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7-15 16:4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其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2.会正确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3.根据生活经验和常识进行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4.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5.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的换算、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难点:刻度尺的读数。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1.测量单位
教学情境:同学们,你们一定参加过或观看过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在跳远比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在跑步比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请同学们思考:比赛成绩中,时间和长度的单位是什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时间和长度的单位?

知识归纳: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是米(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
(2)时间单位:国际单位是秒(s)。
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毫秒(ms)、微秒(us)等。
2.单位换算关系
(1)长度单位换算
教学情境:你知道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这些长度单位与基本单位“米”的换算关系如何?
讨论: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还有“微米”(μm)、“纳米”(nm)等。
知识归纳: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2)时间单位换算
教学情境:你知道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这些时间单位与基本单位“秒”的换算关系如何?
讨论: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分”(min)、“时”(h),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毫秒”(ms)、“微秒”(μs)。
知识归纳: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刻度尺
(1)认识刻度尺
教学情境: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毫米刻度尺,让学生观察刻度尺,总结从中获得的信息。
知识归纳:
①零刻度线在刻度尺的左侧。测量时,一般将零刻度线对准物体的起始端。若零刻度线磨损,则换用其他清晰的刻度线测量。
②量程:反映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如0~20cm。
③分度值:刻度尺上相邻两刻度线间的长度。即为刻度尺的最小测量值,如1mm、1cm,反映了刻度尺测量的精确程度。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教学情境: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记录测量结果。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知识归纳: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放对:刻度尺要放对,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
②读对: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③记对:测量结果包括数值和单位。测量值=精确值+估读值+单位。
拓展: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①测量硬币的周长。可用软线绕硬币一周,在接头处做记号,再将软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接头记号处的距离,即为硬币的周长。
②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纸的厚度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③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可以在一根粗一点的棍子上绕几圈(如30圈)。测出30圈铜丝的长度除以圈数,即为铜丝的直径。
4.机械停表
(1)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
教学情境:许多同学手上带着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所以是时间的测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还有哪些工具是用来测量时间呢?教师讲解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
知识归纳:机械停表测量时间应注意:
①使用前先上紧发条,但不要过紧,以免损坏发条;
②注意调零;
③按表时不要用力过猛,以防损坏机件。
(2)机械停表的读数
教学情境:教师讲解读数方法,给每个小组发一个机械停表,随意测出一段时间,读出测量结果。

知识归纳:
①大圈对应秒针,每转1圈是60秒,所以它的刻度是0~60秒,每1秒的范围有10小格,每小格是0.1秒(图中未画出)。
②小圈对应分针,每转1圈是60分钟,每过1格是1分钟。
③读数时,应先明确大圈表示秒,小圈表示分,分别读出小圈和大圈指针的位置,将分钟数加上秒数就是结果。
5.错误和误差
(1)误差
教学情境:在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每个小组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知识归纳: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称为测量误差。
(2)错误和误差
教学情境:错误和误差有什么不同?如何减小误差?
知识归纳:
①误差产生原因:跟测量工具、测量人有关。
②错误产生原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记录结果时粗心等。
③减小误差的办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说明:
①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
②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