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高青县2020-2021年度第二学期
初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学校、姓名、考试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并核对条形码。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涂黑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主观试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严禁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修改。
4.保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5.评分以答题卡上的答案为依据。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xié)
肆虐(nüè)
张冠李戴(ɡuàn)
B.璀璨(cuǐ)
伽蓝(qié)
恍然大悟(huǎnɡ)
C.皱蹙(cù)
盘踞(jǜ)
及笄之年(jī)
D.慷慨(kǎi)
日晷(ɡuǐ)
锲而不舍(qè)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荡漾
墩厚
囫囵吞枣
B.娴熟
明媚
无独有禺
C.恩赐
衰弱
错综复杂
D.惆怅
滥用
翻箱到柜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这类事上,不必追根求源,寻找看不见的原因。
B.凡事应该讲求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于事无益。
C.作为一名中学生,学习上切不可走马观花,否则受害的是自己。
D.当初他对奶奶的病不以为然,结果那次竟成了诀别。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B.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都在吃饭睡觉、休闲娱乐。
C.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D.能否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是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之“柳骨”,即形容其书法痩硬挺拔,骨力遒劲。《玄秘塔碑》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B.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朝花夕拾》是其散文集,《野草》是其散文诗集。
C.“五谷”指的是稻、麦、黍、菽、稷;“五彩”指的是黄、青、赤、白、黑;“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论语》。
D.古代对年龄有很多称谓。“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耄耋之年”指七十至九十岁,“期颐之年”指一百岁。
6.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
,
,或一茎枯枝;看它
,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①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
②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
③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6分)
7.默写填空。(13分)
(1)谁言寸草心,
。(孟郊《游子吟》)
(2)
,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3)儿童相见不相识,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4)等闲识得东风面,
。(朱熹《春日》)
(5)
,事非经过不知难。
(6)郑燮的《竹石》一诗中,表现岩竹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诗句是:
,
。
(7)李贺的《马诗》一诗中,运用比喻,描绘出一幅富有特点的边疆战场景色的诗句是:
,
。
(8)请完整默写出下面一首诗。
寒食
(韩翃)
,
。
,
。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请选出有误的一项。
(3分)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这首诗借石灰之口,表达了诗人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决不向世俗低头、决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
B.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暗示诗人仕途失意、不懈抗争的艰难历程。
C.诗的第三句紧承第二句,“粉骨碎身”是“烈火焚身”的必然结果,“浑不怕”与“若等闲”一脉相通。
D.诗的第四句,“清白”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石灰的白色,又喻高尚的节操。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题目。(10分)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选自《两小儿辩日》)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①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④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既:已经。②俟:等到;③讽诵:背诵。④或:有时。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
③尝主编《资治通鉴》
④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2处)(2分)
咏
其
文
思
其
义
所
得
多
矣。
(3)【甲】文中,“两小儿”具有
的优点;【乙】文中,你从司马光身上学到的学习方法有:
。(4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4题。(20分)
鲁迅自传
①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②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的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③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④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了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九三〇年五月十六日10.
阅读全文,说说文章共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哪几方面的内容?请根据提示,概括补充完整。
(6分)
(1)
(2)
(3)“我”回国以后的工作简历。
(4)
11.
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12.
第③自然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3.
品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说说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写这样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呢?(3分)
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14.
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6分)
摇晃的世界
赵霞
①我和三岁的儿子一起走在田间。这初春的太阳,照在哪里都有些毛茸茸的。
②“这是什么?”他问。“南瓜。”我答。“哈哈,”他笑起来,“南瓜,它是很难的瓜。”“这是什么?”“芥菜。”“芥菜,哈哈,”他又笑,“借来的菜。”回到家里,桌子上放了一筐猕猴桃,他指着里头的毛果子:“猕猴桃,这是迷路的猴子的桃。”
③我看他又笑又跳地,把南瓜、芥菜和猕猴桃的这个世界摇来晃去,几乎颠翻,一时也恍惚了。在那么一阵,这个世界的坚固和稳当从我的感官里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那么一点混沌和迷濛,似曾相识地。我好像也微微地摇晃起来。
④那还是在什么时候哪,铁锅子里的汤咕嘟响着。妈妈抓一把粉丝,丢进汤里。我站在灶台边的方凳子上,不错眼地瞧着白色的粉丝簌簌而下,顷刻软软地跌在水里,多么奇妙。更奇妙是粉丝汤端出来了,外祖父一边夹起粉丝,一边说道:“瞧,这粉丝有‘鼻头。”在我听来,这是多么难解的一个世界。我忍不住问,粉丝的鼻头在哪儿?外祖父用筷子挑起一根透明的粉丝,指着上面凸起的一小团白色,可不是像它的鼻头么!这普通的食物在我眼里立时变得特殊起来。它的鼻头,是不是闻得见汤里的气味?既然有了鼻头,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粉丝了,它会介意被我们一口一口吞下肚去吗?吃粉丝的时候,我会小心地避开它的“鼻头”,好像那样至少表达了一点儿抱歉的意思。直到有一天,没有人告诉我,我却猛地醒悟了,外祖父所说的“鼻头”,其实是“别头”,是越方言中对于一切纠结成团之物的指称,与我想象中的鼻头,实在相去甚远。一霎时,我从微微的迷醉中苏醒过来。摇晃的世界立定了。
⑤现在,我们喝着开水。儿子说:“开水,是打开的水。”厨房里摆着新鲜的蔬莱,他说:“蔬菜,是看书的菜。”他指着薯片:“这是老鼠数过的片。”我的世界再一次经受着摇晃。
⑥我们一起读图画书。翻开封面,他说:“瞧,封面,这是有风的面。”一边说着,一边扇动硬装的封面。有风从我们脸上拂过去。故事里有“稻草人”。他从床上站起来,努力用头倒撑着身子,翘起一只脚来,说:“倒——草人。”马路上,一辆大巴开过去,他数道:“大巴(八)车,大九车,大十车。”
⑦我跟着他,学习重新观看这个世界的各种姿势。歪着头看,侧着身看,倒过来看,从手指头缝里往外看。我们经过一棵大树,他指着自己的脚、身体、头发,说:“这是我的根、茎、叶。”我们去湖边看小鱼,鱼少得很。他点着头,说:“今天一定是少鱼日。”我们一起念儿歌:“谁会飞?/鸟会飞。”他说:“不。毛巾会飞。猫会飞。狗会飞。人会飞。我会飞。”我们谈做梦。我说,昨天晚上我没有做梦。他说:“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是空的,里面什么也没有。”
⑧哈,他怎么想的。一个梦,打开来空空的,比起什么梦也没有做,的确要有意思得多。
⑨有一天,朋友带给他一样礼物。我们一起拆开漂亮的包装盒。盒子里卧着一个漂亮的杯子。
⑩我把杯子擎起来:“看,好漂亮的杯子!”他却兴奋地探手到盒子里,捧出那里用来垫衬杯体的一大团揉得皱皱的细碎纸条——我都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礼物盒里有了这样的碎纸团?“看,好漂亮的稻子!”他把“稻子”扬起来,看着它们落到地板上,再捡,再扬,高兴得咯咯笑:“我喜欢这个礼物。”我扬一扬手里的杯子,试图让他至少把“礼物”看完整些。不,他只忙着扬他的“稻子”,在客厅里跃跳、欢笑。我握着杯子,有些落寞地站在边上。
?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把一个杯子的价值看得比一团碎纸更重要了呢?
?大约就是从我们的世界停止那种令人神迷的摇晃感开始吧?
(选自2019年4月18日《文汇报》,有删改)
15.
阅读全文,结合文意,选出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4分)
A.
儿子根据发音理解名称,这一有趣的细节,引发我类似的童年回忆。
B.
儿子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与成人的固定思维不同,这让我学习到重新观看这个世界的各种姿势。
C.
拆开礼物后,儿子却不喜爱杯子,这引发我对成人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观的反思。
D.
对比是全文重要的写法。我与儿子代表了儿童与成人两种世界,形成对比,引人深思。
16.
文章第④段中写了“我”童年的回忆,有什么用意?(4分)
17.
结合语境,赏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一个梦,打开来空空的,比起什么梦也没有做,的确要有意思得多。
18.
文章题目“摇晃的世界”应怎么理解?说说你的看法。(4分)
四、名著阅读(共10分)
19.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鲁滨逊漂流记》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1)《鲁滨逊漂流记》也被译为《鲁滨逊历险记》,你认为哪种翻译更合适?请结合具体情节内容阐述理由。(6分)
卢梭为什么说“每一个未长大的男孩都应该来读读这本书”
?(4分)
五、写作(共60分)
20.“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请把这句话作为开头,发挥想象力,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说明:本试题中,凡是需要灵活回答的主观性试题,大意正确即可得分。“大意正确”须由本题阅卷小组集体认可。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8分)
1.B
2.C
3.D
4.A
5.C
6.B
(每小题3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6分)
7.
(1)报得三春晖
(2)开轩面场圃
(3)笑问客从何处来
(4)万紫千红总是春
(5)书到用时方恨少
(6)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7)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8)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共13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添字、漏字本空不得分)
8.
B(3分)
9.(1)①距离
②热水,开水
③曾经
④到,等到(4分,每个1分)
(2)咏其文
/
思其义
/
所得多矣。(2分,每处1分)
(3)示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2分)
在学习上花费的精力越多,知识掌握得越牢固(或:多阅读,拓宽知识面;背诵吟咏文章并思考理解文义)(2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10.
示例:(1)“我”的出身和家境。
(2)“我”离开家乡后在外求学的经历。
(4)“我”的主要著述。(6分,每条2分,意对即可)
11.把数量很多的如同投向敌人匕首的杂文,轻描淡写地称其为“一点”,表现了鲁迅的谦虚。(3分)
12.表明“我”处境不如人意,为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已,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3分)
13.
表现鲁迅不畏强暴与邪恶,“不好”二字语气中含有蔑视的意味,体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3分)
14.
因为他发现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疗救治国人精神,而提倡新文艺是最好的方法。(3分)他是一个希望民族强盛、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知识分子。(2分)
(二)15.
C(4分)
16.
①写童年的“我”误解外祖父的话而引发的趣事,从而引发我未泯的童心;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为下文蓄势,作铺垫。②回忆幼时的“我”童真烂漫,敏感而细腻地感受着世界、真挚而善良地对待世界,成年后的“我”坚固的、实用性的、功利性的看待和对待世界,二者形成对比,丰富了“我”的形象。③“我”的个人经历代表了每一个个体的人的成长过程,许多人都是像“我”一样经历“童年”走向“成年”的,这使文章主旨更深一层,这种“成长的退化”引人深思。④结构上与文题和结尾相呼应。(4分,每条2分,任选两条即可)
17.“一个梦,打开来空空的”化无形为有形,把抽象的梦具体化了,仿佛梦是一个包裹(盒子),里面可以装满内容;充满了童心意趣,表现了儿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确实比“什么梦也没有做”直白的说法更有意思。(4分,每条2分,任选两条即可)
18.
示例:①指儿子对世界烂漫本真的认知,从“我”的角度来看,儿子的世界是摇晃的。②儿子的言行打动了我,唤起了我对于事物价值的重新思考,我的世界被儿子摇晃了。
③表达了作者对纯粹本真、毫无功利的儿童世界的赞叹,对成人世界实用、功利的价值观的反思,以及纯粹不再的淡淡失落。(4分,每条2分,任选两条即可)
四、名著阅读(共10分)
19.
(1)①示例一:译成《鲁滨逊漂流记》更合适。因为鲁滨逊不甘于过安稳平庸的生活,一生都在四处闯荡,“漂泊不定,命运多舛”。他热衷于冒险,三番五次出海闯天下。多次遭遇海难,被海盗俘虏过,多次遭受野人和野兽的袭击,流落荒岛近28年。“漂流”更符合其四处闯荡的生活经历。
②示例二:译成《鲁滨逊历险记》更合适。因为鲁滨逊勇于挑战,一生多次遭遇险境,不管是遇到海难,被海盗俘虏,还是遭受野人和野兽的袭击,他从不放弃希望,用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使自己一次又一次从险境中挣脱。(若答“他一生中有近28年被困荒岛,没有四处漂流”,能结合情节分析,言之成理也可)(6分,任选其一,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赋分)
(2)示例:鲁滨逊身上有着男人应该具备的硬汉品格,他敢于探索未知的世界,永不服输,有改造世界的勇气,有改变命运的智慧,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这是男孩子成为男人过程中必备的精神品格,所以卢梭认为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4分)
五、写作(共60分)
20.(1)内容分值(55分)
一等(55—48)
二等(47—37)
三等(36—25)
四等(24—0)
切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没什么内容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病多
字体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潦草
字迹难辨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2)卷面分值(5分)
(3)注意事项:
第一,内容切题,想象合情合理,可评为一类卷或满分。
第二,语言朴实无华但有一定功力的也可以评为一等卷。
第三,虚假造作的文章不能评为一等卷。
第四,经查证为全文抄袭的判为四等卷。
2021.7
2021.7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