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年七年级上册历史开学摸底试卷(二)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1-2022年七年级上册历史开学摸底试卷(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08 21:19:02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1-2022年七年级上册历史开学摸底试卷(二)
一、单选题
1.(2021·定西)西周时期封邦建国,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
A.割据称雄,争夺霸主 B.奖励军功,授爵赐土
C.讨伐商纣,建立政权 D.稳定统治,巩固疆土
2.(2021·广东一模)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如姬姓的随、唐等国到达了汉水以东地区,建都于蓟(今北京)的燕国更延伸到了东北遥远的地方,改封到今江苏丹徒一带的宜侯更是延仲到了东南遥远的地方”。这说明分封制的推行(  )
A.有利于安抚宗亲贵族功臣 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C.确保了周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2021·颍州三模)西周的这一制度,不但没右形成一个松散的政治联明和城邦民主制,反而支持和巩固了王权专制,向着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迈进了一大步,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4.(2021·铁山一模)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下列反映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儒家名言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温故而知新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2021·云梦模拟)2020年8月,习近平主席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也有一位人士,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他是(  )
A. 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6.(2021·云梦模拟)下图是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它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耕织 D.确立县制
7.(2021·新化模拟)"一位诗人,延续千载的爱国情怀;一样食物,属于中国人的温暖之味;一种文化,坚守传递的永恒纪念"中国人民在端午节纪念的这位诗人是(  )
A.屈原 B.杜甫 C.贾谊 D.周敦颐
8.(2021·黄冈二模)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百姓)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主张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  )
A.民心所向 B.祖宗庇佑 C.兵强马壮 D.官僚机构
9.(2021·织金一模)下列史实,可以通过《史记》了解的有(  )
①夏商周的更替 ②班超出使西域 ③文景之治 ④三国鼎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2021·青岛一模)卡尔 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中说“人竭力想规划和控制事件的发展,第一次想恢复或创立一些称心的条件,思想家在盘算人们怎样才能够最好地生活在一块,怎样才能最好地对他们加以管理和统治,这是一个革新的时代,”这一“革新的时代”就是被中外思想家、史学家盛赞的公元前800年一公元前200年的“轴心时代”,就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期最能佐证卡尔 雅斯贝尔斯这一观点的历史现象是(  )
A.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B.百家争鸣
C.争霸战争 D.焚书坑儒
11.(2021·青岛一模)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曾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推动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变的最主要的措施是(  )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承认土地私有 D.建立县制
12.(2021·崂山一模)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商鞅变法的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哪几类人有奖励(  )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13.(2021·东昌府一模)秦统一不仅体现在“尽并兼天下诸侯”,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政治联结层面。这一“联结层面”是指(  )
A.三公制开始确立 B.郡县制全面推行
C.度量衡实现统一 D.驰道连接了各地
14.(2021·定陶二模)《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  )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有利于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C.开创了考试选官制度 D.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15.(2021·定陶二模)王国维说:“要想知道西周为何能够稳定天下,首先要从其制度进行了解……分封王室子弟的制度。”下列关于材料中“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受封者只有周朝王室子弟 B.确保了西周王室永久的安全
C.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D.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16.(2021·云县一模)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下列各学派与其主张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儒家——以德治国 B.墨家——“兼爱”“非攻”
C.道家——无为而治 D.法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7.(2021·广陵一模)《史记》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
A.禅让制的确立 B.县制的确立
C.华夏族的形成 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18.(2021九下·清远开学考)《盐铁论》-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 D.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
19.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这段材料不包括的史实是( )
A.文景之治 B.楚汉战争 C.西汉建立 D.秦统一中国
20.(2021九下·高州月考)汉武帝即位初期,内有王国问题的困扰,外有匈奴的不断侵袭。汉武帝决定招贤纳士,加强皇权。那么,持以下哪种观点最容易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  )
A.“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二、问答题
21.(2021·莲湖二模)秦始皇实现统一的条件有哪些?秦朝统一后的通用文字是什么?文字的统一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有何重要意义?
22.(2019七上·平遥期中)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 请任选下面两个典故,简述其历史故事。
①秦晋之好 ②楚王问鼎 ③车同轨、书同文 ④霸王别姬
三、材料分析题
23.(2021·芜湖二模)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图中A点是今天的哪个(城市)?大秦是指古代哪国?
(2)根据图3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开辟和保障图3的路线,西汉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条路的特点?
(3)丝绸之路在历史上长期发展,大放光彩,而大秦帝国的存在却是昙花一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4.(2021·重庆二模)寻迹文化源,共享文明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一个坚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诸子中的一个综合者,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因此发展出“天人之分”的学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汉代人将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为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可以说在武帝统治时期,儒教进入了支持汉王朝政治的时代……
--[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材料三:
(1)写出材料一中荀子和庄子所属学派,并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的含义。
(3)材料三儒学的传播轨迹说明什么?结合孔子学院分布图和所学知识,概述其设立的意义。
25.(2021九下·茌平月考)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后世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 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之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 议论政治,既互相批判,又互相影响,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这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西周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指出从图一到图二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法”的内容,并简要说明该“新法”的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一位恩想家,并以他的思想学说为例说明“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西周时期封邦建国,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故选项 D 符合题意;
“割据称雄,争夺霸主”是西周后期王室衰微的结果,故选项 A 不符合题意;
“奖励军功,授爵赐土”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故选项 B 不符合题意;
“讨伐商纣,建立政权”是西周的建立,故选项 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 有利于安抚宗亲贵族功臣 ,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中涉及的分封的随、唐、燕国、宜候都扩大了区域。体现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确保了周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不符合题意;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的一种制度。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加强统治。故B符合题意;
行省制在元朝时期出现,故A不符合题意;
郡县制形成时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展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总体难度偏低。
4.【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希望加于己身的(不好的东西)也不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自己希望得到的(好的东西)也希望别人能得,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选项C符合题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A排除;
“温故而知新”,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B排除;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以“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下列反映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儒家名言是什么”为切入点,考查了儒家思想观点。
5.【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思想,他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由题干中的“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也有一位人士,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可知,他是墨子,故选 A ;
儒家学派的孟子提出了“仁政”,故排除 B 项;
道家学派的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故排除 C 项;
法家学派的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故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准确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目的是统一度量衡。故选 B 项 ;
选项ACD都与 “商鞅方升” 无直接关系,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7.【答案】A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屈原,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人民在端午节纪念的这位诗人理由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其强调的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且孟子强调“是故得乎丘民(百姓)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即得民心者得天下,故A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迷信思想,B与材料无关;
材料未强调兵强马壮的内容,C与材料无关;
材料未涉及官僚机构,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识记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因此,夏商周的更替和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可以通过《史记》了解,故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
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位于汉武帝时期之后,因此,②不可以通过《史记》了解,排除含有②的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史学的成就。
10.【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信息“被中外思想家、史学家盛赞的公元前800年一公元前200年的‘轴心时代’”,由此判断与思想解放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是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争霸战争,不符合题意;
D.焚书坑儒,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时间等关键信息。
11.【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鼓励耕织,不符合题意;
B.奖励军功,不符合题意;
C.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该措施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秦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直接推动了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变,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建立县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才能记得准记得牢。
12.【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故C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没有涉及书读得好的人、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故含有①④的ABD不合题意。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来分析题肢,细心辨别分析回答。
13.【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三公制开始确立,不符合题意;
B.由题干中的“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政治联结层面”,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度量衡实现统一,不符合题意;
D. 驰道连接了各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14.【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可知这一措施的作用是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B符合题意;
分封制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A错误隋朝出现科举考试,开创了考试选官制度,C错误;
秦朝的残暴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难度不大,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即可作答。
15.【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分封王室子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的实行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D符合题意;
受封者还有功臣等,A排除;
分封制的实行为西周的统治埋下了隐患,B排除;
分封制不是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难度不大,理解材料,掌握分封制的基本知识即可作答。
16.【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战国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后期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天下就能太平;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而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是兵家的思想,因此各学派与其主张搭配不正确的是D,D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理解和识记相关史实才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所以D符合题意;
启继承王位,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A不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时期实行县制,B不符合题意;
华夏族在黄帝炎帝时期形成,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盐铁论》中的盐铁专卖政策,是汉武帝大一统时期在经济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盐铁专卖保证了国家当时稳定的财政收入,A选项符合;
B项是思想文化方面措施的影响;
C项,只有国家的财政收入有保障,那么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
D项是政治方面举措的影响。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大一统时期在经济方面实行的盐铁专卖政策,要求各位考生要理解和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全部政策和措施,答题就比较得心应手。
19.【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统一,传到二世灭亡,之后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没有出现文景之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楚汉之争,不符合题意;
C.西汉建立,不符合题意;
D.秦统一中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来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包括”字样。
20.【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依据选项A中“ 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君权神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大一统,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符合题意;
C.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不符合题意;
D.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分析备选项,备选项都是文言文,需要学生理解其含义。
21.【答案】条件: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文字:小篆。意义:政治上,便于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推行,有利于政治上巩固统一;经济上,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文化上,便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演变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始皇实现统一的条件分析:诸侯纷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战国以来,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了社会发展,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秦王通过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策略对头是关键因素。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有利于国家统一。根据所学可知,秦朝以小篆为统一使用的文字。根据所学可知,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文字的统一,在政治上便于国家政令的发布和贯彻执行,有利于政治上巩固统一,文字的统一,在经济上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文字的统一,在文化上便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演进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总之,文字的统一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故答案为:条件: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文字:小篆。意义:政治上,便于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推行,有利于政治上巩固统一;经济上,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文化上,便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演变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巩固大一的措施。难度不大,掌握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评价即可作答。本类试题是考试的重点,对相关知识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加强记忆。
22.【答案】示例: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多次通婚,结成亲家。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晋文公。历史上称为“秦晋之好”。
楚王问鼎: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
车同轨、书同文:秦王嬴政先后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统一了车轨、文字等。
霸王别姬:项羽被刘邦围困垓下,项羽的爱妾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项羽退至乌江,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春秋争霸;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础的历史常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车同轨、书同文: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燕、魏、魏、楚、齐六国,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败,大败汉军。范增不允刘邦求和,刘邦离间项羽、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权宜之计,后用韩信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爱妾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项羽退至乌江,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故答案为: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多次通婚,结成亲家。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晋文公。历史上称为“秦晋之好”。 楚王问鼎: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 车同轨、书同文:秦王嬴政先后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统一了车轨、文字等。 霸王别姬:项羽被刘邦围困垓下,项羽的爱妾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项羽退至乌江,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基础知识,难度较大,需要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同时对语言组织能力要求比较高。依据所学知识抓住关键词作答即可。
23.【答案】(1)西安;罗马帝国。
(2)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先后设置酒泉、张掖、武威和敦煌四郡;设立西域都护府;特点:汉武帝和张骞等推动形成,范围为亚非欧;从军事路、外交路发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持续时间长,是长达千年的中西交通要道。
(3)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不会长久;和平交往是历史的主流;当今社会需要和平竞争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图示中丝绸之路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局据图片信息可知A是西安,丝绸之路上大秦是指古代罗马帝国。
(2)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是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加强西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先后设置酒泉、张掖、武威和敦煌四郡;公元前 60 年(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依据图示和所学可知,汉武帝和张骞等推动形成,范围为亚非欧、从军事路、外交路发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以及持续时间长,是长达千年的中西交通要道。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中古代丝绸之路和所学罗马帝国的历史从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不会长久、和平交往是历史的主流以及当今社会需要和平竞争等回答。
【点评】 本题以“丝绸之路路线图”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路线、为了开辟和保障丝绸之路,西汉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丝绸之路的特点等知识,掌握相关础知识。
24.【答案】(1)儒家,道家。特点: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与融合。
(2)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一直持续2000多年。
(3)说明:儒学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义: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据材料“作为一个坚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诸子中的一个综合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荀子属于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的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庄子属于道家学派,战国时期道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他批评孔子在鲁国想要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就是陆地上推船,劳而无功,据材料“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可知,战国时期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是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与融合。
(2)据材料“汉代人将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为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可以说在武帝统治时期,儒教进入了支持汉王朝政治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一直持续2000多年,因而材料二说汉代人将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为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儒学的传播轨迹说明儒学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孔子学院分布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学院的设立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点评】本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有关知识。问题的设置突出了对知识点基础性、概括性、开放性的考查,难度较大。
25.【答案】(1)制度:分封制;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社会变革。
(2)内容: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历史意义: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示例:韩非子。韩非子主张变法,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当时商鞅变法等有一定启示作用,推动了秦国的历史发展。
示例:孟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有利于当时社会变革,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繁荣。
示例: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互爱互利,反对兼并战争,提出选用贤人治国,提倡节俭,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矛盾。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了分封制;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诸侯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势力衰落的根本原因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社会变革;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新法的内容有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示例:韩非子。韩非子主张变法,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当时商鞅变法等有一定启示作用,推动了秦国的历史发展。示例:孟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有利于当时社会变革,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繁荣。
示例: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互爱互利,反对兼并战争,提出选用贤人治国,提倡节俭,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矛盾。
故答案为:(1) 制度:分封制;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社会变革。
(2) 内容: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历史意义: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示例:韩非子。韩非子主张变法,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当时商鞅变法等有一定启示作用,推动了秦国的历史发展。示例:孟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有利于当时社会变革,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繁荣。
示例: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互爱互利,反对兼并战争,提出选用贤人治国,提倡节俭,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矛盾。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材料,看出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注意是根本原因;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再进行归纳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选取自己最有把握的一位回答,还是要注意掌握基础知识。
1 / 1部编版2021-2022年七年级上册历史开学摸底试卷(二)
一、单选题
1.(2021·定西)西周时期封邦建国,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
A.割据称雄,争夺霸主 B.奖励军功,授爵赐土
C.讨伐商纣,建立政权 D.稳定统治,巩固疆土
【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西周时期封邦建国,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故选项 D 符合题意;
“割据称雄,争夺霸主”是西周后期王室衰微的结果,故选项 A 不符合题意;
“奖励军功,授爵赐土”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故选项 B 不符合题意;
“讨伐商纣,建立政权”是西周的建立,故选项 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2021·广东一模)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如姬姓的随、唐等国到达了汉水以东地区,建都于蓟(今北京)的燕国更延伸到了东北遥远的地方,改封到今江苏丹徒一带的宜侯更是延仲到了东南遥远的地方”。这说明分封制的推行(  )
A.有利于安抚宗亲贵族功臣 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C.确保了周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 有利于安抚宗亲贵族功臣 ,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中涉及的分封的随、唐、燕国、宜候都扩大了区域。体现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确保了周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不符合题意;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2021·颍州三模)西周的这一制度,不但没右形成一个松散的政治联明和城邦民主制,反而支持和巩固了王权专制,向着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迈进了一大步,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的一种制度。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加强统治。故B符合题意;
行省制在元朝时期出现,故A不符合题意;
郡县制形成时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展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总体难度偏低。
4.(2021·铁山一模)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下列反映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儒家名言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温故而知新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希望加于己身的(不好的东西)也不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自己希望得到的(好的东西)也希望别人能得,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选项C符合题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A排除;
“温故而知新”,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B排除;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以“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下列反映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儒家名言是什么”为切入点,考查了儒家思想观点。
5.(2021·云梦模拟)2020年8月,习近平主席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也有一位人士,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他是(  )
A. 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思想,他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由题干中的“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也有一位人士,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可知,他是墨子,故选 A ;
儒家学派的孟子提出了“仁政”,故排除 B 项;
道家学派的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故排除 C 项;
法家学派的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故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6.(2021·云梦模拟)下图是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它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耕织 D.确立县制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准确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目的是统一度量衡。故选 B 项 ;
选项ACD都与 “商鞅方升” 无直接关系,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7.(2021·新化模拟)"一位诗人,延续千载的爱国情怀;一样食物,属于中国人的温暖之味;一种文化,坚守传递的永恒纪念"中国人民在端午节纪念的这位诗人是(  )
A.屈原 B.杜甫 C.贾谊 D.周敦颐
【答案】A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屈原,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人民在端午节纪念的这位诗人理由的相关史实。
8.(2021·黄冈二模)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百姓)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主张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  )
A.民心所向 B.祖宗庇佑 C.兵强马壮 D.官僚机构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其强调的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且孟子强调“是故得乎丘民(百姓)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即得民心者得天下,故A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迷信思想,B与材料无关;
材料未强调兵强马壮的内容,C与材料无关;
材料未涉及官僚机构,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识记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9.(2021·织金一模)下列史实,可以通过《史记》了解的有(  )
①夏商周的更替 ②班超出使西域 ③文景之治 ④三国鼎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因此,夏商周的更替和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可以通过《史记》了解,故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
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位于汉武帝时期之后,因此,②不可以通过《史记》了解,排除含有②的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史学的成就。
10.(2021·青岛一模)卡尔 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中说“人竭力想规划和控制事件的发展,第一次想恢复或创立一些称心的条件,思想家在盘算人们怎样才能够最好地生活在一块,怎样才能最好地对他们加以管理和统治,这是一个革新的时代,”这一“革新的时代”就是被中外思想家、史学家盛赞的公元前800年一公元前200年的“轴心时代”,就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期最能佐证卡尔 雅斯贝尔斯这一观点的历史现象是(  )
A.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B.百家争鸣
C.争霸战争 D.焚书坑儒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信息“被中外思想家、史学家盛赞的公元前800年一公元前200年的‘轴心时代’”,由此判断与思想解放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是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争霸战争,不符合题意;
D.焚书坑儒,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时间等关键信息。
11.(2021·青岛一模)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曾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推动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变的最主要的措施是(  )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承认土地私有 D.建立县制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鼓励耕织,不符合题意;
B.奖励军功,不符合题意;
C.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该措施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秦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直接推动了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变,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建立县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才能记得准记得牢。
12.(2021·崂山一模)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商鞅变法的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哪几类人有奖励(  )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故C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没有涉及书读得好的人、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故含有①④的ABD不合题意。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来分析题肢,细心辨别分析回答。
13.(2021·东昌府一模)秦统一不仅体现在“尽并兼天下诸侯”,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政治联结层面。这一“联结层面”是指(  )
A.三公制开始确立 B.郡县制全面推行
C.度量衡实现统一 D.驰道连接了各地
【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三公制开始确立,不符合题意;
B.由题干中的“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政治联结层面”,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度量衡实现统一,不符合题意;
D. 驰道连接了各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14.(2021·定陶二模)《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  )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有利于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C.开创了考试选官制度 D.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可知这一措施的作用是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B符合题意;
分封制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A错误隋朝出现科举考试,开创了考试选官制度,C错误;
秦朝的残暴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难度不大,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即可作答。
15.(2021·定陶二模)王国维说:“要想知道西周为何能够稳定天下,首先要从其制度进行了解……分封王室子弟的制度。”下列关于材料中“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受封者只有周朝王室子弟 B.确保了西周王室永久的安全
C.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D.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分封王室子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的实行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D符合题意;
受封者还有功臣等,A排除;
分封制的实行为西周的统治埋下了隐患,B排除;
分封制不是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难度不大,理解材料,掌握分封制的基本知识即可作答。
16.(2021·云县一模)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下列各学派与其主张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儒家——以德治国 B.墨家——“兼爱”“非攻”
C.道家——无为而治 D.法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战国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后期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天下就能太平;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而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是兵家的思想,因此各学派与其主张搭配不正确的是D,D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理解和识记相关史实才是解题的关键。
17.(2021·广陵一模)《史记》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
A.禅让制的确立 B.县制的确立
C.华夏族的形成 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所以D符合题意;
启继承王位,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A不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时期实行县制,B不符合题意;
华夏族在黄帝炎帝时期形成,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1九下·清远开学考)《盐铁论》-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 D.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盐铁论》中的盐铁专卖政策,是汉武帝大一统时期在经济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盐铁专卖保证了国家当时稳定的财政收入,A选项符合;
B项是思想文化方面措施的影响;
C项,只有国家的财政收入有保障,那么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
D项是政治方面举措的影响。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大一统时期在经济方面实行的盐铁专卖政策,要求各位考生要理解和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全部政策和措施,答题就比较得心应手。
19.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这段材料不包括的史实是( )
A.文景之治 B.楚汉战争 C.西汉建立 D.秦统一中国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统一,传到二世灭亡,之后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没有出现文景之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楚汉之争,不符合题意;
C.西汉建立,不符合题意;
D.秦统一中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来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包括”字样。
20.(2021九下·高州月考)汉武帝即位初期,内有王国问题的困扰,外有匈奴的不断侵袭。汉武帝决定招贤纳士,加强皇权。那么,持以下哪种观点最容易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  )
A.“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依据选项A中“ 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君权神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大一统,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符合题意;
C.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不符合题意;
D.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分析备选项,备选项都是文言文,需要学生理解其含义。
二、问答题
21.(2021·莲湖二模)秦始皇实现统一的条件有哪些?秦朝统一后的通用文字是什么?文字的统一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条件: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文字:小篆。意义:政治上,便于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推行,有利于政治上巩固统一;经济上,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文化上,便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演变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始皇实现统一的条件分析:诸侯纷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战国以来,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了社会发展,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秦王通过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策略对头是关键因素。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有利于国家统一。根据所学可知,秦朝以小篆为统一使用的文字。根据所学可知,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文字的统一,在政治上便于国家政令的发布和贯彻执行,有利于政治上巩固统一,文字的统一,在经济上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文字的统一,在文化上便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演进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总之,文字的统一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故答案为:条件: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文字:小篆。意义:政治上,便于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推行,有利于政治上巩固统一;经济上,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文化上,便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演变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巩固大一的措施。难度不大,掌握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评价即可作答。本类试题是考试的重点,对相关知识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加强记忆。
22.(2019七上·平遥期中)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 请任选下面两个典故,简述其历史故事。
①秦晋之好 ②楚王问鼎 ③车同轨、书同文 ④霸王别姬
【答案】示例: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多次通婚,结成亲家。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晋文公。历史上称为“秦晋之好”。
楚王问鼎: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
车同轨、书同文:秦王嬴政先后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统一了车轨、文字等。
霸王别姬:项羽被刘邦围困垓下,项羽的爱妾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项羽退至乌江,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春秋争霸;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础的历史常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车同轨、书同文: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燕、魏、魏、楚、齐六国,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败,大败汉军。范增不允刘邦求和,刘邦离间项羽、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权宜之计,后用韩信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爱妾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项羽退至乌江,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故答案为: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多次通婚,结成亲家。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晋文公。历史上称为“秦晋之好”。 楚王问鼎: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 车同轨、书同文:秦王嬴政先后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统一了车轨、文字等。 霸王别姬:项羽被刘邦围困垓下,项羽的爱妾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项羽退至乌江,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基础知识,难度较大,需要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同时对语言组织能力要求比较高。依据所学知识抓住关键词作答即可。
三、材料分析题
23.(2021·芜湖二模)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图中A点是今天的哪个(城市)?大秦是指古代哪国?
(2)根据图3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开辟和保障图3的路线,西汉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条路的特点?
(3)丝绸之路在历史上长期发展,大放光彩,而大秦帝国的存在却是昙花一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西安;罗马帝国。
(2)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先后设置酒泉、张掖、武威和敦煌四郡;设立西域都护府;特点:汉武帝和张骞等推动形成,范围为亚非欧;从军事路、外交路发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持续时间长,是长达千年的中西交通要道。
(3)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不会长久;和平交往是历史的主流;当今社会需要和平竞争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图示中丝绸之路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局据图片信息可知A是西安,丝绸之路上大秦是指古代罗马帝国。
(2)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是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加强西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先后设置酒泉、张掖、武威和敦煌四郡;公元前 60 年(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依据图示和所学可知,汉武帝和张骞等推动形成,范围为亚非欧、从军事路、外交路发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以及持续时间长,是长达千年的中西交通要道。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中古代丝绸之路和所学罗马帝国的历史从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不会长久、和平交往是历史的主流以及当今社会需要和平竞争等回答。
【点评】 本题以“丝绸之路路线图”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路线、为了开辟和保障丝绸之路,西汉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丝绸之路的特点等知识,掌握相关础知识。
24.(2021·重庆二模)寻迹文化源,共享文明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一个坚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诸子中的一个综合者,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因此发展出“天人之分”的学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汉代人将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为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可以说在武帝统治时期,儒教进入了支持汉王朝政治的时代……
--[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材料三:
(1)写出材料一中荀子和庄子所属学派,并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的含义。
(3)材料三儒学的传播轨迹说明什么?结合孔子学院分布图和所学知识,概述其设立的意义。
【答案】(1)儒家,道家。特点: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与融合。
(2)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一直持续2000多年。
(3)说明:儒学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义: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据材料“作为一个坚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诸子中的一个综合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荀子属于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的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庄子属于道家学派,战国时期道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他批评孔子在鲁国想要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就是陆地上推船,劳而无功,据材料“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可知,战国时期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是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与融合。
(2)据材料“汉代人将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为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可以说在武帝统治时期,儒教进入了支持汉王朝政治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一直持续2000多年,因而材料二说汉代人将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为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儒学的传播轨迹说明儒学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孔子学院分布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学院的设立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点评】本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有关知识。问题的设置突出了对知识点基础性、概括性、开放性的考查,难度较大。
25.(2021九下·茌平月考)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后世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 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之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 议论政治,既互相批判,又互相影响,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这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西周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指出从图一到图二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法”的内容,并简要说明该“新法”的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一位恩想家,并以他的思想学说为例说明“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答案】(1)制度:分封制;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社会变革。
(2)内容: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历史意义: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示例:韩非子。韩非子主张变法,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当时商鞅变法等有一定启示作用,推动了秦国的历史发展。
示例:孟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有利于当时社会变革,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繁荣。
示例: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互爱互利,反对兼并战争,提出选用贤人治国,提倡节俭,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矛盾。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了分封制;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诸侯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势力衰落的根本原因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社会变革;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新法的内容有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示例:韩非子。韩非子主张变法,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当时商鞅变法等有一定启示作用,推动了秦国的历史发展。示例:孟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有利于当时社会变革,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繁荣。
示例: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互爱互利,反对兼并战争,提出选用贤人治国,提倡节俭,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矛盾。
故答案为:(1) 制度:分封制;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社会变革。
(2) 内容: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历史意义: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示例:韩非子。韩非子主张变法,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当时商鞅变法等有一定启示作用,推动了秦国的历史发展。示例:孟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有利于当时社会变革,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繁荣。
示例: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互爱互利,反对兼并战争,提出选用贤人治国,提倡节俭,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矛盾。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材料,看出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注意是根本原因;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再进行归纳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选取自己最有把握的一位回答,还是要注意掌握基础知识。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