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上)
19 皇帝的新装
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以前都读了些什么童话?
在童话世界里,我们认识了“灰姑娘 “小红帽 “丑小鸭” ……
童话世界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获益匪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来自童话王国的皇帝,他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故事呢?
导入新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2.体会文章各种精妙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形象;体会想象和夸张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3.联系生活,深刻理解作品寓意,培养真诚、求实、不慕虚荣的良好品质。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安徒生(1805-1875), 丹麦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被翻译成150多种语言,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简介作家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童话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以及家具、玩具等都可被赋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了解童话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阶级,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简介背景
读一读
称
蠢
钦
稽
陛
骇
衔
爵
和
勋
赐
职
愚
差
人听闻
头
随声附
章
赏
chèn
chǔn
qīn
jī
bì
hài
xián
jué
hè
xūn
cì
滑
下
士
预习检查
( )漂亮
( )漂流
( )漂白
漂
piào
piāo
piǎo
( )圈定
( )圈起来
( )羊圈
圈
quān
juān
juàn
( )系鞋带
( )维系
系
jì
xì
( )自称
( )称职
称
chēnɡ
chèn
多音字
( )滑稽
( )稽首
稽
jī
qǐ
( )更衣
( )更加
更
gēng
gèng
多音字
( fù )副业
( fú )辐射
副
( fú )幅员辽阔
幅
( pìn )聘请
( chěng )驰骋
聘
骋
辐
形近字
( hài )骇人听闻
( gāi )言简意赅
骇
( hái )残骸
骸
赅
( xián )头衔
( yá )衙门
衔
( yǎn )衍生
衍
衙
【滑稽】
【称职】
【骇人听闻】
【精致】
【呈报】
【炫耀】
(语言、动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担任的职务。
使人听了十分吃惊。
精巧细致。
报告(上级)。
夸耀。
词语解释
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药,用药治疗。
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不可救药】
【随声附和】
速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相关画面,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中心人物是谁?
人物:
中心人物:
皇帝 骗子 老大臣 官员 侍从 百姓 小孩子
皇帝
整体感知
2.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
从前有一位皇帝最爱穿新衣服。一天,王国里来了两位自称能做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衣服的织工,而且任何不称职或者是太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过了一阵子,皇帝接连派大臣去看衣服的进展,可是无论他们怎么瞪大双眼都看不见这衣服,于是便向皇帝撒了谎。当皇帝自己去看的时候,也看不见衣服,他不愿意让人觉得自己愚蠢,便在镜子面前,假装欣赏着这件“美丽的衣服”。在游行那天,被小孩子揭穿真相,他颜面尽失,却还是坚持走完了游行。
3.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加上一个动词来概括文章情节,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
结局
新装
新装
新装
新装
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新装
第二部分(2—4)
第三部分(5—23)
第四部分(24—33)
第五部分(34—37)
爱
做
看
穿
揭
分角色读课文,注意不同人物的性格、语气。思考骗子为什么能够成功,反映了各个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精读细研
1.请用下面一句话说说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 的人,因为 。
示例: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愚蠢的人,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皇帝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人。
观点一:我认为皇帝是一个爱美的人,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换穿新衣服。
观点二:我认为皇帝是一个虚伪、自欺欺人的人,因为他明明看不见这衣服,却装模作样地看衣料、穿新装。
观点三: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因为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而是整天待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昏庸无能
愚蠢至极
爱慕虚荣
自欺欺人
本文塑造了一个
的皇帝。
2.文中写到的其他人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大臣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诚实的老大臣:
虚伪、愚昧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诚实的老大臣:
虚伪、阿谀奉承
诚实的官员:
“我并不愚蠢啊!”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因此他就把他完全没有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对他们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颜色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
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
狡猾、善钻空子、行骗有术
他们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的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儿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一直搞到深夜。
狡猾、行骗有术
说一说: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骗子说那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百姓
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说一说: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却又敢说真话了?
老百姓胆小怕事,他们不敢触犯皇帝,又怕别人认为自己很愚蠢,因而不敢讲真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那么严重,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因而在小孩子叫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的时候能把真话传播开来。
孩子
天真无邪、敢说真话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
3. 大家说了真话后,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甚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4.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地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文本,走进童话中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和语言特点。
导入新知
1.这场骗局为什么是由一个小孩子来说出真相的?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说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说明了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从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合作探究
2.从每个人物的行为角度,说说这场骗局是怎样实施成功的。
大臣
孩子
百姓
骗子
骗
皇帝
受
行
传
助
揭
童话想象奇特,语言特点鲜明。在文中找找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品味其表达效果。
1.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衣服。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等词语把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夸张到了极点。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和爱慕虚荣,为后文骗子成功行骗作了铺垫。
2.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运用了心理描写,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里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却极力掩饰,还用了“极”“十二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表现了皇帝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
3.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运用动作描写,一“转”一“扭”写出了皇上做作的丑态。表现了皇帝的自欺欺人。
4.“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运用了语言描写,四个“多么”写出了众人的虚伪。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诙谐故事,幽默而辛辣地讽刺了当时欧洲封建统治阶级奢侈、昏庸、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行。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文末由小孩子揭穿骗局的情节别具深意,寄托了作者对人民群众和未来的信心。
概括主题
感悟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塞的世界里显得格外响亮,也格外珍贵。只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才是最纯洁无瑕的。这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恶、丑,让真、善、美充满人间。
学后感悟
感悟二:《皇帝的新装》是一场欺人的闹剧,在嘲讽讥笑过后,留给我们的是严肃的思考。人性中的那份脆弱的易受社会浸染的纯美,如诚信无私,该如何去呵护,去坚守。我们应思考如何才能使心灵的家园永远灿烂无畏。
?合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
夸张而又合理的想象是本文一个鲜明的特点。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用这样夸张的方式开头,不仅一开始就让读者对皇帝虚荣、愚蠢的性格特点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整个骗局故事。
写作特色
?清晰的脉络。
全文以“新装”所具有的“奇怪的特性”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按照时间顺序,围绕骗子编造的新衣服具有“奇怪的特性”这一谎言,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全文情节的发展脉络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脉络清晰,很有条理。故事内容简单浅显,情节却波澜起伏,很有喜剧色彩。
皇帝的新装
爱新装(引子)——皇帝受骗
做新装(开端)——骗子行骗
看新装(发展)——大臣助骗
揭新装(结局)——小孩揭骗
穿新装(高潮)——百姓传骗
揭露丑恶
赞美纯真
板书设计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xuàn yào( )一下他的新衣服。
(2)任何不称职的或者yú chǔn( )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3)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别的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tuǒ dàng( )。
(4)是的,我将要chéng bào?( )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炫耀
愚蠢
妥当
呈报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课堂练习
A.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C.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D.班长提议星期日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声附和,纷纷表示赞同。
D
2.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说:“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B.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儿东西的影子也没有。
C.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D.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C
3.童话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来叙写故事,表现主题。指出下列句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句是( )
(1)“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 ( )
(2)“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 )
(3)皇帝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 )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chénɡ
jī
jiǎo huá
bì
hài
hè
jué
xūn
课后练习
C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居住的那个大城市里,生活是轻松愉快的,每天都有许多外国人到来。
B.“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是不称职的;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
C.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D.他们指着、描述着一些美丽的花纹——事实上它们并不存在。
B
4.说说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表现的人物性格。(填表格)
(1)“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2)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一直搞到深夜。
(3)“我的老天爷!”他(老大臣)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4)“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描写方法
性格
(1)
(2)
(3)
(4)
语言、动作描写
愚蠢可笑、自欺欺人
动作描写
狡猾、贪财
心理描写
虚伪、愚蠢
语言描写
敢讲真话、心胸坦荡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的新装》一文的线索就是两个骗子给皇帝做并不存在的“新装”。
B.《皇帝的新装》一文所写的事并非生活中实有,看起来是夸张的,所以不能令人信服。
C.《皇帝的新装》写皇帝和大臣看“新装”是故事的高潮。
D.《皇帝的新装》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行。
D
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信”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与“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信’之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从人,从言。”由此推测,“信”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语是浓缩的文化,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今天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一个含“信”字的成语。
示例:背信弃义、言而无信等。
言语真实(说真话、说实话)。
(3)“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诚信老人江新波的事迹感人至深,阅读下面材料,仿照示例,为他拟一则颁奖词。(50字左右)
江新波,男,84岁。2009 年他的小儿子罹患癌症去世。当初为了给小儿子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20多万元外债。老伴长年卧病不起,小儿媳没有工作。追悼会上,江新波抚摸着小儿子的遗像老泪纵横:“儿子,向亲戚们借的救命钱,我们不能赖。你放心,欠下的债,我一定会还清!再苦再累,也不能丢掉诚信!”
10年来,他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靠着种菜、养牛,偿还了20多万元债务。
【颁奖词示例】
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你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2019 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马旭的颁奖词)
示例:不幸的老人,优秀的品质。在金钱与道德之间,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用一副顽强不屈的臂膀,谱写了一曲诚信如金的人间赞歌。
阅读“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回答问题。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情节。
穿新装(举行游行大典)。
8.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安排一个孩子来说出真相?
一方面表现孩子的天真无邪;另一方面讽刺了大人们的虚伪、自私,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9.“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一句中“似乎”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似乎”一词写出了皇帝的虚伪和恐惧心理,去掉后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10.选文对皇帝的描写十分传神,尤其是心理描写与神态描写。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皇帝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心理与神态的传神描写,表现了皇帝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
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 楠
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着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类文阅读
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曾几何时,那里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而且它们再也忍受不了近期污水中毒的折磨,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红鲤的美丽,并渴望用她作为诱饵捕猎更多的美味。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红鲤俘获并将其放在洞口旁边,在周围安排了多个看守和猎手。红鲤不肯“出卖”无辜的生灵,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血淋淋的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红鲤坚强地忍受着严酷的身心折磨,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中午是老黑们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它们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绕开看守,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 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斗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划了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托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慢慢复苏了。
荷花淀里多了两个生死相依的朋友。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徊。白鲢对红鲤说:“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挨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只又一只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幽邃的港汊间。这时一只哒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
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 离开离开离开——
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 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够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
(有删改)
11.小说为什么以“行走在岸上的鱼”为题?
①鱼行走在岸上违反自然常理,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读者探求原委的渴望。②鱼行走在岸上是小说的结局,它反映的是鱼类生活空间遭到破坏,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竟然到了改变物种和习性才能存活的境地,以此为题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③预示小说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使红鲤桀骜不驯、勇于与命运抗争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
12.红鲤遭到“老黑”暗算摧残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答出两条理由)
不能。理由:①进一步突出红鲤遭遇坎坷,命运多舛,使情节丰富曲折。②红鲤遭遇暗算的起因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此情节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尖锐矛盾,_并非旁逸斜出。③写“老黑”的折磨摧残意在与人类捕杀行径作对比,通过铺垫说明人类比自然界中的敌人更残暴凶狠。④创设激烈的矛盾冲突,为后来“老黑”被人类捕获和红鲤遇见白鲢以至行走在岸上埋设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13.试就这篇童话形式的小说所运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①以生物习性特征为基础,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和虚妄的幻想,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鱼类生活世界,将一条鱼的遭遇叙述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其目的是借以曲折反映人类对自然残酷掠夺、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现实,给人以深刻警示。②以大胆的夸张描写红鲤与“老黑”厮杀的激烈程度,红鲤像鸟一样跨过白洋淀,飞落岸上并在陆地上行走,有意挣脱生活逻辑的束缚,使形象光彩夺目,其强大的冲击力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③拟人手法赋予“红鲤”“老黑”“白鲢”等形象以人的动作、语言、心理、思想和性格,人格化地表现其生物特征和喜怒哀乐的情感,引发读者强烈共鸣。
④用细节描写刻画形象。如“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血淋淋的伤口”“抖尾振鳍昂首收腹”“冲”“逆流而上”等一系列细节,生动刻画出红鲤历经磨难、执着追求的形象特征,给人深刻印象。⑤环境描写,含义丰富。文章描绘白洋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红鲤平安幸福的生活,不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温馨和平的氛围,而且反衬出红鲤遭遇背井离乡、被摧残捕杀以至不得不行走在岸上命运的悲惨,从而深刻揭露人类破坏环境、滥捕滥杀的现实。
14.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独特之处做简要评价。
示例:情节设置独特。小说没有一味追求情节的紧张激烈,而是巧妙安排张弛起伏。红鲤幸福的家乡生活、摆脱“老黑”魔爪、与白鲢邂逅相依是“弛”、是“伏”;红鲤被黑鱼猎获、白鲢被杀害、红鲤跨越白洋淀是“张”、是“起”。这样写使小说产生了撼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让读者获得艺术的享受。
15.【仿写点: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或事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以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特点,这种修辞手法我们称之为夸张。夸张可分为扩大、缩小、超前三类。扩大的夸张: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大、多、快、长、强等方面说,使它超出事物本身;缩小的夸张: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小、少、慢、短、弱等方面说;超前的夸张: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者是同时出现的。运用夸张的目的在于:①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②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如文章开头一段中,作者描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用这样夸张的笔调开头,不仅一开始就让读者对皇帝虚荣愚蠢的性格特点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整个骗局故事。作者成功地运用夸张手法,为读者绘出了一幅自欺欺人的群丑图。
请你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不少于80字。
示例:我的外甥团团虽然只有五岁,但实在是太胖了。你看,他身上的肉一节一节的,像胖胖的白莲藕,他的小肚子胖鼓鼓的,出门都得用个小车推着肚子上的肉。如果他不小心跌上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大概都扶不起他,只能用起重机吊他起来。你说,他是不是太胖了?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