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四年级上册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四年级上册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7-15 22:2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从不同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并有提供证据支持自己观点的意识;
2. 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归纳概括出物体时的共同特征并进行演绎判断。
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探究中,积极找寻物体发生时振动的证据,知道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借助其他材料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都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归纳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并进行演绎判断。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物体发生个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并有提供证据支持自己观点的意识。
课前准备:
PPT 课件、小鼓、塑料瓶、钢尺、音钹、橡皮筋、音叉、乒乓球、口哨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播放音乐课件) 你们听到了什么?鸟叫声,流水声,蛙声,风声……
除了你们听到的,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声音。
既然声音在我们周围,那么同学们能用身边的东西发出声音吗? 同学们可以唱歌、读文章、表演口技等,或者用纸张、文具盒、笔等制造各种不同的声音。
同学们制造的声音这么多,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分析猜测
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活动材料,有钢尺和橡皮筋,要想使钢尺和橡皮筋发出声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如何制造声音。
请同学们用准备的材料进行实验,并填写记录表。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1.我拨动钢尺,钢尺发出了声音;2.我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发出了声音;3.发声前钢尺、橡皮筋没有动;4.发声时钢尺、橡皮筋在动。
教师归纳总结:敲、打、弹、拉等都可以产生声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能发出声音;物体运动就有声音。
三、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邀请同学用语言描述一下发声时钢尺、橡皮筋是怎样运动的。
预设学生回答:发声时钢尺和橡皮筋是在上、下(左、右)来回动。
教师总结:上、下动,左、右动就是往返运动,一个物体的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叫做——振动。
刚才我们观察了钢尺和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在振动,那么其他的物体,它们发出声音的时候是不是也在振动呢?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的研究。
演示实验:敲击小鼓
教师敲击小姑,你们听到声音了吗?看到鼓有没有在振动?
预设:听到了声音,但是没有看到鼓面振动。
将水放在鼓面上,再次敲击小鼓,学生仔细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水面出现了波纹,提问学生:波纹是怎样产生的?(鼓面发出声音,鼓面在振动,所以水面产生波纹)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否推测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说说你的理由。
提问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四、推测其他物体的发声方法
1. 竖笛:竖笛是通过中控部分的空气柱振动来发出声音,竖笛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音调与振幅是由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的。
钢琴:钢琴是利用钢丝的震动发出声音的,然后在钢琴的 bai 琴体中共鸣而发出好听的声音。钢琴内有音板,上面固定着钢丝弦, 一音一组弦。每根(组)弦上对应一套击弦机,上面有击弦的榔头和其它力学结构。每套击弦机上连接键盘上的一只按键。演奏时,手指弹击琴键,带动击弦机上的榔头敲击琴弦发声。。
3.人体发声器官: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声带就像一根橡皮筋,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声带出,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探究,根据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物体在振动,我们认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我们还发现,发出声音的物体马上停止振动就不发出声音,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更多的声音资料,并和同学进行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