地间阴阴惨惨,人又无所事事,心情自是很郁闷。我把家里的几本文学杂志都翻烂了,没有新的读物进来,那可真是百无聊赖啊!只好趴在窗户上看外面的行人如何撑着旧伞在雨中伶仃而行,或在泥泞里艰难跋涉,甚至一滑一跌,现出种种让人感到滑稽的怪象,也能开心一下,但稍久仍觉枯燥无趣。
③是不是雨天都这样单调苦闷呢?也不是的,也有许多开心的事儿只在雨天才有。比如夏天暴雨如注的当顷,我们会冒雨出去,把奔流的溪水拦起来,用泥巴建一个“水坝”,还用瓦片做个闸门,水蓄积到一定时候提起闸来,看到一片“洪水”喷出老远,自是欢呼雀跃。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因为夏日村里人常常都很忙,无暇顾及玩乐尤其是集会——而“狂欢”总是需要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才会有的。那么是什么时候呢?是寒冬或春初所谓“春寒料峭”的日子,田间农事已了,而天气已然或仍然寒冷,适合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取暖,欢乐地度过一天时光。
④这样的聚会一般是在村里的某间宽敞的公屋里进行。我们那间公屋是叫作“大厅”的,或许在旧时代正是某个“大户”的厅堂,实际上是聚居在一起的几家的过道,平时搁放一点杂物,一到下雨天,人们不自觉地走来闲谈,一开始或许只是几个妇女来此做针线,接着好热闹的孩子们来这里捉迷藏,追逐打闹,又有几个大人来寻孩子,便站下来袖手而观。于是人越聚越多,以致整个大厅里很快就挨挨挤挤,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响亮的笑声,从天井口直冲向云霄——布满雨云的天空。
⑤这时候不知不觉形成这样的局面:许多大人站在一边“观场”,而人丛中随时空出一块地儿便做了“舞台”,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键子,那自己扎的羽毛键子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却总是不会落地。最不济的也想表演跳高或“飞檐走壁”,顺着根柱子爬到高处摸摸屋檐……总之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呼,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孩子们便玩得更来劲了,花样也更多,即使玩失败了,或差点出险,人们惊喊一声,接下去再让别人上场就是了……欢声笑语不断,仿佛正在欢度某个盛大的节日。
⑥不知不觉,我们就长成大孩子了。当然不好意思再过分玩闹,不好意思总表演滑稽可笑的动作,但又还不够格跟大人站在一旁观望。我们成了边缘人,很有点无聊了。忽然有一天,有一个大孩子招呼一声:我们换个地方玩吧!便从大厅里抽身出来,往村头上跑。越过村路,就是打谷场,跑进打谷场,斜插过去,就来到东头的几间队屋,这在冬天主要是生产队储藏农具的地方。哦,这是个好地方!
⑦门是简单地锁着的,我们很容易弄开就进去了。里面当然没有人,只有一屋子农具,一间堆得比较满,另两间空地多,正好做了新的游乐场。我们不想把在“大厅”上玩的那些一一搬演,想玩点新鲜的。这时,大孩子看着满地的农具,显然有了主意,便问:这些家伙什谁会使呀?有人说:我们开年就要拿它们种地干活了!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这个扶起一张梨,模拟着插入土地,推着向前;那个拖来禾桶,拿着掉了柄的大扫帚当稻穗在桶沿掼起来;又有人摇起风车,扇出巨风;还有人挥起木锹扬谷,而我则和几个年龄小些的孩子趴到大水车上,踩着脚踏,车起水来……这一切仿佛都从未做过,多有趣呀,队屋里也腾起了一阵阵欢声笑语……
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狂欢,可是我们至多也就玩过两三次就不再玩了。因为我们毕竟长大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即将正式展开,生活的重担已经在等着我们去挑起,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要告别童年的一切。冬去春来,伙伴当中就有人再也不去上学了,他们跟从父辈到田野上学做农活,追随的也是与先辈一样的人生。事实上,当初在大厅上参加狂欢“派对”的时候,就有几个大孩子从热闹场上抽身出去,披上雨衣,戴上斗笠,消失在门外雨幕中,帮父辈放水、护苗去了。雨天的狂欢,童年的狂欢,是多么短暂啊。
(有删改)
(1)雨天“我们”有哪些“开心的事儿”?请简要概括。
(2)你是否同意将选文第②段画线处删去?请说明理由。
(3)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①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一般什么情况下说“果然”?“果然”用在这里,流露出“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
②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为什么是“不自觉地”?你如何理解?)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中“狂欢”含义的理解。
【答案】(1)夏天,孩子们拦水建“坝”,提“闸”泄“洪”;寒冬或春初时,“小孩子们在公房给大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大孩子们在队屋拿起农具操练“种地干活”。
(2)不同意删去。选文画线处写“我”在家的百无聊赖,其实是在为后文写“许多开心的事儿”作铺垫,为写“狂欢”蓄势。
(3)①在实际情况与预料的情况相符下说“果然”。这里表明孩子们期待自己的展示能够博得大人们的喝彩欢呼,以及这种愿望实现后的幸福和满足的心理。
②“不自觉地”写出了孩子们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表现出孩子们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的懂事、勤快和准备着挑起生活重担的优秀品质。
(4)①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和队屋,纵情欢乐,好玩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②农闲时的大人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围观孩子们表演,纵情欢愉,单调沉闷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1)文章开篇先写下雨天的无聊,引出对雨天快乐的回忆。第三段写的是夏天暴雨中我们筑坝闸的快乐;第四、五段写的是春寒料峭时我们在大厅“舞台”上表演的快乐;第六、七段则重点写了我们在队屋里对各种农具操练的快乐。
(2)阅读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主要写了雨天的令人讨厌,枯燥无味,除了读书便只能在家里看着别人在雨中“出丑”。结合下文内容来看,句子一是表现了儿童好动、爱玩的天性;二是以这种无趣自然引出下文对雨中趣事的回忆,并形成对比,突出雨中的快乐。因此这段是不可删去的。
(3)第一句中的“果然”是一个副词,表示事情的结局与所料所说的相符。结合此段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果然”一词,表现出孩子们尽其所能的表演,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们的注意与夸奖,而这种目的达到了,心里无比的开心。第二句中的“不自觉”意思是不由自主地,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农具的熟悉与亲近感,根据第八段的内容,可知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农村,并且他们今后也要像父亲一样过上这样的生活。(4)“狂欢”表示人物心情的愉悦,以一个“狂”突出这种愉悦的程度。作者在文中回忆了三件雨中所做的快乐的事,第一件雨中嬉戏的事,“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可以看出只是一般玩耍的快乐,程度并不深。第二件在大厅中,大们眼前的各种“才艺”表演,“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毽子,那自己扎的羽毛毽子漫天飞舞”,其目的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呼”,这种乐趣是一种才能的表现,是一种希望得到父亲肯定的表现。第三件是对各种农具的操练,表现孩子们对各种农事活动的熟悉,以“狂欢”一词突出玩乐的投入、开心,以此表现孩子们对生活、对劳作的热爱。根据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夏天,孩子们拦水建“坝”,提“闸”泄“洪”;寒冬或春初时,“小孩子们在公房给大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大孩子们在队屋拿起农具操练“种地干活”。
⑵ 不同意删去。选文画线处写“我”在家的百无聊赖,其实是在为后文写“许多开心的事儿”作铺垫,为写“狂欢”蓄势。
⑶ ①在实际情况与预料的情况相符下说“果然”。这里表明孩子们期待自己的展示能够博得大人们的喝彩欢呼,以及这种愿望实现后的幸福和满足的心理。
②“不自觉地”写出了孩子们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表现出孩子们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的懂事、勤快和准备着挑起生活重担的优秀品质。
⑷ ①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和队屋,纵情欢乐,好玩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②农闲时的大人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围观孩子们表演,纵情欢愉,单调沉闷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2)本题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的作用包括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作铺垫、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贯穿全文的线索、总结全文、点题。②内容上的作用:概括段落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性格,突出了中心。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