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一、单元学习要点
1.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2.注重体验与思索,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4.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敬畏自然》从宏观上议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采用激趣法,让学生理解本文题材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学习反问修辞方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明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的悲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旅鼠之谜》用记叙、主要是对话的方式讲述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旅鼠繁殖能力之强堪称动物世界之最,每当繁殖高峰,就会出现奇怪的自杀行为,或招引天敌,或死亡大迁移。教学本文,让学生明白:介绍知识的文章也可以不拘一格。应该努力创新,应该考虑怎样讲效果更好,怎样才能吸引读者,让人喜欢。
《大雁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教学本文,让学生品读抒情的语言,体会浓郁的抒彩;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着重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理解本文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理解文章想象奇特的艺术美;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阅读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2.五篇科学文艺作品的共同特点是蕴涵丰富,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但要注意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而且要注意探究内容,感受作品,从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要使学生懂得,不掌握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缺乏人文关怀,盲目的短期行为必将造成公害,毁坏自己的家园。
3.科学文艺作品的体裁是多样的。本单元有散文、有报告文学、有科幻小说。《敬畏自然》《旅鼠之谜》《大雁归来》三篇散文也各不相同,有侧重议论的,有侧重说明的,有侧重抒情的。教学时,既要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4.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同时教师尽可能提供相关背景资料,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努力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的习惯。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敬畏自然》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提示: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宜分解成几个问题:其一,“敬重自然”意味着应该怎样对待自然?其二,“畏惧自然”是不是意味无所作为?其三,为什么应该“畏惧自然”?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然?
“敬畏”,从字面上说,是又敬重又畏惧。敬重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课文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大自然的智慧“深邃、高超”,“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这些话都充满敬重的意味。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
畏惧这层意思有其特定的含义,现代人之“敬畏自然”,与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是不同的。敬畏之畏,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应该与大自然对立起来,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2.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类自己
提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敬畏和爱护我们自己。
3.句意理解
⑴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提示: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⑵以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⑶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提示: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4.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增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提示: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
5.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提示:本题旨在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培养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与作者平等对话。学生不仅要发表看法,而且应尽量说出根据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根据事实来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精读课文,找出撼人心灵、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揣摩体会其作用。
提示:⑴从词语、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方面来品读。⑵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读后的感受。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然后再全班交流。
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先看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看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作者又将罗布泊拟人化:“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再看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再看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作者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列数据等说明方法,使文章具有震撼人心力量。
2.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提示: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浑然一体”),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
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
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
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3.讨论:假如你是当年新疆建设兵团司令,你怎么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然后交流各自看法。
提示:“事后诸葛亮”语带贬意,但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教训必须总结,吸取。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充分的假想,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深入领会课文。
4.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最后一条小溪……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
提示:运用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列数据等说明方法,抒情等表达方式。
《旅鼠之谜》
1.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提示:第一大奥秘是,旅鼠繁殖能力惊人;第二大奥秘是,旅鼠的繁殖不但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怪现象,好像想方设法要自杀似的;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奔往大海,葬身大海。
2.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它的写法能不能叫做“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可以这样探究,先用记叙的要素来衡量。记叙的要素应该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人物:“我”和丹尼斯·马洛拉斯先生;事情的起因:“我”捉到了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的行为的奇特发表他的感想。
记叙的要素完完整整,可见是地地道道的记叙文体。可是这篇记叙文很特殊,它所叙述的故事跟一般记叙文叙述生活故事不一样,讲的全是关于旅鼠的知识。
这篇“记叙文”还有一个特点,通篇几乎都是“我”和丹尼斯的对话,而且丹尼斯的话大段大段的,讲的都是旅鼠的奥秘。这样看来,说这篇文章是“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知识的科学小品”是不错的。从文体上可以说,是说明文和记叙文杂交品种,或者叫做跨文体的文体。
可见,介绍知识的文章也可以不拘一格,应该努力创新,应该考虑怎样讲效果更好,怎样才能吸引读者,让人喜欢
3.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想一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提示:可以提供下列材料: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到公元200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60亿……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0000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篇末写丹尼斯说的话:“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人口问题,是全球第一号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第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研究当然不能没有功利目的,但是功利目的不能太狭隘。对于旅鼠,自有一批动物学家和动物行为专家怀着极大的兴趣孜孜不倦地研究,他们离开繁华的城市和温馨的家庭,来到边远极地,醉心于观察和研究。
第二,科学研究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研究的失败,说明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需要调整,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第三,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新趋势。
第四,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该觉悟,人类也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4.读整篇课文,真像读有趣的故事一样,叫人越读越起劲,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叙事文学讲究波澜,讲究高潮,仔细揣摩课文的谋篇布局,可以发现,这篇科学小品也讲究波澜,讲究高潮,而且讲究结局的有趣和隽永,所以我们会越读越有兴趣。
旅鼠的三大奥秘言之有序,超强的繁殖能力是前提,其他两大奥秘虽然至今还是一团谜,但总与繁殖有关。三大奥秘一个比一个更神秘莫测,第二大奥秘、第三大奥秘都是自杀行为,但是第三大奥秘比第二大奥秘更神秘。所以这样的总体结构有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效果。
再说对话的详略,丹尼斯讲述前两个奥秘之后,写“我”的反应都比较少,对于第一大奥秘,我由怀疑而计算,由惊讶而感叹,对于第二大奥秘,“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陷入了迷惘的深思”,气氛与前不同,行文显出波澜。讲了第三大奥秘之后,写了反复的谈论,“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发问,谈兴前所未有,如同叙事文学作品的高潮,一问一答之间,实际上也是反复制造悬念,反复解开悬念,最后却又是“一大难解之谜”,让读者也“陷入了迷惘的深思”。篇末,又有丹尼斯发人深思的感慨和让人始而惊吓继而发笑的举止,又庄又谐。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味。
5.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提示:本题意在迁移应用,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研究自然。这种读写结合的练笔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写法,研究怎样写出一个“奇”字,让读者真正感觉奇妙。
《大雁归来》
1.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⑴作者为什么喜欢归来的大雁,以欣赏的目光注视大雁飞临沼泽时的种种动作,为大雁栖息农场而骄傲?
⑵作者为什么喜欢倾听大雁的鸣声,而且他把它们的鸣声称之为辩论、议论、集会、发言?
⑶作者为什么对大雁对动物有这样的感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有怎样的理念?
提示:课文中有“爱鸟者”这个概念,作者称自己为“爱鸟者”,一个“爱”字贯穿全文,抓住这个“爱”字就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作者对大雁是那样有感情,他喜欢观察它们,研究它们,知之愈多,爱之愈深。因此,大雁在作者心目中,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可谓全球一体化,正是人类所不及的。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总而言之,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去伤害它们。
2.利奥波德这位伦理学家周末就到农场度假,他用心观察研究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提示: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作者由人间的伦理推及人与自然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况且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是有益无损的。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现代化固然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福利,但是自然界自有无可替代的情趣,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3.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⑴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⑵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⑶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提示:
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⑵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⑶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4.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大雁”的诗句。
提示: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喂——出来》
(一)课文内容理解
1.这个故事真实吗?这样的洞真的存在吗?
提示:是虚构-幻想。
2.这篇小说围绕什么话题来写?有什么意义?
提示:环保话题。意义略,言之有理即可。
3.这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
提示:表面无底,其实未必。正如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
4.小说为什么以“喂——出来”为题?
提示:表明“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十分拥挤。希望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重视。
5.小说中的“洞”比喻什么?
提示:人类生存的地球。
6.小说中两处写“喂——出来”,分别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处照应文题,同时为下文铺垫,引发下文的情节。
第二处照应文题和前文,同时启发读者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候一到,结果就出来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的。
7.小说中写了几类人?这些人有何共同点?你觉得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提示:为了名利而忙碌的各类人。
8.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提示:人类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总有一天人们将会遭到灭顶之灾。
(二)问题探究
1.作者怎样展开想像?可以通过画“情节链”,来揣摩作者的想像活动。
2.探究想像与现实的关系。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耳闻目睹,人们是怎样处理生活垃圾和废气、废水、废渣的?再问一个“为什么”:人们为什么这样处理垃圾与三废?由此悟出人们的幻想,人们把江河湖海天空大气看成了无底洞。这篇科幻小说用幻想的无底洞讽刺了人们的幻想。
(三)拓展延伸
1.以前你对垃圾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小说后,你又有哪些新的想法、新的做法?
2.你身边有哪些城市垃圾?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处理的吗?
3.除了垃圾以外,还有什么会污染我们的环境?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4.续写《小石头飞出之后------》
提示: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的叫声和小石头从哪里来?掉下那块石头之后,还可能会发生什么?(共49张PPT)
八年级下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
本单元的编排将《敬畏自然》置于首篇,体现了五篇课文内容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首先把握人与自然的总体关系,再接触一个一个具体问题,有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单元导航
《敬畏自然》 严春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吴 刚
《旅鼠之谜 》 位梦华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 喂——出来》 星新一
综合性学习 科海泛舟
一、单元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并能运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常用词;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增加语言积累,拓展阅读范围,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注重体验与思索,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环保观念,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生命的意识。
二、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五篇科学文艺作品的共同特点是蕴涵丰富,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但要注意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而且要注意探究内容,感受作品,从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三、课文内容解说
《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 作者通过详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索取的贪婪和盲目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惜,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三、课文内容解说
三、课文内容解说
《旅鼠之谜》这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课文主要谈了北极旅鼠身上的几大奥秘。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无从知道,或许是自然正用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这一切,这就揭示出自然的奥妙无穷。由此我们也真正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文章的意义不止于此,旅鼠保持种群数量的方式也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三、课文内容解说
《大雁归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呜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鸣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三、课文内容解说
《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城市近郊一个村庄,小庙倒塌,发现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人们把它当做了城市垃圾桶,什么都往里扔。却不料,到头来出现了报应的迹象,最初扔进的一块小石子飞了下来。小说警示世人,不从根本上处理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
三、课文内容解说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同时培养学生正确传达科技信息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科学小品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情境,用画面直接展示环境遭受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的情况。另外,也可采用设疑激趣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单元教学方法分析
课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会通过把握课文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观点;了解反问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辩、质疑;揣摩有丰富哲理性和思辩色彩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宇宙生命意识,从而敬畏自然。
第11课 敬畏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 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文教学设计
第11课 敬畏自然
(三)教学设计:
1. 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1)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进行思考。
方法:找出每一自然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然后总结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文教学设计
第11课 敬畏自然
2. 品味语言
①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②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课文教学设计
第11课 敬畏自然
3. 质疑反思
①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②既然人类在自然面前是那样渺小和微不足道,人类是否就应该任由自然摆布而无所作为了呢?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然?根据是什么?
课文教学设计
第11课 敬畏自然
4. 链接练笔
①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你用一句或几句话把感受写出来。
示例:面对一块普通的石头,难道就可以任意把它扔掉或击得粉碎?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扔掉它;它会愤怒,你把它击得粉碎,它也会痛的。
我们并不孤独,世间万物都是我们的弟兄。我们可以与月亮对饮,与太阳赛跑,也可以向花儿倾诉烦恼……因为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好朋友。
②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专题讨论,课上交流。
课文教学设计
第11课 敬畏自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学会多角度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作者的痛惜之情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文教学设计
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文教学设计
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
教学重点:
1. 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 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
1. 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 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 文献法 合作探究法 体验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1. 解读文本
①罗布泊昨天是什么样子?
②罗布泊今天是什么样子?
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展示罗布泊改道图)
假如你是当年新疆建设兵团司令,你怎么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
你认为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④罗布泊的明天会怎样?你有什么具体的方案 或建议让她“变”回去甚至变得比过去更美好吗。
课文教学设计
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2. 品味语言:
文章读来有一种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为何会产生这种力量?(从真实的数据、对比的写法、拟人和排比、直抒胸臆几个方面品读句子)
3. 链接练笔:
① 假如你是湖边胡杨树的精灵,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
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课文教学设计
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写法上的不同。
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理解文章给人类带来的启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课文教学设计
第13课 旅鼠之谜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
教学重点:
1. 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 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 教学难点: 理解末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情景交融法 合作探究法 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文教学设计
第13课 旅鼠之谜
(三)教学设计:
1. 你能解答旅鼠的奥秘吗?
①本文介绍了北极旅鼠的哪些奥秘?
②不管是任何难解之谜,总会有破解的一天,而破解旅鼠之谜的人,可能就是在座的某位同学。你能谈谈你对旅鼠奥秘的见解吗?
补充材料:关于旅鼠之谜的纷争(一)(二)
联系《敬畏自然》中 “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
课文教学设计
第13课 旅鼠之谜
2. 品味语言
比较阅读:
旅鼠,哺乳动物,常年居住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生性胆小。旅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记录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经20天的妊娠期,可生下一窝小旅鼠,每窝可生11个,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
课文教学设计
第13课 旅鼠之谜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
了解课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课文教学设计
第13课 旅鼠之谜
3. 你能解答人类自身之迷吗?
①如果人类照旅鼠这样繁殖,结果会怎样呢?当人类数量急剧膨胀,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人类能像旅鼠这样大规模地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吗?
②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旅鼠奇特的行为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补充材料:关于人口的问题
课文教学设计
第13课 旅鼠之谜
4. 链接练笔
根据文中的叙述,以“我是旅鼠”的身份来自我介绍。对投海类似集体自杀的行为可做合理的想像。
课文教学设计
第13课 旅鼠之谜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过程和方法:重在朗读,体会本文抒情性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略人与大自然相伴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野生动物的感情。
课文教学设计
第14课 大雁归来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
教学重点:感受本文浓郁的抒彩,理解作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教学方法: 文献法 合作探究法 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文教学设计
第14课 大雁归来
(三)教学设计:
1. 把握内容
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说说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课文教学设计
第14课 大雁归来
2. 积蓄感情
①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大雁,将大雁人性化了,请具体说说作者笔下的大雁具有哪些人性化的行为和感情?
②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提到在大雁身上找到“失去的东西”,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如果你在场的话,你会感受到什么?
课文教学设计
第14课 大雁归来
3. 品读课文
①请你带上这种观念对你喜欢的语句进行评说。
②比较阅读: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 (选自《辞海》)
《辞海》中的语言:重说明,客观介绍科学知识;课文中的语言:知识性 形象性 抒情性
课文教学设计
第14课 大雁归来
4. 链接练笔
①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②借鉴课文写法,倾注你的喜爱之情,介绍一种你所熟悉的动植物。
课文教学设计
第14课 大雁归来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习科幻小说知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情节,感悟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知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报复的理念。
课文教学设计
第15课 喂——出来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的情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结尾的含义,领会小说的主旨。
教学方法:漫画激趣法 复读法 品读鉴赏法 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文教学设计
第15课 喂——出来
(三)教学设计:
1. 走进文本
①这是一个怎样的洞?
(完成句式:这个洞貌似 实际 )
②这是一群怎样的人?
(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揣摩他们的心理。)
课文教学设计
第15课 喂——出来
③作者故事会有一个怎样的结局?
理清情节链,并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④探究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联系《敬畏自然》中的观点,其根源是人类对自然缺乏一种敬畏之心。
课文教学设计
第15课 喂——出来
⑤给我们一个怎样的启示?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发出警告:“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步征服行动,都要遭到大自然加倍的报复。”你能举出人类因为破坏大自然而遭到大自然报复的例子吗?
课文教学设计
第15课 喂——出来
2. 了解文体
从文本中你能概括出科幻小说的一些特点吗?
补充材料:科幻小说介绍
3. 链接练笔
①读了这篇小说,你最想对文中的那些人说些什么?
②你能挑战《哈利·波特》,课外进行科幻小说创作吗?
课文教学设计
第15课 喂——出来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课文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 科海泛舟
二、设置话题,明确探究方向。
感受科学:
①生活中的科学(衣、食、住、行、游)
②科学化的生活(小发明、小制作)
③科幻
感受自然:
①动物世界;元素的世界……
②科学世界: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
课文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 科海泛舟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下面以“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例,设想活动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回顾已学过的有关现代科技的文章。
2.重温课外阅读过的科普、科幻作品或关于现代科技的文章。
3. 想一想,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课文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 科海泛舟
(二)具体过程
1.小组筛选。在分头准备后,各小组先交流,后推选两个在全班交流。要求发言者写好故事或新闻稿等。
2.展示成果。发言人可介绍科技信息,或讲述自己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发言人讲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其间,同学们可以提问,发言人简要作答。
3.同学评价。请同学就本次活动的内容、价值、意义作出评价,或对其中某些成果提出改进意见,或者就其开发利用的前景作出预测。
课文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 科海泛舟
(三)辅助活动
1.利用班会、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在校内举办一个科普宣传周。
2.围绕本次活动写一则日记。
(四)推荐网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 http//www.most.gov.cn
2.中国科普
http://www.cpus.
3.科学教育
http://www.sedu.org.cn
课文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 科海泛舟
写作指导
在各种科技期刊中或者相关网络上,查阅、搜索最新的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的文字”,向大家作介绍。题目不限,600字左右。
提示:结合本单元所学的课文,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对某一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作搜集工作的方法,使同学们关心最新科技成果,锻炼他们把自己所了解的科技事物描绘出来的能力,并强调以下两点:
1. 弄清为什么说明事物要生动形象;
2. 学会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 怎样才能让说明的文字生动形象)
同时,通过本次写作使同学们掌握记叙文中的描写与说明文中的描写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