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导入新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培养热爱中华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走进作者
知识储备
创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知识储备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七言绝句,一般一、二、四句末字押韵。这首诗押“i”韵。
línɡ
初读感知
如果将题目改为《遥寄王昌龄》,对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何差别?
闻,听说。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是作者的朋友。
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诗歌标题
距离
事件
人物
情感
解说标题
初读感知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诗题交代了事件背景、人物对象及写作目的。
柳絮。
即布谷鸟,又“杜鹃”。
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译文:柳絮已经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
初读感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初读感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诗人选取这两个意象,一是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借子规来关怀友人。
“尽”既点明暮春时节,又含有飘零之感。
“啼”写杜鹃的叫声,带有悲凉之意。这两个字从视觉和听觉角度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
首句写景,点时令,显飘零之感。
·
·
次句叙事,表同情,知迁谪之意。
“过五溪”写出迁谪之地的荒远,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品读赏析
默写常考
真实、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感情。
两句抒情,表牵挂,感情深意长。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由前两句的写景言事转为抒情寄慨,紧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是能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借月亮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遥寄给友人,抒发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品读赏析
品读诗歌,说说本诗是如何体现“愁心”二字的。
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体现“愁心”,因为杨花是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寓意“漂泊无定”;“子规”叫声凄厉,似有“不如归去”之声,营造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
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体现“愁心”,因为“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显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品读赏析
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忧愁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
品读赏析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合作探究
愁心
2.
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将“愁心与明月”?有什么好处?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带去诗人的关心和牵挂。
作者在这里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古诗词中经常借月表达情感,这样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合作探究
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呢?
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月光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关,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合作探究
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
杨花
(漂泊不定)
子规
(暗含悲痛)
左迁
(贬谪之远)
愁心托明月
(牵挂思念)
写景
叙事
抒情
结构梳理
课堂小结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主旨归纳
课堂小结
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拓展延伸
【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其二)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拓展延伸
【析场景】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乙诗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以飒飒青枫和凄凄秋雨营造了一种迷蒙凄凉的氛围,映衬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
拓展延伸
【赏写法】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拓展延伸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培养热爱中华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经典诗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知识储备
1.走进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2.创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初读感知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一般一、二、四句末字押韵。这首诗押“i”韵。
2.如果将题目改为《遥寄王昌龄》,对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何差别?
闻,听说。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是作者的朋友。
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3.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柳絮已经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四、精读品析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点时令,显飘零之感;次句叙事,表同情,知迁谪之意。
“尽”既点明暮春时节,又含有飘零之感。
“啼”写杜鹃的叫声,带有悲凉之意。这两个字从视觉和听觉角度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
“过五溪”写出迁谪之地的荒远,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诗人选取这两个意象,一是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借子规来关怀友人。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由前两句的写景言事转为抒情寄慨,紧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是能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借月亮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遥寄给友人,抒发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3.品读诗歌,说说本诗是如何体现“愁心”二字的。
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体现“愁心”,因为杨花是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寓意“漂泊无定”;“子规”叫声凄厉,似有“不如归去”之声,营造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
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体现“愁心”,因为“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显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4.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忧愁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
五、合作探究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2.
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将“愁心与明月”?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带去诗人的关心和牵挂。
古诗词中经常借月表达情感,这样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月光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关,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六、课堂小结
1.结构梳理
2.主题归纳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七、拓展延伸
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其二)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析场景】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乙诗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以飒飒青枫和凄凄秋雨营造了一种迷蒙凄凉的氛围,映衬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
【赏写法】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