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能力提升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能力提升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6 07:5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法律与教化
B卷 能力提升
1.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一主张( )
A.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B.体现了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挥
C.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 D.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2.《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 “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
①维护权贵利益
②注重公平正义
③重视宗法伦理
④保护私有财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春秋公羊传》《诗》《礼记》 《尚书》等儒家经典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 法律中增加了不少凸显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 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4.宋朝,乡约成为儒学士人用以教化乡里的重要工具。 明清时期,地方广泛推行乡约制度,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宣讲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 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5.元至正年间执掌国子学的吴师道,在《策问》中说:“近世……朱子《家礼》,号为适古今之宜。好礼之家或所尊用, 然不免于讪笑,非出朝廷著令使通习之,殆于不可。”材料说明元朝( )
A.官方拒绝采用朱熹定制的民间礼仪 B.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受到冲击
C.统治者感受到汉文化威胁其统治 D.礼制与朱熹的《家礼》互相冲突
6.日耳曼法认为部族整体的生存与利益永远高于个体,任何一个家族成员的财产或人身生命受到侵害时都意味着这种侵害不仅仅针对受害人本人、更重要的是针对家族整体,是对家族或者部族的威名予以玷污,这反映了该法( )
A.严格排挤个人主义思想 B.保障了封建集团的利益
C.有力维护了部族的安全 D.激化了与外部族的矛盾
7.大陆法系各国普遍不承认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释法律。对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监督也由至少在形式上不同于普通法院的机构来担任,由此,产生了独立于普通司法系统的行政法院。由此可以看出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 )
A.相对削弱了法官权威性和创造性 B.存在行政干涉司法的制度性缺陷
C.判例在司法过程没有参考的价值 D.以成文宪法为唯一司法判决根据
8.德国史学家兰克认为,基督教传到日耳曼人那里后,日耳曼人根据自身自下而上的民主传统,改良了原有的罗马帝国教会会议程序,逐渐在教会内部形成了自治和自决的体制,补充和完善了罗马帝国在国家权力层面建立的基督教统一性,最终使基督教实现了普及化。根据他的观点可知日耳曼人( )
A.民主化程度比罗马教会更高 B.强化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力度
C.推动了基督教的世界普遍性 D.提高了基督教会的独立地位
9.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材料表明( )
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D.新教提倡的克制享乐违背了人文主义思想
10.“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材料表明,美国( )
A.司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 B.司法权和行政权间的冲突
C.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缺陷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11.20世纪80年代我国相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2.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征收土地的范围包括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这一规定的实施( )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推动了土地公有制的确立
C.配合了三大改造的进行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4.五服制度原属礼制的内容,具体包括(依关系由近到远):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晋律为“竣礼教之防”,将其纳入法律,作为亲属之间立嗣,继承,赡养等民事关系以及亲属相反定罪量刑的根据,材料反映了( )
A.晋律核心内容为家庭关系的处理 B.晋朝律令儒家化的特征愈加明显
C.五服制度是晋朝制定法律的基础 D.晋朝律法为古代礼法结合的典范
15.八二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82年12月4日正式通过并颁布,其主要内容包括:将国家性质由“无产阶级专政”恢复为“人民民主专政”;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并列为三支基本的社会力量等,这反映出在此时的中国( )
A.知识分子成为新社会阶级 B.国家性质恢复为社会主义
C.法制建设迎来发展新时机 D.“左”倾错误得以彻底纠正
16.马克思、恩格斯谈及罗马法时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当工业和商业——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君主们开始照顾它的利益,以便借助资产阶级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其所阐述的是( )
①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
②罗马法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规则不够完善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
④罗马法积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陪审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雅典著名的政治家梭伦实行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设立了被称为“赫里埃”的公民陪审法院。陪审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参加案件的审判。每次参加审判的陪审法官人数大概是法院陪审法官总数的十分之一,审判结果由陪审法官投票表决,投票方法是往票箱内投放石子。古罗马的司法审判权最初属于民众大会,每个案件都由30至40 名法官共同审理。法官全部从公民中选举产生,每年改选一次。
——摘编自吴元国《浅析中西陪审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美国有两种人数不同的陪审团,分别是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大陪审团一般由23人组成,小陪审一般由12人组成,每位陪审员任期最长不超过18个月。美国法律规定,选出的陪审团必须在受理地区的范围内具有相当合理的代表性,即在种族、年龄、性别等方面较为准确地反映该地区的人口状况;这样就更能保证陪审词不会在某些问题上有严重的意见倾向……原被告双方的律师都有相等的将其认为应该回避的人从陪审员名单中除名的机会。
——据沈晨《试论美国的陪审制度》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陪审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雅典陪审制度相比美国陪审制度的不同,并分析美国陪审制度所体现的价值理念。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
时间 法律
1949—1954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
1954—1958年 1954年,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1959—1978年 1966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除1975、1978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新中国第二、三部宪法外,全国人大共通过法律6部,包括商标管理条例等
1979—1992年 除3件宪法修改和1982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00多件,包括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1993—2003年 除宪法修改2件外,共通过法律153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
2003—2008年 除宪法修改1件外,共通过法律72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
——据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民本思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材料均未体现,A、C、D三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根据“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就者,皆不为奴”可以得出维护权贵利益,①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注重公平正义,②错误;根据“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碟)之”可以得出重视宗法伦理,③正确;根据“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可以得出保护私有财产,④正确。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春秋公羊传》《诗》《礼记》《尚书》属于儒家的经典著作,以其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说明法律深受社会主流的儒家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汉魏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法律受到了儒家思想影响,没有涉及判案的随意性,C项错误;儒家经典难以保证司法公正性,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宣讲的重要内容”可知,乡约成为皇权控制民众的工具,表明君主专制得到强化,A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国家权力的深入问题,而是强调君主专制的强化,B项错误。理学在宋代就成为了官方哲学,C项错误。儒学并没有丧失社会道德教化功能,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根据“非出朝廷著令使通习之,殆于不可”可知元朝官方拒绝采用朱熹定制的民间礼仪,故A项正确;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元代以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且材料未体现汉文化对元朝统治的威胁,故C项错误;朱熹的《家礼》不被官方采用,并不能说明与礼制冲突,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日耳曼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法强调整体高于个人,体现了团体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日耳曼法保障了封建集团的利益和该法有力维护了部族的安全的结论,故B,C两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与外部族矛盾的激化,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陆法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大陆法系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释法律,相比英美法系削弱了法官在司法中的权威性和创造性,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以行政法院来监督司法,并不是干涉司法,故B项错误;大陆法系各国不承认判例的效力,但并非指判例无参考价值,故C项错误;宪法为国家根本大法,不能作为具体的司法判决根据,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会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对教会法的继承和发展,促使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普及化,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日耳曼人和罗马教会的民主化程度的比较,故A项错误;日耳曼人的入侵摧毁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基督教会独立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可知,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故选A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克制享乐”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条件之一,“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内容没有提及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问题,排除C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克制享乐”是为了积累财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这并没有违背人文主义思想,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材料“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表明了美国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冲突,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与世界联系逐渐密切,但不能体现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故A项错误;从材料提及的法规来看都是属于中外经济合作领域,可知这些文件不是为发展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以法律法规形式保障中外合作,反映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可信程度已上升至法律层面,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法律法规涉及的是中外合资企业,不属于公有制经济,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自1982年以来,各种法律法规相继出台,这没有体现人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故A项错误;法律法规越来越多只是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体现出“有法可依”,但无法体现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备,故C项错误;材料中各种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体现出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故D项正确。
13.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新中国没收一切组织、团体在农村的私有土地及其他公地,这些土地除依法收归国家所有的之外,应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所有,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的地主土地及其他一切生产资料除依法收归国家所有的外,应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所有,因而这并没有推动土地公有制的确立,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与材料中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不能直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晋朝法律条文的儒家化特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朝首次将五服制度引入律法,这是律令儒学化的重要体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晋律核心内容为处理家庭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五服制度是晋朝制定法律的基础,故C项错误;唐律是古代礼法结合的典范,故D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82年宪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的颁布推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知识分子不是新的阶级,属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故A项错误;1956年后,我国一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此时“左”倾错误被彻底纠正,故D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材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反映出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立法产生了影响,故①正确;根据材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可知②错误;材料“私法的发展没有……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反映出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故③正确;④在材料中未体现,故④错误。综上,B项正确。
17.答案:
(1)特点:陪审员由公民抽签产生;陪审员的法律素质不高。
评价:古代雅典的陪审制度既是当时司法民主的体现,也是维护城邦民主的重要保证,但其抽签产生陪审员的方式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多数人的暴政)。
(2)不同:陪审员人数减少;陪审员不再由抽签产生;选出的陪审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利益相关方采取回避原则。
理念:公平、民主。
解析:(1)问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中古雅典陪审法官产生方式以及陪审法官的审判结果产生方式,可知古代雅典陪审制度的特点;第二小问评价,结合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可从古代雅典陪审制度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评价。(2)问第一小问不同,结合材料二内容,对比雅典陪审制度,可从陪审法官数量、产生方式、利益关系回避等方面总结美国陪审制度的不同;据材料二“美国法律规定,选出的陪审团必须在受理地区的范围内具有相当合理的代表性,即在种族、年龄、性别等方面较为准确地反映该地区的人口状况;这样就更能保证陪审词不会在某些问题上有严重的意见倾向……原被告双方的律师都有相等的将其认为应该回避的人从陪审员名单中除名的机会”可知,美国陪审制度所体现的价值理念是公平、民主。
18.答案:示例一
看法:我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说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的《共同纲领》带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对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为了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了1982年宪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又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改,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之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示例二
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说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立法工作全面展开。1982年宪法的颁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程序和国家机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法律,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2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件数大为增加。一方面,我国加强了经济立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另一方面,针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制定了相关法律,进一步健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保障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