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能说出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能感应到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导内耳,产生听觉。
科学探究目标:
1. 通过经历探究声音在耳朵内传播的过程,探索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人耳结构的过程。
2. 会利用耳廓、外耳道、鼓膜的模型探究,从而了解鼓膜和耳廓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完善人耳模型的建构,产生对科学建模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养成细心静心观察的好习惯,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廓和鼓膜的通,知道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难点:
借助声音在耳内的传播路径建模耳的结构和功能。
课前准备:
PPT 课件、耳朵模型、玻璃杯、气球皮、橡皮筋、音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大家都知道我们能听到声音是因为耳朵在起作用,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都画的很好,想象力很丰富,我们猜测的到底对不对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
二、耳朵的结构功能
同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大家明白了物体振动发声、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这些科学知识。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那么它在耳朵里是怎样传播的呢?通过刚才同学们的画作,我发现很多同学的想法很有趣。
出示耳朵模型:有很多同学都知道了人的耳朵有耳廓、有外耳道, 请大家伸出小手摸一摸自己的耳朵,手可以摸到的部分叫耳廓,耳洞进去后的通道叫外耳道,还有不少同学知道二道里有一层鼓膜,甚至还有同学知道耳朵里有耳蜗等更复杂的结构在传播声音或声音信号。
这就是我们整个耳朵的构造图。它由耳廓、二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等构成。
根据它们的功能、位置我们把它们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三、鼓膜的作用
PPT 出示鼓膜图片,请同学们观察鼓膜的特点,并汇报。
预设:1.透明;2.有一定的弧度;3.有弹性;4.能振动。
同学观察的都很仔细,今天我们就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鼓膜是怎样帮我们传播声音的?
出示实验器材:保鲜膜、管子、卡纸、小鼓。
小组讨论用以上实验材料,怎样才能做出模拟鼓膜作用的实验。小组交流汇报,教师引导总结:把保鲜膜和管子组装起来,再用卡纸装上一个大大的耳廓,就变成了一个耳朵的模型,敲击小鼓时, 可以观察鼓膜是不是在振动。
教师提醒实验注意事项:1.尽量敲击在小鼓的中间部分;2.可以在鼓膜上放很轻的东西来判断鼓膜到底有没有振动。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教师做总结:当外界的声音传到耳朵里,会引起鼓膜振动,于是我们就听到了外界发出的声音。
四、耳廓的作用
把卡纸做成的耳廓拿掉,重复刚才的实验,学生观察并汇报现象有什么不同。
刚才学习了这么长的时间,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放松一下,老师教大家一种新型的听法:先把手放在而后,手掌围住耳朵,老师说“开”的时候你们就把手掌向后打开,老师说“收”的时候你们就把手掌围住耳朵,留一个小洞。
学生按老师的说法去听音乐。
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与平时听到是不是有很大的不同,声音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很好玩。结合没有耳廓的鼓膜的实验,你能发现什么道理吗?
预设:耳廓具有收集声音的作用。
兔子有一对长耳朵,非常灵巧,还会左右转动,它们有着常常的耳廓,能收集到各方面的声音,只要有风吹草动,立刻撒腿就跑,这对长耳朵就是兔子的避灾法宝。
所以,我们不光要保护好鼓膜,同样也要保护好耳廓。
五、拓展延伸
人是靠耳朵来听声音呢,动物们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它们又是靠什么来听到声音的?
PPT 出示乌龟、蛇、蚊子图片
乌龟:乌龟的耳朵不像人的耳朵有明显的耳廓,不仔细看是找不到的,观察脖子左右两侧,眼睛后面有两个看起来像贴着薄膜一样的东西,就是龟的耳朵。
蛇:蛇不具有外耳与鼓膜构造,它收听外来讯息的方式是经由下颚骨大都紧贴着地面,所以能够狠敏感地侦测到地面上的振动,使得蛇能对外界状态保持警戒的状态。因此蛇所听到的声音是来自地面所传递的真谛,有一句成语叫“打草惊蛇”。
蚊子:在某些雄性蚊子中,触角有听觉,借助触角,它们才能听见同类雌性蚊飞行振动时的声音。
六、课堂小结
自然界就是那么的神奇,你要我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总会有新奇的发现,这就是科学精神。希望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科研眼睛,一颗清醒的科学头脑,一双灵巧的科学手,当然还有一对灵巧的科学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