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长公式的应用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推导出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求直径或半径,正确解决求直径或半径的简单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利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相互联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应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求直径或半径的问题。
教学难点:推导并应用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课前准备:收集生活中有关圆周长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激活旧知,在思考中进入探究
回顾旧知。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周长,请回顾一下,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板书:C =πd; C =2πr)
谈话引入。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应用这两个公式能求圆的周长。那,应用这两个公式只能求圆的周长吗?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探究,好吗?
二、学习新知,在探究中厘清关系
1. 教学例6。
出示例6的花坛图。
提问:如果想知道这个圆形花坛的直径,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思考,交流。
出示条件:圆形花坛的周长是251.2米。
提问:现在用圆的周长公式能求出花坛的直径了吗?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法。(板书:d = C÷π)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方程和算术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两种解法都是根据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列出来的。
2. 练一练。
(1)C=15.7厘米,d= ( )。 (2)C=78.5米,d=( )。
先估计,再计算。
指出:根据估算的结果,大家很快计算出了答案。看来,计算前先估一估,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地进行计算。
提问: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3. 练习十四第8题(改编)。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学生独立计算,展示、交流算法。(板书:r = C÷π÷2)
提问:应用圆的周长公式只能求圆的周长吗?
学生交流。
指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圆周长公式的应用”。(板书:圆周长公式的应用)
三、巩固提升,在练习中掌握关系
1. 做练习十四第6题。
引入:现在,你们能应用这些公式完成这张表格吗?请大家先估计,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交流计算结果,选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2. 推导并应用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谈话: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和周长三者之间的关系。那在半圆中,这三者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继续探究。
出示条件:刘大爷用51.4米的篱笆围了一个半圆形的鸡圈。
提问:从题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推导半圆的周长公式:C半圆= πr + 2r =(π+2)r。(板书:C半圆= πr + 2r =(π+2)r )
提出问题:鸡圈的半径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法。(板书:r = C半圆÷(π+2) )
追问:半圆周长是半径的几倍?如果π取3.14,那么半圆周长是半径的几倍,是直径的几倍呢?
学生交流。
编题深化。
谈话:同学们,像这样的实际问题做得完吗?但,只要我们明白了这些相关数量之间的关系,那再多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课前老师请大家收集了一些有关圆周长的实际问题。现在,你能结合“圆环”和“90厘米”这两个信息,自己来编一道与圆周长有关的实际问题吗?
学生编题,教师巡视,收集不同类型的习题。
展示作业,学生口答算式。
提问:刚才有同学把90厘米作为圆环的周长,它的大小与这个铁环差不多。还有同学把90厘米作为圆环的直径,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小结:瞧,大大小小的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为我们打开了探索数学知识的大门。
全课总结,在回顾中感受价值
总结收获。
谈话:这节课,我们在认识圆周长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并应用相关公式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交流。
小结: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同学们,走出课堂,让我们继续去观察、去探究、去发现数学的无穷奥秘吧!
完成作业。
完成练习十四第9~10题。
板书设计:
圆周长公式的应用
C =πd → d = C÷π
C =2π → r = C÷π÷2
C半圆= πr + 2r =(π+2)r
↓
r = C半圆÷(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