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大战中的插曲》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黔驴技穷(qín)
窑洞(yáo)
追剿(jiǎo)
闽南(mǐn)
B.千钧雷霆(tíng)
堵截(jié)
寒噤(jīn)
寒喧(xuān)
C.熙熙嚷嚷(rǎng)
削弱(xuē)
娄山(lóu)
嶂碍(
zhàng)
D.疲惫不堪(bèi)
豪绅(shēn)
跋涉(bá)
歼灭(jiān)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聂荣臻曾外孙王佳口述的《我的老爷爷——聂荣臻》,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开国元勋,聂荣臻的人生故事许多都早已为人熟知,但是,这本书运用的大量素材是只有当事人才了解的
,许多还是第一次见诸文字。书中特别
了聂荣臻如何支持科研工作之事。1958年冬,大雪
,加上三年困难时期已经开始,从事国防科研的技术人员有不少被冻伤,聂荣臻派人给2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挨个儿看手。此外,聂荣臻还向周恩来倡议,“向各大军区、海空军募点捐”,为一线科研人员弄到了猪肉、黄豆、海带、鱼、豆油等。当时聂荣臻还宣布,“全部分给专家和技术人员,领导、行政人员一律不分”“我们领导要是吃了一两,就开除我们的党籍”。
这是一本少儿读物,因此这本书的叙事口吻完全是一个孩子的口吻,形式也是讲故事的形式。为方便孩子们阅读和理解,(
),让小读者在充满历史画卷的故事情景中,带着
的求知欲快乐阅读和感知。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我的老爷爷——聂荣臻”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这简直就是颠倒黑白——说得不客气一点——无耻之尤!
B.“最近人人喜欢听这首歌,只有你不喜欢,——听说了吗?隔壁班的班主任下海经商去了!”陈骏小声说道。
C.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D.“营长他连中三发子弹,他牺——”小战士还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内幕
披露
沸沸扬扬
浓重
B.内幕
揭露
纷纷扬扬
强烈
C.细节
揭露
沸沸扬扬
浓重
D.细节
披露
纷纷扬扬
强烈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精心设计的每一章节的故事,以及独具匠心设计的与之相关的“小链接”
B.作者独具匠心地在每一章节的故事中,精心设计了与之相关的“小链接”
C.作者精心设计的与之相关的“小链接”,被其独具匠心地体现于每一章节的故事中
D.作者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小链接”,并将其放入与之相关的每一章节的故事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______________。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______________,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______________人的肉体,困境可以消磨人的意志,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
)。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参观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馆时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长征的伟大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攻克不了的困难。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长征______________在路上。”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用奋斗幻化出翅膀,飞过坎坷,飞过岁月,飞向明天的辉煌。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远征
红飘带
摧残
永远
B.体现
胜利路
摧残
永远
C.远征
红飘带
摧毁
始终
D.体现
胜利路
摧毁
始终
6.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任何力量动摇理想信念
B.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C.但任何力量都不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D.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
7.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夸张
比喻
排比
B.夸张
对偶
借代
C.双关
对偶
比拟
D.比喻
排比
比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族魂中华韵
乔忠延
昆明甬道街边的聂耳故居很平常,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好在是座两层楼。严格地讲,这不是聂家的祖业,是房东杨家的房产。聂耳就出生于这里。他童年在这里度过,直到十八岁振翅远飞。
进入院落,悠扬的音韵便萦绕在耳畔。不过,那并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而是竹笛吹出的稚嫩音韵。对这笛音,小学课本中有篇文章曾有还原,“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确实,聂耳能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但是,那其实是后来的事,是聂耳勤奋地拜师学习提高技艺的结晶。先前并不是这样,他吹出的声音不悠扬,也不婉转,甚至有些刺耳。教聂耳吹笛子的师傅姓邱,名字如同姓杨的房东一般,没人记得。可是,若是没有他的启蒙教导,就不会有后来响亮于神州大地的聂耳。而且,这位邱师傅还不是音乐教师,只是一位木工。吹笛子是他做木工活儿歇息时的业余爱好。
勤奋好学,让聂耳叩开了通向音乐的门扉。不仅如此,勤奋好学也让他叩开了通向知识的门扉。聂耳上学不久后,父亲便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连他的学费也没有着落。母亲卖掉心爱的八音钟才凑够学费,可还缺书钱。在学校里,聂耳长知识,长思想,随着个头的增高,眼界也更加开阔了。他看到祖国积弱积贫,时刻梦想着国家能富裕强大。他把满腔热情寄托于变革,为之呼吁奔走,并鼓动同学和自己一道呼吁奔走。然而,时局能忍受弱贫保守,却容忍不下激进变革,聂耳被列入另册,难以在昆明再待下去,只有告别昆明。
离开昆明后,聂耳飘零到上海,靠在商号当伙计维持一日三餐。还是音乐,改变了聂耳的境遇。有一天,他看到《申报》刊出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便去报考。担任主考的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因此录取了他。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聂耳如鱼得水,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只要是歌剧社需要的事,他都主动干。时不时还上场演出,要么扮演卖臭豆腐的小贩,要么扮演一身乌黑的煤矿工人。他才华横溢,活泼可爱,大伙儿见他耳朵大,就亲切地叫他“耳朵先生”。叫着叫着,干脆就叫成了“聂耳”——事实上,聂耳的原名是聂守信,此后称“聂耳”才名副其实。
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寇侵犯,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他要呐喊!他结识了作家、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毕业歌》……聂耳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明快激昂的歌曲,他要用歌声惊醒沉睡的雄狮,用歌声点燃焚烧侵略者的烽火!聂耳的激情在蕴积!聂耳的怒火在燃烧!
1935年,一部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这是一部电影,更是呼唤共同抗日的呐喊。剧组在呐喊,聂耳也加入了呐喊——聂耳的呐喊声化作这部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唱出了抗日救亡时代万众的心声,表现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来更成为国歌,散发出永恒的魅力。曾经,这浑厚昂扬的旋律,激愤着国人,奋起抗战、抗战,把侵略者赶出国门。如今,这浑厚昂扬的旋律,又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建设,把神州大地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站在昆明甬道街聂耳故居里,听那悠扬的稚嫩笛音。那笛音,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怒吼出的,是民族魂,中华韵!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35年2月,田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由他创作剧本的影片《风云儿女》开拍。当时,聂耳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聂耳看过歌词后,立即要求由他进行谱曲。果然,没过多久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聂耳小时候对音乐无师自通,他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
B.聂耳看到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后,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让他担任首席小提琴手。
C.“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开始为电影和电视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以此来反对战争。
D.文章两处画线的句子都写到了聂耳故居的悠扬音韵,前后呼应,以想象来写笛声的感染力,结尾表达了作者对聂耳的景仰之情。
9.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有哪些因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10.在2010年“两会”上,有少数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终止现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新歌替代之。理由是《义勇军进行曲》已经过时,不符合时代要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提法,早已不合时宜。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四、语言表达
1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于何时?长期以来,由于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外国学者大都认为起始于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近年来,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在中国。这其中又有三种主要观点:一种主张起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是全球战争冲突的开始;一种主张起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认为中国是第一个对抗轴心国的国家,比英法早2年,比美国早4年;还有一种主张起始于1937年的“淞沪会战”,认为这次会战是中日双方主力部队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作战。国内学者大多倾向于把1931年“九一八事变”确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我们认为,把“九一八事变”作为起点符合历史事实,是基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法西斯性质得出的结论,也是基于日本自此以后持续扩大侵略的战争行为得出的结论,更是基于从那时起武装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中国军民的壮举得出的结论。
1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得体,不超过120个字。
材料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二: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画上了句号,对此应该确定一个纪念日。中国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也是令人尊重的。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为《美穗子姐妹,中国元帅聂荣臻想念你们》的文章,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_____________①,美穗子决定:②__________!
1980年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记录美穗子面谢救命恩人这一历史时刻的。1980年,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将流芳千古的佳话,③__________。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就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五、微写作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这些著名的战斗或战役,哪一个更令你印象深刻?根据你对这些战斗或战役的了解,从中任选一个,展开想象,写一个250字左右的片段,简要描述其中的某一个场景,并揭示这些战斗或战役的意义。至少运用一处比喻修辞手法。
试卷第6页,总6页
试卷第1页,总6页高一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大战中的插曲》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黔驴技穷(qín)
窑洞(yáo)
追剿(jiǎo)
闽南(mǐn)
B.千钧雷霆(tíng)
堵截(jié)
寒噤(jīn)
寒喧(xuān)
C.熙熙嚷嚷(rǎng)
削弱(xuē)
娄山(lóu)
嶂碍(
zhàng)
D.疲惫不堪(bèi)
豪绅(shēn)
跋涉(bá)
歼灭(jiān)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项,“黔驴技穷”的“黔”应读“qián”。
B项,“寒噤”的“噤”应读“jìn”;“寒喧”改为“寒暄”。
C项,“熙煕嚷嚷”改为“熙熙攘攘”;“嶂碍”改为“障碍”。
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聂荣臻曾外孙王佳口述的《我的老爷爷——聂荣臻》,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开国元勋,聂荣臻的人生故事许多都早已为人熟知,但是,这本书运用的大量素材是只有当事人才了解的
,许多还是第一次见诸文字。书中特别
了聂荣臻如何支持科研工作之事。1958年冬,大雪
,加上三年困难时期已经开始,从事国防科研的技术人员有不少被冻伤,聂荣臻派人给2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挨个儿看手。此外,聂荣臻还向周恩来倡议,“向各大军区、海空军募点捐”,为一线科研人员弄到了猪肉、黄豆、海带、鱼、豆油等。当时聂荣臻还宣布,“全部分给专家和技术人员,领导、行政人员一律不分”“我们领导要是吃了一两,就开除我们的党籍”。
这是一本少儿读物,因此这本书的叙事口吻完全是一个孩子的口吻,形式也是讲故事的形式。为方便孩子们阅读和理解,(
),让小读者在充满历史画卷的故事情景中,带着
的求知欲快乐阅读和感知。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我的老爷爷——聂荣臻”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这简直就是颠倒黑白——说得不客气一点——无耻之尤!
B.“最近人人喜欢听这首歌,只有你不喜欢,——听说了吗?隔壁班的班主任下海经商去了!”陈骏小声说道。
C.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D.“营长他连中三发子弹,他牺——”小战士还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内幕
披露
沸沸扬扬
浓重
B.内幕
揭露
纷纷扬扬
强烈
C.细节
揭露
沸沸扬扬
浓重
D.细节
披露
纷纷扬扬
强烈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精心设计的每一章节的故事,以及独具匠心设计的与之相关的“小链接”
B.作者独具匠心地在每一章节的故事中,精心设计了与之相关的“小链接”
C.作者精心设计的与之相关的“小链接”,被其独具匠心地体现于每一章节的故事中
D.作者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小链接”,并将其放入与之相关的每一章节的故事中
【答案】
2.C
3.D
4.B
【分析】
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把握标点符号的常见用法以及常见误区,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我的老爷爷——聂荣臻’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
题干“我的爷爷——聂荣臻”中破折号是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C项,“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中的破折号也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A项,“颠倒黑白——说得不客气一点——无耻之尤”中破折号标示插入语;
B项,“只有你不喜欢,——听说了吗”中破折号标示话题的转换;
D项,“营长他连中三发子弹,他牺——”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
故选C。
3.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内幕,外界不知道的内部情况(多指不好的);细节,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文段指书中所运用的大量素材是只有当事人才了解的细小的情节,应用“细节”。
第二处,揭露,使隐蔽的事物显露;披露,发表,公布,表露。语段说的是书中公布了聂荣臻支持科研工作的事情,应用“披露”。
第三处,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语段中用于形容大雪,应用“纷纷扬扬”。
第四处,强烈,极强的,力量很大的,鲜明的,程度很高的,强硬激烈;浓重:(烟雾、气味、色彩,等)很浓很重。语境用于修饰“求知欲”,应用“强烈”。
故选D。
4.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从前文“为方便……”可知,所填语句的主语为人,故排除A、C项,因为这两项的主语分别为“故事”“小链接”;
从语境来看,括号中的句子应是“为方便孩子们阅读和理解”的举措,这个举措就是设置“小链接”,比较B、D两项,B项更突出“小链接”,同时B项比D项表述更加简洁、顺畅。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______________。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______________,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______________人的肉体,困境可以消磨人的意志,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
)。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参观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馆时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长征的伟大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攻克不了的困难。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长征______________在路上。”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用奋斗幻化出翅膀,飞过坎坷,飞过岁月,飞向明天的辉煌。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远征
红飘带
摧残
永远
B.体现
胜利路
摧残
永远
C.远征
红飘带
摧毁
始终
D.体现
胜利路
摧毁
始终
6.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任何力量动摇理想信念
B.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C.但任何力量都不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D.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
7.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夸张
比喻
排比
B.夸张
对偶
借代
C.双关
对偶
比拟
D.比喻
排比
比拟
【答案】
5.A
6.B
7.D
【分析】
5.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解答词语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三、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①长征是远征,主宾搭配;若搭配“体现”,则定语应为主谓式,故选用“远征”。
②“红飘带”与鲜血染红相对应,更恰当。
③摧残肉体、消磨意志、夺走生命,层层递进,所以“摧残”更合适。
④永远,即永久、长远,强调长久性;始终,自始至终,一直,但暗含有始有终。句子强调长征的长久性,故选“永远”。
故选A。
6.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
前面摧残肉体、消磨意志、夺走生命,语意层层递进,后文使用转折句,更具有对比性排除AD;把“没有”放到“任何力量”更能突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等,而每一种修辞手法又各有其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进行分类整理,写作时可以恰当运用,以增加文章的文采。
“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比喻句,“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困境可以消磨人的意志,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是排比句,“用奋斗幻化出翅膀,飞过坎坷,飞过岁月,飞向明天的辉煌”是比拟和排比。
故选D。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族魂中华韵
乔忠延
昆明甬道街边的聂耳故居很平常,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好在是座两层楼。严格地讲,这不是聂家的祖业,是房东杨家的房产。聂耳就出生于这里。他童年在这里度过,直到十八岁振翅远飞。
进入院落,悠扬的音韵便萦绕在耳畔。不过,那并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而是竹笛吹出的稚嫩音韵。对这笛音,小学课本中有篇文章曾有还原,“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确实,聂耳能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但是,那其实是后来的事,是聂耳勤奋地拜师学习提高技艺的结晶。先前并不是这样,他吹出的声音不悠扬,也不婉转,甚至有些刺耳。教聂耳吹笛子的师傅姓邱,名字如同姓杨的房东一般,没人记得。可是,若是没有他的启蒙教导,就不会有后来响亮于神州大地的聂耳。而且,这位邱师傅还不是音乐教师,只是一位木工。吹笛子是他做木工活儿歇息时的业余爱好。
勤奋好学,让聂耳叩开了通向音乐的门扉。不仅如此,勤奋好学也让他叩开了通向知识的门扉。聂耳上学不久后,父亲便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连他的学费也没有着落。母亲卖掉心爱的八音钟才凑够学费,可还缺书钱。在学校里,聂耳长知识,长思想,随着个头的增高,眼界也更加开阔了。他看到祖国积弱积贫,时刻梦想着国家能富裕强大。他把满腔热情寄托于变革,为之呼吁奔走,并鼓动同学和自己一道呼吁奔走。然而,时局能忍受弱贫保守,却容忍不下激进变革,聂耳被列入另册,难以在昆明再待下去,只有告别昆明。
离开昆明后,聂耳飘零到上海,靠在商号当伙计维持一日三餐。还是音乐,改变了聂耳的境遇。有一天,他看到《申报》刊出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便去报考。担任主考的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因此录取了他。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聂耳如鱼得水,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只要是歌剧社需要的事,他都主动干。时不时还上场演出,要么扮演卖臭豆腐的小贩,要么扮演一身乌黑的煤矿工人。他才华横溢,活泼可爱,大伙儿见他耳朵大,就亲切地叫他“耳朵先生”。叫着叫着,干脆就叫成了“聂耳”——事实上,聂耳的原名是聂守信,此后称“聂耳”才名副其实。
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寇侵犯,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他要呐喊!他结识了作家、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毕业歌》……聂耳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明快激昂的歌曲,他要用歌声惊醒沉睡的雄狮,用歌声点燃焚烧侵略者的烽火!聂耳的激情在蕴积!聂耳的怒火在燃烧!
1935年,一部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这是一部电影,更是呼唤共同抗日的呐喊。剧组在呐喊,聂耳也加入了呐喊——聂耳的呐喊声化作这部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唱出了抗日救亡时代万众的心声,表现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来更成为国歌,散发出永恒的魅力。曾经,这浑厚昂扬的旋律,激愤着国人,奋起抗战、抗战,把侵略者赶出国门。如今,这浑厚昂扬的旋律,又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建设,把神州大地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站在昆明甬道街聂耳故居里,听那悠扬的稚嫩笛音。那笛音,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怒吼出的,是民族魂,中华韵!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35年2月,田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由他创作剧本的影片《风云儿女》开拍。当时,聂耳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聂耳看过歌词后,立即要求由他进行谱曲。果然,没过多久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聂耳小时候对音乐无师自通,他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
B.聂耳看到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后,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让他担任首席小提琴手。
C.“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开始为电影和电视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以此来反对战争。
D.文章两处画线的句子都写到了聂耳故居的悠扬音韵,前后呼应,以想象来写笛声的感染力,结尾表达了作者对聂耳的景仰之情。
9.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有哪些因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10.在2010年“两会”上,有少数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终止现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新歌替代之。理由是《义勇军进行曲》已经过时,不符合时代要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提法,早已不合时宜。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8.D
9.①被田汉慷慨激昂的歌词感染;②日寇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③人民大众共同抗日的呐喊。
10.示例:不赞同。①《义勇军进行曲》蕴含的战斗不屈的民族精神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过时;②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可以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保卫祖国进行到底;③虽然时代变了,国歌中的忧患意识不能丢,要居安思危;④《义勇军进行曲》仍在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神州大地,仍在教育、激发年轻一代人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它永远不会过时。
【分析】
8.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A项,聂耳不是“无师自通”,那“是后来聂耳勤奋地拜师学习提高技艺的结晶”。
B项,聂耳先被黎锦晖录取到音乐歌舞学校,“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才担任首席小提琴手。C项,不够全面,聂耳还要“用歌声惊醒沉睡的雄狮”。
故选D。
9.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可从文中找到与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语段提示,筛选出相关语句提炼性的概括作答。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有外界环境的刺激。当时日寇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这是一部电影,更是呼唤共同抗日的呐喊。剧组在呐喊,聂耳也加入了呐喊。这时田汉已经写好歌词,歌词慷慨激昂,正符合聂耳此时的心境,符合抗日救亡时代万众的心声。因此他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
10.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对《义勇军进行曲》已经过时的提法,要坚决否定、回击。原因是《义勇军进行曲》不但包含了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而且虽然时代在改变,这首曲子仍在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华夏神州。《义勇军进行曲》永远不会过时。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但是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我们要牢记落后就会挨打的历史教训。这首歌有助于年轻一代人回想祖国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忧患,以前辈为榜样,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如果说《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那么在当代,则可以唤醒亿万民众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献身精神。所以说它永远不会过时。
四、语言表达
1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于何时?长期以来,由于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外国学者大都认为起始于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近年来,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在中国。这其中又有三种主要观点:一种主张起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是全球战争冲突的开始;一种主张起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认为中国是第一个对抗轴心国的国家,比英法早2年,比美国早4年;还有一种主张起始于1937年的“淞沪会战”,认为这次会战是中日双方主力部队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作战。国内学者大多倾向于把1931年“九一八事变”确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我们认为,把“九一八事变”作为起点符合历史事实,是基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法西斯性质得出的结论,也是基于日本自此以后持续扩大侵略的战争行为得出的结论,更是基于从那时起武装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中国军民的壮举得出的结论。
【答案】许多外国学者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在中国,他们的观点主要分为三种,而国内学者大多认为起点是“九一八事变”。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主要话题,然后看语段一共几个句子,每个句子说了什么内容,句子和句子之间是什么关联,最后采用主谓句的方式进行概括。
这段材料共有六句话,由第一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于何时”可知,这段文字主要探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源;第一个句号之前的内容是过去学者的观点,不符合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特征,不是重要内容;中间部分主要讲国外学者的三种主要观点,剩下的内容主要是阐释中国学者的观点及理由。这样,综合以上分析就可以得知,这段新闻的主要内容是:许多外国学者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在中国,他们的观点主要分为三种,而国内学者大多认为起点是“九一八事变”。
1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得体,不超过120个字。
材料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二: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画上了句号,对此应该确定一个纪念日。中国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也是令人尊重的。
【答案】设立纪念日和公祭日,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悼念死难同胞,揭露战争罪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反思民族悲剧的成因,避免历史惨剧在我们身上重演。同时正告日本当局,为侵略历史翻案的企图注定要落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点评材料,探究材料中的某种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阅读所给的两则材料,材料一说的是确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日期。材料二说的是确定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的意义和正确选择。回答时,考生对于设立纪念日和公祭日要有明确的态度,在肯定的同时,关键是要指出这种做法的意义所在。比如,首先指出设立纪念日和公祭日是正确的做法。这样做法是正确的理由从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角度阐述。如历史意义是:一是尊重历史,悼念死难同胞,揭露战争罪行,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现实意义是:提醒我们反思民族悲剧的成因,正告日本当局,为侵略历史翻案的企图注定要落空。注意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得体。有字数限制。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为《美穗子姐妹,中国元帅聂荣臻想念你们》的文章,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_____________①,美穗子决定:②__________!
1980年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记录美穗子面谢救命恩人这一历史时刻的。1980年,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将流芳千古的佳话,③__________。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就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答案】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
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
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材料,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关注横线前后句,结合句式和句意进行拟写。
第①处,从“立刻吸引”“当然也”和后面的“美穗子”可以判定,此处所填语句的基本内容是“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
第②处,根据后面“人民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记录美穗子面谢救命恩人这一历史时刻的”
“将军救孤女”等内容可以判定美穗子的决定应该是当面感谢聂荣臻元帅。
第③处,从前文的“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和后文的“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之类的内容。
五、微写作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这些著名的战斗或战役,哪一个更令你印象深刻?根据你对这些战斗或战役的了解,从中任选一个,展开想象,写一个250字左右的片段,简要描述其中的某一个场景,并揭示这些战斗或战役的意义。至少运用一处比喻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
四渡赤水
红军渡过赤水后,原计划北渡长江,但遭敌军四面围困,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寻机歼敌。红军先头一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乘坐木筏或小船快速接近对岸。敌人的机枪暴风骤雨般在赤水河上狂扫,在河水中激起大大小小的水花;木筏和小船在激流中和炮火激起的浪花中如同飘摇的树叶。先头团渡过赤水,迅速抢占滩头阵地,掩护主力部队第二次渡过赤水河。
四渡赤水,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澳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解答本题注意审清题目要求,注意使用比喻手法,描述其中一个战役的场景,揭示其意义。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1935年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是两军最高统帅毛泽东、蒋介石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一次最直接较量,毛、蒋其战略思维的优劣,将直接体现在对战争全局的把握上,美国作家哈里森·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该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首先,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国论”,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在开辟敌后根据地时,走到哪里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大批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八路军。防守平型关的国民党爱国官兵在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鼓舞下,增强了斗志。在国际上,平型关大捷鼓舞了东南亚各国的爱国华侨,纷纷捐钱捐物支援祖国抗战。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成立援华组织,集合游行,抵制日货、拒绝出口钢铁给日本用来制造武器,声援中国抗战。骄横狂妄的日军不得不调整部署,采取迂回进攻的策略,从而延缓了军事进攻的速度。上述种种,无不缘于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进一步统一了党内的战略思想。据《解放军报-平型关:出师抗日第一捷》报道:“平型关大捷的意义还在于进一步统一了党内的战略思想。”李彪说。战后,115师师长林彪在《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中写道:我军在目前兵力与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断敌后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这一认识符合毛泽东反复强调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思想的统一,为日后共产党领导的各支部队深入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百团大战是在中国抗战处于困难、妥协投降空气甚浓的时候取得重大胜利的,具有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它钳制了大批在华日军,1941年初日军又将第17、第33师由华中调往华北
,从而进一步减轻了华中正面战场的压力;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百团大战的捷报传开之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报社电台相继发表社论、社评,各地纷纷举行祝捷会、庆功会,群情振奋,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遏制了妥协投降的暗流,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声威,揭破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等谎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抗日的中流砥柱,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希望所在。
试卷第6页,总13页
试卷第7页,总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