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建湖县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建湖县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7-07 18: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建湖县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
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濒危 / 缤纷 炽热 / 熏炙 洽商 / 商榷 缔造 / 归根结蒂
B.徘徊 / 低徊 慰藉 / 蕴藉 提防 / 提醒 赝品 / 义愤填膺
C.黯然 / 谙熟 瞭望 / 缭绕 媲美 / 纰漏 诟骂 / 佝偻屈曲
D.摄取 / 慑服 攻讦 / 劫难 紊乱 / 刎颈 勖勉 / 怜贫恤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对消费品价格上涨,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更何况食品价格的上涨确实给民众生活,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增加了支出负担。
B.5月12日,四川汶川一带发生我国建国以来最强烈地震,造成了数万个生灵涂炭,震惊世界。
C.一场金融危机似乎让包括瑞士在内的“避税天堂”成了众矢之的。迫于外界的压力,它们不得不承诺在银行保密制度等方面做出让步。
D.有些人为百姓做了点应做的事,便以功臣自居,心安理得地享受起别人的奉承乃至供奉来,浑不知堕落往往由此开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A. 近日国际黄金价格再次出现波动,截至上周末,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上涨的最高点已达290美元以上。
B. 端午节已是中国的法定节日,然而在我国内地的很多大城市已经难见赛龙舟的景象,倒是繁荣的国际大都市香港却还保留着五月五赛龙舟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C. 奥巴马一到中国就与青年人展开对话,介绍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及他本人,这似乎印证了美国媒体的观点:奥巴马对华政策成败与否的关键是能否赢得中国的青年人。
D. 上海世博会是由中国政府主办的国际性大型博览会,它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目前已有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创下了158年世博史的最高纪录。
4.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阿·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非常正确!但是要补充:作家的兴趣是什么,意愿是什么。因为归根到底,作家的作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必须想到它对读者的影响。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是同样重要的。
5.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6分)
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
串联词(1):
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由高一(1)班演出。
串联词(2):
下面请欣赏高一(6)班演出的《辛德勒名单》。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朱竹君先生传
姚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集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为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会上下诏求遗书 会:适逢
B、且言搜集之道甚备 备:齐全
C、所欲著书皆未就 就:靠近
D、先生于伯思,皆高才耽酒 耽:沉溺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时于其间属文 ②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B.①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②佯狂不知所之者
C.①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D.①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朱竹君年轻时就以善于写文章而闻名,考中进士后先后担任过编修、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学政和福建学政等官职。
B.朱竹君建议开局搜寻古籍,得到军机处大臣刘文正、于文襄的大力支持,朝廷因此开设四库全书馆,朱竹君也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撰。
C.朱竹君喜好交游,朋友众多;为提携后进之士,常常称道他们的优点,掩饰他们的缺点。他时常在与朋友饮酒谈笑之间写文章,而这些文章又写得很好。
D.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谈论。他认为朱竹君不幸早逝,一是过于喜欢喝酒,二是朋友众多,交往甚密而导致过度劳累。
9.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3分)
译文:
(2)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3分)
译文:
(3)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4分)
译文: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
(1)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无边落木萧萧下, 。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5) , ,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6)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
(7)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戒子书》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托尔斯泰灯
蒋子龙
最早这是一盏大号的煤油灯,吊挂在图拉州托尔斯泰故居(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的屋顶上。灯罩巨大,比灯罩更大的是下方一张直径近两米的圆桌,桌面上等距离地立着十几块隔板,隔板直接与灯罩连接,均匀地平分了灯光。
——这就是矗立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高峰上的巨人列夫·托尔斯泰的发明。
孩子长到三四岁就要开始识字读书,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发现快乐?当了父亲的托尔斯泰就构思出这盏“连桌灯”,或者叫“桌连灯”。最初这张大桌子上只有三块隔板,宽宽敞敞地坐着他们夫妇和一个孩子。后来他的夫人陆续地为他生下了13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夭折,到最后这张大桌子上均匀地分布了13块隔板。
每到晚上,全家人都必须坐到这同一盏灯下开始阅读,可以读《圣经》,读课文或其他自己喜欢的书,找不到书读的孩子就得读托尔斯泰的手稿。教育的意义不全在内容,也包括教育的手段和方式。这捎带着也是一种测试,看哪些孩子或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或不喜欢他的手稿,他的哪部小说的手稿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或者相反。
这一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煤油灯曾改成汽油灯,再后来有了电,灯就更亮多了。即使托尔斯泰不在家的时候,孩子围着他们的母亲阅读,父母都不在的时候,孩子们自己围着灯读,他们“常常是充满期待地等着晚上的全家共同阅读”。
于是,久而久之便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盏灯。人不是由于决心才有毅力,应该是由于习惯而有毅力。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只有阅读能最有效地培养精神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又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教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性格的培养。
这需要有“长性”。而托尔斯泰正好是个有“长性”的人,他从12岁开始写日记,直到82岁去世,没有一天中断过。他的后人因得益于他的教育,至今还兴旺发达地生活在俄罗斯和欧洲其它地方。
(《读者》2008年第10期)
11.“托尔斯泰灯”有过怎样的演变过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4分)
12. “托尔斯泰灯”具有怎样丰富的寓意?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6分)
13.文章说“阅读培养精神生活习惯,好的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文中有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作者的这个感悟,试作简要阐述。(6分)
14.作者认为孩子性格的培养需要“长性”,这种“长性”在文章中体现在哪些地方?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6分)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段,完成16—18题。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夸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④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采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前者为欧洲古典建筑,凝重、端庄、厚实,代表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有现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这两组地标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双城记”,成为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标志。
⑤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世博中国馆的建设,将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
15.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
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
16.第③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4分)
17.阅读第④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6分)
18.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 7分)
六、作文(70分)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19.正值炎热的夏天,烈日炎炎使我们容易想起那些曾经天寒地冻、北风呼啸的冬天。在我们的生命中,“冬天”,也许并不仅仅是那些过往的季节,它可以是一个挫折,一种心情,一段生活。冬天有霜雪,有泥泞,有寒冷……冬天也有温馨,有梦想,有孕育……
以“那个冬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D(A项“濒、缤”相同,“缔、蒂”相同,其余不同,B项“藉”相同,C各项都不相同)
2、(3分)B(“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
3、(3分)D(3分。A项“最高点已达290美元以上”不合逻辑。B项成分残缺,可在“屈原”后加“的习俗(风俗)”等;C项不对应,“成败与否”应改成“成功与否”或“成败”)
4、(4分)作家 、作品、兴趣(或者意愿)、责任感(每点1分)
5、(6分)示例一:(1)《雷雨》为我们展示了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演绎了情感的真诚与虚伪的矛盾。那么,人性中的美丽与丑恶又是怎样对立的呢?(2)光彩照人的爱斯梅莱达与丑陋无比的伽西莫多对照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善良的辛德勒又是如何与凶残的法西斯党徒抗争的呢?
示例二:(1)经历了雷雨中灵魂的拷问之后,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美与丑的看台,一滴泪水里也能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2)巴黎圣母院里游动着人性善的迷惘,也激荡着人性美的赞歌。而辛德勒的名单则意味着生存,这里有人性在复苏。(每句3分,)
6、(3分)C(就,完成)
7、(3分)C(均是表原因的介词,可译为“因为”。A、①代词, ②语气词,还是。B、①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到、去。D、①连词,表并列 ②连词,表转折)
8、(3分)B(对朱竹君的建议,刘文正是不喜欢的,不准备把他的建议给皇帝看,而于文襄是大力支持的)
9、(10分)(1)(3分)先生起初被诸城刘文正公了解,被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为……所,表被动,1分;以为:认为,1分;句子大意1分)
(2)(3分)跟刘文正坚决争执,最终采用先生的意见上奏给了皇上。(固:坚决,1分;卒:最终,1分;句子大意1分)
(3)(4分)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为,当,担任,1分;定语后置语序调整正确,1分;言论,说话谈论,1分;句子大意1分)
10、(10分,每空1分)(1)落霞与孤鹜齐飞 (2)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3)别有幽愁暗恨生 (4)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6)不患贫而患不安
(7) 非宁静无以致远
11、(4分)①最早是一盏悬在屋顶上的大号煤油灯,后来换成了汽油灯,后来又换成了电灯。(2分)②都悬在屋顶上,且都通过隔板与桌子相连,是一种“连桌灯”(或“桌连灯”)。(2分)
12、(6分)它喻指托尔斯泰高明而独特的教育方法,是托尔斯泰的智慧之灯;它又喻指托尔斯泰用来引领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生路灯——人类的智慧——书籍。 (答对一点得3分。)
13、(6分)起初全家人必须坐到灯下阅读,这是生活习惯的有意培养;(2分)后来这成了孩子们的自觉行动,孩子们常常充满期待地等着全家的共同阅读,形成了热爱阅读享受阅读以此为乐的性格;(2分)至今托尔斯泰的后人们还兴旺发达地生活在俄罗斯和欧洲的其它地方,这是性格决定人生。(2分)(原文中有“必须”“充满期待”“兴旺发达”等词语,可作为答题依据。)
14、(6分)若干年如一日,托尔斯泰家的灯下阅读从不间断;(2分)托尔斯泰自己则身体力行,以身作则,70年写日记不缺一天。(2分)启发:可以围绕“坚持不懈,必有所成”或“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优良的环境,科学的方法及持之以恒”等方面来写,内容合理,语句通顺2分。
15、(3分)B
16、(4分)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的(不好的)新地标(建筑或景观)。
17、(6分)两者互相协调,城市新地标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和发展。
(互相协调、承续和发展答对一点得3分)
18、(7分)国家馆采用斗拱造型和“故宫红”色调等传统中国元素(3分,必须出现三点,国家馆,斗拱造型、“故宫红”色调。答出1点得1分),地区馆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2分,必须出现两点:地区馆、江南园林的理念。)整个设计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1分),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1分)。
19、(70分)切入分为49分,凡文体未按要求的文章一律判为42分以下。(其它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时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先生乾隆十九年中进士,授官编修,后升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因过降级,又重为编修。
先生起初受到诸城刘文正公赏识,被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后来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诏搜求散佚的书籍,先生上奏说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里面有很多当世见不着的古书,请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搜寻校阅,并且陈述的搜集方法也十分完备。当时刘文正在军机处,却不高兴,认为不是紧要的政事而徒增烦恼,打算建议让这事停下来,而唯独金坛文襄公认为先生的奏议很好,跟刘文正坚决争执,最终采用先生的意见上奏给了皇上,四库全书馆从此启动了。先生进入京城,住在馆中,纂修《日下旧闻》。不久,文正去世,文襄任四库馆事务总裁,特别看重先生。先生却不去拜访,还不时因主持馆中事跟他的意见抵触,文襄感到十分遗憾。一天见到皇上,谈及先生,皇上便称许朱筠学问文章远超别人,文襄默然不能发话,先生因此而安然无事。其后督理福建学政,过了一年,皇上派他弟弟珪接替他,回来几个月,就去世了。
先生为人,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对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尤其喜爱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说:我开始认识竹君先生,是靠了昌平陈伯思的关系。当时都二十几岁,聚在一起慷慨激扬纵论时事,相互磨练探讨学问,志向实在伟大啊,哪里只是要作一个文人学士而已呢!先生与伯思,都是卓越人才而沉溺饮酒。伯思中年因酒致病,不能完全发挥他的才华。先生以文章名扬海内,豪放俊逸超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微中和一些。先生晚年,来访宾客更为繁盛,入了他门的,都跟他密切交往,这样也就很劳累了。我回到南方这几年,听说伯思也衰老病重了,而先生去世时年纪才过五十,令人痛惜啊!他在安徽、福建任上时,常常带领宾客饮酒赋诗,游玩山水,幽深险要处都到过。我间或来到山中崖谷,便遇见先生题名,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www.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