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讲授法和问题式教学
【教学目标】:
一、课标分析及本节教学设计说明: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本节课标的内容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总目标“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本节相关的有三方面。
1.
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这与本节中“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相关,可以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人地协调观,形成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2.
要求“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辨证地看待地理问题”。这正是本节中“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所需要的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因为土壤的形成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而且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3.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这正与本节课标内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不谋而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将上述课程总目标与本节课标的内容要求进行整合,再结合生活在城市中的高一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且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进阶,将本节内容分解到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在学生对初中地理气候、地形、生物等和前面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貌、大气受热过程、水循环等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课前让学生分组先阅读课文,然后从网络或图书馆调查,每组确定好一种土壤的形成因素,调查这种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形成的,并选出发言人用PPT(限定在2-4张)在课上向全班展示此次调查结果,所有学生归纳各组的调查结论,最后确定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哪些,教师对各组进行点评,并总结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土壤的一般形成过程,落实人地协调观,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并在最后提出某区域土壤形成的问题,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二课时,学生在学习了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后,通过学习了解和运用土壤剖面标本反向论证和分析某区域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通过问题活动对某区域土壤及其主要形成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说明。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结合学情,关注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调查,了解各种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
2.结合调查结果,并运用图文资料,概括并总结一般土壤形成的过程;通过某区域土壤实际状况综合分析其主要形成因素。
3.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感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思想。
4.
运用土壤剖面标本反向论证和综合分析某区域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通过资料调查,了解各种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
2.运用土壤剖面标本反向论证和综合分析某区域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难点:
通过某区域土壤实际状况综合分析及其主要形成因素。
【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
土壤的概念及作用
)
(
学生分组调查并展示
)
(
总结: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
(
通过某区域土壤实际状况综合分析其主要形成因素
)
(
通过土壤剖面反向印证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
(
学生观察土壤剖面标本或图片
)
(
土壤剖面的概念和土层垂直序列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问题引入
与
新课讲解
解析主题,导入新课:
(1)什么是土壤?
(2)土壤对人类的作用是什么?
1.结合以往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思考、回答问题。
2.听教师讲解后,理解并记录在学案上。
通过讲解土壤的概念和作用,学生了解了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为后面土壤的学习做好铺垫。
PPT
5分钟
实践操作
与
分享交流
1.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展示、汇报。
将全班学生分成6组,分别按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流水和人类活动6种成土因素划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并在学生制作好PPT后审阅,指出问题并让学生做相应修改。
课上安排各组选出的发言人向大家说明展示,并要求其他同学将各组总结的影响结果记录在学案上。
2.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提出土壤形成因素并且要注意时间因素。
全班各组同学分别将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流水和人类活动6种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展示给了大家。
但要注意的是,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流水都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因素;在成土过程中,还有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其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1.各小组成员按自己对应的那种土壤形成因素,阅读书上相关内容后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还可以到地理实验室观看标本,每组自制PPT(2-4张)说明本组这种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然后各组选出发言人,向大家说明展示。(控制每组用时3分钟)
2.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感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思想。
3.在同学讲解时,其他同学将各组总结的影响结果记录在学案上。
学生通过调查资料,加深了解各种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同时通过教师指导、点拨,梳理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提升地理实践力。
PPT
约18分钟
归纳总结
板书梳理总结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知识,并按板书进行记录。
总结概括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板书
约3分钟
综合分析
与
夯实基础即
地理形成过程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1.提问1回答书中问题:
“阅读书P121回答,首先,吸引人们选择在寻乌的群山之中定居的原因有哪些?再者,寻乌富硒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点评梳理答案:首先,寻乌的山间盆地中有富硒土壤,这种独特的土壤,再加上良好的气候资源,使得当地出产的农产品不仅产量较高,而且品质优良。适宜耕种的自然条件,在农耕时代吸引了一批批山外的百姓,他们纷纷迁移至此。再者,寻乌富硒土壤是这样形成的,在寻乌山脉中分布着富含硒元素的岩石,这些岩石风化后形成的成土母质富含硒元素,寻乌所在的江西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山中溪流多,这些山中溪流将大多数成土母质和硒元素一起源源不断地搬运到地势较低的山间盆地,再经过生物、气候以及时间的共同影响,最终形成了富硒土壤。
2.
提问2综合分析提升:
“同学们,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大家都了解了,谁能把它们连贯起来,说一说土壤的形成过程呀?”
点评梳理答案:
在地球公转、自转与阳光、水、大气及生物的共同影响下,季节不同、昼夜更替使地表和大气发生了温度变化,与此同时,水和二氧化碳以及生物分泌物产生化学作用,生物生长产生机械作用等;这些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破碎形成碎屑,这种破坏作用就是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风化作用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在重力和冰川、流水或风等的侵蚀作用下,沿坡面向低处运动;这些风化物还可能继续被冰川、流水、风或海浪搬运到其他地方然后在低洼处沉积,与此同时,形成或改变着地表。可见,低处或低洼处风化物会沉积得更多。
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岩石和风化物表面滋生出苔藓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和风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和风化物慢慢地形成了土壤。当然,在此过程中结构疏松的风化物更易形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中逐渐生长起来,进一步促进土壤的形成。
提升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思
考
↓
回
答
↓
听点评、讲解,梳理思路
↓
在学案上记录,为提升综合
分析能力积累知识和经验
↓
继续练习
结合调查结果,并运用图文资料,概括并总结一般土壤形成的过程;通过书中实例某区域土壤实际状况综合分析其主要形成因素。
PPT
土壤形成过程最好制作动画
约10分钟
创设情境
与
拓展提高
知识迁移:
“湖南永州的江永香米曾被历代封建王朝定为贡品,此稻花开,香气袭人,煮饭熬粥馥溢四邻,堪称“米中一奇”;但是香稻仅产于江永县源口乡富源村的48丘田内,异地试种没过两年香味消失均告失败,这是为什么?”
点评梳理答案:由于地质作用,江永县源口乡富源村的岩石富含硒、锌、锰、镧、钛、钒、钴、锶等微量元素,外力作用使岩石风化,由此形成的成土母质及其相应的土壤也就含有这些微量元素,甚至地下水也如此,稻种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产生‘浓香’异地则不得。这是经湖南省土肥研究所、湖南省地质研究所5年研究揭晓的。
提升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思
考
↓
回
答
↓
听点评、讲解,梳理思路
↓
在学案上记录,为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积累知识和经验
通过现实中真实案例,综合分析某区域土壤实际状况及其主要形成因素,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PPT
约5分钟
拓展提高
与
承转过渡
提问、总结、再提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请大家下课后思考一下在我国各地畅销的“宁夏硒砂瓜”,“宁夏中卫市种植硒砂瓜已有百余年历史,那里年均降水量不到蒸发量的十分之一,十年九旱。但那里长出的西瓜个大、瓤红、汁多、果肉鲜嫩、甘甜如蜜,富含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特别富含硒和锌元素,这也是硒砂瓜得名的缘由。”这样干旱的环境为什么长出好吃的西瓜呢?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土壤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呢?请思考。
提升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思
考
↓
回
答
通过现实中真实案例,综合分析某区域土壤实际状况及其主要形成因素,
拓展知识,并继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PPT
约4分钟
温故知新
与
承转过渡
讲解:宁夏硒砂瓜这种“石头缝里长出的西瓜珍品”的产出,是由于当地砂石成土母质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硒、锌、钙等微量矿物元素被瓜吸收,在干旱、昼夜温差大环境下该瓜生长过程中日照充足、有效积温高,加之人们在本就疏松的砂砾土壤上压石块,白天可阻挡水分蒸发,夜晚水汽遇冷凝结成水通过石块下渗,既利于当地土壤蓄水、保墒、保温又减少风蚀、水蚀土壤,在自然因素和人类的共同作用下旱沙地变成了种西瓜的宝地。可见,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只有了解当地土壤的特性才能更好地生存,于是获取和研究土壤剖面就成为人类认识某地土壤的主要方法。
听讲后,在学案上记录,为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积累知识和经验
继续提高综合分析某区域土壤实际状况及其主要形成因素的能力,并承转土壤剖面为后面土壤剖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PPT
约5分钟
新课讲解
讲解: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土壤剖面的土层由上至下通常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基岩层)。
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听教师讲解后,理解并记录在学案上。
学习土壤剖面的概念,了解土层垂直序列
PPT
约5分钟
创设情境
与
拓展提高
情景引入:
从前面学习的土壤形成因素中可知岩石影响成土母质和土壤的形成。据相关研究,泥岩地区的土壤遇水易形成泥浆,干燥时则迅速硬实结块,对植物根系造成极大伤害,在这种土壤中植物难以存活,不利人类生存。泰国泥岩地区就是这种气候和土壤,但人们利用一种名叫培地茅的植物来改良土壤,然后种果树在此世代生活。泰国是什么气候使泥岩地区自然土壤难以栽种植物?观察种植培地茅的土壤剖面,解释为什么培地茅能改良土壤呢?
点评梳理答案:
“泰国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年降雨量虽大但不均,降水季节差异明显。这种自然环境下的土壤,在雨季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加之泥岩地区的土壤雨季易形成泥浆,旱季则硬实结块,土壤中植物难以存活,所以需要培地茅来改良。但培地茅为什么可以改良这种土壤呢?”
通过观察种植培地茅的土壤剖面的上部可知,在有机层中有茂密的培地茅根系和已被分解、半分解的死根。泰国泥岩地区,在雨季来临之前密集种植培地茅,在雨季它可迅速生长,将根扎入土壤,使土壤遇水不易形成泥浆。待培地茅长成后,泰国将进入旱季,此时,在种植果树之处挖除培地茅,再植入果树树苗。一方面可阻止旱季干燥时土壤迅速硬实结块;另一方面,挖除培地茅的土壤里留下的根还含有一些水分可提供给树苗,根腐烂后还可成为土壤腐殖质为树苗提供养分;所以这里种培地茅可以改良土壤。
提升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思
考
↓
回
答
↓
听点评、讲解,梳理思路
↓
在学案上记录,为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积累知识和经验
尽量让学生自主解疑
学生通过观察土壤剖面,再联系当地自然环境,综合分析某区域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人类如何改良土壤。
PPT
约7分钟
承转过渡
通过观察种植培地茅的土壤剖面,可以理解为什么培地茅可以改良热带季风气候下的泰国泥岩地区难以种植的土壤;那我们通过土壤剖面实际上也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自然状况。因为土壤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由土壤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所以,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下面我们来了解几组土壤剖面。
学生思考领悟
表明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理解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
PPT
约3分钟
新课讲解
与
对比分析
和
梳理小结
1.讲解森林土壤并提问:
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在我国,森林土壤主要分布于东半部广大地区,西部山地的一定高度上也有分布。在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提问1:我们如何通过土壤剖面的腐殖质层的分布状况,判断这种土壤形成因素中的植被状况和气候条件。
梳理答案:
土壤腐殖质层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的为森林植被下土壤,说明此区域为湿润或半湿润地区。再根据腐殖质层的厚度区分,一般腐殖质层薄或少,
肥力较低的土壤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层较厚,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是在气温较低,降水不很多的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2.讲解草原土壤并提问:
草原土壤是指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我国的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由于气候较干旱,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可见,土壤中有钙积层可以来判断这种土壤形成因素中的气候比较干旱。
提问2:如何根据有机质、腐殖质的多少状况和有无钙积层,判断这种土壤形成因素中的草原植被和降水多少的状况?
梳理答案:
土壤中有钙积层可以来判断这种土壤形成因素中的气候比较干旱。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的为草原植被下土壤,说明此区域为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腐殖质层厚度较大,土层呈弱碱性反应,说明是在降水稍多的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下森林草原或典型草原植被下形成的;腐殖质层厚度较薄且少的,土壤呈碱性反应,说明是在降水少的半干旱边缘地区或干旱地区气候条件下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植被下形成的。
3.
印证:两种草原土对比
土壤类型在我国的分布气候类型和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
栗钙土
棕钙土
1.结合旅游等野外经历和生活体验,思考、回答问题。
2.听教师讲解后,理解并记录在学案上。
提升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思
考
↓
回
答
↓
听点评、讲解,梳理思路
↓
在学案上记录,为提升综合
分析能力积累知识和经验
↓
继续练习
3.学生做填表练习,通过两种土壤剖面进行土壤形成因素的对比
学生通过运用土壤剖面标本反向印证和综合分析某区域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PPT
约10分钟
归纳总结
由上述几组对比可知,通过土壤剖面了解土壤状况,我们就可以通过这面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镜子综合分析出不同的土壤源自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同学们请读书P128图
5-27,据图描述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把答案写在你的学案上。
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知识,回答并描述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把答案写在你的学案上。
让学生理解并梳理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PPT
约6分钟
综合分析
与
拓展提高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下面根据关系图,我们就以海南为例,综合分析土壤与植被、地形及年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看谁综合分析能力强!
1.思考并回答1,看书P127活动1的文字资料和海南岛地形、年降水量5-24和土壤分布图5-23,据图归纳海南岛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
梳理答案:
海南岛的土壤呈环状分布,外围沿海地区以发育在热带环境下的砖红壤为主,西南分布有燥红土,东北部局地有人类培育出的水稻土;中部分布着发育在亚热带环境下的黄壤,中部向外分布着过渡性质的赤红壤。
2.
思考并回答2,燥红土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梳理答案:
燥红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可见海南岛西南部气温高但降水比较少,这是因为海南岛中部为山地,无论我国一年中处于盛行西北季风时期还是东南季风时期,海南岛西南部都基本处于背风坡,且由于中南半岛的阻挡,这里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也较小,年降水量比岛上其他地区低。
3.
思考并回答3,海南岛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为什么发育有亚热带的土壤?
梳理答案:
海南岛中部有大于500米的低山,甚至有些山地高于1000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海南岛中部发育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在多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的黄壤。在山地周围是海拔200-500米的丘陵,气温比平原地区低的不多,所以分布的土壤为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具有红壤与砖红壤的过渡性质的赤红壤,又称为砖红壤性红壤。
提升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思
考
↓
回
答
↓
听点评、讲解,梳理思路
↓
在学案上记录,为提升综合
分析能力积累知识和经验
↓
继续练习
通过某区域土壤实际状况综合分析及其主要形成因素。
PPT
约6分钟
知识迁移并
总结
同学们,褐土为北京地区的地带性土壤,经土壤剖面探知,母质为各类岩石风化物的残坡积物、黄土性母质,洪积物及洪积冲积物等。没有明显的钙积层。有机质累积强度不大,弱于山地棕壤。褐土呈中性微碱性反应,无游离酸。同学们,你们能通过这些线索综合分析出形成北京地区土壤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生物条件甚至更多吗?
同学们,土壤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剖面又可以让我们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土壤这个有机整体。我们在生活中去到不同的地方,要注意多观察、多思考,记住土壤可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哦!
我们对土壤的学习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思考并总结、梳理知识
能够通过某区域土壤实际状况综合分析其主要形成因素
并
理解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
PPT
约3
分钟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
观察土壤剖面反向印证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