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PPT课件+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PPT课件+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5 19:16:56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Good morning!
目的要求 一、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二、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 三、掌握本文的记叙要素。了解本文怎样以“新装”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层层深入地展开故事情节的。 四、了解用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和方法。
要点难点 1.认识、理解本课反映的想象世界,理解课文“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既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2.体会联想、想象、夸张在童话中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了解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3.了解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及表达作用,学习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心理活动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了解词语的感彩,揣摩课文中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带有夸张和嘲讽意味的语句,这也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 5.学习用正确的语调朗读课文。 6.学习做阅读提要。 7.了解作家安徒生的一般情况。
写作背景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 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作者简介 这篇童话的作者安徒生,全名是:汉斯 克利斯坦 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出身于贫困的家庭,14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去谋生,在那里得到帮助,获得学习的机会。17岁开始发表作品。 安徒生的创作十分丰富,最出色的是童话。他从小受民间文学的熏陶,爱唱歌,善讲故事,很受人欢迎。这同他后来献身于童话创作有很大关系。安徒生共写了168篇优美的童话。
《皇帝的新装》 ( 丹麦) 安徒生
合作探究:
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是谁在钓鱼?他想钓哪条鱼?他用的的鱼饵又是什么?最后又是谁把丝线剪断了?
请大家扛着这根钓鱼杆,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有请皇帝、骗子、小孩上台准备接受大家的评判
续写练习:
游行大典结束了,可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猜一猜,后来会怎样?
你知道“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吗?
你学到了
什么?……
作业:
1、完成《每课一练》第二部分“探究与体验”的阅读部分;
2、预习新课文《天上的街市》。
谢谢各位!
BYE BYE ……第26课《皇帝的新装》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导引]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本文正是体现了童话善于想像和夸张的艺术特色。文章通过描述“新装”的似有似无,来嘲笑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揭露了当时社会瞒和骗的丑恶形象,告诉我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童话的想像和夸张,初步把握童话的一般特点。同时,抓住“新装”这条线索,顺着作者的想像,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深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另外,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皇帝”这个人物形象,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典题例析]
例题: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丑小鸭》、《夜莺》、《海的女儿》、《快乐王子》都是安徒生写的童话。 ( )
2、骗子赋予“新装”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 ( )
3、皇帝受骗的真正原因是皇帝固执己见,有错不改。 ( )
4、文章安排由一个小孩来揭开皇帝新装的秘密,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这是因为孩子的天真无邪,敢于说真话。 ( )
5、本文中除了天真烂漫的小孩,其他人都是骗子,皇帝是最大的骗子,他为了保持皇权的稳固,不惜甘心受骗,又欺骗臣民百姓。 (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情节等的理解,还考查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第1题中《快乐王子》并非安徒生的作品,而是王尔德的作品。
第2题容易判断为错的,因为学生们一向认定本文的线索是“皇帝的新装”。殊不知,骗子的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肯定它是对的。
第3题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了解,不浮于表面认识。皇帝受骗的真正原因是他的愚蠢、虚伪。
第4题的解答同样得借助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了解情节设计的用意,便可对本题作出正确判断。
第5题也易错,因为学生对于皇帝及其臣子们是骗子容易理解,但对于百姓们是骗子觉得较难接受,其实这篇童话正是要揭露当时那种瞒和骗的世风。
此类题目,常常用对的掩蔽错的,有一定的混淆性,所以,解题时要多分析,细比较,才能保证解题的正确。
参考答案:1、× 2、√ 3、× 4、√ 5、√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更衣( ) 附和( ) 称职( ) 系上( )
1、 2、 3、 4、
更加( ) 和平( ) 称赞( ) 关系( )
二、根据拼音写上恰当的汉字。
xuàn( )耀 滑jī( ) 头xián( )
jué ( )士 tuǒ( )当 yù pìn( )( )
三、选择题。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陛下 ( ) A、皇帝 B、皇宫 C、宫殿的台阶
(2)称职 ( ) A、名称 B、相当 C、测量
(3)随声附和( ) A、应和 B、依附 C、一起
(4)骇人听闻( ) A、奇怪 B、伤心 C、震惊
2、本文的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依次分别是( )、( )、( )、( )、( )。
A、看新装——恐失职 B、穿新装——露愚心 C、爱新装——显癖好
D、展新装——揭真相 E、“织”新装——现手段
3、童话往往通过丰富的想像和夸张来叙写故事,表现主题。指出下列句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句是( )
A、他们说:“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B、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
C、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D、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四、填空题。
1、童话是 文学中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 、幻想和 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 ,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 的修辞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 ,使它们人格化。
2、本文作者 是 (国籍)著名 作家,他还有代表作:
等(至少写出三部)。
3、“有一个皇帝,为了穿着漂亮,不惜 。他 关心他的军队,
喜欢去看戏, 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 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 。”这里着重从 、
、 三个方面具体的夸张皇帝只图穿的漂亮。
4、根据提示,拟出“悲观者”和“乐观者”各自所说的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一位悲观者和一位乐观者同时被派往某地去推销鞋子,可他们到达目的地以后,却发现那里的人全都是光着脚在走路,那位悲观者沮丧地说:“
”;而那位乐观者却欣喜地说:“
”。
训练二
一、阅读下面几句话,填写题目中的表格,写出字母A、B、C、D所指代的人物、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及由描写所体现出的人物的性格。
1、“对,我已经穿好了。”A说,“这衣服会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2、B把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一直搞到深夜。
3、“我的老天爷!”C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4、“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D都说。
人 物 描 写 方 法 性 格
A
B
C
D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您看这布华丽布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能看得见布料。
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③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1、皇帝还未评价骗子织的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就抢先介绍的原因是( )( )
A、为了蒙骗皇帝。 B、他俩相信别人一定能看见布料。
C、帮骗子说谎。 D、为了表明他俩能看见布料,因而是聪明的、称职的。
2、第②段中皇帝说“我十分满意”的原因是 ( )
A、他看到大臣们抢着介绍布料,十分效忠于他。 B、为了让骗子更努力地为他织布。
C、他看到两个骗子织出了人间最美丽的布。 D、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他什么也没看见。
3、第③段中“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的原因是 ( )
A、他们性格从来都是乐观的。 B、他们都看到别人出丑。
C、他们都看到了骗子的精彩表演。 D、他们看不到布的行为没被揭穿。
4、第②段中“这可骇人听闻了。”此句中的“这”字指代什么?(1分)
答:
5、语段对皇帝的描写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由语段可看出皇帝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
6、语段中哪一句话把文章情节迅速推向高潮?
答:
7、概括这段文字叙述的事件,不超过20个字。
□□□□□□□□□□□□□□□□□□□□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成功的试验
①两个大学生乘车来到一个小城市,在一家旅馆投宿,店主像通常所做的那样,问他们姓名、职业、要在此往多久。这两个外地人说:“我们是格芬克城的著名医生。大约要在这儿住四个星期。但您不要将这告诉任何人,因为我们要在这里做一个试验,我们需要安静。”
②好奇的店主问:“究竟做什么试验?”
③“在格芬克城我们作出了一个奇迹:将死人重新搞活起来。这种试验,我们在那里用了三个星期时间。现在我们要在这里,在另一种条件下重做。”
④显然,店主立即将这奇怪的故事传开了。开始人们对此只是一笑了之;但这两个外地人的行动却渐渐地引人注意了。他俩经常到公墓去,久久地 在一些坟墓前,其中包括一个富商的年轻妻子的墓。他们同人们 , 有关这个年轻太太和其他葬于此公墓的死人的情况。
⑤整个小城渐渐地处于一种奇异的不安之中。首先是那商人,他真的相信这种神奇的试验会成功,他同城里的医生交谈,现在连医生的脸也严肃起来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快要过去了,肯定要发生什么事了。
⑥第三个星期的周末,这两个外地人收到了商人的一封信。“我曾有过一个像天使一般的妻子,”他写道,“但她重病缠身。我很爱她,也正因为如此,我不希望她重返病体。你们别扰乱她安宁吧!”信封里放了一大笔标明是作为谢利的钱。
⑦在第一封信之后,其他的信接踵而来。
⑧一个侄子继承了他叔叔的遗产,很为他死去的叔叔再复活而担忧;一个在其丈夫死后又重新改嫁的女人写道:“我的丈夫很老了,他不想再活了。他已得到了他的安宁。”……这些信的信封里也都放着一笔款。
⑨两个外地人对此一言不发,夜里继续着他们的公墓之行。这时,小城的市长进行干预了。他当市长才不久,而且很想长期当下去,不愿再跟死去的前任市长会面。他向这两个大学生提供了一大笔款。“我们的条件是,”他写道,“你们不要再继续试验下去了。我们相信你们能将死人搞活,还可以给你们一份证明。我们这里不想要奇迹,你们立刻离开这个城市吧!”
⑩这两个外地人拿了钱和证明,收拾起他们的行装,离开了这城市。“试验”成功了。
8、结合上下文,在文中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动词。
9、商人、侄子、女人、市长给两个大学生写信寄钱,让他们停止试验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商人的目的:
侄子的目的:
女人的目的:
市长的目的:
10、文章中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11、文章题目《成功的试验》有何深刻含义?
答:
12、本文和课文《皇帝的新装》相比较,有何相似之处?
答:
《皇帝的新装》训练一
一.1.gēng gèng 2.hè hé 3.chèn chēng 4.jì xì 二.炫 稽 衔 爵 妥 御聘 三.1.⑴C ⑵B ⑶A ⑷D 2.C E A B D 3.B 四.1.儿童 想像 夸张 通俗、生动 拟人 思想感情 2.安徒生 丹麦 童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3.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既不 也不 也不 除非 换一套衣服 治装费用 兴趣爱好 换衣次数 4.符合情境即可。如:悲观者:“他们全都不必穿鞋呀!”乐观者:“他们全都还没有买鞋呢!”
《皇帝的新装》训练二
一.A.皇帝 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愚蠢可笑、自欺欺人 B.骗子 行动描写 狡猾、贪财 C.老大臣 心理描写 自恃年高资深,实则愚蠢透顶。 D.老百姓 语言描写 敢讲真话、心胸坦荡 二.1.B D 2.D 3.D 4. “这”指代皇帝看不见织布机上的布料这件事。 5.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愚蠢、骄横、虚伪、自欺欺人 6. 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作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7.皇帝去看新装,自己受了骗还自欺欺人。 8.停留 交谈 询问 9.不希望重病而死的妻子重返人间。 不希望叔叔复活拿回他的财产。 不想和她的先夫生活。 不愿跟死去的前任市长见面。 10.渲染气氛,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11.“试验”二字是反语,由这场虚无试验的成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讽刺了小城上到市长、下到普通市民的愚蠢。 12.都讽刺了人们的愚蠢,都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瞒与骗的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