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看云识天气
学习目标
欣赏导入
整体感知
种类简表
议论探究
品味欣赏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学习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意义。
2、以列表分类的方式感知全文。
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4、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下页
朗读一、二段,找出有关句子。
(1)找出第一段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的句子。
(2)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下页
云 是 天气的招牌
下页
看云识天气的经验
薄云
(晴)
低而厚的云
(阴雨风雪)
下页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最高
很高
2000米左右
2000米左右
最薄
很薄
较薄
较薄
象征晴朗
无雨雪
阳光温和
天晴
云种类简表(一)
据表请找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的共同特征
下页
云名 形态变化 位置 天气征 兆
云的种类简表(二)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据表请找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和积雨云的共同特征
下页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云的光彩简表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下页
像羽毛
下页
积云
下页
卷层云
下页
高层云
下页
雨层云
下页
晕
下页
虹
下页
晚霞
下页
请欣赏
下页
品味欣赏
1、品味文中写得最生动的片段或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下页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1、比喻
2、排比
(作用)?
下页
例:
卷云丝丝缕缕的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修辞:比喻
作用:生动形象
说明方法:打比方
作用:清楚的说明卷云的形状,洁白和轻盈.
下页
一、总说云和天气的关系。
二、
三、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文章的思路
怎样看云识天气。
(2—6)
( 1 )
(7 )
云的种类
云的光彩
下页
课堂小结
谚语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棉花云,雨快淋.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抹腰.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2。
设计一个表格,记录你在一周内观察到的云的情况,试预测天气的变化。
下页第17课《看云识天气》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导引]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如何看云识别天气的方法的科普文。作者凭自己多年的观察体验,抓住“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特征,先从总体上指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具体介绍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不同的云上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及局限性。阅读本文使我们从中学到许多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学习此类文章,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资料(包括图片、影像等),加深对看云知识和
天气知识的了解,并识记一些有关天气方面的谚语,学以致用,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观象的习惯。还可以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巩固复习以比喻为主的修辞手法,体会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掌握和运用比喻修辞的写法。
[典型例析]
例题: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⑴、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 (一定 有时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⑵、出现了高层云, (一定 有时 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⑶、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
(一定 有时 往往)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⑷、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 (相当 一般 一定)的限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语言的理解感悟,应反复诵读加以品味。
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在课文结尾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了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定”、
“一般”、“可能”等一类词语,把“看天识天气”的事理作了修饰、限制,起到了准确表达的作用,更好地突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参考答案:⑴常常 ⑵往往 ⑶有时 ⑷一定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指出下列加点字注音余正确的一项是 ( )
A、峰峦(lán) 预兆(zhào) 一霎时(shà)
B、鱼鳞(líng) 绫纱(lín) 匀称(chèn)
C、弥漫(mí) 日晕(yùn) 谚语(yàn)
D、薄云(bò) 轻盈(yíng) 崩塌(bēng)
二、为下列各词分别再写出两个同义词。
1、隐没( )( ) 2、阴森( )( )
3、预兆( )( ) 4、推测( )( )
三、选出不是比喻的一句是 ( )
1、高积云排列很匀称,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2、他的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默中苏醒过来。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四、将下列句子有序地理顺后填在下面的方格里。
1、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2、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3、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4、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5、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6、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7、出现晚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明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的句序是:
五、仿照第一自然段的结构及所用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训练二
比较阅读,回答如下问题。
(一)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在飘空中( )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 )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然后再说说这个标点符号的作用。
(1) ;(2) ;
(3) 。
2、释加点的词,并从原文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
(1)姿态万千:
(2)变化无常:
3、文中的原句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然后指出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1)原句:
(2)作用:
4、云的特征是什么?
5、这段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
6、这一段文字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
A、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7、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
(二)
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意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8、此段描写黄山的云海,其特点是 (用一个词概括)。
9、作者描写黄山的云海,想像也很丰富,他把云海 、 、 、
等。
10、简析文中划线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1、比较《看云识天气》第一段和以上文段中对云的描写,在写法上它们有何相同之处?
12、打开记忆的大门,回顾一下你所积累的描写云的诗句。
《看云识天气》训练一
一、C 二、1.隐蔽 隐藏 2、阴沉 阴暗(昏暗) 3、前兆 先兆(预示) 4、猜测 猜想(揣摩) 三、C 四、句序:2、1、6、5、3、7、4、 五、略
《看云识天气》训练二
一、1.⑴。表示前面是总说,后面是具体描述。⑵;表示前后是并列的句子,分别描绘了云的种种形态。⑶……表示云的变化情况还有许许多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2. ⑴姿势与神态千变万化。“有的像羽毛,……像雄师,像奔马……”⑵变化不定。“刚才还是白云朵朵,……大雨倾盆”。 3. ⑴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⑵这段是全文的总说,后面将作具体说明。 4. 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5.比喻、排比、对比 6.C 7.不能。因为“气候”一般是指较大地区里较长时间的气象情况。“天气”往往是指较小地区和较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从天上挂的云能识别的是一天或数天较短时间内的气象情况,所以用“天气”恰当、准确。 8.神奇 9.汪洋、大海、急流、绢 10.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极力描写出舞者的舞姿之优美。 11.描写的文笔都很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云的形态入手,写出了云的动态静态之美,都写出了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 12.“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 贾岛《寻隐者不遇》);“黑云压城城欲摧”(唐 李贺《雁门太守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 王维《终南别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