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0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0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5 19:3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
2020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一、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发生剧变,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民生苦痛日增。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随着教育的推广、思想的自由出现了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局面。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诸子百家”时期。
此时期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批思想家。其中包括儒家代表孔孟,道家创始人老庄、法家的韩非子等等,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孟子及其《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三岁时,他父亲孟孙激去逝,全靠母亲仉(zhang)氏教育。史书上记有孟母三迁教子、断机喻学的佳话。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15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孟子故事:断织喻学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
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
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
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引自《韩诗外传》。
孟子名言积累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斯:才。
运于掌: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
议论文借鉴一:
1,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是什么)
2,举先王治天下易来说明不忍人之心的
重要性。(为什么)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孺子:小孩,
乍:突然、忽然。
怵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
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
“纳”。
要(ya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
议论文借鉴二:
1,举例论证,增强说服力。
2,排比句式:增强气势。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议论文借鉴三:
1,反面论证:与前面的正面论证结合,
义正一反,论证角度多样,说服力更强。
2,多次使用排比句式,整齐有气势。
3,由举例论证到反面论证的过渡词:由此观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端:开端,起源,源头。
议论文借鉴四:
1,正面论述四心的基础意义。与前面的反面论证形成正反结合论证。
2,排比句式。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是:这。
我:同“己”。
然,同“燃”。
保:定,安定。
议论文借鉴五:
1,比喻论证:形象生动。
2,正反结合论证。
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仁
羞恶之心——义
辞让之心——礼
是非之心——智
扩而充之—
君:施仁政,保四海
个人:修自身,事父母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孔子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
一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天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
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艺术特色:
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长于譬喻、排比、正反结合等艺术手法。
【作文练习】
针对某一社会现象,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限,要求使用开门见山的观点表达方法以及两种以上的论证方法,如举例、比喻、正反对比论证等。
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经典名段举例: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匹夫匹妇,各有品德。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养。俗语:“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得”就是得到的功德。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价值。而修来的功德不在肉体上而在灵魂上。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举例:开门见山、俗语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