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课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社戏》(教学课件+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5 19:25:31

文档简介

《社戏》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
2、识记生字词(音 、形、义)
3、了解并掌握关于小说的知识
4、找出小说的线索,梳理文章的结构
二、学习的重点 : 1、2、3
三、难点:4
四、方法: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导学
1、《社戏》作者是 鲁迅 ,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 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 家、 革命 家和 文学 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
《 朝花夕拾 》,小说集《 呐喊 》、《彷徨 》,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社戏》体裁是 小说 。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 人物 、 情节 、 环境 。
人物描写包括: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外貌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 等。
情节包括:(序幕)、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尾声)。
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 。
3、字词、拼音抄写,每个抄三遍。
肆无忌惮(  ) 棹(  )船 归省(xǐng)  行(  )辈 撺掇(   ) 凫( )水   舀( )水    归省( ) 惮( ) 怠慢( ) 撺掇( ) 凫水( 潺( )  家眷(   ) 皎洁( ) 踱( ) 蹿( )撮( ) 竹篙(  )
二、文本探究
1、文章思路是“ 盼看 社戏”—“去看 社戏”—“ 怀念 社戏。
2、(1)全文的行文线索是: (2) 全文40自然段,课文的主要情节开列如下。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
A、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1 2 3 4 5 6 7
(3)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对应段落内容:
A 10-13: 月夜行船
B 14-21: 船头看戏
C 22-30: 月下归航
(4)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看社戏的经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出看社戏经过层次表。
层 次 起 止 段 地 点 事 件
1
2
3
4
4、平桥村之所以“在我是乐土”,是因为(用概括的语言填写):


⑶ 3、“我”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看戏。但一开始就遇到了波折。在 的帮助下,(1)首先解决了 的问题,接着又摆出三条理由: ⑴ ;⑵ ;⑶ ;并说了“ ”的话,才解除了外祖母和母亲的顾虑,实现了“我”去看戏的愿望
4、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参考格式:本文写/描写……(事),赞美……,表达/表现了……(情)。
本文描写“我”幼时与农村孩子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的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重点句子的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3、学习并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1、2
学习难点:3
学习过程
(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1、去看戏途中,作者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①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②所闻: 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2、看戏回来途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
去时心情很急迫,回来时虽然有点依依不舍、但心情无比欢畅。去时心情很“我”总“以为船慢”,两崖景物飞一般向后跑;回来时“我”还回望戏台,依依不舍,途中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二)分析人物描写:
1、参考格式分析双喜这个人物形象。至少说3句话。
参考格式:双喜是个……的人,因为当……(什么情况)时,他……(如何表现)。
① 双喜是个心细如发,聪明伶俐的人,因为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
② 双喜是个如大哥哥般亲切体贴的人,因为当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时,他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
③ 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④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又劝
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2、文中六一公公是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他?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 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课文主要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写六一公公。
(三)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思考P122第三题的题目。()
急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
“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为什么说“踊跃”?)
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
“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A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求。 感情。
5、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
第三课时
综合创新练习题
 
一、课内阅读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________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 去还以为船慢。他们 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A.划 B.驶 C.冲 D.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词。
2.为最后一句选择正确的词(   )
3.文中加粗的代词各指什么。
“我” “他们” 他
4.写出第一段的比喻句,并说明本体、喻体。指出这一句在文中的写法及其作用
5.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朦胧”的意思是 ________。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踊跃”的意思是 ________。
6.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 ________,从中看出江南水乡的少年们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7.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方法。
8.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9.本段主要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从文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二、课外阅读题 
碾 盘  
分田到户后,村里几户人家联合开了间电磨房。于是,村长便作主把原来的碾房拆了,木料砖瓦什么的也分了,只剩下那个笨重的大碾盘无法处理。
碾房边的责任田分给王老栓种,那碾盘便丢在他的田角上,为此,王老栓心里别扭了好久。终于,他找到了村长:“你找人把那块碾盘给我挪走吧,我那块田……”
要弄起那大碾盘没有十多个人不行。然而村长找了半天也只找到两三个人。大家都在自家田里忙,不愿白干那事。无奈,村长只好对老栓说:“栓叔,要不你自己想办法弄开它吧!反正没用的东西,别放路边挡道就行,干脆丢到旁边河里算了。”
其实,王老栓也想过这样。只是请十多个人没两桌酒席不行,还要烟茶。本该集体办的事,自己请人实在不合算,只好作罢。
那块千余斤重的青石大碾盘就这样一直卧在老栓的田角上,不仅占去一块地,而且犁田时也很不方便。老栓每每看到它心里就叹:“唉!倒霉!倒霉……”
春耕时节,一个外乡石匠偶然间发现了碾盘,便递给在田间劳作的老栓一根带把把的烟,说:“老哥,那块碾盘废了?”老栓说:“废了,可就是没人肯帮我弄走。”外乡石匠笑了:“我把它弄走,行不?”老栓一听,按捺不住心中狂喜,忙不迭地说:“行!行!”
次日一早,外乡石匠便带来一帮小伙子,还开来一辆小四轮拖拉机。然而,正当他们要动手时,村长和一帮村民们却好似从地里冒出来似的出现了。“慢着,这大碾盘不能白给你,我们做这个大碾盘花了28个工,你要拉走就掏铁吧!”
在一片附和声中,石匠气哼哼带人走了。
王老栓气得直跳脚,骂村长:“你小子存心和我做对咋着?”村长却不恼,笑着拍拍老栓肩膀说:“栓叔,这事我给你办好!”然后扭头对一帮村民道:“来,都出把力,把这家伙弄走,凡参加的每人2元,村里出钱!”
村民们很踊跃,在村长指挥下,大碾盘被滚进几丈开外的河里,看样子是谁也别再想弄上来了。
老栓咧开大嘴笑了,村长和村民们也都笑了。然而笑过之后,老栓却忽然觉得心里像压了块碾盘,怪沉重的。
(选自1997年7月27日《中国青年报》)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或短语在句中的含义。
①其实,王老栓也(   )想过这样。
②老栓每每(   )看到它心里就叹……
③老栓一听,按捺不住心中狂喜,忙不迭(   )地说:“行!行!”
④然而(   ),正当他们要动手时……
⑤你小子存心要和我做对咋着(   )?
2.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
3.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________。
4.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是________。
5.这篇小说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
6.本文结尾一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
7.本文在刻画王老栓和村长的形象时运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________。
8.这篇小说的深刻含义是________。
三、作文:写一件自己感到后悔的事
练习答案及点拨
第一课时
1、《社戏》作者是 鲁迅 ,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 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 家、 革命 家和 文学 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
《 朝花夕拾 》,小说集《 呐喊 》、《彷徨 》,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社戏》体裁是 小说 。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 人物 、 情节 、 环境 。
人物描写包括: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外貌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 等。
情节包括:(序幕)、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尾声)。
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 。
3、字词、拼音抄写,每个抄三遍。
肆无忌惮(dàn) 踱(duó)步
棹(zhào)船 归省(xǐng)
行(háng)辈 撺掇(cuān duo)
凫(fú)水
1、文章思路是“ 盼看 社戏”—“去看 社戏”—“ 怀念 社戏。
2、全文40自然段,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对应段落内容:
(1)10-13: 月夜行船
(2)14-21: 船头看戏
(3)22-30: 月下归航
3、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参考格式:本文写/描写……(事),赞美……,表达/表现了……(情)。
本文描写“我”幼时与农村孩子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和追求。
(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1、去看戏途中,作者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①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②所闻: 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2、看戏回来途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
去时心情很急迫,回来时虽然有点依依不舍、但心情无比欢畅。去时心情很急迫,“我”总“以为船慢”,两崖景物飞一般向后跑;回来时“我”还回望戏台,依依不舍,途中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二)分析人物描写:
1、参考格式分析双喜这个人物形象。至少说3句话。
参考格式:双喜是个……的人,因为当……(什么情况)时,他……(如何表现)。
① 双喜是个心细如发,聪明伶俐的人,因为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
② 双喜是个如大哥哥般亲切体贴的人,因为当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时,他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
③ 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④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2、文中六一公公是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他?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课文主要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写六一公公。
(三)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思考P122第三题的题目。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
“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为什么说“踊跃”?)
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
“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5、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
第三课时
一、所考知识点:1.填词,解词; 2.代词在文中各指代内容; 3.比喻修辞方法。 4.文章写作方法
点拨及答案: 1.朦胧 宛转 悠扬 弥散 2.D 3.迅哥儿 伙伴儿 横笛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本体:连山 喻体:铁的兽脊
化静为动:(1)写在船上的错觉,符合实际,更形象真切。(2)写出了船行的速度之快及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5.模糊不清 跳跃 6.点 磕 退 上前 出 动作熟练 干净利索7.比喻 拟人8.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9.开船动作利索,行船动作快从所见所思所感所闻中体现。
课外阅读:
二、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含义、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典型环境、详写的内容、句子含义、主要描写方法和小说内容含义等知识。答案:1.依次是①同样,表示一致。②每次,表示次数少。③急忙,连忙。④可是,表示转折。⑤怎么着,是不是?。2.王老栓3.大碾盘的变迁4.责任田5.老栓为碾盘而发愁6.大碾盘被花钱滚进河里对王老栓产生的影响。7.语言8.揭露对某事物宁愿废弃也不给别人的思想。
三、作文
[例文](共27张PPT)
鲁迅,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
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作者简介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 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关于课文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 行家 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
歌吹 蕴藻 家眷 皎洁
漂渺 纠葛
xǐng
háng
dàn
xù dao
dài
cuān duo

chán
chuì
yùn zǎo
juàn
jiǎo
piāo miǎo
jiū gě
看戏前(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看戏中( ):
看戏后( ): “我”对社戏的怀念。
月夜航船 ( )
赵庄看戏 ( )
归航偷豆 ( )
总体把握
1- 4
5 - 30
31-40
看戏波折 ( )
5 - 9
10-13
14-21
22-30
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
事略写?
A
B
C
D
E
F
G
A. 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E.去赵庄看社戏。
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G.六一公公送豆。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
这说明了什么?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
“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
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
的阿发。)
(3)没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
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
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所说明的问题
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
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动词:
拨、点、磕、架
(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
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找找看戏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和语言描写
“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
不好看。
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
见出来。
3、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
(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
另外,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
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
表现了戏不好看。
同是六一公公的豆,偷着吃与他送来吃味道为什么不同?
(1)小伙伴们在什么地方偷?为什么“偷”?
(2)“偷”谁家的?怎样偷?
(3)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
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
写的是什么?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 的提议。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怎
样的孩子?
(聪明)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果断)
(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考虑事情周到)
(考虑事情周到。)
(做事有始有终)
(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
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
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
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淳朴、好客)
(3)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
好客、热诚的老人。
淳朴、好客、热诚。
如何看待孩子们偷豆的事
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
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
(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
--这是应该的。”
(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
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在课文第11节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
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嗅觉
触觉
视觉
听觉
想象
(清香)
(扑面吹来)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
稀的赵庄,几点火)
(歌吹)
(戏台、渔火)
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
的心情。
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具体分析以下句子及其作用。
1、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
——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
2、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
——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3、写笛宛转,悠扬,使我沉静:
——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
记了自己。
返航途中,再写夜景有什么作用?
呼应前文,表现”我”对社戏欲罢不
舍的依依情意。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看社戏前的波折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赵庄看社戏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
其实最令我难忘的是什么呢?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也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总结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