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标要求:知道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高中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2)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带手铐脚镣劳作的西藏农奴
被剥下的人皮
他们能带走的只是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
(3)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落后。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4)中国共产党重视民族问题,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国情,决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5)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2)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3)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4)中国共产党重视民族问题,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
内蒙古地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建国后第一个省一级自治区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载入宪法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法律保障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2、“三个离不开”
3、基本政治制度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意义
材料一: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深入实施精准脱贫。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财政涉农资金167.3亿元,25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标准,2100个村(居)达到退出标准,18万人达到脱贫标准。……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完成1102人。建设产业扶贫项目707个。培训贫困农牧民3.6万人,转移就业6.7万人。新增4.7万个生态岗位。全面完成中央扶贫专项巡视阶段性反馈问题的整改。
——《2019年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报告》
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机组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敦煌至格尔木铁路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②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立法自治权
变通执行权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
思考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使自治区获得了哪些自治权?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
思考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使自治区获得了哪些自治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2019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2020年8月12日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再回出生地那曲,参观后表示家乡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的,是通过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所取得的。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08年达赖集团策划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
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
反对民族分裂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威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因素仍然存在
6.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南都讯
8月4日,2020年广东省对口支援西藏(林芝)投资合作项目对接签约暨旅游招商推介会在广州举行。活动当天,智力援藏、消费援藏、产业援藏、旅游援藏共四批项目完成现场签约。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持续性脱贫攻坚,截止目前,西藏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县(区)全部摘帽,全区各族人民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56个民族用不同语言演唱,青春告白祖国。
远航正当时,风正易扬帆。纯真的笑脸是对新时代的礼赞,全国各族人民勤劳的双手奋斗出幸福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
——江泽民
1.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
2.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作为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执行国家法律和大政方针,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国家保证宪法、法律赋予的管理本民族地区自治权的实施。
4.国家统一领导和享有民族自治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5.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优越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据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整理
【史料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答案:(1)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实行民族内部自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
材料二
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其他各界代表一起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据宋月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整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2)背景:汉唐以来有管理少数民族的经验;新中国建立前已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
影响: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可有效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1984年10
月1日起施行。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
)A.开始成为一项行政区划制度
B.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C.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
D.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巩固训练】
解析:该制度涉及少数民族管理问题,与行政区划无直接关联,故A项错误;该制度仅涉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故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得到实施,提高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起施行”表明该法实施的意义就在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了法律的保障,故D项正确。
D
2.自13世纪元朝将西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起,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在将西藏纳入统一国家的前提下,还采取了“因俗而治”
“因事而治”等特殊的政策,在行政建制和治理方式上,采取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差异的政策。材料意在强调(
)A.西藏自治区成立于新中国之前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C.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历史渊源
D.元朝宣政院是自治制度的雏形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今中国的民族政策。从材料可以看出,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西藏设立自治区有历史因素,C项正确;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故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介绍了西藏地区,没有介绍整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背景,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强调宣政院,另外宣政院也不是自治制度的雏形,排除D项。
C
3.1953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来自少数民族。这表明( )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D.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
答案:A。【解析】 [由本题信息可知,少数民族的人民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民族平等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形成于1954年,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A
4.截至到1996年,全国少数民族的公职人员已达到240多万人。现在,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和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这反映出(
)A.政府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
B.民族平等原则开始正式贯彻C.少数民族地区有高度的自治权
D.民族区域自治内容的日益丰富
答案:A。解析:题干中“少数民族的公职人员已达到240多万人”及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各种职务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说明政府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故选A项;民族平等原则在1949年《共同纲领》中就规定了,排除B项;有高度自治权的是特别行政区,排除C项;题干中体现的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内容,无法体现日益丰富,排除D项。
A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地方命名统一性
B.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突出民族自治特点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归顺、平定”和“开导、教化”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落后及与汉族地区相比不平等的状况。而改变地名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改善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贯彻民族平等的原则,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B
6.据统计,1950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公布实施,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或省人民政府得依据当地少数民族婚姻问题的具体情况,对本法制定某些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提请政务院批准施行。”这表明(
)。
A.
民族区域自治方针已落实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形成
C.
五大民族自治区已经建立
D.
民族自治区拥有独立立法权
【答案】A【解析】1947年5月1日,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为以后再其他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指明了方向,但是此时并未形成制度化。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和重要政治制度确立下来。根据材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提请政务院批准施行”和其关键词“批准实行”可知,该规定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所作出的相关政策,表明民族区域自治方针已落实。
A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C.满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D.为了实现人民平等和民主
答案:B。解析:B项与材料中“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相符,故选B项;团结民主人士与材料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不符,排除A项;C项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材料中规定内容关系不大,排除;D项表述与题干不符,排除。
B
8.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 )A.当时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
答案:B。【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规章制度遭到破坏,但不能说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C项错误,B项正确;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B
9.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举行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胜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在政治上实行高度自治B.以民族团结为前提,在经济上享有独立权C.以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前提,在政治上赋予其特权D.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具有极大优越性
【答案】D。【解析】 [A项中的“高度自治”、B项中的“享有独立权”、C项中的“在政治上赋予其特权”都是明显错误的说法,排除这三项,D项正确。]
D
10.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全体人民积极参与。要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使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提出上述要求主要是基于( )A.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B.民族团结可以消除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C.加强民族团结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D.我国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答案】A。【解析】[B、C两项说法本身错误,D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故选A项。]
A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