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魏魏晋五代的文化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内容,分析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社会历史客观基础。
2.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下思考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3.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壁画图片,感受其艺术魅力,总结其艺术特征。
4.历史解释: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对隋唐繁荣的文化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5.学习对三国至隋唐的思想、科技、文艺等方面的成就,认识到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对异质文化进行包容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到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难点:多角度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变化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繁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新课讲授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魏晋玄学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
1.背景: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世代沿袭的门阀政治;走向崩溃的两汉经学;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二)儒学的演变:
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烦琐、迂腐、荒唐、既无学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谶纬和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下,终于垮台。——李泽厚《美的历程》
1.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 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三教合一
4.唐朝: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5.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儒学复兴
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唐代统治者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反佛
(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2)表现
①南朝范缜《神灭论》: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这丰富了我国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的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二、文学艺术
1.诗歌
(1)魏晋南北朝
①概况: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文学形式风格迥异。
②主要文学形式
A.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诗歌、辞赋和散文均有发展,是社会由分裂趋向统一的产物,以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苦短为主要内容。
B.田园诗:向往农村生活,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代表作有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
C.南朝骈文:骈文在形式上讲究对偶,因其多偶句似两马并行而称为骈文。在声律上追求平仄配合、音韵谐和。讲究文采华美,讲究用典等。代表作有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D.南北朝民歌
a.南方: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如《采桑度》等。
b.北方:慷慨激昂,有恋歌,也有牧歌、战歌,如《敕勒歌》《木兰辞》等。
从魏晋时期开始,文学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诗人和作家凭借文学是可以不朽的。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左思《咏史》节选
左思借咏史而咏怀,表达自己对曹魏以来严酷的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批判。在魏晋诗坛上,用诗来抨击门阀制度,左思是第一人。他在咏史诗方面的贡献,犹如谢灵运之于山水诗,陶渊明之于田园诗,可以说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其慷慨激昂之气、质朴豪迈之风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由于左思在咏史诗创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其诗成为后人争相模仿的对象,对六朝、隋唐等各代咏史诗诗人有着重要影响。
(2)唐朝
①概况: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②代表诗人
初唐文学。以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为代表,诗歌内容从宫廷生活到江河山川,处于文学新旧过渡阶段。
盛唐文学。形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诗派;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
中晚唐文学。以白居易、元稹、张籍为代表,掀起新乐府运动;晚唐杜牧、李商隐等人的诗歌带有浓重的忧郁色彩。
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
中唐: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晚唐: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帝国的日渐衰弱。
启示: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决定该时期的思想文化。唐朝社会变迁对唐朝诗歌风格的影响。
2.书法
(1)东汉末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姨母帖》属行楷书体,但书法中还留有隶书遗意,《兰亭集序》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隋唐书法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探究:魏晋书法和隋唐书法的联系与区别
隋唐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造出新的风格。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等唐初三大家,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盛唐的颜真卿创立了气势雄浑的“颜体”,中晚唐的了柳公权创立了“柳体”。
3.绘画
(1)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2)隋唐时期
①概况: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吴道子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被称为“画圣”,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
②特点:受外来文化影响显著;山水画突出;绘画艺术走向自觉。
4.雕塑: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闻名世界。
三、卓越的科技成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
(1)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2)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隋唐时期
(1)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2)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4)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5)唐朝孙思邈完成了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6)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2.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
四、中外文化交流
1.多元文化交流
(1)中印之间的交流:东晋法显和唐朝玄奘西行前往天竺,研学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
(2)中日之间的研讨:日本的空海和唐朝的鉴真,促进了中国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
(3)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
(4)日本、新罗两国的文化深受唐朝的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以及留学生。
(5)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6)伊斯兰教传入唐朝。
2.评价
(1)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
(2)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对形成中华文化圈起了重要作用。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