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纸陀螺
主备教师:
毛洪伟
教材简析:
陀螺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游戏,学着用随手可得的材料制作一个纸陀螺转转儿,儿童会非常乐意并有兴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游戏中体验图形和色彩混合的变化效果。低年级阶段,造型活动将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强调体验和游戏性,丰富学生的感受。本课教学以演示法、提问法、讨论法等为主,在游戏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并让学生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陀螺的知识,学习让儿童学习转转儿的制作方法和玩转转儿的方法,寻找色彩和图形混合的变化。能力目标:儿童掌握转转儿的制作方法和玩转转儿的方法,体会转转儿中图案、色彩变幻的乐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儿童动脑想、动手表现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纸陀螺转转儿的制作方法和玩纸陀螺转转儿的方法,理解图案与色彩的混合变化。教学难点:转转儿中间部位的制作方法,如何穿绳。
教学准备
纸陀螺转转儿范作、工字钉、白色卡纸圆片、双面胶、牙签、安全剪刀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认识陀螺,我知道(2分钟)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出示陀螺图片,介绍陀螺历史据有关资料介绍,陀螺的历史悠久,在我国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掘了石制的陀螺,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陀螺是传统的民俗体育技艺娱乐项目,如乡村儿童打陀螺。打陀螺
(?https:?/??/?baike.?/?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393998&ss_c=ssc.citiao.link"
\t
"_blank?)成为春天的一项流行活动。尝试游戏,我会玩(3分钟)同学们一起来玩纸陀螺转转儿玩具,感受色彩与图案的变化。只要这张漂亮的圆纸片转起来,色彩和图案就会发生变化,真有趣!设计意图:用游戏来导入新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研究玩具,我会做(10分钟)1.
出示教师示范作品纸陀螺转转儿:陀螺的的组成——轴心、轴面3.
老师示范:①画圆形——变其它形②用工字钉将圆心戳出大小合适的小洞。③将小棍(轴心)裹上双面胶后戳入圆心,纸片与小棍结合得要紧密一些。学生独立完成陀螺转转儿的制作。安全提示:同学们制作玩具时还要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使用工字钉等工具时不能打闹,要保管好这些工具。轴心可以是废铅笔、牙签、废水笔芯、旧筷子等常见的生活材料,平时要注意搜集。2.
提问:怎样做陀螺转转儿才能让它转得平稳、转得快、转得时间长呢?轴心的长短,圆心的正确位置。设计意图:通过示范讲解,指导学生制作纸陀螺转转儿,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在对材料的选择中,发现废旧材料的再利用价值,培养变废为宝的意识。四、感悟色彩,它会变(15分钟)色彩与色彩都是好朋友,当你把手中的转转儿转起来的时候,它们就融合在了一起,变成了新的颜色,而且会变得五彩缤纷,非常好看。看老师玩彩色转转儿,体会图案与色彩的变化。用蓝色和黄色装饰的转转儿,转起来会变成绿色。点点花纹装饰的转转儿,转起来会变成线条。老师示范装饰陀螺转转儿,观察色彩、及搭配的变化。装饰点:大小装饰线:
曲直装饰形(面)用彩纸剪贴图案转起来也会有很大的变化,你发现了吗?教师的示范作品可以多一些,给学生发现不同色彩与图案混合变化秘密的机会。色彩与图案都是好朋友,当你把手中的转转儿转起来的时候,它们就会融合在了一起,色彩和图案都会发生变化。小朋友们,你打算怎样装饰你的转转儿?学生开始尝试装饰陀螺转转儿,注意色彩搭配与图案变化。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是凸显学科特点的地方。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变化装饰方法,学生发现和感受不同装饰方法和不同色彩搭配后产生的不同变化的美,用各种色彩与图案装饰自己的转转儿。五、快乐游戏,多发现(6分钟)1.
学生玩转转儿陀螺。2.
找到问题:转得稳吗?时间长吗?3.
解决问题:圆心是否找准?小棍与纸片结合紧密吗?小棍长短是否适合。4.
转转儿上的图案和色彩有变化吗?和你的想象一样吗?同学之间可以换着玩,互相切磋一下,也可以发现各种不同色彩、图案混合后的效果。设计意图:教师多留些玩陀螺转转儿的时间,在玩的过程中发现色彩与图案混合的秘密,让学生体会转转儿中图案、色彩变幻的乐趣。也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六、展示作品,学评价(3分钟)1.
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自己做的转转儿,你是用什么颜色、什么花纹装饰的,同学们猜猜,会变成什么颜色?花纹会有什么变化呢?2.
看这位同学手上转起来的转转儿是什么颜色?猜猜看?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制作方法,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游戏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展示、评价中自己探索,使学生学会评价。七、结束游戏,谈收获(2分钟)1、结束游戏,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收获。2、拓展眼界,欣赏其它转转儿的做法和玩法,激发学习兴趣。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帮助学生能在游戏后及时总结自己的收获,而非仅仅只是游戏。另一方面通过欣赏其它转转儿,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资料:陀螺的起源,因年代久远,较无详细可进一步参酌的资料记载。陀螺最早出现在后魏时期的史籍,当时称为独乐。在一般的书籍或网路资料查询当中可得知,在宋朝时就有一种类似陀螺游戏的小玩艺儿,名字叫做千千,类似今日的手捻陀螺造型,它是象牙所作成,以一个直径约4寸的圆盘,中央插上一支铁针为轴心,是古代宫女为打发时间所玩的一种贵族游戏
(?https:?/??/?baike.?/?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59589802&ss_c=ssc.citiao.link"
\t
"_blank?),其玩法是将一个长约3公分的针状物体,放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捻使其旋转,等到快停时再用衣袖拂动它,让它继续旋转最后,比比看谁的千千转得最久,谁就是获胜者。至于陀螺这个名词,直至明朝才正式出现,当时刘侗
(?https:?/??/?baike.?/?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29283281&ss_c=ssc.citiao.link"
\t
"_blank?)、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
(?https:?/??/?baike.?/?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7766961&ss_c=ssc.citiao.link"
\t
"_blank?)》一书中,就提到一首民谣:杨柳
(?https:?/??/?baike.?/?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27768&ss_c=ssc.citiao.link"
\t
"_blank?)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
(?https:?/??/?baike.?/?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399131&ss_c=ssc.citiao.link"
\t
"_blank?)……由此可见,在明朝时期,陀螺这个名词已正式出现于词语上,陀螺成为中国民间儿童们大众化的玩具,且从文句中也可发现,民俗童玩的玩法是具季节性的,打陀螺
(?https:?/??/?baike.?/?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393998&ss_c=ssc.citiao.link"
\t
"_blank?)成为春天的一项流行活动。在十堰市马进村深山岩屋寺中发现一个高达2.16米、直径达1.33米的古代石制“陀螺”。据测算,这个石“陀螺”重量超过5吨,十分罕见。陀螺,亦叫陀罗。据有关资料介绍,陀螺的历史悠久,在我国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掘了石制的陀螺,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陀螺是传统的民俗体育技艺娱乐项目,如乡村儿童打陀螺。房县民俗中,陀螺也叫得乐、转转,得乐谐音表示“得到快乐”;转转谐音“赚”(吉祥发财)。
修改补充
板书设计:纸陀螺轴心
轴面点
线
形
色
教学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