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猫的故事》教案(2份)+学案+说课稿(北师大语文七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猫的故事》教案(2份)+学案+说课稿(北师大语文七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5 19:14:37

文档简介

《猫的故事》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猫的故事》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只猫冒着生命危险哺育自己的子女,赞颂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人的生命虽然珍贵,但要让它发挥出价值,才有意义,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作者最后的忏悔,深化了主题,促使人们反省和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说学习目标
这篇文章语言文白相间,难以理解,因而积累词语是必要的,再者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就要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因而我将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
1、积累“万籁俱寂、如诟如詈、左道旁门、殚智竭力、姑妄从之、无以复加”等词语。
2、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3、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并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4、培养学生默读及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突破重难点,就需要师生合作与研讨,所以我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确立为:
1、师生、生生合作,讨论研读课文重点语段。
2、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3、播放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人性的冷酷与善良,从而培养对生物的保护意识。
这篇文章除了赞颂伟大的母爱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因此我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定为:
1、共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反省和思考。
2、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3、感悟猫身上折射出来的伟大的母爱和可贵的精神品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说重难点
文章的深刻主题主要是通过作者幽默的语言和最后一段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凸显出来的,所以本节课要重点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并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体悟文章语言,进而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这一难点。重难点的突破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朗读、赏析、讨论、感悟”的形式,在学生个人默读、赏析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式学习,最后学生再重点研读相关词段,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升华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
四、说教法及教具
要体现新课改精神,就要注重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引导、合作讨论、探究交流法”让生生、师生之间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发现、构建课堂模式。教具注重了资源的整合,将图片、文本及视频整合与一体,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猜谜激趣,引出猫,然后请学生谈自己和猫的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二)整体感知,体会感情
《猫的故事》,表现的是对于动物生命的珍视。如果我们的分析仅仅到此,还不足以完成课堂教学的真正任务。因为这样只是说出了许多类似的文章的共同性,没有涉及梁实秋这篇文章的特殊创意。所以要想真正分析出深度来,最好还是从分析描写作者的心理的关键词入手,体会作者的真正意图。
(三)自主学习: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教师课件出示问题:
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细节?为什么?
学生自主完成后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各组推荐一位同学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厨师惩治猫的这一细节主要从语言和写法上去分析。
(四)合作探究:21世纪教育网
学生重点研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学习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适时引导完成:21世纪教育网
1、文章结尾说,猫在秘密被发现后把四只小猫叼走,“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如果你是“我”,此时会有怎样的心情?试把着给猫妈妈写几句话。
2、作者通过讲猫的故事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21世纪教育网
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在凸显文章主题上的重要作用,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
(五)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要关爱生命,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不能虐待生命,认识到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要尊重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命,理解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的道理,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
(六)感受母爱
教师播放视频资料《动物的母爱》,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体味母爱的伟大,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感情。第9课《猫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动物”母爱的赞美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之情。21世纪教育网
(二)通过分析关键词,把握关键情节,提高对叙事性作品的复述能力。
(三)品味文章运用大量的文言色彩浓重的词汇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一)对“动物”母爱的赞美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之情。
(二)对叙事性作品的复述能力。
教学难点:
文言色彩浓重的词汇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媒体准备:
投影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预习要求:
(一)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二)朗读全文,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三)在自己感悟较深的地方,写上评注。
(四)“阅读练习·探究”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生命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它只有一次,是不可重复的。不管是人的生命,还是动物的生命,都是一样。热爱生命,关注生命,歌颂生命,珍视生命,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反思自己行为而发出的真诚呼唤。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著名现代散文家、学者梁实秋写的《猫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祖籍河北沙河,寄籍浙江杭县,后落籍北京。1915年秋,入清华学校,开始清华八年的学习生活。1923年赴美,插入科罗拉多大学英文系四年级,1924年秋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主修欧美文学。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1949年6月,抵达台湾,长期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学。
梁实秋从1927年开始以“秋郎”的笔名在上海《时事新报·青光》副刊写作杂感小品,直至1987年病逝绝笔,前后六十年,出版有散文集《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雅舍散文》等20余种。他的散文以理节情,化俗为雅,趣味醇正,蕴涵淡远,熔性情、经验、学识于一炉,集雅人、达士、学者散文为一体,卓然独立,成为继周作人之后闲适派散文大家。
(三)检测预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饽饽(bō·bo) 值更(gēng) 梆(bāng)子 万籁(lài)俱寂
嗥(háo) 如诟( gòu)如詈(lì) 跳踉(liáng) 窗棂(líng)
鼐(nài) 殚(dān)智竭力 赫 (hè) 然 缓颊(jiá)
膺 (yīng) 惩 猱 (náo) 升 夤 (yín) 夜
2. 词语解释。
【如怨如诉】形容乐器声、风声等好象在埋怨或诉说。课文中用来形容猫的叫声。
【一之已甚岂可再乎】(错误、干扰等)有一次就已经很过分了,怎么还可以有第二次呢?
【凌乱不堪】凌乱,不整齐,没有秩序;不堪,用在消极意义的词后面,表示程度深。21世纪教育网
【贯通】(学术、思想等方面)全部透彻地了解。
【势必】副词,根据形势推测必然会怎样。
【奄(yǎn)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引申为事物即将消亡或毁灭。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息,呼吸时进出的气息。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开释】释放(被拘禁的人)。
【高枕而眠】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无忧无虑地睡大觉。形容麻痹大意,盲目乐观。也比喻思想上解除武装,放松警惕。也作“高枕无忧”。
【光临寒舍】谦敬之辞,用于称他人到自己家里时。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寒舍,谦辞,称自己的住所。
(四)学生交流评注,教师作出评价和示范。
(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对学生的所写的评价要求不能过高。)
教师示范:
(1)故事的结局是“一夜功夫”瘦猫把四只小猫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破窗入户是母爱力量的驱使,“叼离书房”同样是母爱力量的推动。母爱的天性使这只瘦猫表现出一种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精神。21世纪教育网
(2)瘦猫给“出生不久”、“眼睛还没有睁开”的四只小猫喂奶,使作者联想到“妇人生产”,视之为“喜事临门”,顿时“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进而对这只瘦猫予以了由衷而高度的赞颂——“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赞颂中点明了题旨。作品这种由“抑”到“扬”的情感描写。
(五) 阅读全篇,整体感知,集中注意力,在3分钟内默读完全文,然后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看谁遗漏的关键情节最少,保留的重要词语最多。
(复述能力的培养是七年级四大能力培养目标之一。它的形成在于平常学习过程中的点滴积累,反复实践。默读形式是完成此能力的保证。此项活动的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原文复述的能力,为了使复述变得小型多样,机动灵活,教师在教学过程可指导学生选取片段,或有重点的复述。如教师可要求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有条理的复述。这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也突出了说的训练,促进学生把消极的词汇变成自己的积极词汇。)21世纪教育网
学生复述,明确:(投影或板书。复述时应找出“我”对猫的感情变化过程的语句和词语。)
“我”对猫的态度和情感变化过程:
——起初,感到“搅得一家不安”;(厌恶)
——接着“有些不耐烦”;
——终于“按捺不住”;(憎恨)21世纪教育网
——再接着“看到被吊的奄奄一息的猫”并“为她缓颊” 、“稍予膺惩”;(同情)21世纪教育网
——过后“准备高枕而眠”,打了一个冷战”并“决心用重典”;(痛恨)
——最后发现了四只小猫瞬时“一腔怒火消去”以至发出赞美之情“天地之大德曰生”。(赞扬)
——为猫的离去而忏悔。
关键情节:“看到被吊的奄奄一息的猫”并“为她缓颊”、“稍予膺惩”;(同情)
——为猫的离去而忏悔。
作者对猫的态度变化,以及对猫的伟大母爱的赞扬,表现了作者对于动物生命珍视。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三、四、五自然段。
2. 完成练习二第2小题。
第二课时
(一)细读最后两段[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 文章后面的变化使读者触动。触动读者的是猫的母性还是“我”对此事的态度、感叹?请具体谈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
在第一层面上,读者和文中的“我”一样,是被猫的母性所触动的。
在第二层面上,“我”对此事的感悟是既深刻又动人的,这应当是更重要的触动读者之处。“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也就是说,人世间的大功德、大恩大德就是对创造生命的敬重,对生命的珍惜、爱护、尊重,而且应该普及到一切有生命的人和动物、植物的身上。
最后,对不顾一切危险的伟大的母爱给予了礼赞。而母爱最感人、最重要、最实质的就是对弱小生命的保护,不顾一切的无私的守护。这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在母爱!所以,“我”被触动了,我们读者也被触动了;而无论“我”和读者,这个触动都不仅仅在猫的母性,还应在那个关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2. 以前后桌5~6人为一组,交流所写的结尾。与原文比较,说说哪一种写法更好。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明确:
对于全文来说,原文结尾其价值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增加了文章的思想深度。人对于动物的侵害,已经成习惯,即使觉悟了以后,往往永远无法弥补已然的过失;第二,全文的风格是幽默的、轻松的,但是到了最后,却不幽默了,不轻松了,而是来一笔沉重的忏悔。
从文章的情绪来看,这里是一笔抒情,和前面的幽默形成一种对比。有了这一笔,文章的情绪显得更加深邃,结构显得更加丰富。对于生命的珍惜是无声的,情感的伤害是隐性的,有了错误是不可弥补的。缺乏文明修养的人对这样的事情可能是没有感觉的,只有高度文明、感觉十分细腻的人,对于生活真谛才有这样精致的体验。
(二)细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
以课文第三自然段为例进行说明。
(学情预测:学生对各类文章都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像本文这样的文章,则需要他们进一步去感知和品味,去读出其中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本文在接近口语的白话中使用了大量的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师示范:看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
(1)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按:指猫被吊着),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原来的铁丝上系一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啦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的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
划线的词语都是很庄重的书面、文言词语,并具有司法意味,把这些词语用在一只猫的身上显得不伦不类。但是,一方面,通过这些词语可以显示出厨师在惩罚猫的过程中的姿态和神情。另一方面,这些词语在适用对象上,语义上出现了错位。使其用语上构成诙谐有趣(大词小用),以此充分显示了作者对于厨师所表现出来的姿态和神情的调侃。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猫逃跑时的狼狈像,同时也写出了猫逃跑的速度之快。新婚夫妇度蜜月与猫为了逃命而仓皇奔跑,本是完全矛盾的两者,意境完全不同。但作者却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以此更显示了文章语言的幽默与诙谐。就为了猫给人带来一点不便,号称文明人的知识分子居然容忍这样的事在眼前发生。从这一点来说,可以说是对人类的一种批判,然而又不是一般的严厉的批判,而是一种快乐的批判,是在会心而笑的过程完成的批判。这是幽默的特殊功能:即使是对你的批判,也能让你笑着、舒舒服服地接受。这样的幽默是一种文明的熏陶。
一般都可用适当的口语去代替,但这种洗炼和谐趣的表达效果就消失了。比如,改为“厨师对于捉到的猫,一向按他自己定的老规矩作出处理,一点余地都不留。”“终于半夜又摸到我家里”等等。
(三)当堂背诵第三自然段
(四)小结
梁实秋的《猫的故事》,以”猫的故事”和”我”感情变化为线索,叙述了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的冒着生命危险回来喂奶,表达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猫的故事 →作者感情变化→ 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由憎恨到赞扬 ) (珍惜)《猫的故事》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理解词句含义,体会文章风趣的表达效果。
  2.初步理解对“动物”母爱的歌颂。教学重点:对字、词、句的音、形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大量文言色彩的词汇运用及比喻的使用。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生命,生命就是活着,做自己的事。”热爱生命,关注生命,歌颂生命,珍视生命,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反思自己行为而发出的真诚呼唤。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著名现代散文家、学者梁实秋写的《猫的故事》。
  二、认识作者: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后迁到台湾。本文选自《梁实秋雅舍全集》。
  三、课文导读:
   1、快速阅读课文,并为课文标注段号。
   2、在文中圈划、标注字音或字义。 饽饽 值更 梆子 万籁俱寂 如诟如詈 跳踉 窗棂 左道旁门 殚智竭立 姑妄从之 宽假 膺惩 绝尘 跨院 无以复加 缓颊 重典
   3、阅读完课文,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划出“我”对猫的感情变化过程的语句和词语
  本文以时间和事情的发展为顺序,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逐步展示了猫伟大的母爱,紧紧围绕“我”对猫的态度变化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人文情怀,读来令人感动。 “我”对猫的态度和情感变化过程:起初,感到“搅得一家不安”;(厌恶)——接着“有些不耐烦”;——终于“按捺不住”;(憎恨)——再接着“看到被吊的奄奄一息的猫”并“为她缓颊” 、“稍予膺惩”;(同情)——过后“准备高枕而眠”,但是“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声响,打了一个冷战”并“决心用重典”;(痛恨)——最后发现了四只小猫瞬时“一腔怒火消去”以至发出赞美之情“天地之大德曰生”。(赞扬)
  文章通过作者对猫的态度变化,以及对猫的伟大母爱的赞扬。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生命属于你只有一次,它是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它们,并让它们发挥出价值。
   4、本文以猫为线索,请为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本文按照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
  (1)开端,猫对我生活的干扰。
  (2--5)发展,我不堪其扰,对猫进行了适度的惩罚。
  (6)高潮,看到了感人的一幕,对猫刮目相看。
  (7)结局,猫一家悄然离去。
   5、再读课文,然后互相交流本文在词语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以课文第三自然段为例进行说明
  (1)词语 执法如山 不稍宽假 为她缓颊 从轻发落 予以开释 稍予膺惩
  这些词语都是很庄重的书面、文言词语,并具有法律的味道。把这些词语用在一只猫的身上显得不伦不类。但是,通过这些词语一方面,可以显示出厨师在惩罚猫的过程中的姿态和神情。另一方面,这些词语在适用对象上,语义上出现了错位。使其用语上构成诙谐有趣(大词小用),以此充分显示了作者对于厨师所表现出来的姿态和神情的 调侃。
  (2)、“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猫逃跑时的狼狈像,同时也写出了猫逃跑的速度之快。新婚夫妇度蜜月与猫为了逃命而仓皇奔跑,本是完全矛盾的两者,意境完全不同。但作者却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以此更显示了文章语言的幽默与诙谐。
   6、再读、体会课文的结尾部分在课文结尾部分作者对猫进行了由衷的、高度的赞颂——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以此电明题旨。母爱是这样的感人肺腑,动人情怀。本文虽然写的是动物之情,但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动物的界线,并引发人类对生命的思考。
四、板书
   1、 作者的感情变化:厌恶——憎恨——同情——痛恨——赞扬 对生命的思考
   2、 结构层次:开端发展 母爱的伟大高潮 生命的珍贵结局
五、作业:
  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查找有关赞美母亲或者生命的文章《猫的故事》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万籁俱寂lài 值更gēng 梆子bāng 嗥háo
如诟如詈gòu lì 跳踉liáng 窗棂líng 鼐nài
殚智竭力dān 缓颊jiá 膺惩yīng 猱升náo
横七竖八héng 莴苣wō jù 横行无忌jì 甩下shuǎi
口哨shào 邋遢lā tā 单簧huáng 趴在pā
不屑一顾xiè 凶神恶煞shà 自诩xǔ 鄙薄bǐ
2.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3. 词语21世纪教育网
饽饽: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21世纪教育网
值更:夜间值班。更,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种种声响。21世纪教育网
嗥:(一些动物)大声叫。
如诟如詈:像指责又像辱骂。诟,怒骂;辱骂。詈,骂。
跳踉:跳跳蹦蹦,跳跃。
左道旁门:指非正统的宗教、派别。这里比喻不合正统的技艺。
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形容杂乱无章。
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不屑一顾: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自诩:自我夸耀。
邋遢:脏脏,不整洁。
鄙薄:轻视,嫌恶。
鬼使神差:好象暗中有鬼神支配着一般。比喻事出意外,不由自主。
无忧无虑: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情舒畅自然。
4. 作者
梁实秋(1903━1987),本名梁治华,安实秋,浙江杭县人,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1949年去台湾。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21世纪教育网
欧·亨利 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出身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二)阅读能力目标[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 感受文章大量的文言色彩很浓的词汇的运用使全文充满谐趣,幽默生动的特点。
2. 理解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写作能力目标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思想教育
感悟生命,理解:不管是人的生命,还是动物的生命,都是一样集中体现生命的珍贵。
三、教师建议
梁实秋的《猫的故事》,表现的是对于动物生命的珍视。梁实秋的文章特点是:第一,把这种珍视写成一种过程,亦即从虐待到愧疚;第二,文章写得很幽默,不是一般的幽默,而是自我调侃的幽默,是强调自我的情感转化。把重点放在转化之前暴露自我的凶残,其中明显包含着对自我的批判。表面上是自我暴露,实际上隐隐透露出从厨师到自己都是为了一己的私利,不惜以虐待动物为乐。其中写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笔墨尤为淋漓。文中的自我调侃,达到自我暴露的程度。具体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文章的关键情节有哪些
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结尾处猫不顾一切回来喂奶,“我”内心引起的情感变化。见练习一解答。
(二)文章最后的动人之处是什么
猫对子女的无私无畏的付出,“我”由此产生的敬重生命的深刻感悟。详见练习二解答。
(三)大量的文言色彩很浓的词汇,许多处的大词小用的独特表达,一些既恰当又不恰当的比喻,使文章出现了什么效果 使全文充满谐趣,幽默生动。详见练习二解答,参见词句品味及说明。
《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篇小说,虽然表面上是写实的,有现实的环境,有现实的生活细节,有现实的人物,但是,有一点是不一样的。在现实生活中,得了肺炎的人的生命主要是由生理和病理决定的,而在这篇小说里,却是由一种精神,一种对于生命的信念来决定的。具体也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乔安西最终脱离了危险期的根本原因是墙上画的树叶吗
既是又不是。树叶仅仅是一个表象,更重要的是她重新树立了生的信念,而这信念是贝尔曼先生巧妙地传达给她的。参见练习一解答。
(二)可以从几个层面理解“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21世纪教育网
(1)挽救了一个生命;
  (2)他25年来一直说要画的“惊人之作”实现了;
  (3)他为此付出生命的牺牲精神的象征。详见练习一解答。21世纪教育网
(三)文章结尾的精彩之处在哪里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全文的亮点、焦点、悬念、谜底集中在这最后的高潮中,出现了戏剧性的倒转,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冲击力。详见练习三解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四)为什么极力刻画贝尔曼是个普通的画家,且性格怪异,缺点不少 这样写,与他最后的行动有无矛盾 这是真实的人、平凡的人,“平凡中的不平凡”更具真实感。文中同时写了他仗义热心、办事痛快、关注乔安西的种种细节,这是他最后行动的基础。详见练习二解答。
(五)原文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详见练习四解答、词句品味及其说明。
四、课文讲解
《猫的故事》
(一)文章主旨
通过记叙一只母猫所惨遭不幸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充满怜惜和歉疚之意。这种歉疚不仅仅是对动物的歉疚,而且是对生命的珍惜,表现了人类的爱心和善良。
(二)文章思路
“我”讨厌猫:当猫的进入搅乱了“我”的书桌,“我”让厨师设法逮住它。猫落入圈套后的可怜样,让“我”拍手称快之余又宽容了猫。历史重演,被惩罚的猫又回来了。这让“我”惊诧之余又决心除恶务尽。真相大白之后“我”不禁为之动容。且挂念担心起不知去向的“母子”下落了。
(三)写作特点
文章最大的特点是通篇接近口语的对话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学色彩很重的词语。如:“执法如山”“光临寒舍”“无计可施”等等。使文章充满了谐趣的表达效果。再如:“从轻发落”“开释”“膺惩”等词语,本来都表示国家机器的执法行为,这里用来写猫,是“大词小用”写得非常风趣。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如:“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啦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带有一种诙谐趣味。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认真默读和复述故事主要内容是初一学生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所以我们提出了“关键情节”(或叫“重要情节”)、“重要词语”(或叫“关键词语”)的要求,看谁保留的最多(注意,复述又不是全文照背)。而《猫的故事》在关键情节和关键词语方面很有特点,既是突出的,又不是一眼可看穿的,因而把握它,既有可操作性又有一定难度。
  关于《猫的故事》在这方面的特点,整理、复述其故事情节的重要性,其关键情节、关键词语是什么。总的要抓住“我”对猫的态度的变化过程和层次;每一关键处的关键词语,最主要的两处关键情节(“我”看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结尾部分的情感变化)。
第二题
  第1小题,第一层,读者和文中的“我”一样,是被猫的母性所触动的。第二层,“我”对此事的感悟是既深刻又动人的,这应当是更重要的触动读者之处。“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事情。”也就是说,人世间的大功德、大恩大德就是对创造生命的敬重,对生命的珍惜、爱护、尊重,而且应该普及到一切有生命的人和动物、植物的身上。最后,对不顾一切危险的伟大的母爱给予了礼赞。而母爱最感人、最重要、最实质的就是对弱小生命的保护,不顾一切的无私守护。这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在母爱!所以,“我”被触动了,我们读者也被触动了;而无论“我”还是读者,这个触动都不仅仅在猫的母性,还应在那个关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第2小题,这最后一段的神来之笔。“我”此时的心情,当有诸多遗憾和感叹。比如:①想对前面的过失作出补救,这不可能了。②母猫自己受尽折磨都不曾挪离此家,一旦小猫安全遭受威胁,即连夜撤离,这是何等的感人。③早知如此,当初何必过分计较于猫。④猫们不知搬到什么新地方?人类不把动物的生命当生命的陋习,看来将使“历史重演”,猫们还将遭罪。⑤但愿她和她的小猫碰上深谙“天地之大德曰生”之贵人……
  “续作”当是五花八门,以上供指导参考,但绝不应强求统一说法,当然,总的来说必须与文本中的“我”的可能情形相符。
第三题
  文中,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有:寒荒、万籁俱寂、如怨如诉、如诟如詈、跳踉、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一之已甚岂可再乎、凌乱不堪、足智多谋、调和鼎鼐、左道旁门、殚智竭力、诸事完备、静候活捉、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姑妄从之、执法如山、不稍宽假、缓颊、等等。
  倒数第二段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和“无以复加”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称。总的原因是:一方面这些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具有十分庄重的意味,放上去显得大词小用;另一方面,又明显有某种契合之处,因而既恰当又不恰当,谐趣就产生了。具体说来有三种情形。一是文中所述之事本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叙述过程时,作者一般用近似口语表达,突然对这桩小事的结果用上了郑重其事的词语,于是给人谐趣之感。比如“如是者数日”“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等。二是把这些庄重的准文言词语乃至更为庄重的法律用语套在猫身上,显得不伦不类,使人哑然失笑。“词句品味”第1句中已举到“执法如山”等例。再如猫“光临寒舍”“历史重演”等等也属此用法。三是用在厨师身上。像称军事家一样,把厨师称为“足智多谋”“殚智竭力”,像打仗一样,把捉猫说成“诸事完备,静待活捉”“无计可施”,平时做饭又叫“调和鼎鼐”,区区小事喊着“自告奋勇”,把生活之事放大,处处煞有介事,风趣油然而生。
  一般都可用适当的口语去代替,但这种效果就消失了。比如,改为“厨师对于捉到的猫,一向按他自己定的老规矩作出处理,一点余地都不留”,“终于半夜又摸到我家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