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6 13:0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
安排 第 课时 备课时间 2021年 7 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5.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交流展示:
(一)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沧海( ) 碣石( ) 澹澹( ) 竦峙( ) 灿烂( )
绿水( ) 归雁( ) 萧瑟( ) 枯藤( ) 澹澹( )
(二)写出下列诗句中加横线字的正确意思。
1、竦峙:( ) 2、澹澹:( )
3、幸甚至哉 :( )
(三)文学常识填空。
①《观沧海》的作者是 ,字 , 末年 、 、 。
②《次北固山下》节选自《 》,“次”是 的意思。作者 是 _____代诗人。
三、质疑互辩:
预设问题:
(1)《钱塘湖春行》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2)“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诗歌的悲凉气氛不相符?
精讲点拨:
A.《观沧海》 曹操
(一)学生自由朗读,问题导学。
[问题]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二)合作交流,讨论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三)品读赏析(学生谈诗歌基调)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次北固山下》 王 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二)课文朗读,感知内容
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品读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D、《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朗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三)体验反思: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品读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五)学生配乐朗读
五、拓展延伸:
天平山中 明 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花送到家。
六、课堂小结:
1、请你归纳诗歌主题,并尝试结合背景谈一谈你的认识。
2、一起积累更多的小诗。
七、达标检测:
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唐朝 七言绝句 深切同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