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知道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能识别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和音色。
4.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辨别、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噪声的理解、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
2.难点:音调与响度的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激昂的进行曲令人精神振奋,婉转的歌声让人如痴如醉,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却使人紧张、烦燥。声音有哪些特性呢?
(二)新课教学
1.响度
(1)定义
教学情境:用一面小鼓或音叉,轻敲和重敲让其发出声音。问:同学们听出声音有何不同?
知识归纳:
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
①响度与振幅有关
教学情境: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比较不同响度的情况下乒乓球弹开的幅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知识归纳: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②响度与离发声体的距离大小有关
教学情境: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
知识归纳: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2.音调
(1)定义
教学情境:拿出一个乐器演奏音调高低不同的音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高”“低”分别指的什么。
知识归纳: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2)影响音调的因素
教学情境:同学们不仅知道了音调有高低,还能分辨高低音,那么音调为什么有高低呢?它的高低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演示实验:用齿数不同的齿轮敲打纸片(齿轮转速相同),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不相同的。
知识归纳:
(1)物理学中,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用符号Hz表示。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音色
教学情境:“闻其声,如见其人”,听到熟悉的人讲话声,即使未见到人,也能判断讲话的人是谁。乐队演奏时,凭音乐声也能听出有哪些乐器在演奏。那么,人们是根据什么来作判断的呢?
知识归纳:音色表示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影响因素: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与结构有关。
4.噪声的定义
教学情境:①一段优美的音乐;②海尔洗衣机声音;③早晨学生的读书声;?④刮玻璃的声音。
问题1:我们可以如何将上面4个声音进行分类?①和③听起来比较优美,我们称为乐音。而②和④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很刺耳,我们称为噪声。
问题2:大家观察刮玻璃的声音的波形图,和钢琴、长笛的声音进行对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问题3:清晨,楼下的老太太和老大爷伴随着优美的“小苹果”乐曲翩翩起舞,“小苹果”的声音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乐音还是噪声?
问题4:如果我们正在睡觉,“小苹果”声音对我们来说是噪声还是乐音?老师在讲课,大家都在用心地听讲,有同学在讲话,是乐音还是噪声?
知识归纳: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说明:(1)一切声音都有可能成为噪声;(2)噪声不一定响度大。
5.噪声的防治
教学情境:噪声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甚至伤害。因此,我们就要注意控制噪声,使它的伤害降到最小。怎样才能减小噪声的影响?有什么具体措施?
知识归纳:
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
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