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矩形》说课稿.doc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矩形》说课稿.doc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5-15 19:05:28

文档简介

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9.4矩形、正方形》(第一课时)说课稿
济宁市第十三中学 刘书盈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四节《矩形、正方形》第一课时。下面,我就背景分析、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矩形是学生学习了菱形之后的又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不仅是三角形、四边形知识的延伸,更为探索正方形的相关知识,以及八年级对矩形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而展开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探究与应用。
为突出重点,首先我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来设计问题,其次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经历矩形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形成过程。
由于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强,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矩形判定方法的探索和应用。
我将运用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矩形的定义出发,找到判定方法成立的依据,逐渐突破难点。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学过有关长方形的简单知识,现在又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初步了解了探究特殊四边形相关知识的一般方法步骤。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猜想、归纳和推理能力。
但由于他们的说理能力较差,探究易具有盲目性,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问题设置的针对性与层次性。
二、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背景分析,结合新课标理念,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培养:经历观察、探究、实验、猜想、说理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解决问题: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来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在探究、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选择: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采用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法。为学生搭建一个“好玩”的平台。
2.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载体,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互助。给学生引一条“好玩”的路。
课前准备:
教具、学具:①能随意改变角度的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②橡皮筋、皮尺。③学案。
四、设计理念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经说过:“数学好玩”。学生如果对数学产生兴趣,他就会酷爱数学的学习,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形成“爱学——乐学——会学——学会”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欣赏对比——品数学之美 (二)操作探究——探数学之妙
(三)巩固应用——用数学之趣 (四)反思提升——悟数学之法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对比——品数学之美
美国数学家福沃特斯说过:数学的美丽,使研究数学成为一种乐趣。所以这一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一组生活中熟悉的矩形图片,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体会矩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借机提出问题:(1)图中有你熟悉的四边形吗?(2)它与平行四边形相比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平行四边形与矩形之间的联系,我会通过教具演示由平行四边形转变为矩形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尝试说出矩形的定义。在师生共同补充完善后,强调矩形定义中的两个必备条件:(1)有一个角是直角(2)是平行四边形,以此来强化对矩形定义的认识。
(二)操作探究——探数学之妙(探索矩形性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这一环节为让学生主动探究出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玩"中学,体验数学的好玩,我设计了以下的探究活动:
【探究一:(借助学具)拉动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1)当∠ABC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其他三个角是什么角?
(2)随着∠ABC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是怎样变化的?当∠ABC是直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由平行四边形转变为矩形的过程中,角、对角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活动要求:(1)四人一小组,利用学具,通过猜一猜、量一量、算一算、探究、验证矩形在角、对角线方面的特殊性质。(2)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展示本组得出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可能会通过观察、测量、分析等方法初步得出矩形的相关性质。我会深入学生之中观察,收集不同的探究方法,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言。我预测,学生在验证矩形对角线性质时,可能会借助三角形全等或勾股定理进行说理,我会请不同学生表述自己的不同思路,并给予积极评价。学生也可能会借助测量来验证,这会导致由于测量不准确,而影响正确结论的得出。此时我会借助几何画板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图形间的奇妙变化,体会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及探索的乐趣与奥妙,从而获得矩形相对于平行四边形特有的性质。
这一过程既是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也是在玩中学的过程,较好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为了让学生验证矩形的对称性,我设计了探究活动二。
【探究二:借助手中的学案纸通过折叠,判断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课件)
学生通过折叠矩形纸片,较为容易得出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有两条对称轴的结论。
在上述两个探究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在“玩”的时空里认真观察,积极探索,自主探索出矩形的各种性质。
为了使学生对矩形的性质有更完整、清晰地认识,我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这四个方面对矩形的性质加以归纳总结。
(三)巩固应用——用数学之趣
世界上好玩的事物,很多要有了感受体验才能食髓知味,数学的学习更是如此。为了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感受,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把这一环节设计为“找朋友”、 “显身手”、“活运用”三个板块:
(1)找朋友
设计这个题目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比平行四边形、菱形的性质,加深对矩形性质的理解和记忆。我将采取让学生抢答的方式,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2)显身手
这道题目选自课本例题,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再选一名学生投影展示讲解。学生可能在表述过程中语言不够准确,步骤不够规范,我会适时引导学生梳理思路,规范步骤。这样处理既锻炼了学生的说理能力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
(3)活运用
数学之美在于它的应用之美。通过设计以投圈游戏为背景的题目,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游戏中也蕴含着数学道理,体会到数学是如此好玩!这道题目既是矩形性质的应用,经过变式又能得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样一个重要结论。
操作探究——探数学之妙(探索矩形判定)
至此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矩形的性质,并初步体会到了运用知识的成功感受,我会借机抛出问题:怎样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是矩形呢?由于刚学完矩形的定义,学生会自然想到借助定义来判定。为了进一步探索矩形的判定方法,我设计了探究活动三:
【探究三:借助矩形的定义想一想
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吗?为什么?
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吗 为什么?】(课件)
对于这两个问题作出判断比较容易,但要回答“为什么?”就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为此,我会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先画出图形,再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同时,我会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之中,倾听学生的表述过程,并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借助矩形的定义来合理说明,从而突破难点。
这一环节经过交流合作,辨析推理,使学生的自觉说理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既强化了本节重点,又克服了难点,学生也在探究的峰回路转中,体会到数学思维的美妙与收获的喜悦。
巩固应用——用数学之趣
“如果一个人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他就会喜欢数学”。本着这一想法,我设计了下面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能用多种方法判定矩形。
【用你准备好的皮尺检查我们的课桌是不是矩形,你怎样检查?】
学生可能会通过测量两条对角线是否相等,或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方法来判断是否是矩形,但有可能忽略“平行四边形”这个前提条件,此时我会引导学生再次回顾矩形的判定方法,强调这个易错点,强化对判定方法的理解。
这一环节既巩固了矩形的判定方法,又让学生感觉到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四)反思提升——悟数学之法
勤于反思、善于总结,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我会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一个定义、两个特性、三个判定;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法,转化思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
并借机鼓励学生:只要在学习的道路上勇于探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养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就一定能品尝到成功的乐趣。目的在于教给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
根据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一组由易到难不同梯度的当堂达标题目,以检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矩形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感受挑战数学带给自己的成功喜悦,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在学案上,然后教师公布答案,学生互评。让学生在不断评价自己、评价他人的互动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此时,课堂已渐近尾声,我设置了以下的分层作业:
作业:必做题:习题9.7 第1题、第2题
选做题:《同步学习》53页第7题
六、板书设计
本着实用,简洁美观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9.4矩 形 、正方形(1)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判定
矩形的性质
七、时间安排
(1)品数学之美 约4分钟 (2)探数学之妙 约16分钟
(3)用数学之趣 约15分钟 (4)悟数学之法 约10分钟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把握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B
D
A
C
B
A
D
C
A
D
C
B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9.4矩形、正方形》(第一课时)说课稿
济宁市第十三中学 刘书盈
2012年4月
山东省初中数学优质课比赛(共37张PPT)
单 位:济宁市第十三中学
授课人:刘书盈
背景分析
目标分析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设计理念
矩形是学生学习了菱形之后的又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不仅是三角形、四边形知识的延伸,更为探索正方形的相关知识,以及八年级对矩形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1、教材分析
背景分析
目标分析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设计理念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探究与应用。
目标分析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设计理念
背景分析
难点:矩形判定方法的探究与应用。。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学过长方形的简单知识,现在又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初步了解了探究特殊四边形相关知识的一般方法步骤。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猜想、归纳和推理能力。
但由于他们的说理能力较差,探究易具有盲目性,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问题设置的针对性与层次性。
目标分析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设计理念
背景分析
知识目标: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培养:经历观察、猜想、探究、实验、说理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解决问题: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来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在探究、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好玩”。
教学目标
背景分析
目标分析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设计理念
教法: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法。为学生搭建一个“好玩”的平台。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给学生指一条“好玩”的路。
课前准备:
教具、学具:①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②橡皮筋、皮尺。③学案。
教法与学法
背景分析
目标分析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设计理念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经说过:“数学好玩”。学生如果对数学产生兴趣,他就会热爱数学的学习,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形成“爱学——乐学——会学——学会”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欣赏对比——品数学之美
(二)操作探究——探数学之妙
(三)巩固应用——用数学之趣
(四)归纳提升——悟数学之法
设计理念
背景分析
目标分析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设计理念
背景分析
目标分析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 ABCD中,若∠A=90°,则 ABCD为矩形)
矩形定义:
平行四边形
矩形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背景分析
目标分析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




拉动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探究一:
(1)当∠ABC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其他三个角是什么角?
(2)随着∠ABC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是怎样变化的?当∠ABC是直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活动要求:
(1)四人一小组,利用学具通过猜一猜、量一量、算一算、探究验证矩形在角、对角线方面的特殊性质。
(2)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展示本组得出的结论。
拉动平行四边形活动框
架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
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探究一:
(1)当∠ABC是直角时,
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其
他三个角是什么角?
(2)随着∠ABC的变化,两条
对角线的长度是怎样变化的?
当∠ABC是直角时,两条对
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一共有2条对称轴。
借助手中的学案纸通过折叠,判断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A
B
C
D
O
探究二:
矩形性质 边 角 对角线 对称性
四个角都
是直角
对边平行
且相等
相等且
互相平分
是轴对称
图形
矩形的性质
A
B
C
D
O
背景分析
目标分析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




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A.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C.对角线互相平分
B.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F.四个角都是直角
G.四条边都相等
D.对角线相等
E.对角线互相垂直
在下列条件中分别找出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所具有的性质。
找朋友
例1.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
交于点O,AB=6cm, AO =5cm,求:BD与AD的长.
A
B
D
C
O
6
5
解:
∵四边形ABCD是矩形
∴BD=AC=2AO=10cm
∠BAD=90°
在R t△BAD中,
显身手
四个学生正在做投圈游戏,他们分别站在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处,目标物放在对角线的交点处,这样的队形对每个人公平吗 为什么?
O
A
B
C
D
王宏
张兰
李宁
赵芬
活运用
O
A
B
C
D
王宏
张兰
赵芬
若张兰、赵芬与王宏三人做投圈游戏,他们站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目标放在斜边的中点处,你认为这样公平吗?
结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活运用
探究三:借助矩形的定义想一想
1.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吗 为什么?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吗?为什么?
要求: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组长汇总.看看哪个小组思路广、想得快.
A
B
D
C
O
矩形判定方法:
1.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 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的判定
若要检查我们的课桌面是不是矩形,如果有一根皮尺,你有几种方法检验?
背景分析
目标分析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




本节课
1、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你掌握了哪些方法?
(一个定义, 两个特性,三个判定方法)
(类比、转化、数形结合)

勇于探索

品尝成功

灵活应用

反思总结
数学好玩!
课堂检测
【挑战第2关】已知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6,∠AOB= 60°,则AB的长为 .
A
B
O
D
C
【冲击第1关】矩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A. 对角线相等 B. 对边相等
C. 对角相等 D. 对角线互相平分
A
3
答:四边形ABCD是矩形. 因为△AOB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 OA=OB. 因为 ABCD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所以AC=2AO,BD=2BO. 即AC=BD.因此 ABCD是矩形.
【勇闯第3关】 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是等边三角形,四边形ABCD是矩形吗?为什么?
<作业>
必做题
习题9.7 第1题 第2题
选做题
《同步学习》能力提升第7题.
矩形、正方形(1)
矩形的定义 判定方法
矩形的性质 应用
(1)品数学之美 约4分钟
(2)探数学之妙 约16分钟
(3)用数学之趣 约15分钟
(4)悟数学之法 约10分钟
板书设计

时间安排

二○一二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