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神奇的眼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3.了解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4.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和成像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眼睛的构造、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2.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题:同学们看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自传体小说,海伦·凯勒原来是位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在19个月大时,因一场急病导致失明、失聪和失语,从此小小的海伦凯勒变得暴躁、任性和孤独。直到七岁,她在充满爱心与耐心、曾经接近失明、当时只有20岁的莎莉文老师费尽心思的引导下,走出了黑暗与孤寂,感受到了语言的神秘,领悟出了知识的神奇。
关于眼睛,同学们知道多少呢?导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
教学情境:让学生观看眼睛的构造图和模型。并对比照相机和人眼球功能。
知识归纳:
①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②眼睛好似一架照相机。
(2)睫状体的调节作用
教学情境:教师指导先近距离看自己的手指纹,然后马上眺望远方,亲自感受眼睛是怎样调节的。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
知识归纳: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
①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②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说明:看远处与近处景物时通过晶状体形状的变化,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
2.近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的特点及成因
教学情境: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个视力正常的同学,一个近视眼的同学,请近视眼的同学摘掉眼镜。教师出示印有三字经的卡片,从两位同学眼前开始,每念一个卡片上的字后退一步,逐步后退。
知识归纳:
①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②近视眼成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成像于视网膜前。
说明: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
(2)探究实验:近视眼的矫正
猜想:应用什么透镜来矫正近视眼,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引导学生设想用凹透镜将光线发散,使远处景物传来的光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景物。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眼镜进行矫正,试试效果如何。
实验设计:组装好器材,使烛焰的像落在光屏前方,此时像变得模糊。把凹透镜放在凸透镜前观察。
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近视眼镜。
现象: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
结论: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3.远视眼及其矫正
教学情境:请学生猜想一下远视眼的特点、成因以及矫正方法。
根据刚才对近视眼如何矫正的推测,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合作探究远视眼的矫正。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知识归纳:
(1)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2)远视眼成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成像于视网膜后。
(3)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4.眼镜的度数
教学情境:这里有几个老花镜,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然后分组进行讨论,设计测量老花眼镜度数的实验方案。
知识归纳:
(1)透镜的焦度:透镜焦距的倒数。(Φ)
①公式:Φ=1/f(f为透镜焦距)
②单位:Φ:m-1 f:m
(2)眼镜度数=透镜焦度×100
(3)凸透镜的度数用正数表示,凹透镜的度数用负数表示。
5.照相机
教学情境:先出示真实的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的镜头。
问题:镜头的作用相当于哪种透镜?
知识归纳: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线经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制作模型照相机
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15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
组织讨论照相机成的像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像相对于物体的大小、正倒方面来思考)
简述其光路(如图)。
6.投影仪
教学情境: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反光镜安上,把图案打到屏幕上(如图)。
讨论:投影仪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知识归纳:投影仪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7.放大镜
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并改变放大镜到字的距离,观察字的放大情况。讨论:放大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在放大镜后面放一张白纸,白纸上会出现你看到的像吗?
知识归纳: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