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5 17:1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之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技能目标:体会本诗的内容;理解本诗艺术写作特点。
3.情感目标: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情倾向。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诗歌的意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板书课题)
2、写作背景
1919年九、十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己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
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于是,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正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一篇代表作。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还有《凤凰涅梁》《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晨安》《匪徒颂》等。
3、作者介绍
童年和少年时期
郭沫若原名郭鼎堂,又名郭开贞,号尚武。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一个地主家庭:5岁入私熟读书:1905年入乐山县高等小学:1907 年小学毕业后升入嘉定府中学:1909 年因骂学监被学校斥退:1910 年到成都上中学:1911 年他以极大热情投入辛亥革命;1912 年与张琼华女士结婚:1913 年郭改入天津陆军军医学校。
留学日本时期(1914-1923)
1914年郭到过日本东京;19I5年预科毕业到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医科读书期间泛神论思想对其影响极深;1916 年结识佐藤富子●安娜:1918 年郭大学毕业后免试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五四运动期间他迎来了自己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潮:1921 年郭和郁达夫等在东京成立创造社:1923 年他医学毕业后,结束了为期十年的留日生活。
大革命时期(1923-1927)
1923年郭带安娜和三个孩子回到上海;1924 年因生活所迫把妻儿送回日本后写下了自传性小说《漂流三部曲》,期间还创作了《星空》《前茅》两部诗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5年爱情诗集《瓶》诞生;1926 年到广东大学任文科学长,不久在国共合作中投笔从戎;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在上海期间还参加了革命文学的论争。
流亡日本的十年(1928-1937)
1928年写诗集《恢复》;1928 年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他与妻子分道去日本,开始了流亡日
本的十年,期间他专心中国历史、甲骨文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写有自传《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和短篇小说集《豕蹄》。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1937年抗战爆发后郭“别妇抛雏”回国;1938 年出版《战声集);1938 年和于立群结婚: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国大地一片黑暗,郭在重庆先后写成了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
《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借古讽今;1944 年写《甲申三百年祭》;1945 年出.
版《青铜时代》《十批判书》;解放战争期间郭始终在斗争的前列。
解放以后(一到 1978年)
解放以后,郭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在政府中任要职,诗歌创作方兴未艾,出版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潮汐集》《长春集》《驼骆集》《东风集》,另外有《蔡文姬》《武则天》
历史剧;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78 年病逝。
4、题目解说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意思是作者站在地球边上,俯瞰地球,吹响了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更深层的是对于力的赞歌,是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6、全文分析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巨人的主体形象。巨人立在地球边上看壮阔的景象,心生赞美。体现出诗人内心充实,饱含激情,反映了五四时代革命青年的豪情与气概。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赞美体“五四”精神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思想感情。
7、写作特点
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即被歌德称之为“趁时机”“来自现实生活”的“应景即兴诗”。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这种感兴自然流露的特点使这首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它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钓的句子。感叹句则多有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顿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这首诗是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怒涛轰轰烈烈卷地而来,“禁不住血跳腕鸣”的昂奋情绪下写的,因此具有着“海涛的节奏”。正如作者所说,如果钟声是先扬后抑,“初扣的时候顶强,曳着嫋斕的余音渐渐微弱下去”,那么涛声则是先抑后扬,“初起的时候从海心中渐渐卷动起来,愈卷愈快,卷到岸头来,‘啪’地一声碎成粉碎。”(《论节奏》这首诗的节奏的韵律正是这样。作者又把这称之为“听军歌军号军鼓”时的“鼓舞调”。这些都表明这首诗在形式上也是与崇高美特征相适应的。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有感情的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炉中煤》。
2.课下阅读《女神》诗集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闻一多《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自主学习案
学习目标
1.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以及诗中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走进作者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现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
郭沫若先学医,后从文,阅读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深受影响,创作丰厚。主要作品有诗歌《天狗》《笔立山头展望》《诗的宣言》《凤凰涅槃》《血肉的长城》《炉中煤》《春莺曲》《莺之歌》《太阳礼赞》《天上的街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诗集《女神》等;历史剧《屈原》等;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风开创者之一。
郭沫若曾任中国政务院副总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中国科技大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19年9月、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新诗与自由诗
“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采用与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文体整齐,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易为群众所接受。
“自由诗”是一种在节数、行数、字数、音韵等方面都较为自由的诗体,它不受格律的约束,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由变化,但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创始人为美国诗人惠特曼。我国“五四”以来十分流行这种诗体。
合作探究
通读诗歌,探究以下问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巨人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自我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创造一个新世界。
2.结合全诗,谈谈为什么说该诗是“力的赞美”。
答案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既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又表示人生是不断奋斗、不断向上。诗人还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体现着、磅礴着“力”,于是他在由大海奔腾的波涛引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之后,随即发生了“力哟!力哟”这高亢的呼叫。最后一句是诗人对全诗的精彩总结。“力的绘画”正是指开头三行所描绘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则是对那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无疑是诗人对海涛汹涌发出的声浪及拍击海岸激起的呼啸,以及对海涛壮观与神奇的体验,诗人最后高喊“力的律吕哟”,这意思是说:无论绘画、无论舞蹈、无论音乐与诗歌,其中都贯穿着、体现着“力的律吕”——力的节奏与音调,正如宇宙与人生都贯穿着、体现着“力”一样,这样对诗的总结更为完善了。
3.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力” 字?
(1)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
(2)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课后巩固案
骆驼(节选)
郭沫若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头天外,
导引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
看呵,璀璨的火云
已在天际弥漫,
长征不会有
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
天外也还有乐园。
……
1.虚实结合是第一节诗的突出特点,请分别找出实写和虚写的诗句。
实写的诗句有“你,有生命的山”“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虚写的诗句有“骆驼,你沙漠的船”“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
2.诗中的“骆驼”象征了什么?诗人借骆驼歌颂了什么精神?
“骆驼”象征着坚忍不拔、引领人们前进的无畏战士。歌颂了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最终引导到“天外也还有乐园”这一境地的一往无前的精神。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优质课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对诗句的理解,画出重点内容,强化诵读。
2.掌握基本的诵读方法,包括语调的高低快慢,重音的处理技巧。
3.学会分析两种诗情感的不同特质,扩大对比阅读面。
自主预习
1.关于“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五四”运动的根本精神是:爱国,自救,进步,科学,民主。
“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权的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2.对郭沫若的评价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邓小平评)
如果他说了十句,只有三句对了,那七句错的可以刺激起大家的研究辩证,那说对了三句,就为同时代和以后的人省了很多冤枉路。(闻一多评)
郭沫若先生不但才气横溢,国学基础也相当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他确有原创性的贡献。即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十批判书》《青铜时代》几部书而言,其中仍有不少自己的见解。他虽然也遵从“一家之言”,却与套用公式有别。我曾严厉批评过他袭用他人研究成果而不坦然承认,犯了学术研究的大忌,然而我并未对他一笔抹杀。不过从现代学术的规范来说,他逞才使气有余,而史学的纪律则远为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和二陈(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等不同,其志不在学术,而别有怀抱。治学有成的学者可以参考他上述三书,但初学则不宜由此类作品入手。(余英时评)
课堂探究
1.明确诗的感情基调,学生用声调来处理诗的节奏。
2.反复的部分,因为情绪有差异,要注意根据文意,进行不同的声音处理。
3.利用情境法,强化阅读的深度体验。
4.《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曹操《观沧海》在朗诵时,应该有怎样的不同?
核心素养专练
下面是郭沫若的诗《天狗》,试着把需要读重音、快读、慢读的地方用各种不同的标记标注出来,然后自己尝试利用情境式方法,朗诵一遍。
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X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学案设计(二)
学习目标
1.学会在辩驳他人的观点中,寻找相应的因果逻辑和充分论据。
2.学会在品析作品时,强化品察作品文化背景的意识。
3.学会在小组活动中,大胆想象,勇于表达观点,善于总结。
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2.人物评价
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 ——周扬
淡抹浓妆总入时,两朝恩遇鬓成丝。
曾夸召对虚前席,又见讴歌奉和词。
考古偏能剽甲骨,后今何癖注毛诗。
生民疾苦仍如此,孤负先生笔一支。 ——梁漱溟《赠郭某》
课堂探究
学校文学社刊在五四新诗推介栏目中确定选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但引发了很强的争议性。你作为这次推介的主编,准备如何推介,如何在推介词中平息争议?
活动任务一:平息争议一
本诗发表于《时事新报学灯》1920年第一期,在此之前,编辑部围绕本诗是否刊登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一点就是:中国诗歌讲究“避复”的使用,即诗歌中忌出现相同的字,而本诗中重复用字、用词很普遍。如果你是主编,你怎么解释这一问题?
活动任务二:平息争议二
有编辑认为诗歌应当注重外在的形式,讲究韵律,所以郭沫若的诗歌毫无美感,也有编辑认为这首诗有自己内在的节奏,不必拘泥于外在的表现形式。如果你是主编,你怎么平息这一争论?
  活动任务三:配上意境插图栏目准备为此诗配上符合诗歌意境的插图,如果你是美术师,你将怎么创作?请展示画作并说明创作缘由。
活动任务四:配上人物肖像素描
栏目还决定在推介栏目最前端配上郭沫若人物肖像素描,你觉得要突出怎样的精神气质?用哪些肖像元素体现?
精神气质
外貌
动作
神态
服饰
其他
  
核心素养专练
1.从利用网络或购买书籍,从《郭沫若诗集》中,找出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作品,体会他的诗作语言风格。
2.阅读《郭沫若的30个细节》(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了解更多关于他的不同的历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