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体会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掌握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难点: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方法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
1.6的因数有( );8的因数有( )。
2.说说怎样可以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二、学习新课
1.公因数。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9。
(2)哪种纸片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呢?在小组中试一试,拼一拼。
小组进行操作活动。
(3)汇报交流。
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呢?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12÷6=2,18÷6=3,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6的倍数。
12÷4=3,18÷4=4……2,长方形的长不是4的倍数。
(4)讨论: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各自的想法。
指出: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就能铺满。
(5)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的数有哪几个?(1、2、3、6)
(6)揭示概念。
1、2、3和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板书课题:公因数)
(7)12和18的公因数有几个?任何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吗?为什么?
(8)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教师点拨:两个数的公因数必须既是第一个数的因数,又是第二个数的因数。
2.最大公因数。
(1)出示教材第42页例10。
(2)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能试着找一找吗?
小组活动,各自说说自己方法。
提示:先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方法:先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从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因数,这些因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用集合圈表示。
两个数的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
出示集合圈图。
说一说,哪些数是8的因数?哪些数是12的因数?哪几个数是8和12的公因数?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第1题:画图略。 1,2,3,6 6
第2题:15的因数有:1,3,5,15;
20的因数有:1,2,4,5,10,20;
15和20的公因数有:1,5;
最大公因数是5。
2.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七”第1、3题。
第1题:1,2,3,4,6,12 1,2,3,6,7,14,21,42 1,2,3,6 6
16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
第3题:6和27有公因数3;10和35有公因数5;24和42有公因数2和3;30和40有公因数2和5。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作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叫作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教学反思
1.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抽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为学生学习约分打好基础。
2.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学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设置在具体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明确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两根铁丝分别长65米和91米,用若干根相同的绳子分别测量它们,都恰好量完无剩余,这样的一根绳子最多有多长?
分析:因为测量时所用的每根绳子的长度是一样的且恰好量完无剩余,要求这一根绳子的长度,就是求65和91的最大公因数。
解答:因为65=5×13,91=13×7,所以65和91最大公因数是13,所以这样的一根绳子最长是13米。
答:这样的一根绳子最多有13米长。
相关知识阅读
巧学易记
要求最大公因数,就用公因数去除,
直到商为互质数,除数连乘就得出;
如果两数相比较,小是大数的因数,
不必再用短除式,小数就是公因数。
第2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举例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难点: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
谈话:小明今年8岁,老师的年龄是小明的倍数;小青今年6岁,老师的年龄也是小青的倍数。大家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吗?
学生交流,猜老师的岁数。
揭题:大家猜得不错,那么24、48等数与8和6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有关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公倍数。
教学教材第43页例11。
(1)猜一猜。出示边长6厘米、8厘米的两个正方形。如果用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在这两个正方形上,你觉得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
(2)现在请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在事先准备好的这两个正方形上,看看铺的结果会怎样?
(3)操作活动。
学生分组活动,在小组里铺一铺,说一说。
(4)汇报交流。
①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说说你是怎样铺成的?
②为什么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5)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来回答:
①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
(6÷3=2,6÷2=3)
②铺边长8里面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完吗?
(8÷3=2……2,8÷2=4)
③这样的正方形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板书: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
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12、18、24……除以2和3都没有余数。
④6、12、18、24……这些数与2有什么关系?与3呢?
(6、12、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6)小结: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样的长方形纸片就能正好把它铺满。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
(板书课题:公倍数)
(7)2和3的公倍有多少个呢?为什么?
明确: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
(8)8是2和3 公倍数吗?为什么?
明确:尽管8是2的倍数,但8不是3的倍数,所以8不是2和3的公倍数。
2.最小公倍数。
教学教材第44页例12。
(1)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小组活动,交流做法和想法。
(2)汇报交流。
(方法一)依次分别找出6和9的倍数,然后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
(方法二)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方法三)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3)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先找出某个数的倍数,再找出公倍数)
追问:你觉得哪一种方法简捷一些?
(4)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是几呢?
(板书: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是18)
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5)我们可以用画图来表示6的倍数、9的倍数,6和9的公倍数。
出示集合圈并提问:
①你能看出哪些数是6的倍数吗?
②哪些数是9的倍数?
③6和9的公倍数是哪些数?
④图中三个省略号各表示什么?
⑤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44页“练一练”。
第1题:画图略。10,20,30 10
第2题:画图略。12,24 12
2.完成教材第46页“练习七”第9、11题。
第9题:50以内6的倍数有:6,12,18,24,30,36,42,48;50以内8的倍数有:8,16,24,32,40,48;50以内6和8的公倍数:24,48;最小公倍数为24。
第10题:8,16,24,32,40,48,56,64,72,80,…
20,40,60,80,100,… 40
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是30。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作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其中最小的一个,叫作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数学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涵义,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首先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维,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求30,54,16,72这四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分析:求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的最小公倍数,可以用短除法先求其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求这个最小公倍数与第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求这个最小公倍数与第四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此依次做下去,直到最后一个数为止。最后求得的那个最小公倍数,就是所要求的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解答:(1)30与54的最小公倍数为270。
(2)270与16的最小公倍数为2160。
(3)2160与72的最小公倍数为2160
所以30,54,16,72这四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2160。
相关知识阅读
数学小故事
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 ,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远路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看他们,拉拉家常,叙叙旧,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你会帮他选一选吗?
老渔夫的休息日:4、8、12、16、20、24、28;年轻渔夫的休息日:6、12、18、24、30;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其中最早的一天: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