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传播与介质的关系,声速、回声的应用。
2.难点:声音传播的形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时时刻刻都与声音打交道:我们谈话交流、老师给我们讲课、上下课的铃声、体育课上的哨声、欣赏美妙的音乐、鸟儿婉转的鸣声、电闪雷鸣时的雷声……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些声音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
在太空中,宇航员即使面对面说话也听不到对方在说什么,这是为什么呢?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世界的奥秘吧!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教学情境:
实验探究①:把泡沫塑料小球放在平放的扬声器表面,扬声器播放音乐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看到泡沫塑料小球不断地跳动,说明纸盆在振动。
实验探究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音叉会怎样?你还能听到声音吗?
知识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拓展:打击乐器靠面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管乐器靠空气柱及膜面振动发声。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如二胡、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
2.声音的传播
教学情境: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
实验探究①:将发声的音乐芯片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这时你能不能听到声音?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你还能听到声音吗?
实验探究②:将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用塑料薄膜密封后放进盛水的缸中,你能不能听到声音,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探究③:两个同学把土电话的线绷直,相隔较远的距离一个同学说话,另一个同学能听到声音吗?这说明了什么?
知识归纳:
①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③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以传声。
3.声速
教学情境:既然固、液、气都能传声,为什么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学生阅读教材中表格,了解常温下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知识归纳: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3)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说明: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4.回声
教学情境: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知识归纳: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回声。
说明: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如果相差不到0.1s,回声就会和原声混在一声,使原声加强。
拓展:回音的应用:测距,测定海底的深度、鱼群的位置等。
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