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7 09:01:21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演变历程。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点。
线索1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创立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
度,在选官上采用世官制,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色彩,属于典型的贵族政治。
线索2 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开创官僚政治集权统治。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
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
(2)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的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3)选官制度及监察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监察制度主要包括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汉代在地方设刺史、北宋在地方设通判、明朝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朝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1)建立意义:标志着国家的出现,是我国政治文明的开端。
(2)继承方式:父死子继和__________。
2.行政管理:
(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________,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政治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王权与神权结合。
兄终弟及
侯和伯
二、周朝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天下归周)
1.含义:周天子把______________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2.目的:进行____________,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土地和人民
有效的统治
3.概况:
分封对象
______、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诸侯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
在封地内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可进行再分封,权力和职位世袭
主要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等级序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族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影响:
(1)积极
①在西周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__________,周的___________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_____。
③中原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等在封国得到推广、传播,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发展,加速了_________的进程。
(2)消极
①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造成_________。
②__________、等级观念浓厚。
统治区域
文化形式
严密
民族融合
分裂割据
等级森严
5.发展演变:
(1)瓦解:西周后期:______衰弱,______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国争霸;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不断发动兼并战争。
(2)废除:秦朝建立后废_____,在全国推行_______。
(3)遗存:汉初_________,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仅为皇权体现,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王权
分封制
分封
郡县制
郡国并行
(二)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天下归宗)
1.含义:用_____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的矛盾。
3.内容:
(1)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分为大宗和小宗,但大宗和小宗是______的。
(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_____
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父系
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相对
周王
4.特点: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家国合一,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5.作用:
(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______________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嫡长子继承制
垄断和特权
(三)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天下归心)
概念
“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内容
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目的
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
实质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影响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究点一 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实证]
 材料一
[思考1]
根据材料一指出图示中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相比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
[解读]
①从图中文字信息分析数量上的特点,由“周王室贵族”“武王弟”“成王弟”“周公长子”可知,西周封国的主体是同姓亲族。②从图示封国地域分布来看,同姓封国多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提示]
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
材料二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思考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此材料的观点。
[解读]
材料二说明了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提示]
西周的分封制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天下共主”拱
卫王室的局面,但由于其地方诸侯独立性强,易形成割据势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瓦解。
材料三 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曹兵武《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
[思考3]
根据材料三说明分封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解读]
注意材料中“中国文化”“普遍认同”这一信息,说明西周文化得以向外传播。
[提示]
影响:分封制传播了中原先进文化,对华夏国家意识的形成以及文化认同起了重要作用。
[真题链接]
 (2017·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命题
立意
本题考查分封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解题
思路
审题干
找题眼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及选项内容阐明了考查分封制的影响
审设问
找关联
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将周朝先进的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文化制度等,推广到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增强了广大区域内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审选项
找答案
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扩大了势力范围,并加强了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周文化得到认同,故选A项。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西周分封制下最高统治集团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B、C两项均错误。贵族世袭特权于周朝分封前就已确立,故D项错误
答案
A
[史论阐释]
1.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影响
(1)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2)对后世的影响
①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
封。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封制消亡。但后世许多封建王朝也实行过分封制,例如西汉、西晋、明代等,大多时候分封制只是郡县制的补充。
②分封制使被分封的诸侯国将以商周为中心的核心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将各地的四夷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促进了中国早期中华文化的形成。
③分封制使中华文化在整体传统文化格局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我国各省份的简称有些就源于分封制下的封国名称:如山西简称“晋”,山东简称“鲁”等。
④分封制对中国的风俗文化影响深远。如中国的很多姓氏源于古代的封国或封地名称,如姓氏中的齐、鲁、赵、燕、晋、秦、楚等;战国时秦国与晋国曾多次联姻,后世就以两家联姻称为“秦晋之好”。
探究点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宗法制的影响
[史料实证]
 材料一
[思考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宗法制的特点。
[解读]
材料一中图片及“宗庙”“祖庙”“家族”等信息说明宗法制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
[提示]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
性。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相结
合。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宗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材料二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吕氏春秋》
[思考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宗法制在当时的影响。
[解读]
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不使诸侯疑焉,……不使大夫疑焉,……不使庶孽疑焉”体现了宗法制的目的和积极作用。
[提示]
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社会稳定。
材料三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思考3]
材料三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三思立,庙不祔姑”的现象?
[解读]
材料三涉及皇位的继承原则问题,从“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可知皇位继承重宗法观念。
[提示]
核心问题:最高统治权的继承问题。原因:中国古代宗法观念浓厚,武则天与武三思是姑侄关系,并非母子关系,因而按宗法制度,如果武三思成为皇帝,武则天死后则不能享受宗庙祭礼供奉。
材料四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思考4]
时至今日,宗法制早已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依然存在。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
[解读]
材料四认为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其功能具有双重性。宗法制下的亲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及凝聚力,有利于家庭和睦、亲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若引导不当,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
[提示]
一方面是尊祖敬宗、“忠”“孝”观念和家国意
识;另一方面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亲情关系和人为划分远近尊卑。
[真题链接]
 (2019·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命题
立意
本题以历史文献为依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
解题
思路
审题干
找题眼
“孝”“悌”“乐”“礼”体现出“家国一体”的思想特点。“家国一体”的思想源于西周的宗法制
审设问
找关联
本题的设问是题干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首先应明确题干反映的核心思想
审选项
找答案
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突出了孝、悌、乐、礼,强调了血缘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产生的影响,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
A
[史论阐释]
1.宗法制的特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宗法制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负面影响
①宗法制本身倡导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
②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探究点三 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史料实证]
材料一 殷墟出土的很多甲骨卜辞表明商王亲自主持占卜和祭祀,是宗教活动的主体。这毫无疑问地表示商王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是神的使者,从而使人们认为他的权力和地位是神授的。商王及附属国统治者,既以神权巩固自己的世俗地位,又以世俗权力率民敬神,二者始终共生并
存,相得益彰,形成极富个性的商文化。
材料二 (西周时期)这种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使族权和政权合一。于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就是依据这种宗法关系来确立的。这样就形成了奴隶制国家的体制。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思考]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读]
材料一信息“商王亲自主持占卜和祭祀”“商王……是神的使者……权力和地位是神授的。……以神权巩固自己的世俗地位,又以世俗权力率民敬神”说明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材料二信息“……宗法关系,使族权和政权合
一”说明了血缘关系纽带下的家国一体。
[提示]
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血缘关系纽带下的家国一
体。
[史论阐释]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
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
—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1.(2019·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
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继承方式以父死子继为主,这反映出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故选B
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无法体现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周时期王位继承情况与君主寿命长短无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兄终弟及体现了兄弟大家庭之间的权力继承,父死子继体现了父子小家庭之间的权力继承,与前者相比,血缘纽带关系更加强化,故D项错
误。
【答案】
B
2.(2020·海南高考)
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  )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
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
【解析】
根据材料“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通过对王族的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也拓展了周王朝的疆域,A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深远,B排
除;皇权的统一是在秦朝,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答案】
A
3.(2020·全国卷Ⅰ)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解析】
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答案】
D
4.(2021·广东四校联考)西周时期,“凡属违犯国法的行为必定为家法所不容,同样违犯家法的行为也为国法所难
容”。犯有重罪的贵族成员,多在宗庙中接受国法和家法的制裁。这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极力推行严刑峻法
B.政治统治与宗法管理相结合
C.法律内容开始趋向宗法化
D.宗法秩序有待国家法律维护
【解析】
材料信息“犯有重罪的贵族成员,多在宗庙中接受国法和家法的制裁”体现了家国一体、政治统治与宗法管理相结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严刑峻
法”,排除A项;C项错在“开始”;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宗法秩序有待国家法律维护,排除D项。
【答案】
B
5.(2020·江西名师联盟一模)冯天瑜先生指出,周人原只是六七万人口的西鄙小族,去古未远,当时君主与自由民(主要是与贵族)共商的问题有三类:“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周礼·秋官司寇第五·小司寇》)皆涉及国政根本。可见(  )
A.周制仍保有原始民主遗存
B.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
C.强化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
D.家国同构的局面已经确立
【解析】
由材料“君主与自由民(主要是与贵族)共商的问题……皆涉及国政根本”,可见材料体现了民主协商,说明周制仍保有原始民主遗存,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周天子的权威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周王与诸侯的关系,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排除D。
【答案】
A(共45张PPT)
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人民渴望统一与政治稳定。
2.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的封建王朝——秦朝。
中央集权
二、内容
1.国家最高权力中心:皇帝制度
(1)创立:秦王嬴政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________”。“皇帝”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权力:总揽全国的___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3)特点:___________;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4)本质:君主专制,皇帝是专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始皇帝
政治、经济、军事
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三公职权:
官职名
职权


丞相
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
御史大夫
副丞相,执掌__________,下达皇帝诏令、_________
太尉
管理全国军务
九卿
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群臣奏章
监察百官
(2)特点: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手中。
(3)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______”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
(4)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朝议
3.地方制度:郡县制
(1)确立:萌芽于_________时期,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2)内容:地方设有_______两级,“郡”直属于中央,
“县”隶属于郡。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
令、县长都由_______________。
(3)特点(与分封制相比):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且不能世袭。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没有封地。
春秋战国
郡、县
皇帝直接任免
(4)作用: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
③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__________。
官僚政治
4.保障措施:
(1)法律:秦始皇颁布秦律,以“轻罪重刑”为立法原则。
(2)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3)文化:统一文字;以______思想为统治思想;“焚书坑
儒”,强化思想统治。
(4)工程:修建驰道、开通灵渠、修筑长城,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法家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实现了对_______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
2.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_____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完善。
地方政权
政治制度
【图解历史】
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探究点一 从“材料实证”角度解读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史料实证]
材料一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
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总揽威权,柄不借下。
——《太平御览》
[思考1]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秦朝政权的特点。
[解读]
“传之无穷”体现了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柄不借下”彰显皇权独尊、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提示]
“家天下”、皇权至上的特点。
材料二 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思考2]
材料二体现出秦朝政权的什么特点?三公九卿制在处理国家政务上有何特点?
[解读]
材料二中诸卿分工明确,集权于皇帝,其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体现了“国”与“家”同治。
[提示]
家国同治。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
[史论阐释]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特点
1.原因
(1)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2)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2.特点
(1)官僚政治: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抛弃了宗法分封制之下的血缘宗亲关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能世袭。主要官吏没有封土,只食俸禄。
(2)皇权独尊: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和皇位世袭;“家国同治”;皇帝的称号和使用的任何物品都具有专一性。
(3)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官员以皇权为中心,各司其职,彼此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4)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5)两对矛盾:始终贯穿两对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的矛
盾,主要表现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探究点二 分封制与郡县制
 [史料实证]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思考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解读]
材料一中“归功于西周的创制”和“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是关键信息,说明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之重要。
[提示]
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思考2]
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解读]
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下地方权力太大,而郡县制会导致君主权力过于强大,故其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提示]
地方权力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史论阐释]
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
标准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
官吏
权力
王位世袭,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由皇帝和朝廷任免调动,不能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
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
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
作用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实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探究点三 从“唯物史观”认识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史料实证]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思考1]
根据材料一,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
[解读]
材料一中“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得出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结合该时期的阶段特征分析原因。制度的重新建构结合具体史实加以概括,如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提示]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实现: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材料二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思考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意义。
[解读]
材料二中“长期的凝聚性”“稳定性”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提示]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材料三 
“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的前提下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①,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
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②。”“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思考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朝为例,说明孟德斯鸠的观点。
[解读]
①暴政易导致阶级矛盾激化。②在武装自己的同
时,也困住了自己。
[提示]
秦朝实行暴政,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真题链接]
(2019·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
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命题
立意
以秦国能完成大型工程的原因考查中央集权制的作用
解题
思路
审题干
找题眼
“大型工程”的完成需要强大的国力
审设问
找关联
本题的设问是大型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的原因,首先应明确题干要考查的目的
审选项
找答案
结合所学可知,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强,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国家组织能力强,能够集中物力、财力和人力进行重大工程建设,故答案为D项;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制)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铁制生产工具普及是在汉代,故B项错误;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答案
D
[史论阐释]
1.秦朝官僚政治取代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
②经济上: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
③文化上: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
④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易形成君主专制,极易出现暴政、腐败现象。
②经济上:在明清时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③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化专制日趋严厉。思想上独尊一家,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压抑了人性及其创造
力,阻碍了中国民主政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④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容易助长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
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阶级矛盾尖锐。
1.(2021·运城模拟)西周实行“世禄制”,各级封君享受自己封地上的收入;战国时期,官员大都实行俸禄制,发放粮食依量官职高低而存在等级差别,高者万石。这一变化有利于(  )
A.官员主动性的调动
B.社会阶级矛盾的解决
C.君主集权制的形成
D.建立家国同构的政治
【解析】
西周实行“世禄制”,周天子权力分散,战国时期,实行俸禄制,官员大多由中央任命,君主权力扩大,有利于君主集权制的形成,故选择C项;实行俸禄制,官员大多由中央任命,排除A项;官员的任命属于统治阶级内部制度的调整,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项;家国同构的政治建立在血缘政治的基础上,排除D项。
【答案】
C
2.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B.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解析】
“朕”由原先民间男子的称呼,变为秦始皇专用的称呼,不许百姓使用,体现了皇帝的权威性,其地位不可逾越,故选A。
【答案】
A
3.(2020·北京东城区模拟)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
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
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周的“地方分权制”指的是分封制,而秦代的“独制”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不是由地方推荐任职的,也不是世代镇守地方,故排除A、B;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都是由君主直接任命的,故选C;县令由君主任命,而不是由郡守任命,故排除D。
【答案】
C
4.(2020·深圳一模)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
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材料可以佐证秦
代(  )
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
【解析】
这些秦代的竹简涉及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由此可知,这些重要材料可以佐证秦代有比较系统的行政制度,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宗族势力,故A错误;材料没有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的信息,故C错
误;材料涉及法律制度,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
【答案】
B
5.(2021·莆田模拟)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反映出秦朝(  )
A.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
B.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
C
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
D.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
【解析】
古人认为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因此秦朝的强制剃除头发等刑罚才属于耻辱刑,才能起到惩罚罪犯的作用,说明秦朝刑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B项;秦朝时期法律更加严酷,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制度规定,没有涉及法律的执行,排除D项。
【答案】
A(共46张PPT)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应对地方分权的挑战
1.西汉:王国问题的形成及解决
(1)问题:汉初,___________并行,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
(2)措施:
①汉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颁布“______”。
②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地方分区监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______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3)作用:封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郡县、封国
推恩令
刺史
2.唐朝:藩镇割据
唐中期在地方设置_______,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节度使
4.元朝:行省制度
(1)目的:改变宋代以来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对幅员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在全国设立___________管理地方事务,边远民族地区设置_____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3)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行中书省
宣慰司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代:
(1)汉初:丞相集_________________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的人担任_________、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后是尚书省、中书省和________,逐步形成______体制。
决策、司法、行政
尚书令
门下省
三省
3.隋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1)内容:唐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____________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2)影响:三省既分工又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从而削弱了相
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创新,影响深远。
4.宋代:
(1)设___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决策、审议
中书门下
(2)后来设___________、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代:
(1)设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元朝后期,宰相权势增大,甚至可以左右_________。
参知政事
中书省
皇位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发展概况
时期
选官制度
标准
汉武帝开始
_____制
孝廉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
_____
隋唐时期
_________
才能
察举
门第
科举制
2.科举制度
(1)产生和发展
①隋文帝开始采用_____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_______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作用
①把读书、______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__________。
分科考试
隋炀帝
考试
中央集权
探究点一 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史料实证]
 材料一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思考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解读]
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抓核心语句是解读材料的关键。关键信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国除为郡”“颁布律令”反映了汉武帝时期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提示]
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
[思考2]
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
[解读]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反映了兵权、财权和行政权收归中央。“州郡遂日就困弱”反映了地方积贫积弱。
[提示]
措施:在军事上收回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在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造成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思考3]
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
征。
[解读]
材料三同样注意抓核心关键句解读。材料三“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作用。
[提示]
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思考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提示]
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
[真题链接]
(2019·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命题
立意
本题旨在考查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解题
思路
审题干
找题眼
一张“皮币”的价格约相当于当时一个“千户侯”两年的租税收入,极其昂贵
审设问
找关联
本题的设问是“朝廷这种做法”,属于历史解释类选择题
审选项
找答案
从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朝廷规定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由朝廷制作的“皮币”来置放礼物,而一张“皮币”的价格约相当于当时一个“千户侯”两年的租税收入,极其昂贵。朝廷这种做法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选C项。“皮币”本身不是货币,该做法并不会加强货币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思想上的统一,故B项错误;此做法有利于削弱地方诸侯的经济实力,但材料无法说明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答案
C
[史论阐释]
1.从汉到元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趋势
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1)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3)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4)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5)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探究点二 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史料实证]
 材料一 (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
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
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
三。
——钱穆《国史大纲》
[思考1]
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
[解读]
抓住材料中省略号前后的内容,注意其中的朝代信息。
[提示]
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思考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进步性。
[解读]
抓住“论难往来,各逞意气”这一重要信息,它说明唐朝中书、门下两省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意气用事、相互刁难的现象,而唐太宗设立政事堂就解决了这一弊病。
[提示]
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皇权;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
[真题链接]
(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
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命题
立意
本题题干提供了关于武则天执政措施的一段历史叙述,意在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解题
思路
审题干
找题眼
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审设问
找关联
本题的设问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解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武则天采取的措施中分析推断出其主要目的
审选项
找答案
武则天增加了行使宰相权力的官员,这实际上降低了原来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武则天,增加宰相数量的目的是加强自身的统治,并非提供官员晋升的机会,故B项错误;武则天增加宰相数量的主要目的在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说法正确;题干只反映出宰相数量的变化,没有反映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的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
[史论阐释]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职,是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以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探究点三 认识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史料实证]
 材料一 公元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
人,从此建立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光武帝时期,增加举茂才(秀才),孝廉郡举,茂才州举,并将每年一度的选举固定成为制度。
——《后汉书》
材料二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思考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方式的角度说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解读]
材料一信息“郡国岁举孝廉”“举茂才”说明才
学、道德、品行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孝廉郡举,茂才州举”说明通过自下而上、由地方推举的方式选拔人
才。材料二说明唐代实行科举制,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具有公平、公正的一面。
[提示]
选拔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
选拔方式:由汉代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到隋唐以后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体现了公开、公平、客观的特点。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思考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解读]
“前此选举”指的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前此选举”的弊端,说明科举制具有进步性。
[提示]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真题链接]
(2016·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命题
立意
本题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为切入点,通过不同时期选官制度的比较,考查科举制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
解题
思路
审题干
找题眼
“自由投考”反映出科举制在报考资格上减少了人为限制,“差额录用”反映出科举制择优录取、竞争性强的特点
审设问
找关联
本题的设问是“更有利于”,即科举制区别于其他选官制度具有的更大的优越性,是对科举制积极作用的考查
审选项
找答案
科举考试只是选拔官吏的最主要途径,不是唯一的途径,其他的选官途径也有可能选出非常优秀的官员,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虽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故C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答案
D
[史论阐释]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和积极影响
1.演变趋势
2.积极影响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命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1.(2020·山东高考)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事务”再到“正式参与朝政决
策”,说明唐代翰林学士的权力在逐渐扩大,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项;唐代翰林学士权力变化的背后是皇帝的操控,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A项;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项。
【答案】
D
2.(2020·全国卷Ⅱ)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解析】
由材料“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可知宋太祖明确了殿试的程序,强化了殿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录取程序,故选C项;隋唐开科取士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否定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
项;材料强调的是最高一级,由皇帝亲自负责的殿试,而非省试考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的程序而非具体的内容,不能得出人才选拔标准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
C
3.(2018·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解析】
观察表格,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等基本情况看,除河朔型藩镇公开与唐中央对抗外,其他几类藩镇至少在表面上仍服从唐中央的政令,说明唐朝“安史之乱”后,虽然藩镇割据频出,但唐朝的政治统治并未结束,这表明唐后期的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选D项。从材料看,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占大多数,但并不能据此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藩镇之间的争战,B项错误;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统治,C项错误。
【答案】
D
4.(2019·全国卷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
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解析】
材料“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反映军队规模庞大,庞大的军队开支必然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政策,军队战斗力较弱,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队兵员数量多,与弱化对地方控制、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无关,C、D两项错误。
【答案】
A(共40张PPT)
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_________,会导致社会动荡。
2.过程:
(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_。
(2)裁撤__________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______负责。
(3)下令以后不许再立______。
高度集中
胡惟庸
中书省
皇帝
丞相
3.影响:
(1)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2)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2.过程:
(1)奠基: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
殿阁大学士
(2)确立: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_______,参与决策,“内阁”出现。
(3)发展:明宣宗时,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拥有_______。
(4)全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_______,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地位: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统率六部,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__。
4.评价:内阁是_______________的产物,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其不能对君权起______作用。
文渊阁
票拟权
内阁
内侍机构
君主专制强化
制约
【知识补遗】
1.明朝宦官专权
明代皇帝厌政,将批红之事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办,这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方便。宦官有了参与政事的机会,进而造成宦官专权局面。宦官擅权乱政是皇帝授权的结果,也是利用宦官牵制内阁的产物。
2.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
(1)明代户籍制度严密,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即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
(2)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
【易错陷阱】
明朝内阁首辅≠宰相
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其职权大小完全依最高统治者的旨意而定,不制约皇权,而宰相具有决策权,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
(2)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3)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设_______,参与机要事务。
2.设立: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宫内设置军机处。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3.职能:
(1)接受皇帝召见,_________。
(2)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特点:
(1)组织形式特殊,皇帝直接挑选亲信任军机大臣,人数无定制。
(2)地位显要,本身无独立性,完全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
跪受笔录
(3)机构精干,人员干练,办公于内廷,近于皇帝,办事效率高。
(4)保密性强,便于集权,办理政务迅速、机密,君主旨意畅通无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5.影响:
(1)提高了行政效率。
(2)加强了__________,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君主专制
【知识补遗】
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图
探究点一 君主专制的强化
[史料实证]
 材料一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①。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②。
——《明神宗实录》
[思考1]
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朝内阁制的特点。
[提示]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
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①,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②。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思考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设置的背景和影响。
[解读]
注意分层解读材料:①说明军机处设置的背景。②说明军机处内处宫廷,便于受皇帝控制。
[提示]
背景: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皇权;对西北用兵需严守军事秘密。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便于皇帝控制,强化了皇权,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真题链接]
(2020·全国卷Ⅲ)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
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命题
立意
本题以明朝皇室费用为切入点,考查内阁权力的上升
解题
思路
审题干
找题眼
“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止之”“停发”反映出内阁首辅权势强大
审设问
找关联
本题的设问是“反映出”,即考查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
审选项
找答案
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成功的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故选A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的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
C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
答案
A
[史论阐释]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
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1)积极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文化、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从目的看,它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②从措施看,它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违背了时代潮流,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是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探究点二 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和地方治理
[史料实证]
 材料一 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仍不能做主,还要由中央另派人,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思考1]
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解读]
材料一中“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体现了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演变。材料中“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体现了这种中央集权能巩固统一的意义。
[提示]
演变:明清督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负责专门事务到负责地方行政,既是行政统治也是军事统治。意
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材料二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
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思考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原因。
[解读]
材料二中“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体现了正确的边疆政策;“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
系”,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体现了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提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正确的边疆政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民族宗教政策;边疆民族事务机构(理藩院)的设置。
[真题链接]
(2016·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命题
立意
本题通过考查明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进而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解题
思路
审题干
找题眼
“设三司”“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说明地方权力从分散到相对集中
审设问
找关联
本题的设问是“有助于”,即考查巡抚制度演变的作用
审选项
找答案
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材料没有反映其行政权力的扩大,故A项错误;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六部的权限被削弱,故C项错误;派遣巡抚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因此没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故D项错误
答案
B
[史论阐释]
一、明清时期督抚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1.演变
(1)明代废行省设三司
明初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这种分理其政的办法,削弱了元代行省过大的权
力,避免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但三司并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
(2)明清督抚地方官化
①明初置督抚,主要是从中央监察地方,以补“三司”不足的角度出发的,但督抚在行使监察权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干涉地方政务,并日益常态化与制度化,在事实上成为地方“三司”的上级,最终完成了其地方官化。
②清朝建立之后,全面继承了这一制度,并通过不断的调整,使其日趋完善,总督、巡抚遂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
2.评价
(1)加强中央集权:督抚在抑制武臣之专横、维护中央集
权、整饬武备、巩固边防等方面曾经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
(2)形成制衡关系:随着督抚制度的确立,不仅在地方政治体制方面出现了新的制衡关系,而且由于督抚的“双层
性”,使中央和地方之间也出现了新的权力制衡机制。
(3)晚清时削弱中央权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得以长期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督抚,在洋务运动中,其政治、经济、军事的权力又进一步膨胀。晚清时期的督抚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央的权力。
二、明清时期边疆民族管理的意义
1.清朝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
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
2.清朝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明代中后期,实施“改土归流”,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以上做法因地制宜,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1.(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
题干叙述了明代从朱元璋时期的不许宦官读书识字到中后期宦官读书制度化的这种变化,说明明代中后期宦官参与中枢决策的历史事实,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宦官逐渐读书识字,故A正确。B史实性错误,明代是皇权强化的典型时期。C与史实不符,伴随着明代皇权的不断加强,内阁议政功能也是在逐渐加强的,这是皇权加强的产物。D表述错误,决策权属于皇帝。
【答案】
A
2.(2019·北京高考)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
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解析】
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D
项;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B项;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答案】
D
3.(2020·天一大联考模拟)明代规定:凡内廷下达的诏旨以及经内阁票拟、皇帝批红的奏章,必须先抄送给监察部门的给事中,若内容有不恰当的,给事中则要求相应部门进行改正。此规定旨在(  )
A.削弱内阁权力
B.加强皇权专制
C.防止篡改诏令
D.避免决策失误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给事中作为监察部门,起着对诏令的复查作用,这实际是为了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涉及削弱内阁权力,排除A项;材料中的给事中可以驳回皇帝的诏令,说明对皇权也起着制约作
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诏令内容是否恰当的监察,与诏令是否被篡改无关,排除C项。
【答案】
D
4.(2020·平顶山模拟)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  )
A.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共同决策
B.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内阁和司礼监权力扩大削弱了皇权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出现内阁、宦官权势上升及相互抗衡的局面,反映了掌握这两者的君主的权力得到强化,D项正确;内阁与司礼监的权势,最终操控在皇帝手中,A项不符合题意;中央内阁和司礼监的制衡,不能加强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项错误;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来源是皇权,它们权力的扩大,说明了皇帝权柄的强化,C项错误。
【答案】
D
5.(2021·重庆模拟)土司是中央政权承认的少数民族世袭首领。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对当地进行管理,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后来清廷批准了这些建议。这一做法利于(  )
A.维护国家统一
B.确保地方吏治清明
C.消弭民族冲突
D.完善中枢权力体系
【解析】
废除土司,改派流官,即改土归流,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无法体现确保地方吏治清明,排除B;C表述太绝对,排除;改土归流是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并不属于中枢权力体
系,排除D。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