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课时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课时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6 16:0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们将收集到的下列图片构成一组,这组图片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属于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民以食为天,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学会了原始农耕,距今约7000年前,活动在长江流域一带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最有可能栽种的粮食作物是
A.小麦 B.粟 C.水稻 D.玉米
3.文物是发现历史、证实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文物中,能体现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A.鱼纹彩陶盆
B.骨耜
C.铁铲
D.筒车
4.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
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③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④城市出现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5.促使远古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 )
A.适应了自然环境 B.习惯了群居生活
C.学会了建造房屋 D.掌握了原始农耕技能
6.10000多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先民们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但同时期的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粮食种植、家畜饲养、房屋样式等方面有许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 B.民族性格和宗教不同
C.地理自然环境的不同 D.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
7.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模拟某古人类生活场景,多媒体展示的背景画面是干栏式房屋。该古人类可能是( )
A.半坡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8.若要实地考察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遗址,应到( )。
A.云南省元谋人遗址 B.陕西省半坡遗址
C.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D.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9.我国最早栽培粟的起源地是(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黑龙江流域
10.古代象牙雕刻是珍贵的艺术品,为保护动物,2017年12月31日,中国全面禁止象牙贸易。中国最早的这类雕刻艺术品起源于
A.半坡原始居民 B.北京原始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1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
①小麦 ②粟 ③水稻 ④玉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假如你生活在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下列关于你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吃香喷喷的稻谷
B.农忙时使用骨耜
C.会制作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D.生活用具为各种各样的彩陶
13.农业出现后,人们开始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片中的图片1和图片2,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水稻的出现与种植是图1居民定居的根本原因
B.图1房屋主要位于长江流域,图2房屋主要位于黄河流域
C.粟的出现与种植是图2居民定居的根本原因
D.图1与图2居民房屋样式的不同是自然环境差异选择的结果
14.下列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不同之处描述正确的是( )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都能饲养家畜
C.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D.种植粟和蔬菜
15.某同学做了下图所示学习卡片,空白处应填写的标题是
A.大汶口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6.在长江流域的某原始遗址,发现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稻谷和稻壳。据此推断,这与哪一原始居民有关( )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C.元谋人 D.北京人
17.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中,作为研究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可靠史料是( )
A.女娲造人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
B.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与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骨耦和房屋材料
C.云南元谋县出土的两颗门齿化石和粗糙石器
D.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
18.文物、遗址、遗迹是研究古人类活动的重要证据。下列资料可用于研究
A.北京人的群居生活 B.河姆渡人的农业
C.半坡人的生产生活 D.炎黄部落的农业
19.新石器时期,潮汕先民就能够烧制出精美的细泥薄胎黑陶。其生产力水平与下列哪组远古人类相近似
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20.下列各图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最有可能是
A. B.
C. D.
二、综合题
21.解读邮票,探究其蕴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使命;走进古遗址,感悟历史空间的恒远和生命传承的意义。观察下面两组邮票和古遗址图片,回答问题。
(邮票)
(古遗址)
(1)将四枚邮票和对应的文化遗址进行正确的搭配(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邮票序号)。
E河姆渡遗址_____;F半坡遗址______。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过着定居生活。促使他们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氏族公社的形成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学会建造房屋
(3)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属于哪一大河流域?分别种植什么主要农作物?
22.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和图二中的生产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哪一个是打制石器?这一巨大变化可以说明什么?
(2)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图三、图四中的农作物哪一个可能出土于半坡氏族遗址?这四副图片共同说明了什么?
23.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先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识图,回答下列问题。
(工具说进步)

(1)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食物话变迁)

(3)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有哪些?请分别举出一例。
(器物显繁荣)

(4)图五、图六属于史料类别的哪一类史料?这两幅图片说明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哪方面的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二: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客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内有灶炕,多用木头作柱子。
(1)材料一中的“建筑”被称作什么?
(2)材料二中的半坡人烧制的陶器最具特色的是什么?居住的房屋样式是什么?
(3)材料一、材料二中的远古人类分别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
(4)远古人类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举两例即可)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南方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材料二是郭沫若对北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这一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3)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南北方两大原始农耕代表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还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有两种原始居民分别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他们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禽和家畜,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材料二 黄河流域一带居住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带有伸出室外的斜坡或台阶的窄长门斗,室内中央均设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
材料三 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住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住着哪两种原始居民?
(2)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请问水稻和粟分别是由哪一种原始居民种植的?
(3)从材料二看,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为什么要这样建造?
(4)从材料三看,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为什么要这样建造?
(5)材料三原始住房的建筑特点,对现代人的住房建筑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10CCBAD CDCAD 11--20CDDDC ABCDA
21.(1)河姆渡遗址:A、B、D;半坡遗址:C。
(2)C。
(3)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水稻;粟。
22.(1)图一。说明生产工具的巨大进步。
(2)图四的农作物。我国原始农耕文明的兴起。
23.(1)图一是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是打制。图二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是磨制。
(2)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水稻:河姆渡人;粟:半坡原始居民。
(4)实物史料。陶器制作。
24.(1)干栏式建筑。
(2)彩陶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3)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4)稻、粟、黍(任意两例)
25.(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制作陶器和玉器;简单的乐器和骨哨;运用雕刻技术,懂得使用天然漆等。(写出一例)
(2)半坡原始居民。粟。
(3)相同之处:都会建造房屋,种植农作物,制作陶器等。不同之处:河姆渡人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26.(1)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2)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3)半地穴式房屋。北方寒冷干燥少雨,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
(4)干栏式房屋。南方气候湿润多雨,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防潮
(5)对后世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都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