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小石潭记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5 20:0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作者:柳宗元
1、 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 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一、作者简介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二、给下列生字注音:
篁竹 佩环 清洌
为坻 为屿 为嵁
佁然 俶尔 翕忽
幽邃 差互 悄怆
huáng
pèi
liè
chí

kān

chù

suì

chuàng
三、翻译下列句子:
卷石底以出: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覆盖缠绕,摇动连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默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原文回答问题,并翻译这些句子:
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么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从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第一段的写景用了什么方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
发现小潭
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
潭水
游鱼
游鱼、阳光
影子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侧面描写水的
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
仔细阅读第二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什么方法?
2、潭水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作者写鱼用了什么方法?渗透了作者的
什么感情?
清澄
小潭源流
溪身
岸势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曲折、蜿蜒
参差不齐
比喻
——
明灭可见
齐读第三段,看看作者依次抓住了溪身和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文章开头写“心乐之”,末段又写“悄怆幽邃”,这二者矛盾吗?该如何来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
本课的文言知识积累:
(1)名词作状语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2)一词多义

显现、呈现:
看见:

大约:
可以: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爬行的蛇
一样。
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下见小潭
明灭可见
潭中与鱼可百余头
明灭可见

把:
而:
因: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课后练习
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
1、“皆若空游无所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
2、“参差披拂”,加点词义为:随风飘荡。( )

3、“往来翕忽”,加点词义为:忽然 (  )
×
4、“隔篁竹”加点词义为:成林的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