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斜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
2. 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利用器材搭建一个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
2. 能正确操作测力计,准备测量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的大小;
3. 能根据提供的指标完成工具的测试和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1. 与同伴合作探究时,互相协作,关系融洽;
2. 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教学重点:
利用塑料槽、木板搭建斜面,并进行模拟测试活动。
教学难点:
在模拟测试过程中发现斜面的作用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前准备:
PPT 课件、木板、砝码、测力计、袋子、抹布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李明是一名货车司机,有一天他开车去榨油厂拉食用油,发现装油的铁桶又高又大,又没有搬运工,一个人怎么才能搬到车上呢?这可把他急坏了。
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帮李明解决这个难题。学生交流讨论。
李明绞尽脑汁地想啊想啊,突然他发现就在货车旁边有一块大模板,李明眼前一亮:“我想到了个好办法”!于是他把那块木板斜搭在车上,做出了一个斜面,然后沿着木板很轻松地就把油桶滚了上去。一个小小的斜面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呢?全都是斜面的功劳。
为什么一块看似不起眼的木板造就的小小的斜面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好好研究一下——斜面。
(通过故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揭示概念,为探究做好铺垫。学生对斜面作用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也是最容易出现争议的问题, 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本课的探究活动)
二、认识斜面
活动:出示教科书上介绍的活动目的和操作方法。展示材料,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做?
为了评价完成任务,通常我们都会设立一些指标,如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操作的难度等等。将物体由高处沿斜面滑到低处的任务中, 我们可以设立哪些指标?
小组讨论交流后,领取实验材料,进行体验。
刚才大家都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斜面,那你们能通过刚才的实验总结一下到底什么是斜面吗?学生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并进行总结:
像这样抬起木板的一端形成的斜坡,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斜面。
三、研究斜面的作用
师:到底斜面的作用是否真的省力?我们需要怎样来验证呢? 请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你们组
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去验证这个问题?并将讨论结果填写到表格中。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进行总结:既然我们要比较把“油桶”垂直抱起所用的力和把“油桶”滚上斜面所用的力,那么我们就需要用到一种测力的工具
——测力计,我们可以用木块充当油桶,用测力计测量把木块垂直提起所用的力和在斜面上拉动的所用的力。
四、实验:斜面角度和力的大小的关系
下面我就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斜面对省力的作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还需要研究一个问题:斜坡的大小与所用的力是否有关?斜坡的大小可以用角度来表示,最后把测量的数据填在表格中。
提醒学生实验注意事项:1.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以前我们首先应该检查测力计竖直时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2.拉动物体时要匀速, 并且要缓慢;3.在斜面上测力计要尽量的与斜面平行;4.在拉动的过程中读取数值,实现要与刻度保持一致;4.小组内分工合作,要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操作;5.操作员操作时,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格;6.注意重复实验,取平均数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成后,讨论交流实验结论。
教师归纳总结实验结论:我们发现斜面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 坡度越小越省力。
五、生活中的斜面
自从人们知道了斜面可以省力的特点,人们就动用智慧,发明了很多利用斜面原理的小工具,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大家开动脑筋,思考一下生活中常见的斜面都有哪些?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1.拉链;2.滑梯;3.斜坡路面(高架桥的引桥、盘ft公路)等; 有同学说螺丝钉、螺旋楼梯、红酒的螺旋开瓶器也是一种斜面,
你们觉得这种说法对吗?如果螺丝钉上也有斜面的话,它的斜面在哪里?你能找出来吗?
螺丝钉、螺旋楼梯、红酒的螺旋开瓶器也应用到了斜面,只不过这属于斜面的另一种变形——螺旋。
六、总结延伸
相信同学们本节课的收获是很多的,我们明白了人们利用斜面制造的小工具可真不少,那你能仿照螺丝钉的螺纹自己做一个螺旋斜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