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一、
单选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踱步(duó)
勉强(qiáng)
随声附和(hé)
B.迁徙(xǐ)
投奔(bèn)
宽厚仁慈(cí)
C.惩罚(chéng)
周济(jǐ)
任劳任怨(yuè)
D.溺死(nì)
衙门(yǎ)
不辍劳作(chuò)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课文记述了与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
D.《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是朱德,他是我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3.
下列句子标点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B.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C.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D.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4.
下列填入横线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联的同仁约到家里聚两次。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他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记得那次有一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这道菜我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
①酒菜丰盛,而有特点
②酒是“敞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加,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
③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
④有一次,他很郑重地拿出瓶葡萄酒,说是毛主席送来的,让大家都喝一点
A.②①④③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是否幸福,取决于他是否懂得用豁达去包裹世界,是否有创造幸福的力量。
B.疫情期间,请广大市民注意防护,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恐慌,切忌不要造谣传谣。
C.由于株洲极少有雨雪天气,使元月7日的那场雪,给株洲人民带来了激情、浪漫与新奇。
D.在第十四届市运会青少年组篮球比赛中,全市约20多支代表队参赛,高新乙组勇夺桂冠。
二、
综合读写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今年母亲节,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祝福。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太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母亲。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是给别人看的。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
(1)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两段文字衔接自然。
(2)请你就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洁。
?
7.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爸爸(生气):小红,不许你这样对我说话,我是你爸爸!
小红(针锋相对):那你又是怎样跟爷爷说话的呢?
爸爸:你……我没有你这个女儿!
如果你是小红的朋友,为了化解父女的冲突,你对小红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小红的爸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回忆我的母亲》作者选取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了母亲的可贵品质。请运用这种写法写一段话,写出真情实感。(200字左右)
【课文片段在线】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写法分析】选段运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母亲勤劳的品质,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写人叙事的文章,在刻画人物时,可借助于具体可感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揭示其内心世界。这样就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三、
现代文阅读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①_______________(A.勉励
B.鼓励
C.激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②_______________(A.珍贵
B.贵重
C.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3)末句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4)“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②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
③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④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⑤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节选自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
【材料二】
①我有一个很懒很任性的妈妈。
②从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她送我去学校后,就再也没有接过我上下学。于是,每当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接送时,我只能眼巴巴地羡慕着,然后咬咬牙自己收拾书包,一个人默默地回家。
③长大一点了,我被寄养在爷爷家,她偶尔打电话问问情况。对于我的一切都表示无异议,不管我的英语考了58分还是98分。
④再长大一点,上初中了,寄宿的我和她见面的次数仍少之又少。她几乎从不问我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也不问我交了什么朋友,只是拍拍我的头,然后淡淡地说:“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找我,给我打电话。”她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好像我终究有一天会哭着鼻子去求她一样。而我,憋着这口气,默默地处理了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从未找过她。
⑤在我心中,她是一个越来越懒越来越任性的妈妈。
⑥上了高中之后,她除了问问考试成绩与我就无话可说了。我偶尔问她该买哪件衣服好,或者提议生活费的用途,她总是那几句话来回打转,“你决定就好”或者“你喜欢就好”,抑或冷冰冰地甩出一句“你自己做主”。
⑦所以,我时常感到她像空气一样存在我的生活中,反正一直以来无论什么事都是我自己决定。
⑧可是,当我联想到去日本,看她打工时的样子,以及在视频中见到的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她,我才发现她突然苍老了,在我无法触及的远方与无情的时光战斗着。眼神越来越空洞,皮肤也越来越皱,与少年时印象中的那个精明干练的影子怎么也合不到一起。
⑨原来,在那些日子里每当我独自一个人克服困难的时候,或茫然或清醒地面对现实世界的时候,她都站在我身后月光未照亮的角落里,等待着在我快支撑不住的时候,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可我从未回过头,只顾一个人一直往前走。
⑩也许,我记忆中很懒很任性的她并非对我漠视不管,她只是预见到自己无法保护我一生,才逼迫我独立,逼迫我快点成长。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老虎,小虎到一定年龄时,便会离开它们,让它们独自生活。但是当狮子或者其他群落的老虎威胁到小虎的性命时,它便会跳出来与之战斗。
?我想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一只老虎。所以当我一个人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茫然行走时,当我遇到难以跨过的坎时,仿佛听到妈妈在身后说:“你自己决定就好。”
?我曾拒绝张开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
(选自《做人与处世》)
(1)【材料一】的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和【材料二】的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你分析其中一处的作用。
(2)【材料二】中“我”的人物形象是怎么样的?请用词语形容。
(3)对于【材料一】中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材料二】中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你认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雪
①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②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③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④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⑤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⑥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⑦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⑧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⑨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⑩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的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已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1)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分别简要概括出。
(2)本文以“是谁爱着你的背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3)请结合括号里的角度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角度提示:修辞手法)
②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角度提示:画线词语)
(4)选文第④段的作用是什么?
(5)请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
1.B
2.B
3.C
4.C
5.A
二、
综合读写
6.
(1)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引起了争议
(2)示例一: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因为有些年轻人不习惯当面表达感情,且因为各种原因缺少陪伴时间,微信晒爱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形式。
示例二:这是年轻人在作秀,是表演。且不说母亲们能否看到微信,即使能看到,这种通过网络表达的情感也比较虚幻,不如实实在在的陪伴。
7.
他人的错误不是自己犯错的理由。,叔叔,做好榜样才是最好的教育,言传不如身教啊!
8.
【例文】表弟不仅饭量大,对家乡的一些特色食品,更是百吃不厌。每年春节前,姥姥都要做一大盆糯米子糕。子糕蒸熟后,姥姥总要先切一大盘,让表弟饱餐一顿。切好的子糕一上桌,表弟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很快,一大盘子糕就被他风卷残云般一扫而光。要知道,这子糕,大人一次也不过吃四五块。吃饱了,表弟打着嗝,摸着圆滚滚的肚子,慢条斯理地说:“嗯,太香了,太好吃了!”每年姥姥做的子糕,起码有一大半都进了他的肚子。
三、
现代文阅读
9.
(1)①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②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③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2)①B,②C
(3)“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4)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10.
(1)对比。
【材料一】中的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佩之情。
【材料二】中的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了妈妈对“我”的无情,联系后文内容可知,这也突出了母亲对“我”深沉含蓄的爱。
(2)坚强、独立、善解人意(理解母亲和懂得感恩)。
(3)我认同【材料二】中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文中的母亲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一直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主。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够独立思考,在母亲关注的目光下独立成长。
11.
(1)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2)作为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主旨。
(3)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作“守在巢里的老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我”离开时依依不舍的深情,表达了母亲对团聚的期盼。
②“才”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和期待,“我”告别母亲下楼时,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她赶快回家,听到关门声才放下心来。又写出母亲目送“我”的背影时间之长,表现了母亲对“我”浓浓的关爱和留恋不舍之情。
(4)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承接上文“我”对母亲希望团聚的不以为然,引出下文“我”在猝不及防的时候体会到母爱的深沉。
(5)①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②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努力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