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6 08:0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标要求: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对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注重公共卫生建设
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受到环境污染和工作压力增大的影响,患病人数激增,国家开始重视疾病的防治,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建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科技尤其是电与化学工业的发展的应用促进了医药事业的发展,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促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走向完善。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因素是什么?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现实需要、国家政策等
贝弗里奇报告提出国家将为每个公民提供九种社会保险待遇,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康复服务,并根据个人经济状况提供国民救助……英国政府基本接受了贝弗里奇报告的建议……瑞典、芬兰、挪威、法国、意大利等国也纷纷效仿英国,致力于建设福利国家。
——何平《贝弗里奇报告·序》
思考:为什么二战后医学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
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设推动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
覆盖全国
计划免疫
安全监督
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健康档案 健康教育
预防接种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
20世纪60年代:城镇工作人员
改革开放后:城镇职工
新农合 城镇居民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药品体系
不断完善
收费、扶贫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我国的卫生防疫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后消灭了天花、沙眼、丝虫病和新生儿破伤风、霍乱、疟疾、鼠疫等烈性传染病;提前实现了WHO提出的乙肝阶段性控制目标;艾滋病疫情总体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结核病控制指标在我国提前实现;成功应对了SARS、埃博拉、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
原因:(1)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3)医学科技的进步(青蒿素等)(4)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合作等。
意义: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了全民健康素养;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促进了公共卫生体制的完善;有利于民族昌盛与国家富强。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整理新冠防控治疗流程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被发现。为救治患者,大量人力物力火速投入到医院的改造和建设中。武汉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从方案设计到交付使用仅用了10天。由武汉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改造的16家方舱医院,以先进的设备、充足的床位和完善的功能,先后救治新冠肺炎感染者1.2万人次。这些医院的建设和改造,为武汉夺取抗疫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结合材料,说明中国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防疫抗灾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有一个顺畅的信息传递渠道;有着充分的动员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巨大的优势,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举国同心,共抗疫情等
材料一:新中国刚成立时,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卫生体系,社会公众的健康水平低下,表现在婴儿死亡率高达 200‰,孕妇死亡率为 15‰,人均期望寿命只有 35 岁。
材料二:国家财政能力有限,卫生事业处于百废待兴的起步阶段,主要任务向社会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对医疗服务实行统一管理,对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卫生机构实行全额拨款。这一时期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从 195‰降到 41‰,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 65 岁。
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背景?
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
背景: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社会公众健康水平低。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基础薄弱;政府统一管理;成就显著
思考: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出现这种特点?
特点:政府计划主导与集体社区互助相结合;带有公益化的特征
原因: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适应了当时中国国家贫困的国情
1985年医改具体变化
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不断下滑
人民公社瓦解,政府对合作医疗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遵循“效率”原则,医疗机构开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病床使用率增加,医疗机构数量、先进医疗设备保有量大幅增长,医院装备质量也有明显改善
1984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5年,中国医改元年。这一时期医改的基本思路是模仿国企改革的,其核心内容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放开搞活,提高医院的效率和效益”,而改革的基本做法,则是“只给政策不给钱”。
——整理自《1985,中国医改元年》
思考:1985年中国医改与改革开放前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会产生什么影响?
特点:引入了市场竞争,公益性减弱
影响:减轻国家财政支出;市场竞争促进医院建设的发展与医疗设施的更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设备紧张的问题农村医疗体系崩塌;医院道德伦理崩坏;看病贵,加剧了人民的医疗负担;加剧了医患矛盾
2003年肆虐全国的“非典”暴露的决不仅仅是应急医疗系统问题,而是整个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常规医疗卫生体制的失效问题,有专家认为:我国过去十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
由于市场逐利机制作用下,大型公立医院扩建,公益性不断被弱化;特需服务快速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被弱化。“以药养医”、过度医疗等现象普遍存在,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公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卫生事业发展的公平性下降。
2005年,WHO提出了全民覆盖,认为“全民覆盖”与“人人健康和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是一致的,并积极倡导在世界范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进全民覆盖目标的实现。
据材料分析21世纪后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背景?
背景:常规医疗卫生体制失效;应急医疗体制存在弊端;医疗事业中不公平现象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建立全民覆盖的医疗体系。
国家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发展;防止疫情取得显著成就;新型农村医疗快速发展;但以药养医、看病贵、杀医事件等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爆发
中国医改何去何从??
一直以来,学界、政界对医改的是是非非争论不断,总体而言,分为两种思路,一种是“市场派”,主张我国学习美国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一种是“政府派”,主张医改应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派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以市场为主导的医疗卫生体系能解决公立医院垄断导致的效率确实问题。政府派认为市场化以利润最大化为动机,淡化了其社会责任意识,弱化了医院的社会公益性质。
在医改中,你支持以上两种观点中的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合作探究:医疗改革中市场与政府的作用
观点:我认为我国医改应以政府为主导。
理由: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医疗改革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府主导有利于保证人民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2、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困人口多,需要国家的扶持与帮助,国家在医改中起主导作用是扶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的体现。
3、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有人民共享。政府在医改中起主导作用可以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人民也更有动力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