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虚像的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舞蹈演员在练功房中利用平面镜来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公园里的湖面,可以看到石拱桥的倒影。早晨起来站在镜子前整理着装。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能见到的平面镜成像现象。提出问题: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教学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探究问题与设计
探究问题: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实验设计: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来研究物与像的大小关系。为了测量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需要用到刻度尺。使用玻璃板,而不使用平面镜,是利用玻璃板的透光性,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从而确定像的位置。其他器材:打火机、铅笔。
(2)实验步骤
①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观察像能否用白纸(光屏)接收。
④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注意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⑤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⑥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次数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1
2
3
知识归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平面镜成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体左右相反。
说明:
①本实验探究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②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其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③平面镜成像作图: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作图方法与数学上作对称图形的方法一致。
拓展: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做虚像。
2.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教学情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哪些应用?
知识归纳:
(1)平面镜的作用:①改变光路;②成像。
(2)平面镜的应用:①医生用来检查牙齿的口镜;②潜望镜;③照镜子。
3.凸面镜和凹面镜
教学情境:阅读教材,了解弯曲镜子包括凸面镜、凹面镜和“哈哈镜”,弯曲镜子也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成像的,要求学生课后查资料了解“球面镜成像”。
知识归纳:
(1)球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
(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
说明:凹面镜使平行光会聚在焦点。凸面镜能使平行光线发散。
拓展:凹面镜和凸面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①凹面镜会聚光,可以制成太阳灶、车灯反光装置等;
②凸面镜发散光,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观后镜、公路转弯镜等。
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