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短文两篇两课时课件(共16+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短文两篇两课时课件(共16+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7 12:50:58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好读书,不求甚解”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不求甚解
邓拓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把把握作者观点,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
2、学习于驳论中树立观点、运用
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3、认识读书的价值,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驳论文
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整体感知
作者驳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作者驳论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3、指出文中“不求甚解”有哪两层含义?
“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通、了解大意。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
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5.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6.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7.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都是作者心智的结晶,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是他们,引领我们在智慧的天地中穿行;是他们,滋润我们求知的心田。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感情,提高我们的品味。
课堂反馈
1、“不求甚解”一语,出自
(朝代)
的《

。原意

属褒义
。今多指
浅尝辄止
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论述,提倡读书要

2、《谈读书》与《不求甚解》这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

但在写法上是不同的,前者是
,后者是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死抠字眼儿
学习或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谈论读书的
立论
驳论
作业练习
摘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共16张PPT)
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凯勒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书籍是前人的经验。——拉布雷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
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是少年的食物,它使老年人快乐,也是繁荣的装饰和危难的避难所,慰人心灵。在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读书名言
谈读书
(英)培根
学习目标
1、体会学习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2、学会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
4、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培根,毕业于剑桥大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
著有《随笔》《新工具》等。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世界影响都很大。他的作品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启人深思。
给下列生字注音:
怡(
)情
统筹(

藻(
)饰
狡黠(

诘(
)难
要诀(

蒸馏(

劝诫(

滞(
)碍
吹毛求疵(


咀嚼(

味同嚼蜡(


好读书(

读好书(


chóu
zǎo
xiá
jié
jué
liú
jiè
zhì

jué
jiáo
hào
hǎo
(怡情)
(文采藻饰)
(诘难)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使心情愉快。
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问,为难。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指
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根据释意填词语
(狡黠)
(博彩)
(要诀)
(高谈阔论)
(不求甚解)
(豁然贯通)
狡诈
涂上色彩。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重要的诀窍。
漫无边际的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一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
根据释意填词语
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谈读书的?
朗读课文思考:
①读书的目的;
②读书的方法;
③读书的作用。
第一部分:谈读书的目的(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
1、正面论说读书足以怡情、傅彩、长才。
2、反面论说读书的(
)(
)(

3、(
)与(
)互补。
惰、
矫、

读书
经验
第二部分:谈读书的方法(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1、读书要思考。(找出文中的语句)
2、读书的不同方法。(哪些方法呢)
3、读书与讨论、作文的关系。(画出语句)
第三部分:谈读书的作用(从“读书使人明智”到结束)。
1、正面论说读书可以(
)。
2、反面论说读书可以(
)。
塑造人的性格
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小组之间探究讨论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趣味探究一
本文中有好多名言警句,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说说自己的感悟。
趣味探究二
谈读书
读书的正确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立论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悬梁刺股(西汉孙敬、战国苏秦)
囊萤映雪
(晋代车胤、孙康)
程门立雪
(北宋
杨时)
凿壁偷光
(西汉
匡衡)
鲁迅读书嚼辣椒驱寒
拓展延伸:你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