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了解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有具体的认识。
3.会画力的示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画力的示意图。
2.难点:画力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我们上节课初步认识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同学猜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新课教学
1.力的三要素
教学情境:
演示实验:(1)教师用大小不同的力向里挤压一个皮球,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2)让一名同学上台演示拉拉力器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力的大小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活现象:
①如图中,用大小相同的力,甲的握法更利于拧紧或松开螺帽。
②由图可知,大人的推力离门的转轴近,小孩的推力离门的转轴远,二人的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大人用很大的力还推不过小孩。
引导学生从实验及生活现象: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探究活动:(1)用作用点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的伸长是否不同;
(2)用作用点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知识归纳: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说明:力的三要素中任何一个不同,则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2.力的单位
教学情境:大家知道,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知识归纳: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注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3.力的示意图
教学情境: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为了使物体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体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我们借助画图的方法把力表示出来,也就是把力这个抽象的东西画出来。
前面我们学习的光线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那么力又用什么来表示呢?教师讲解力的示意图。
知识归纳:
(1)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并标出力的作用点,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方式叫力的示意图。
(2)画力的示意图的具体作法:
①确定力的作用点(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②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③沿力的方向,在线段的第二个端点处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④如果已知力的大小,必须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说明:在同一图中,线段越长,表示力越大。
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