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复习课件+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八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复习课件+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八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5 15:26:20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
一、复习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雪》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作者追求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雷电颂》是主人公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短文两篇》(《日》《月》)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高尔基的《海燕》,作者以象征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海燕”形象,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组歌》采用拟人化手法,借海浪、雨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守护者”及“奉献者”的赞美。
二、复习目标:
了解散文诗的有关知识
掌握赏读散文诗的方法
提高阅读散文诗的能力
三、知识梳理
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是诗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说到底,还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具体的形象与情感的水乳交融就形成了诗的意象,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
四、课文回顾
雪(鲁迅)
1.字音。
磬口(qing4) 忙碌(lu4) 脂粉奁(Iian2) 灼灼(zhuo2)
嘻笑(xi1) 褪尽(tui4) 朔方(shuo4) 凛冽(lin3lie4)
2.解词。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精魂:精灵,魂灵。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雷电颂(郭沫若)
1.字音。
伫立(zhu4) 睥睨(pi4 ni4) 咆哮(xiao4) 波澜(lan2) 污秽(hui4)
犀利(xi1) 劈开(pi1) 稽首(qi3) 驰骋(cheng3) 虐待(nüe4)
2.解词。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踌躇:犹豫。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是进步文化界的旗手 、诗人、 历史学家,其历史剧有《棠棣之花》 《屈原》 《虎符》《高渐离》 《孔雀胆》 《南冠草》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短文两篇(巴金)  日   月
1.字音。
旸谷(yang2) 一撮灰(cuo1) 皓月(hao4 ) 姮娥(heng2)
2.解词。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旸,日出。
瞬间:一眨眼的工夫,转瞬之间。
倘使: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倘若"、"假使"。
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随想录》。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海燕(高尔基)
1.字音。
高傲(ao4) 呻吟(yin2) 翡翠(fei3)
掠起(1ue4) 困乏(fa2) 蜿蜒(wan1 yan2)
2.解词。
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课文比喻海浪。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
困乏:疲乏。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生于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现名高尔基城),父亲是细木工,早逝。高尔基由外祖母抚养成人。外祖母家贫,11岁的高尔基就不得不出外谋生。他曾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在轮船上帮厨,做过脚夫、锯木工、园丁、面包师等等以维持生计,少年时期曾参加倾向民粹派的大学生秘密团体。这一切就是高尔基的“大学”。20岁后,高尔基开始在俄国各地流浪,目的在于“了解一下俄罗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在长期的流浪期间,他一面做工,一面组织秘密小组,进行革命宣传。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
组歌(节选)(纪伯伦) 浪之歌   雨之歌
1.字音。
炽热(chi4) 祷词(dao3) 执拗(niu4) 俊俏(qiao4)
衷情(zhong1) 馈赠(kui4) 憔悴(cui4) 真谛(di4)
天穹(qiong2) 璀璨(cui3can4) 镶嵌(xiang1 qian4)
翱翔(ao2) 丧吁短叹(xu1) 千山万壑(he4)
2.解词。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共18张PPT)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复习课(三)
短文两篇:《日》《月》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
一、识记一批字词
海誓山盟 飞蛾 旸谷 一撮灰 皓月
长吁短叹 姮娥 宁愿 炽热 执拗
夜阑人静 衷情 馈赠 憔悴 真谛
千山万壑 璀璨 翱翔 礁石 一瞬
彻夜不寐 心扉 镶嵌 酷肖 纤细
盛气凌人 急躁 祷词 夸父 天穹
解释:
旸谷:
长吁短叹:
酷肖:
夜阑:
执拗:
真谛: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非常像。
夜深。
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反帝反封建的不屈战士、热情的爱国主义者。文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二、了解文学常识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
(1)“夸父追日”:“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渴死。”
—— (《山海经》)
神话传说
(2) “姮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 (《淮南子》)
三、意象分析:
1. 飞蛾与夸父:
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
2. 姮娥:
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她“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浪:
海浪的情人
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雨:
滋润万物——奉献者
“传情的信使”——使者
四、揣摩几句语句
1. 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2. 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它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4.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五、课外延伸拓展
1. 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2. 试品析《花之歌》中花的形象
花之歌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提示:诗中花的形象既给人以审美愉悦,又启迪生活理趣。作者诗意地展现生活空间,“有感于情,有结于心”,使作品具有真挚的灵魂。平易中发掘隽永,美妙的比喻启示深刻的哲理,这恰是纪伯伦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七、仿写散文诗
提示:揣摩散文诗的特点,尽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象征等写作方法,采用第一人称,选取意象,传达丰富的情感、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