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圆的认识》
教材分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让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从而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2、会使用圆规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画圆的方法及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圆形图片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源于生活,初步感知 1、观看生活中处处包含圆的视频:
师:同学们,刚才的短片中都包含有一种图形,它是什么图形?
2、欣赏课本中的图形,让学生回答其中包含的圆形。
师: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画圆
1、自己动脑,运用生活中的知识,利用手边的工具尝试画圆,比一比看谁画的好。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画法,全班进行交流。
观看老师给出的生活中画圆的小视频。
2、动手操作,用圆规画圆,尝试总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师:无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规,是画不好圆的。可见要想画出指定大小的圆,圆规是必备的工具。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用圆规画出一个圆,总结画圆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主学习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圆规画圆,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师出示视频:圆的画法,提到了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
2、探究直径、半径的特征。
(1)、给学生半分钟时间在圆上尽可能多的画出半径和直径。
(2)、请同学们用直尺分别量一量半径和直径的长度。
(3)思考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多少条对称轴?请同学们拿出圆形纸片,动手对折,总结结果。
4、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及圆等平面图形,比较圆与其他图形的最大区别?
生:长方形、正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师:出示圆的特征视频,总结和回顾新知。
四、实际应用,深化感知
1、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并用字母O、r、d分别表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填空题:
(1)圆的大小由( )决定,圆的位置是由( )决定。
(2)在同一个圆里,有()条半径,它们的长度( )。
(3)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 )条对称轴。
学生看视频,回答问题。
学生感受圆形带来的美感。
学生动手画圆。
预设:A、以一元钱硬币为模型画圆。
B、以透明胶布的内圈为模型画圆。
C、以茶杯盖为模型画圆。
D、以圆规画圆。
学生喜闻乐见,再次吸引注意力。
学生用圆规画圆,并交流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学生了解了圆心、半径、直径概念之后,让学生用相应的字母在自己刚才画的圆上标注出圆心、半径、直径。
得出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
通过测量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且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的半径的两倍。用字母表示:d=2r或r=1/2d
圆是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它们是平面内的直线图形;而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学生进行课题反馈练习,回答问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导入部分如同吸铁石,可以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本课通过观看视频和图形,让学生通过欣赏圆, 寻找圆进而导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又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感受的圆带来的美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即体现了画圆的多样性,又引出了画指定大小圆的方法。
通过自己实践总结,得出结论,易于理解和接受。
实践大于理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不仅学的生动活泼,而且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对新知加深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程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探究圆的特征。重难点把握恰当,教学总体流畅,但是也存在不足。比如最后缺乏实际应用,所谓学习最终要回归生活,实践于生活。下次改进,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