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 课件(共26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 课件(共26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6 22:24:31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情境导入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情境导入
天净沙
秋思
1.了解元曲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了解马致远的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品味本曲遣词造句的妙处,品味本曲的意境。
3.理解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现知有15种,流传至今的有《青衫泪》《汉宫秋》等7种,代表作《汉宫秋》是元杂剧的优秀作品之一。
走进作者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就是戏剧。一部杂剧,一般由四折戏加一个楔子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中间。角色有旦、末、丑、净等。除演唱外还有科白,“科”表示动作或舞台效果,“白”是道白或说白。先白后唱,是元杂剧的定格。
资料链接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曲”分类
剧曲
散曲
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知识链接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课文中所选的元曲,就属于这种形式。散套,又称“套曲”“套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资料链接
写作背景
这是马致远“二十年漂泊生涯”中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被誉为“秋思之祖”。
资料链接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初读感知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散曲,每句末字押“ɑ”韵。
[枯藤]
[昏鸦]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断肠人]
[天涯]
干枯的枝蔓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住户、农家。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骨如柴的马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天边,极远的地方,相对于故乡较远的地方
理解词意
初读感知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是特定季节,“思”是题眼,意思是“思绪”。“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暗含游子思乡的愁绪。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初读感知
乌鸦:凄凉、哀怨、不祥之象征,往往与生离死别结下不解之缘。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形容悲伤到极点。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初读感知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动静结合,以乐景写哀情,更增其哀。
运用白描手法,选取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意象,一字一景,描绘出一幅苍凉的深秋暮色图。
“枯”“老”“昏”等词营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气氛,衬托了旅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
·
·
“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
精读赏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揭示主题。“断肠人”是点睛之笔,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
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又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默写常考
卒章显志、
直接抒情。
精读赏析
1.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瘦马”是以马之瘦衬托人之瘦(衬托游子在外漂泊奔波的困苦和疲倦),而“骏马”则显现出马的强壮有活力(衬托人的精神抖擞),二者意境不同。
合作探究
2.诗人为什么要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
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和思乡。
合作探究
3.《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这首散曲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只有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之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合作探究
4.这首小令在写法上还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②寓情于景。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中,充分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①意象并列。用九种景物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没有动词、关联词,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想象自由。
合作探究
天净沙·秋思
写景
枯藤
老树
昏鸦
凄凉冷清
羁旅之思思乡之愁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抒情
夕阳西下
断肠人
在天涯——游子之悲
结构梳理
课堂小结
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主旨归纳
课堂小结
元代另一位散曲家白朴的《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色彩之美:“夕阳”让人联想到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漂泊游子的孤独和哀愁。
拓展延伸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名词之美: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色彩之妙:“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文字。
一个秋日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独自缓缓行走在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在漂泊异乡的旅途上,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写作练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元曲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了解马致远的文学常识。
反复诵读品味本曲遣词造句的妙处,品味本曲的意境。
理解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经典咏流传
第2季童声合唱《天净沙·秋思》。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现知有15种,流传至今的有《青衫泪》《汉宫秋》等7种,代表作《汉宫秋》是元杂剧的优秀作品之一。
2.关于元曲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就是戏剧。一部杂剧,一般由四折戏加一个楔子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中间。角色有旦、末、丑、净等。除演唱外还有科白,“科”表示动作或舞台效果,“白”是道白或说白。先白后唱,是元杂剧的定格。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课文中所选的元曲,就属于这种形式。散套,又称“套曲”“套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3.写作背景
这是马致远“二十年漂泊生涯”中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被誉为“秋思之祖”。
初读感知
1.朗读诗歌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读懂诗意
(1)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是特定季节,“思”是题眼,意思是“思绪”。“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暗含游子思乡的愁绪。
(2)枯藤老树昏鸦——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乌鸦:凄凉、哀怨、不祥之象征,往往与生离死别结下不解之缘。
小桥流水人家——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古道西风瘦马——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四、精读赏析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运用白描手法,选取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意象,一字一景,描绘出一幅苍凉的深秋暮色图。
“枯”“老”“昏”等词营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气氛,衬托了旅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
动静结合,以乐景写哀情,更增其哀。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揭示主题。“断肠人”是点睛之笔,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
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又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五、合作探究
1.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瘦马”是以马之瘦衬托人之瘦(衬托游子在外漂泊奔波的困苦和疲倦),而“骏马”则显现出马的强壮有活力(衬托人的精神抖擞),二者意境不同。
2.诗人为什么要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
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和思乡。
3.《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这首散曲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只有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之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4.这首小令在写法上还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①意象并列。用九种景物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没有动词、关联词,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想象自由。
②寓情于景。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中,充分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六、课堂小结
1.结构梳理
2.主旨归纳
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七、拓展延伸
元代另一位散曲家白朴的《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色彩之美:“夕阳”让人联想到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漂泊游子的孤独和哀愁。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名词之美: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色彩之妙:“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八、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文字。
一个秋日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独自缓缓行走在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在漂泊异乡的旅途上,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